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鹿华南亚种栖息地现状调查,分析了影响梅花鹿华南亚种向保护区外围扩散的原因,探讨了保护区在栖息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栖息地优化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江西彭泽县境内,是目前国内唯一以南方亚种野生梅花鹿命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野生梅花鹿365只,是全国梅花鹿南方亚种最大的野外种群。桃红岭保护区首次开始使用远红外线技术是2014年9月,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监测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特别是梅花鹿的种群数量、栖息地环境、行为变化等方面的数据。通过近半年时间的实地监测应用,保护区  相似文献   

3.
四川冶勒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和扭角羚等珍稀濒危动物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区,位于小相岭山系,是小相岭大熊猫种群遗传基因交流的关键走廊地带和集中分布区,对现今最濒危的大熊猫野生种群-小相岭大熊猫野生种群的保护和生存延续,防止种群衰退和灭绝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该保护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  相似文献   

4.
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北部广元市青川县境内,地处岷山山系龙门山脉摩天岭南麓,总面积4万公顷,是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于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确认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岷山山系大熊猫主要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为A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是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系全国51个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之一。  相似文献   

5.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以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西部的光头山地区是羚牛主要的栖息地,2007年9月-2008年12月该保护区开展了光头山地区羚牛野外调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华南梅花鹿(Cervus nippon kopschi)在分布现状、栖息地状况、种群数量结构、采食习性、社会行为学、生长发育及繁殖习性、保护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认为未来华南梅花鹿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布范围及其种群数量结构、栖息地生境的评估、行为学研究和种群活动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7.
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地处四川凉山山系大熊猫种群的腹心区,区内大熊猫栖息地面积35 856 hm2[1],是凉山山系各大熊猫保护区的联系纽带。同时保护区所处的美姑县为凉山彝族聚居腹心区,长期以来,彝族村民形成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强。全面了解凉山彝族地区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状况,对保护凉山山系大熊猫乃至四川和全国大熊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按照全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技术规程,在保护区内均匀设置固定监测样线30条(总长度105.49 km,比例为0.29 km/100 hm2,海拔2 040 m~3 360 m),通过春季(4月~5月)和秋季(10月~11月)分别对大熊猫种群状况、伴生动物情况和人为干扰情况进行监测。本文随机选择2011年监测数据分析,找出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干扰种类、特点、规律及对大熊猫栖息地影响程度,提出减少干扰的措施,从而为大熊猫保护管理提供对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现状评价及管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处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的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建于1989年,总面积21840hm^2。以中亚热带原生性亮叶水青冈森林生态系统和黑叶猴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分析了保护区的保护价值、管理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保护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不合理规划是我国目前自然保护区面临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对秦岭大熊猫保护区网络内适宜栖息地的评估,发现秦岭大熊猫保护区网络没有基于适宜栖息地的生物边界进行科学规划,导致各保护区内大熊猫的生存环境质量差异巨大,造成目前秦岭大熊猫保护区网络功能不均衡,影响其效率和保护成效。适宜栖息地是保护区境内具有保护贡献的土地,是体现保护区功能的区域,是保护区及网络规划的核心。基于适宜栖息地的保护区网络规划和优化能提高我国保护区及网络的功能和效率,减少保护的土地成本,能有效缓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2005-2006年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对四川白河自然保护区内川金丝猴的栖息地进行监测评价.结果表明:在不考虑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保护区内川金丝猴的最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0.079 4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2.39%;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8.152 2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1.20%;勉强适宜栖息地面积为64.439 3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9.77%;不适宜栖息地面积为59.509 1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6.72%.由于放牧、采药的影响,川金丝猴的适宜栖息地大面积丧失.在川金丝猴的实际栖息地内,最适宜栖息地面积为5.811 9 km2,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59%;适宜栖息地面积为8.072 1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98%;勉强适宜栖息地面积为46.920 4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96%;而不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01.235 6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2.48%.  相似文献   

11.
全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正式启动后,经过8年的努力,我省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计划,得到了有效实施。在加强和完善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同时,又新建了长青国家级保护区和周至老县城2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并加强了4个大熊猫主要栖息地县的机构建设。  相似文献   

