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本研究以东营市河口区新户土地开发项目二期为研究区,运用经典统计法和地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等养分以及土壤全盐的空间变异性质进行研究,并对不同采样密度下有机质的空间插值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用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检验不同密度下的插值精度,以确定盐碱地有机质的合理取样密度。结果表明,研究区速效钾的变异系数为18.4%,属于低等程度的变异;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土壤全盐的变异系数在57.4%~76.9%之间,属中等程度变异。研究区的各种土壤属性均具有较好的空间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有机质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性主要影响因素与成土母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有关,而碱解氮、速效磷、土壤全盐的空间变异性与耕作方式及农业生产中施肥等有关。随着采样点密度的增加,克里格插值精度提高,适当减小样点密度可以满足插值分析的需要,充分考虑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评价的精度分析,确定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合理取样数为111个,合理取样单元为48 hm2,合理取样间距为692 m。  相似文献   

2.
样点数对县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评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东省阳西县测土配方施肥耕地地力调查数据为基础,应用地统计学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耕层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进行空间插值质量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变异系数的顺序为速效钾>速效磷>有机质>全氮>pH,插值误差随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系数增大而增加。(2)插值精度随着插值样点数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土壤养分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逐渐增加。采样密度相同时,土壤养分的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值由大到小的变化顺序是速效钾>有效磷>全氮>有机质>pH值。(3)对阳西县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情况进行评价时,土壤pH值和全氮采样时应以30~60 hm2耕地为一个采样单元;土壤有机质采样时应以20~30 hm2耕地为一个采样单元;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采样时应最大以20 hm2耕地为一个采样单元。  相似文献   

3.
桑园测土配方施肥条件下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涛  李俊 《现代农业》2006,(8):56-57
四川省三台蚕种场桑园全园650亩.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肥,分别于2001年、2004年冬季取样.其土壤取样深度为25厘米,2001年土壤取样数为81个。土样由成都土壤测试中心进行测定;2004年土壤取样数为107个.土样由该场土壤分析测定室进行测定。测试项目有: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土壤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碱解氮采用扩散吸收法:速效磷采用0.5MNaHCO3浸提——钼锑比色法;速效钾采用NH4OAC浸提——火焰光度法(其测定结果略)。  相似文献   

4.
柚子园主要土壤肥力属性空间变异及合理取样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柳州市一个面积约20hm2的柚子园采用50m×50m网格取样,布设76个采样点,对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空间变异性及合理取样数作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柚子园土壤pH、有机质以及大量营养元素含量变异系数范围为6.45%~59.48%。地统计分析表明,这些土壤肥力属性均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空间相关性,土壤速效钾的空间相关性弱,而有机质、碱解氮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土壤pH、速效磷空间相关性强。同时探讨了研究区域土壤的pH值、有机质和大量营养元素的合理取样数,结果显示,在95%置信水平下,土壤碱解氮选用5%的相对误差,土壤pH选用10%的相对误差,其余指标选用15%的相对误差水平,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推荐取样数分别为2、6、34、28、35个。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其关键环节是采集土样、仪器检验、分析土壤养分现状、研究提高耕地质量的对策等。经数年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表明,盱眙县土壤养分现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有机质、速效磷含量增幅较大;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有所增加;部分区域速效钾持平;不同土壤、区域增量各异。微量元素———硼、锌、钼在生产中、敏感作物上施用少量即可。如何增加土壤养分、培肥土壤,今后数年必须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施用有机肥、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政府加大土地投入等培肥措施上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正岱岳区设施蔬菜常年种植面积10万亩,是山东省主要的蔬菜产区。2012~2015年,岱岳区作为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严格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的要求,对设施蔬菜区域土壤进行了科学布点和采样,采用常规方法对所有土样进行测试与分析,旨在为该区蔬菜的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采集土样,通过GPS定位,采集耕作层0~20cm的土壤样品。土样分析项目有土壤p H值(电  相似文献   

