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肇丹丹  马晓晶  秦强  秦安臣  贾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671-2672,2741
牡丹是中国传统名花。研究以西柏坡牡丹园为例,介绍了牡丹园绿化分区规划、牡丹园绿植品种选择和配置方法,总结出牡丹园园林绿化植物选择与配置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菊花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在我国有悠久的种植历史,金秋赏菊成为民俗由来已久。菊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使我国的传统菊花品种得以保存和发展,是菊花专业工作者所应该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洛阳牡丹品种种质资源定量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国传统名花洛阳牡丹的330个品种为研究材料,以其9个主要特征为研究项目(下分33个类目,构造项目、类目反应表),在建立专家打分系统及种质资源定量评估的基础上,建立了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程序,得出了每个品种的综合得分。采用方差分析的原理方法将其划分为4等:Ⅰ等(优)16个品种;Ⅱ等(良)51个品种;Ⅲ等(一般)231个品种;Ⅳ等(差)32个品种。本研究较科学地解决了洛阳牡丹品种种质资源的定量评估问题,为牡丹品种选种育种、市场销售提供了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4.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切花牡丹品种筛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冠世红玉、洛阳红和锦上添花等39个牡丹品种为试验材料,选取11个性状为评价因子,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适宜切花牡丹品种各性状指标对其品种总体表现的影响,综合评价品种优劣,以期筛选出在洛阳地区适宜切花的牡丹品种,为牡丹鲜切花市场的产业化发展以及牡丹育种中亲本材料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参试的39个牡丹品种中有19个品种与理想品种的加权关联度较大(r0.7000),推荐为适宜切花牡丹品种;有17个品种的加权关联度在0.6000~0.7000之间,推荐为较适宜切花的品种;加权关联度低于0.6000的有3个品种,不建议作切花品种。其中,如花似玉与理想品种的加权关联度最大(r=0.0.7931),综合性状最优;素心兰关联度最小(r=0.5317),综合性状最差。  相似文献   

5.
恩施州牡丹品种资源调查及生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中国传统名花。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和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对恩施州的牡丹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并测定了牡丹的相关生长指标。初步调查结果显示,牡丹资源分布遍及全州,栽培集中在建始县花坪乡和利川市团堡镇一带。恩施本地有6个牡丹品种,分别是凤丹白、建始锦袍红、湖蓝、建始粉、春红争艳和大金粉。不同栽培地点牡丹的生长指标差异不显著,而品种间的生长指标则差异显著。这些品种长期适应当地的气候和自然地理环境,表现出较稳定的形态特征,生长适应性强,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兼备,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菊花为我国传统名花,花色丰富,品类繁多,不仅国内人民爱好,而且风靡国际。由于近年对菊花的生理、育种与栽培等方面的研究趋于透彻,遂使在花期的控制、周年供花的安排、品种的应用分工与新品种的培育上都有显著的进展。我国菊花栽培的历史悠久,地域广大,品种名称的混乱与缺乏系统性自是必然。1982年11月中国菊花品种展览会在上海展出期间,中国花卉盆景协会举行了为期五天的关于菊花品种系统分类和品种名称统一问题的小型学术讨论会。会上草拟了一个以花型为主的菊花品种系统分类方案;统一了部分菊花品种的名称,并保留了今后不  相似文献   

7.
以冠世红玉、洛阳红和锦上添花等39个牡丹品种为试验材料,选取11个性状为评价因子,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适宜切花牡丹品种各性状指标对其品种总体表现的影响,综合评价品种优劣,以期筛选出在洛阳地区适宜切花的牡丹品种,为牡丹鲜切花市场的产业化发展以及牡丹育种中亲本材料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参试的39个牡丹品种中有19个品种与理想品种的加权关联度较大(r>0.7000),推荐为适宜切花牡丹品种;有17个品种的加权关联度在0.60000.7000之间,推荐为较适宜切花的品种;加权关联度低于0.6000的有3个品种,不建议作切花品种。其中,如花似玉与理想品种的加权关联度最大(r=0.0.7931),综合性状最优;素心兰关联度最小(r=0.5317),综合性状最差。  相似文献   

