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使用壮早丰避霜剂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3年田间试验与示范,研制出棉花促早避霜剂—壮早丰(配方编号97BS8)。棉花系统喷施壮早丰后,棉株株高降低9.89%~22.58%,主茎节间和果枝节间缩短,棉花株型紧凑,协调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关系,内围铃增多,单株铃数和铃重增加,生育进程加快,吐絮期提早2~4d,皮棉比对照增产5.4%~17.93%,对棉花纤维品质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试验采用五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建立了以皮棉产量、子棉产量、单株成铃及单株产量的目标函数,考虑种植密度、追氮量、果枝数、模拟被害蕾和被害幼铃五决策变量的数学模型。模型信息表明:低密度或高果枝数条件下棉花补偿能力衰减;受害铃达3个·株-1以上时,增加追氮量(大于180kg·hm-2)将会伤失棉花群体的补偿能力;被害蕾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有增产作用;被害幼铃的多寡对产量的影响较大。模拟计算表明:百株允许被害蕾608~642个和允许被害幼铃196~214个,采取6.69~6.795万株·hm-2的密度、留果枝数14.7~15.02个·株-1和追氮量154.5~166.5kg·hm-2的农艺措施,可望获得皮棉1350kg·hm-2以上。最后提供了不同农艺措施下棉花的损害函数。  相似文献   

3.
抗虫棉多茎株型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棉花高产简化栽培新途径,通过十年连续田间试验,对棉花株型调控技术、不同株型不同部位及叶枝的成铃质量、多茎株型适宜的种植密度及品种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叶枝塑造的株型为多茎倒伞型,其株型调控技术是留叶枝早摘心,主茎12 台果枝打顶、叶枝7 月5 日(初花期)摘心处理籽棉产量最高,较其他处理增产9.0%~10.9%;叶枝成铃单铃重高于多茎株型及常规株型下部1~4 台果枝结铃单铃重,纤维品质无明显差异;多茎株型栽培适宜的密度适应范围是3.3 万株/hm2~5.1 万株/hm2;多茎株型品种适应性广,叶枝发达的杂交棉品种增产潜力更大。多茎株型栽培高产简化技术关键是:扩行距、适密度、留叶枝、早摘心。  相似文献   

4.
棉花化学调控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期和适量进行化学调控是棉花达到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本文采用三因子D—饱和最优回归设计方法,研究了一熟春棉从蕾期至花铃盛期3次喷缩节安溶液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了缩节安使用时期和用量的优化模型。分析表明,在1990和1991两年不同气候年型条件下,根据模型初步筛选出每公顷皮棉1500公斤左右,株高生长在95cm以下,使用缩节安的最佳用量。1990年因中期雨水偏多,每公顷喷缩节安的综合取值为:蕾期3.0~14.4克,初花期24.9~39.0克,花铃盛期46.5~62.0克。1991年中、后期偏旱,故每公顷喷缩节安的综合取值为蕾期4.5~14.5克,初花期9.0~34.4克,花铃盛期24.5~54.6克。此模型能为获得较理想的棉花株型和群体结构以及最佳产量提供合理调控的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结果表明:(1)病害烂铃在棉株上的水平、垂直和外扩三方向上的分布模型均呈y=axb(b<0),以棉株基部1~3台果枝和2.6个圆锥体围层上的烂铃为主,分别占烂铃总数的89.22%和97.84%。(2)棉铃虫蛀害烂铃在棉株上的水平方向分布模型:3~10台呆枝上呈y=ax2+bx+c(a<0),另2~3果节上虫蛀烂铃最多;11~18台果枝上为y=axb(b<0),第1~2果节上虫蛀烂铃最多。垂直方向分布模型为y=ax2+bx+c(a<0),第11台果枝上虫蛀烂铃最多;虫蛀烂铃以11~15台果枝上的另1~2天节上分布为核心,占虫蛀烂铃总数的54.76%。(3)上述结果对指导棉花烂铃防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品种来源:系甘肃省农科院经作所以匈牙利5号作母本,内亚2号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原代号:83059,1997年5月48经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14次全委扩大会议审定通过。特征特性:幼苗叶片密集,茎叶来绿,有效夕校5~7个,株型扫帚型,株高50~8(k,工艺长庆40~55cm;把兰已;单株有效湘泉15~23个.每果着拉在7拉左右,种子红褐色.千粒重s.s~v.sg,食油率42.47%。生育期gi~111天,抗寒耐旱,较抗倒伏,高抗枯萎病。产量水平:在1993年~1995年全省区试中,平均折合公顷产164Okg,校对双比亚7合增产4.sl%,生产试验平均公顷…  相似文献   