7.
2007年,通过测土配方施肥补助资金项目资助,对共和县地区2.91万hm2的农耕地采集耕层0~20 cm的代表性土样890个,分析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pH值,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属中度变异性,pH值呈弱变异性;土壤养分含量方面,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处于中高水平的分别占63.04%、84.38%、62.55%、88.31%,处于低水平的分别占36.96%、15.62%、37.45%、11.69%,说明共和县地区土壤养分存在一定差异,应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配方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8.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农田土壤养分含量现状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养分是指由土壤供给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借助“测土配方施肥补助资金项目”平台,米东区自2008年起对全区23万(667m^2),农耕地进行全覆盖采集耕层0-20cm的代表性土样1200个,采样点以GPS定位,同时做好采样地块、农户施肥基本情况调查,对所采集样品进行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氮、速效钾分析测试,养分数据应用经典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供试土壤调酸处理,获得17个不同pH值水平的土样,应用NaHCO3浸提剂提取速效磷,探讨速效磷的变化动态以及Olsen-P法测定广西酸性土壤的可行性,为测土配方施肥测定方法的标准化提供一定的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从总体趋势上来看,Olsen法作为广西土壤速效磷测定方法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采样密度的高低会影响土壤养分特征值的插值结果,从而影响到测土配方施肥的可靠性。通过对仪征市沿江平原地区和丘陵地区两种不同地貌类型区内两个村的不同采样密度下5种养分因子(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pH、有效锌)的空间插值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用标准均方根误差检验了不同采样密度下的插值精度。结果表明,同一养分在相近的采样密度下,沿江平原地区的插值精度要明显高于丘陵地区;同一地区相同养分因子随着采样密度的增大,插值精度也随之提高;沿江平原地区采样密度在12个/100hm2时,就可基本满足对上述5种养分因子评价的要求;而丘陵地区除有机质外,其余4个养分因子在采样密度为42个/100hm2时,才能满足养分评价的要求,如需检测有机质含量还需要进一步增大采样密度。  相似文献   

11.
茶园与相邻林地土壤有机碳及基础呼吸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茶园及相邻林地土壤基础呼吸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并试图寻求其与土壤有机碳(SOC)、水溶性有机碳(W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关系。结果表明茶园和林地土壤有机碳、土壤呼吸积累量、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且茶园均值大于林地。在0~100 cm土壤层次内, 茶园土壤质量敏感性指标(WSOC/SOC)平均值、代谢熵(qCO2)平均值均大于林地, 微生物熵(qMBC)平均值小于林地。茶园和林地土壤基础呼吸速率与SOC、WSOC及MBC呈显着正相关, 向后筛选回归模型表明对茶园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作用依次为SOC>MBC>WSOC,对林地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作用则为WSOC>SOC>MBC.茶园土壤代谢作用强于林地, 但茶园有机碳库的稳定性比林地差, 不利于土壤有机碳库的积累, 为促进茶叶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茶园土壤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施肥和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土壤普查与数字土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听起来是枯燥的,然而运用数字技术打造的虚拟现实将展示给我们一个有声有色、真真切切、绚丽多彩的世界。本文浅谈一点对土壤普查、土壤分类和数字土壤的联想。1 土壤普查回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党和政府对土壤工作历来十分重视,早在1958年我国就作出“关于开展群众性土壤普查工作的指示”。在农业部的组织下,从1958年至1960年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土壤普查工作。经过3年的群众性普查,于1961年进行汇总整理,首次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土壤图》,《中国农业土壤肥力概图》,《中国农业土壤改良概…  相似文献   