8.
对安徽南部及浙江等地的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品种、种植面积、管理技术及应用开发形式等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以期为浙皖两地牡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调查共记录了16个传统观赏品种.其中10个为《中国牡丹品种图志(西北·西南·江南卷)》记录品种,6个为新记录品种:凤丹品系中选育的新品种有10个。自然条件下,传统栽培的牡丹品种生长情况明显优于引进品种,引种牡丹品种在适应性上差异显著,推广应用时应注意品种的选择:浙皖两地牡丹应用的主要形式为牡丹专类园,但开发方式多样。江南牡丹的发展亟待建立一个品种资源库.使得牡丹资源收集、品种的规范命名、引种及培育工作能够有计划地开展。  相似文献   

9.
洛阳牡丹繁育推广及产业化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是我国的特产花卉,人工栽培已有1500年的历史,形成了中原牡丹品种群、西北牡丹品种群、江南牡丹品种群和其他牡丹品种群。其中,中原牡丹是中国最大的栽培品种群,形成历史最早、品种最多。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以观赏为育种目标.培育出花色鲜艳纯正、花径增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AHP的中国传统盆栽菊花产业化品种筛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建立中国传统菊花品种综合评价体系,为筛选和利用适宜产业化生产的品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田间盆栽试验对32个大花型秋菊品种的19个观赏性和适应性指标进行观测统计,应用层次分析法,从观赏性状、抗逆性、栽培流程3个方面出发,构建传统菊花品种综合评价体系。【结果】确定了19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其中花色、苗期生长势、株高、脚芽萌发力、自然花期时间、苗期抗旱性的权重分别为0.1469、0.1206、0.0959、0.0815、0.0815、0.0679,所占比重较大;依据品种综合评价得分,将试验品种划分为优良品种、较优种、较差种、差种4个等级,其中优良品种整体性状符合选择目标,可直接进行产业化生产。【结论】筛选出7个既有中国传统特色,又适于规模化生产的盆栽菊花品种,为进一步开发中国传统菊花品种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凤丹白'为母本的杂交及其育种潜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药用和油用牡丹品种凤丹白'自交亲和性进行验证的同时,对其育性以及育种潜力进行研究。分别于 2008 年、2009 年、2011 年以凤丹白'为母本与中原牡丹、日本牡丹以及紫斑牡丹进行了大量杂交,共设置57 个杂 交组合,授粉2 023 朵花,获得43 508 粒杂交种子。结果表明:1)凤丹白'自然授粉结实率高(19.13 粒/ 朵),且明 显高于自花授粉结实率(0.4 粒/ 朵),属于异花授粉植物,且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2)凤丹白'与中原牡丹、日本 牡丹、紫斑牡丹杂交结实率(18.44、23.84、26.62 粒/ 朵)均较高,表明凤丹白'的杂交亲和性较强;3)结实率受父 本花型影响,皇冠型最低(10.42 粒/ 朵)且与其他花型存在极显著差异,这与雄蕊高度瓣化而花粉减少且生活力下 降有关;4)凤丹白'与贵妃插翠'黑龙锦'等39 个品种杂交结实率(33.33、35.89 粒/ 朵等)高于其自然授粉结 实率,对提高油用牡丹种子产量有重要参考价值。总之,凤丹白'的育性强、亲和性高,是一种育种潜力巨大的优 良牡丹种质资源,值得进一步挖掘与利用。   相似文献   

12.
紫斑牡丹新品种选育及牡丹品种分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该文报道了兰州和平牡丹园培育紫斑牡丹新品种的方法和过程,讨论和分析了新品种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个新的牡丹品种分类系统.主要结果有:①20年从32万多株实生苗中选育出9种花色、7种花型、500多个紫斑牡丹新品种;②甘肃紫斑牡丹品种(群)与中原普通牡丹品种(群)大规模反复杂交,极大地丰富了后代的遗传多样性,为大量选育新品种奠定了基础;③按色、类、型、组和品种五个等级组成的牡丹品种分类系统,“色型兼备、科学实用”,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更好地对牡丹进行促成栽培或组织培养,选取牡丹早、中、晚花3种类型,共41个品种,取其带顶芽的枝条在去离子水中进行培养,研究发现:经过45 d(10℃以下)的自然低温,牡丹晚花品种的电导率要高于早、中花品种,但是晚花品种鳞芽的生长情况,不如早、中花品种。  相似文献   