7.
中棉16是适于麦棉两熟的丰产、稳产夏播棉新品种。经全国夏棉区试与冀、鲁、豫三省的生产试验,每公顷霜前皮棉产量612.0~856.5公斤(40.8~57.1公斤/亩),比对照增产9.1%~22.2%,均居第一位。其回归系数bi为1.22>1,回归直线居所有参试品种之上,且随环境指数的提高而明显。回归离差S_(di)~2为23.8,小于其它参试品种。经通径分析,密度的通径系数最终效应值为0.7979,达极显著水平,而单株铃数、单铃重与衣分的通径系数最终效应值均较小。中棉16的栽培方向应在适时播种的前题下.以密度为中心.科学施肥为基础,主动化调为保证。在中等地力,每公顷皮棉1125~1200公斤产量水平,适宜密度为9~15万株.施纯氮105~150公斤,五氧化二磷75~120公斤,其中,追肥占60%,整个生育期喷缩节安2~3次,每次用量15~60克,每公顷总用量53~120克。  相似文献   

8.
北疆高产棉花养分吸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7,他引:38  
本文以新陆早4号为材料,研究了北疆高产棉花群体(1800kg·hm-2)条件下棉株N、P2O5、K2O养分的吸收特性。结果表明,棉花茎枝、叶片、花蕾、铃壳、子棉中的N、P2O5的含量随生育进程呈下降趋势;K2O含量在铃壳中呈上升趋势,在其它器官中呈下降趋势。棉株对N、P2O5、K2O的吸收均呈Logistic曲线变化,养分吸收的快增期出现在出苗后58~97d,此期吸收了约养分总量的60%,是需肥最大的时期。棉株对养分的吸收分配中心与干物质积累分配中心一致。在本试验中,公顷产1800~1900kg皮棉从土壤中吸收N为245.0~270.1kg,P2O5为72.4~75.5kg,K2O为269.5~271.9kg。  相似文献   

9.
棉花促早抗逆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1991-1993年对山西棉区密度,化控,氮磷钾营养,头水运筹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以大群体小介体增结第一二节位优质大铃为主要的内容的早发早熟抵抗(避)气候逆境胁迫的促早抗逆栽培理论,形成了以高密化控(密度9.0万~10.5万株/hm^2和DPC3-4最佳组合)为核心,配合相应的氮磷钾营养和提早运筹水肥的高产稳产技术体系,连续5年大面积应用,取得显著增产效应(产量达1800kg/hm^2  相似文献   

10.
1、品种来源:绵阳89-30系四川省绵阳市农科所于1985年用绵阳15号作母本.8201-作父本进行杂交。1996年8月经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2、产量表现;经陕西安康地区2年共13点农区试平均公顷产4258·skg/hm2,比对照绵阳19号平均增产5.81%,大田一般公顷产4200~4500kg左右.高产田块在每公顷6000kg以上。3、特征特性:幼苗半在立.芽鞘无色.叶色浓绿.株型较紧凑,株高90cm左右、茎杆粗壮.穗层整齐。每穗粒数42-45粒,长芒、白亮、白拉,千粒重43g左右。该品种属春性偏早熟种。分案力强,上林成穗率中等。在陕西安康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