12.
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珍稀鸟类及其栖息地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分布的珍稀鸟类及其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并利用卫星影像资料分析了鸟类栖息地现状,表明该地区鸟类栖息地严重破碎化,严重威胁着保护区内珍稀鸟类的生存,提出了封山育林扩大保护区面积等加强珍稀鸟类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栖息地的重要基础,但频繁的人类活动干扰导致自然保护区内生物栖息地斑块破碎化的问题依然存在,景观连接度定量评价对于保护区生物栖息地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以纳板河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图论的指数方法利用2014年和2018年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对保护区栖息地的景观连接度指数的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4—2018年的景观连接度指数中整体性连接度指数(IIC)、概率连接度指数(PC)都呈现下降趋势,IIC和PC指数分别下降0.29和0.53,指示保护区内栖息地破碎化加剧;2)最大斑块的重要性指数从85.14减少到84.19,重要性前十的斑块时空变化表明了自然保护区栖息地斑块面积不断减小,中部、中西部地区破碎化显著;3)土地利用变化对保护区景观连接度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橡胶林、耕地、水库、茶园4类土地利用增加是栖息地破碎化的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可为纳板河自然保护区栖息地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2月28日,国家林业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864只,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375只,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为258万公顷,潜在栖息地91万公顷,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17个市(州)、49个县(市、区)、196个乡镇。有大熊猫分布和栖息地分布的保护区数量增加到67处。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在发布会上指出,当前,部分大熊猫局域种群面临生存风险,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圈养大熊猫种群间遗传交流不足,保护管理能力仍需加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十分突出,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5.
根据绿孔雀资源及其保护管理现状,分析绿孔雀保护管理主要存在栖息地丧失严重、保护基础薄弱、科研监测基础缺乏、宣传教育滞后、资金投入不稳定等问题,提出加强已建保护区管理力度、划建绿孔雀重要栖息地、划建绿孔雀保护小区、潜在栖息地与生态廊道修复、人工繁育与野化基地建设、监测、绿孔雀基础生物生态学研究、恐龙河综合保护示范区建设等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地处川滇交界处的泸沽湖自然保护区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候鸟越冬栖息地和国内著名的旅游风景区。相关调查表明,虽然保护区内越冬水鸟的种群数量在近几年有所增加,但相比历史记录而言物种丰富度却有所下降,这可能与保护区旅游业的开发导致湖滨浅水沼泽湿地丧失,食物可利用度下降有关。因此,在保护区建立候鸟觅食栖息地,对于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障候鸟食物安全及其栖息地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梅花鹿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梅花鹿从其种群生态、栖息地、食性、活动习性等生态学研究进行了概述,指出目前国内学者对梅花鹿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栖息地的研究,并且阐明栖息地的减少与恶化是梅花鹿的种群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提高梅花鹿种群的密度与数量是今后梅花鹿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野生华南梅花鹿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通过对清凉峰保护区近10年来梅花鹿保护实践,分析目前保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保护宣传、提高社区群众参与保护事业积极性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森林与人类》2003,23(1):36-36
2003年1月4日,陕西省大熊猫监测研究中心正式宣布成立,该中心是国内首家为了定期监测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而设立的专门机构。多年来,为了保护好秦岭的大熊猫,国家和陕西省组织开展了多次调查工作,并先后建立了11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覆盖了陕西省70%以上的大熊猫栖息地。同时,在保护区以外实施的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工程以及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大熊猫走廊带建设项目,也对大熊猫基因的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陕西省的大熊猫监测工作始于1992年,最初仅有佛坪自然保护区等极少数保护区开展此…  相似文献   

20.
<正>近几十年来,为加强对大熊猫种群和栖息地的保护,中国通过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野化放归、建设国家公园等措施,有效地开展大熊猫保护工作,为大熊猫及其同域物种建立一个完整、连续、广阔的“新家”。就地保护:拯救大熊猫栖息地就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在生物的原产地对生物及其栖息地开展保护。就地保护是遵循保护生物及其栖息地原真性、完整性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的主要实施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中国长期坚持大熊猫就地保护和保护地网络建设工作。1963年,中国首次建立以大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就地保护大熊猫的序幕由此开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