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考察影响复方半边莲滴丸制备工艺的各因素,确定复方半边莲滴丸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以滴丸的外观、重量差异、溶散时限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复方半边莲滴丸成型工艺的药物与基质比、冷凝介质温度、滴速等因素进行考察,优选复方半边莲滴丸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成型工艺为:以液状石蜡为冷凝介质,干浸膏与基质比1∶2,基质与基质比1∶4,药液温度70℃,冷凝介质温度5℃,滴速40滴/min,该工艺制备的滴丸外观圆整度良好,硬度较好,色泽均一。复方半边莲滴丸优选的制备工艺简单、可行、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2.
考察葛根黄酮在油相、乳化剂及助乳化剂中的溶解度,采用伪三元相图法优选葛根黄酮自微乳最佳处方。葛根黄酮在油相Maisine 35-1、乳化剂Cremorphor RH-40与助乳化剂1,2-丙二醇中溶解度较大。乳化剂Cremorphor RH-40与助乳化剂1,2-丙二醇质量比3∶2混合时自微乳区最大;油相Maisine 35-1与油相Crodamol GTCC作为混合油相,可增大自微乳区,且二者质量比1∶1时自微乳区最大。葛根黄酮自微乳优化处方各组分的质量比为油相Crodamol GTCC∶油相Maisine 35-1∶乳化剂Cremophor RH-40∶助乳化剂1,2-丙二醇=5∶5∶9∶6,载药量17.65%,平均粒径19.23nm。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效率较高的乙醇回流提取法对苦参中总黄酮进行提取,以此提取物为有效成份,对下行法滴丸制备工艺进行优化。以滴丸的外观和丸重变异系数为考察指标,设定混合基质比例(A)、药物与基质的比例(B)、药液混合温度(C)、滴距(D)四个因素,设计L_9(3~4)正交实验,确定苦参滴丸制备的最佳工艺。得到苦参黄酮滴丸制备的最佳工艺为A_2B_2C_3D_3,即基质为PEG4000和PEG6000的混合基质比例为1∶2;药物与混合基质的比例为1∶9;混合药液的温度为90℃;滴距为10 cm。该工艺制备的滴丸外观、丸重和融散时限等各项指标均良好,符合2015版药典中的滴丸质量标准,该苦参滴丸解决传统中药苦参制剂和保存不方便的问题,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4.
为优化陈皮黄酮滴丸成型工艺,以外观性状、丸重差异、溶散时限等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冷凝液、复合基质比例、主药与复合基质质量比、滴距、滴速等对陈皮黄酮滴丸成型性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滴丸最佳成型工艺:选用PEG4000与PEG6000质量比为1∶2的复合基质,陈皮黄酮与复合基质的配比为1∶5(质量比),滴制温度90℃,以二甲基硅油为冷凝液,滴距10cm,滴速5~6滴·min-1。在此条件下制备的陈皮黄酮滴丸成型性好,符合《中国药典》对滴丸的质量要求。该滴丸制备工艺稳定,简单易操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牛油粉末油脂的乳化性,满足60%高载油量牛油粉末油脂生产要求,对乳化剂种类、配比以及乳化工艺参数进行了优选.【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乳化剂种类及配比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乳化工艺参数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乳化稳定性为指标,对60%高载量牛油粉末油脂乳化剂最佳配比及乳化工艺参数进行了优选试验.【结果】60%载油量最佳乳化剂组合为(占总固形物),分子蒸馏单甘脂(GMS)1.50%、聚甘油脂肪酸酯(PGFE)1.78%、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DATEM)0.78%、柠檬酸脂肪酸甘油酯(CITREM)0.83%;最佳乳化条件为乳化温度70℃,乳化时间10min,乳化剪切转速10 000r/min.【结论】在上述配比和乳化条件下,乳化稳定性达到了94.5%,产品包埋率达到了91.29%,乳化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李杏元  陈国安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6):3572-3574
为了优化微波辅助提取葛根黄酮的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微波辅助提取葛根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葛根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35∶1 (V/m,mL∶g),提取时间13 min,微波温度75℃,乙醇体积分数50%,此条件下葛根黄酮的提取率最高,为7.31%.  相似文献   

7.
一种新型兽药载体——淀粉微球的制备及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用乳化交联法制备淀粉微球,采用L16(45)正交设计筛选出最佳制备条件,对微球形态、粒径分布进行观察;用吸附载药法制备阿司匹林淀粉微球,对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药性能进行了研究。所得微球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38.75μm,粒径分布在20~60μm,载药量为8.38%,包封率为84.2%,体外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并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8.
葛根果汁酸乳发酵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葛根为原料,采用水提法,利用L9(34)正交试验,确定黄酮浸提的最佳工艺。再以葛根提取液、果汁、酸乳为正交因素,配制饮料。试验得出提取液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0、浸提时间2h、浸提温度60℃。葛根果汁酸乳发酵饮料的配制最佳配方为葛根提取液28.6%、酸奶52.6%、果汁14.3%。  相似文献   

