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小熊猫为东亚小型珍贵动物,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目前小熊猫数量稀少,动物园为小熊猫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通过科学的饲养,有效减少了种群压力.本文介绍了小熊猫的生活习性,并简述了其在动物园内的饲养环境、饲料、卫生、日常管理、繁殖与育幼、外伤与疾病等饲养技术要点,为动物园内小熊猫的饲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小熊猫在分类上属于浣熊科和鼬科的姐妹群.因其猫脸熊身,似猫非猫,似熊非熊,还有一条粗大且带彩色环纹的尾巴.因此在动物园中深受广大游客所喜爱。小熊猫主要分布于我国。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近年来,小熊猫感染病毒性疾病的报道逐年增多.尤其是犬瘟热病毒给圈养小熊猫的种群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2010年12月,武汉市动物园饲养...  相似文献   

3.
广州动物园于2000年首次引进鹤鸵雏鸟饲养,2018年正式开始对鹤鸵繁殖初步探索,共产蛋13枚,成功孵化雏鸟2只。广州动物园通过对圈养鹤鸵的饲养、繁殖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究,已经初步掌握了鹤鸵在华南地区圈养的技术要点,为该物种的异地保护和繁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野生动物栖息地日益缩小。动物园中动物来源也日益困难,为了保持动物种群,在动物园中繁殖动物已成了当务之急。浣熊科动物在动物园中因环境条件的影响。虽能在繁殖季节发情、交配、产仔,但往往产仔后吃掉仔兽或弃仔,所以在动物产后有弃仔现象,即要取出人工饲养,以提高成活率。笔者将小熊猫、浣熊各一例进行人工哺育,均成活并  相似文献   

5.
中国动物园大猩猩圈养种群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种谱系是种群管理的必要前提,大猩猩被列为IUCN极危物种。中国动物园大猩猩圈养种群始于1973年,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共有8只存活个体。为了更好地科学管理中国动物园大猩猩圈养种群,对收集到的大猩猩中国区谱系及其扩展谱系进行了统计学与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种群平均增长率λ=0.968,呈下降趋势。种群奠基者共14只,潜在奠基者1只。种群保留了野生个体87.24%的基因多样性,无近亲繁殖情况。根据现状分析结果,中国动物园大猩猩圈养种群是一个极小的种群,该种群的发展壮大有待于加强国内自身繁殖,更有待于从国外引进个体或开启国际合作繁殖。  相似文献   

6.
<正>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所饲养的小熊猫于2013年6月24日成功产下2只幼仔,并全部成活。为小熊猫今后的饲养繁殖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小熊猫的生活习性小熊猫属食肉目浣熊科,又名九节狼,是喜马拉雅山脉特产动物。在我国分布于四川、云南和西藏,在国外分布于印度、不丹、缅甸等国。常活动在海拔2 000~4 000 m的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喜食竹叶及嫩枝的杂食动物。晨昏活动频繁,善  相似文献   

7.
建立小熊猫人工种群开展繁殖研究是减轻野生种群压力,有效保护小熊猫的措施之一。为探索提高人工条件下小熊猫繁殖水平,2011年以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对圈养小熊猫的环境条件等进行了改进提高。通过对小熊猫的饲养、繁育环境条件的改善,小熊猫的繁育情况有了一定的提高,初步结果显示,改进后,小熊猫的发情率、受胎率没有显著变化,但其繁殖成活率从改进前的55. 5%极显著地提高到改进后的76. 26%(P <0. 01)。  相似文献   

8.
双垂鹤鸵(又名食火鸡)在圈养条件下自然繁殖十分困难,石家庄市动物园通过技术攻关已成功掌握双垂鹤鸵的人工孵化繁殖技术。2019—2020年石家庄市动物园澳洲食草区一对食火鸡成功合笼配对,2020年后开始产卵。2021年石家庄市动物园首次采用人工孵化方式孵化出食火鸡幼雏,并且成功人工育雏。文中主要总结了2021和2022年成功人工孵化和人工育雏的3只食火鸡的一些经验,通过控制体重监测调整饲料喂量,引导幼雏学习采食以及做好动物观察及时调整饲养管理措施等,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双垂鹤鸵的孵化率和成活率,丰富动物种群,并加强对雏鸟常见疾病预防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9.
以重庆动物园圈养展出的5只(1♂4♀)成年小熊猫为研究对象,以该雄性个体作为社群动物加入随机1∶1分组的试验组进行社群丰容,观察春夏秋冬四季社群丰容对圈养小熊猫行为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单雌性小熊猫在圈养条件下,表现出活动、玩耍、繁殖、刻板等12种行为,春夏秋冬都有蹭阴标记、嗅闻标记物的繁殖行为表现。社群丰容增加了小熊猫的活动行为,以冬季增幅最大,增加了6.2%;增加了小熊猫玩耍行为,以秋季增加最多,增加了4.8%;增加了小熊猫繁殖行为,繁殖行为最高峰值出现在春季,为9.3%;丰容减少了小熊猫休息行为、刻板行为,最大减幅分别在夏季、秋季,分别减少了2.9%、7.1%。春季丰容极大增加小熊猫繁殖行为,有利于促进小熊猫圈养条件下的繁衍,对扩大小熊猫圈养种群、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小熊猫温和气单孢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动物园小熊猫于1996年5月23日经长途运输进入该某动物园,白天主要栖息在树上,晚上才下地活动,临诊上表现饮水少。食欲差,大便稀,粘液多,6月10日下午死亡。死后冰冻保存,于6月13日上午送我室检验。尸体剖检见小熊猫眼窝下陷,被毛粗乱无光泽,腹腔内...  相似文献   