13.
土壤硫素状况及其测试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土壤硫素营养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土壤中全硫和有效硫的含量,土壤中硫的形态及其转化,影响土壤硫素有效性的主要因子,讨论了土壤中不同形态硫的各种测试方法,并比较其与作物生长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明确水田和旱地土壤交换性镁的供应能力及影响因素,为科学施用镁肥提供依据。通过对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400组不同利用方式的典型耕地土壤进行分析,研究水田、旱地2种土壤交换性镁供应能力的差异性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全县土壤交换性镁平均含量仅为46.9 mg/kg,各乡镇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土壤交换性镁平均含量最高的乡镇是桥东,平均含量达91.3 mg/kg,最低的乡镇是白洋,平均含量仅为17.9 mg/kg;水田土壤为51.9 mg/kg,旱地土壤为32.5 mg/kg,水田土壤交换性镁的供应能力高于旱地;稻—稻—菜水旱轮作方式的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平均为70.58 mg/kg,稻—稻轮作方式为47.85 mg/kg,大豆—甘薯旱地轮作方式为28.91 mg/kg,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交换性镁供应能力有较大影响。进一步分析土壤交换性镁与理化性状关系得出,土壤交换性镁与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黏粒、粉粒等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得出,诏安县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各乡镇间分布不平衡,且供应能力较弱,可能会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因此,合理增施镁肥,特别是旱地土...  相似文献   

15.
土壤和土壤矿物对氯磺隆的吸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批量法研究了人工合成的铁、铝氧化物以及砂页岩发育的红壤对氯磺隆的吸附。结果表明: 1)在相同的条件下,氯磺隆在铁、铝氧化物和砂页岩发育的红壤中的吸附量随其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氯磺隆吸附量的顺序为:铁氧化物<铝氧化物<红壤; 2)氯磺隆在铁、铝氧化物和砂页岩发育的红壤中吸附量随pH值的升高而减小。这些情况均与矿物及其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黑土区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外源性碳、氮干扰下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和土壤主要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外源性碳、氮转化与土壤动物相互作用。【方法】2011年5—9月,采用手拣法、改良干漏斗法(Modified Tullgren)和湿漏斗法(Baermann)对吉林黑土区不同外源碳、氮干扰处理小区,即0.5倍、1.0倍、1.5倍和2.0倍(C0.5、C1.0、C2.0、N0.5、N1.0、N1.5、N2.0)和对照小区(不施肥,CK)土壤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并对土壤主要性质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时段,共收集到农田土壤节肢动物70 485头(未知111头),隶属8纲20目3亚目87科(总科)。农田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类群数、群落多样性受采样时间与外源碳、氮干扰影响显著(P<0.01)。与对照小区(CK)相比,施入外源碳增加了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土壤C/N值以及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类群数与多样性,但施入外源氮仅使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中小型节肢动物的个体数增加。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与类群数分别与研究区域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有机碳以及土壤呼吸强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等节虫兆科和长足虻科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全氮含量呈正相关性;中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和棘虫兆科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呼吸强度呈正相关性。冗余分析显示,土壤温度、土壤湿度以及土壤C/N对黑土区农田节肢动物主要类群作用最显著,农田土壤节肢动物主要类群较好的解释了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变化。【结论】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与采样时间、干扰种类相关,并受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土壤C/N影响;农田土壤节肢动物是反映土壤主要性质变化的敏感指示物。  相似文献   

17.
土壤酸化及酸性土壤的改良和管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简要介绍了土壤酸化的机理和危害,总结了利用石灰、工业废弃物及农作物茎秆等改良酸性土壤和酸性土壤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可为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红英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7):133-134
阐述了广德县耕地利用现状与特点、耕地地力状况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耕地培肥和改良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和土地类型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土壤水盐运移,对土壤盐渍化水平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野外调查和土壤采样分析获得了73个同一位置土壤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地类型数据以及土壤盐渍化水平数据。利用信息量计算法评价了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和土地类型对现代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水平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潮土-(粘土和砂壤)-(幼年水稻土平地和盐化潮土河滩高地)对轻度盐渍化有指示作用,粘土-(砂质黄河滩地和盐化潮土浅平洼地)对中度盐渍化有指示作用,砂壤-(獐茅、芦草潮盐土平地和盐化潮土浅平洼地和白茅、芦苇盐潮土平地)对重度盐渍化有指示作用,盐化潮土-重壤-(滨海盐滩地和滨海芦苇沼泽湿洼地和獐茅、芦草潮盐土平地和白茅、芦苇盐潮土平地)对盐土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Soil and trouble     
《Science (New York, N.Y.)》2004,304(5677):1614-16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