9.
为优选红苓补气滴丸的制备工艺,以硬度、圆整度、拖尾情况和溶散时限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复合基质配比、药物与基质配比、滴速、滴距对制剂工艺的影响。采用正交法优化选取最佳制备工艺为PEG4000与PEG6000的比例为3∶2,药物与复合基质的比例为1∶1,滴速15滴·min~(-1),滴距10cm,所得滴丸硬度好、圆整度好、无拖尾情况,溶散时限平均为110s。该方法简单、稳定,所制得的滴丸符合2020年《中国药典》中滴丸剂项下的要求,可用于制备红苓补气滴丸。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不同地方葛根(Pueraria edulis)为材料,通过乙醇冷凝回流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葛根药材中总黄酮,探究不同提取方式对不同地区葛根药材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南省葛根最佳提取时间均为20 min,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葛根最佳提取时间均是30min;冷凝回流提取法中葛根黄酮的得率相对较好;冷凝回流提取法中云南省产葛根总黄酮含量最高,平均含量为0.255 7%,广东省葛根总黄酮平均含量最低为0.210 8%。  相似文献   

11.
燕宪海  张爱丽  田友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319-22320,22497
[目的]优选葛花滴丸制备工艺条件并测定滴丸中葛根素的含量。[方法]以滴丸圆整率、重量差异和溶散时限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考察PEG6000与S-40比、基质与药物比、冷凝剂管口温度和滴速等因素对滴丸成型的影响,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滴丸中葛根素的含量。[结果]优选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EC6O00与S-40为3:1(g/g),基质与药物为4:1(g/g),冷凝剂管口温度为35~40℃,滴速为50d/min;3批样品中葛根素的平均含量为52.26±1.33mg/g。[结论]葛花滴丸制备工艺合理,重现性好,外观质量好,溶散时限和重量差异合符《中国药典》要求;高效液相色谱法先进、准确、可靠,可作为葛花滴丸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斑鸠菊固体分散体滴丸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固体分散技术结合滴制技术制备斑鸠菊固体分散体滴丸,以溶散时限、质量差异和外观质量为综合评价指标,对聚乙二醇4000(PEG4000)与聚乙二醇6000(PEG6000)比例、斑鸠菊提取物与基质比例、滴制温度和滴制速度进行考察,优选斑鸠菊固体分散体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结果]以PEG4000-PEG6000(3∶1)为基质,以20℃二甲基硅油-100为冷却剂,斑鸠菊固体分散体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为:斑鸠菊提取物与基质比例为1∶7,滴制温度为80℃,滴速为20滴/min。[结论]所选择的成型工艺可行,可为斑鸠菊固体分散体滴丸的工业化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3.
王占一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773-11774,11777
[目的]研究影响板蓝根滴丸制备的各种因素,确立最佳制备工艺。[方法]以外观质量、溶散时限和丸重差异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对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结果]以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4000(9:1)为基质,药物与基质比例为1:3,药液温度为80℃,二甲基硅油为冷凝剂,冷却液温度为5℃,滴速为50d/min,滴距为7cm,制得的滴丸外观质量好、溶散时限短、丸重差异小,与颗粒剂比较吸湿性小。[结论]该滴丸质量稳定,重现性好,设备简单,适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4.
草珊瑚总黄酮滴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草珊瑚总黄酮溶出时间、丸重差异和外观得分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进行处方设计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草珊瑚总黄酮滴丸优化工艺为聚乙二醇6000与聚乙二醇4000的比例为3∶1,草珊瑚总黄酮与基质的比例为1∶4,吐温-80的含量为3%,滴距6 cm。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斑节对虾在不同温度、盐度、pH和摄食状态条件下的无机磷、亚硝酸氮、硝酸氮和氨氮的释放率。结果表明,温度、体重、盐度、pH和摄食状态对其代谢存在影响。随体重的增加,斑节对虾磷、硝酸氮的释放率下降,而亚硝酸氮、氨氮的释放率上升。在20~30℃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斑节对虾磷的释放率降低,亚硝酸氮、氨氮的释放率有所提高,硝酸氮的释放率在25℃时最高。在10~31的盐度范围内,随着盐度的升高,斑节对虾(6.723±0.035 g)磷、亚硝酸氮的释放率提高,而硝酸氮、氨氮的释放率均降低。在7.5~9.0的pH范围内,随着pH的升高,斑节对虾(6.730±0.032 g)磷的释放率明显下降,亚硝酸氮、氨氮的释放率在pH为8.5时达到最大,硝酸氮的释放率在pH为8.0时达到最小。斑节对虾(6.719±0.033g)摄食配合饲料,饱食状态下磷、亚硝酸氮、硝酸氮、氨氮的释放率比饥饿状态下分别提高了143.07%、420.0%、78.55%、71.74%,表明摄食时蛋白质代谢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采用酸酶法水解玉米芯中的木聚糖制备低聚木糖的工艺条件.玉米芯预处理工艺:用60 ℃水浸泡玉米芯12 h,过滤,保留滤渣.玉米芯酸预水解条件:按固液比1∶6加入2.0 g/L的稀硫酸液,120 ℃预水解60 min,溶出总糖量15.01%,平均聚合度2.16.酶水解条件:pH值4.8,加酶量40 IU/g玉米芯,50 ℃水解4 h,溶出总糖量20.32%,平均聚合度1.74,玉米芯酸酶水解液中低聚木糖的相对含量达到62.37%.  相似文献   