14.
归纳总结了我国传统花卉的历史文化内涵,阐述了几种传统名花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与配置中的应用,着重介绍了牡丹、梅花、菊花、水仙等花卉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美学特点和应用形式,并对中国传统名贵花卉在未来园林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利用SRAP标记对牡丹杂交亲和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究不同杂交组合结实率与亲本亲缘关系之间的联系,了解牡丹杂交亲和性的影响因素,以16个牡丹品种为试材,进行杂交试验。并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品种间亲缘关系。结果表明,杂交亲本的相似系数在0.31~0.35时结实率较高。针对实际育种目标,提出了牡丹亲本搭配策略,在保证满足育种要求的前提下,为获得更多的杂交种子。应尽量选择亲缘关系稍远的品种形成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人工杂交的方法得到了蓍状亚菊Ajania achilloides×夏菊‘北金’Chrysanthemum morifolium‘Beijin’的杂交种,并得到形态学及细胞学研究证明,形态学以舌状花的出现为主要标志,细胞学采用根尖压片结合流式细胞仪测定技术进行;该试验所得的杂交种在观赏性状上表现出一定的超亲优势,可以作为进一步育种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品种数量众多,形态变异丰富,适应性强,分布广泛,遗传背景非常复杂,这为菊花品种的资源调查、分类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等带来了困难。试验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对福白菊(C.morifolium cv.Fubaiju)、杭白菊(C.morifolium cv.Hangbaiju)等10个菊花品种进行了分类鉴定及亲缘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聚合酶链式反应(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ISSR-PCR)分子标记反应体系及引物的筛选方面,选择了条带数量多和清晰度高的菊花反应体系,应用野生福白菊对39条ISSR引物进行了筛选,淘汰了扩增效果差、带型不易辨认的引物,最终确定12条引物用于菊花品种的鉴定。ISSR-PCR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条ISSR引物扩增出了185条清晰的、重复性好的ISSR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176条,多态性比率高达95.1%。应用NTSYS 2.10e软件进行UPGMA法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55处可将10个菊花品种大致分为3类,结果福白菊与其他杭菊品种在遗传上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大菊品种数量性状变异及其概率分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栽培植物品种进行鉴别和分类是品种保护和应用的基础。中国传统大菊品种是菊花中一类变异极为丰富而独特的品种类群,对其数量性状进行合理分级可以在数量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上对这类菊花品种资源进行评价,建立更为具体精确的评价标准。本研究观测了400个中国传统大菊品种的18个数量性状,采用数量性状变异分析和概率分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18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均在15%以上,其中筒状小花数(101.85%)、舌状小花数(70.02%)和花瓣宽(59.49%)变异系数较大,说明花部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K-S检验分析发现:13个数量性状符合正态分布,其余5个性状呈偏态分布;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性状进行概率分级发现,13个数量性状可以分为5级,对不符合正态分布和偏态分布的性状根据数据按实际分布状况分级,获得了新的分级标准。使用这一标准为400个大菊品种的数量性状赋值,合并成数字编码,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利用其中的9个数量性状便可以将400个品种一一区分开来。这一研究结果不仅可以补充和完善菊花品种分类和鉴定的评价标准,还可以为其他观赏植物种质资源评价中观测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牡丹及其栽培品系种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牡丹的一个原始种及6个栽培品系进行了染色体的观察和组型分析,结果查明它们均为二倍体。这些品种与原始种间虽然在外部形态上及花型结构上有明显差异,但在染色体组型上表现差异甚微。5个栽培品种和1个原始种均由4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及1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组成,而另一栽培品种“青龙卧墨池”则由3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对近中着丝点染色体及1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组成。作者认为这些品种在核型上所表现的差异与花型结构上的差异并无相关性,与花型的演进也无关联。此外,还观察了体细胞染色体联合现象,联合百分率为28.7%。  相似文献   

20.
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在切花菊亲本选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利用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的方法在花卉杂交亲本选配中的应用,本试验以41个菊花品种为材料,选择与切花菊品质密切相关的8个数量性状作为测试指标进行测量,在主成分分析基础上,计算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并以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的结果将41个品种按遗传距离为15的标准划分为4个群组;从聚类分析的结果看,同群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