11.
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属食肉目、浣熊科,主要栖息于海拔1400~3600m的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是亚洲特产动物。由于栖息地减少和遗传漂变等原因,其濒危程度加剧,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是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严格控制国际间贸易[1-2]。目前全世界圈养小熊猫数量约为256只,分别饲养在30多家动物园中[3]。加强圈养种群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也是保护小熊猫切实可行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长春动植物公园小熊猫馆内小熊猫个体在公园内饲养的情况下,场馆建设、繁殖、食物、丰容等一系列方法总结。从小熊猫的引进到新馆舍投入使用,再到子二代个体繁殖成功,期间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吸取了经验,总结出方法更适合圈养条件小熊猫的生存。  相似文献   

13.
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属食肉目。浣熊科,是产于东亚的小型珍贵动物,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目前小熊猫的数量日渐减少,而动物园则发挥其特有优势,在保护的同时也进行了科学合理的人工饲养研究,从而有效提高了小熊猫的繁殖成活率,为扩大种群数量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营养和优势等级对治疗小熊猫脱毛的作用吴锋,吕泽坚,沈建兴(上海动物园)1引言许多野生动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已能成活和繁殖,但要保证它们健康地生长发育,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19gO年4月,笔者发现本国饲养的3只小熊猫开始出现非生理性脱毛,在治疗过...  相似文献   

15.
1996年6月16日,天津动物园濒危动物繁殖研究中心成功地繁殖了2只狞猫,狞猫幼仔体格健壮,灰褐色,重520g左右,3月龄已能自行进食,这时母兽奶量减少,进入断乳过渡期。1996年9月25日,10月12日,两只狞猫幼仔先后突然发病,出现后跨不能抬起,...  相似文献   

16.
幼长臂猿人工哺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9月2日,天津动物园一对白颊长臂猿首次繁殖成功,2001年8月29日,第二胎繁殖成功,幼猿出生后均被母兽抛弃,经人工哺育。2只幼猿均已成活,并且发育政治。经过连续2年人工哺育,成功地摸索了一种幼长臂猿人工哺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小熊猫在我国不少动物园已能繁殖,这说明我们在饲养,饲料上已满足了它们的基本要求。但新生幼仔常因各种原因不能成活,一般都从环境是否安静,亲兽泌乳是否正常等方面去考虑,却常忽略了某些环境条  相似文献   

18.
洪河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人工招引入种群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于1992年2月-6月,1995年2月-6月在洪河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东方白鹳数量调查,人工招引入种群恢复研究,目前保护区内仅余一天然巢,两年共建人工巢16个,已被利用6巢,利用率为37.5%,同时将建立濒危鸟类种群繁殖,恢复基地,恢复,扩大野生种群。  相似文献   

19.
<正>小熊猫为食肉目浣熊科,属杂食性动物,主要吃竹子、竹笋、水果、树叶等植物性食物。性机警、温顺,灵活、善攀爬。每年1~3月发情交配,妊娠期3~5个月,5~7月份分娩,每胎产1~3仔,哺乳期约5个月,幼仔约2岁性成熟,寿命10岁左右。大连森林动物园共饲养小熊猫18只,2009年成功繁殖5只,2010年又成功繁殖3只。同时为了使小熊猫避免近亲繁殖并增加遗传多样性,于2011年5月由上海动物园又引进2只。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大连森林动物园圈养条件下黑猩猩的饲养管理、繁殖及幼仔人工育幼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为黑猩猩在动物园的饲养繁殖,尤其在人工育幼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持,希望对黑猩猩的圈养繁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