17.
梁薇薇  王振宇  史锦硕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2956-12959
[目的]利用微胶囊技术保护松多酚的有效成分,使松多酚的产品化得以实现.[方法]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红松球果种麟多酚微胶囊.以包埋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不同因素对微胶囊制备效果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进行优化.[结果]壁、芯比为2.52∶1,乳化剂用量占芯材量的7.64%,总固形物量为1.79%,在该条件下制得的微胶囊包埋率可达93.81%,扫描电镜下观察包埋结果理想.[结论]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松多酚微胶囊工艺方法可行,且包埋率较高,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控释尿素基施深度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究控释尿素不同施肥深度对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明确控释尿素一次性基施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实现高产、高效、稳产的适宜施肥深度。【方法】 在大田条件下选用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置不施氮肥(CK)、地表撒施(DP0)、沟施深度5 cm(DP5)、10 cm(DP10)、15 cm(DP15)、20 cm(DP20)、25 cm(DP25)7个处理,系统研究控释尿素基施深度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在施用等量控释尿素条件下,施肥深度均对夏玉米产量存在显著影响。夏玉米产量随基施深度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并且2013年和2014年夏玉米产量与施肥深度间的关系符合二次曲线关系,二者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2年获得最高产量的理论施肥深度分别为12.5 cm和12.2 cm,而实际生产中DP15处理产量最高,DP15和DP10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较CK分别显著增产16.72%和16.50%(P<0.05)。与DP0处理相比,随施肥深度增加,夏玉米的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均符合二次曲线关系,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农学效率2年平均以DP10处理最大,分别为61.91%和6.68 kg·kg-1,而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利用率以DP15处理最高,分别为47.27 kg·kg-1和46.97%。施肥深度在10 cm和15 cm 较地表撒施(DP0)能增加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并且减少氮素损失,花后氮素积累量2年均值增加38.93%和41.88%,促进了植株花后氮素积累量,并且分别显著增加夏玉米植株总吸氮量20.45%和22.36%。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夏玉米产量与干物质积累量、氮素总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均成显著正相关,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成显著负相关。【结论】 在施氮量为225 kg N·hm-2时,控释尿素一次性基施深度控制在10—15 cm可显著提高夏玉米的氮素吸收积累量,增加氮素利用效率,降低氮素损失,提高干物质积累量,最终获得较高籽粒产量,实现高产高效,可作为夏玉米控释尿素种肥同播的适宜施肥深度。  相似文献   

19.
以猪油和丙三醇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酶促甘油解反应合成甘油单酯,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酶促合成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叔戊醇为溶剂,Novozym 435用量10%(猪油质量分数),反应温度45℃,甘油与猪油物质的量的比4∶1,反应时间6 h,超声波频率28 kHz,超声功率250 W。在此条件下,甘油单酯产率达到(84.76±1.96)%。超声辅助酶促反应,不仅可以提高产物产率,还可缩短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土壤环境条件对粘土矿物协同磺胺二甲基嘧啶(SM2)迁移的影响,选取高岭土胶体与SM2作为主要实验材料,通过土柱淋溶实验,研究了高岭土与SM2共同迁移的相互影响,不同离子强度下高岭土协同SM2迁移情况以及高离子强度下腐植酸对高岭土协同SM2迁移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当离子强度为0.1 mmol·L-1时,高岭土悬浊液加入0.25 mg·L-1SM2后,高岭土胶体的穿透曲线峰值从76%降为70%,表明SM2对高岭土迁移影响很小,略有抑制;SM2悬浊液加入高岭土后,SM2穿透曲线峰值从5.4%增大到50%,表明高岭土可以显著促进SM2的迁移;随着溶液离子强度增强,高岭土的穿透曲线峰值依次为70%(离子强度0.1 mmol·L-1)、27%(1 mmol·L-1)、3%(10 mmol·L-1),SM2的穿透峰值依次为50%(离子强度0.1 mmol·L-1)、48%(1 mmol·L-1)、17%(10 mmol·L-1),表明随着溶液离子强度增强,高岭土迁移量及高岭土协同SM2迁移量显著降低;当溶液离子强度为10 mmol·L-1时,加入8 mg·L-1腐植酸后,高岭土的穿透曲线峰值从3%增长至57%,SM2的穿透曲线峰值从17%增长至50%,表明当溶液离子强度较高时腐植酸可以促进高岭土协同SM2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