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2001~2011年酸雨和气象观测资料,对银川市的酸雨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银川市酸雨出现频率为2.21%,降水pH值年平均值为6.36;2008~2011年年降水pH值呈减小的趋势;酸雨只出现在夏、秋两季,其中11月酸雨出现频率最高;当风速较小、降水量中等时,出现酸雨的概率较大,并且沙尘天气会减少酸雨的出现次数。  相似文献   

2.
采用2007-2014年许昌国家基本气象站降水样品pH和K值,结合降水期间风和伴见的天气现象,对许昌市的酸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许昌市为中度酸雨区.许昌市四季均出现酸雨以冬季最强,与冬季采用煤电取暖成正相关.K值与pH值的变化呈抛物线,以pH值5.60为最小.酸雨的形成与雾霾还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宜昌市1994年1月至2007年2月的酸雨观测月数据文件,分析了酸雨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宜昌市夏季酸雨污染最轻,冬季、春季酸雨污染最重;1998—2006年降水的酸性减弱趋稳;2000—2006年,中雨、大雨、暴雨的洁净程度越来越差;2001年以前,降水pH值和K值各季节之间的变化和各季节的年际变化明显,有明显的变化周期;2001年以后,降水pH值和K值各季节之间的变化和各季节的年际变化差异均减小,没有明显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4.
统计德州观测站2006~2014年的酸雨观测资料,分析了酸雨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4月、10月、12月降水的pH值均大于5.6,而1月、5~9月、11月降水的pH值均小于5.6;2007~2013年pH年平均值均属于弱酸雨等级,2014年pH值属于非酸雨等级,说明2014年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季节变化中酸雨污染最严重的是秋季,pH值为5.19,酸雨污染最轻的是春季,pH值为5.59。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7~2013年前郭县酸雨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2007~2013年前郭县降水PH值年变化、季节变化和酸雨频率等,探讨了酸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H值年平均值范围为5.40~6.20,呈波状上升趋势,酸雨频率呈波状下降趋势;前郭县酸雨有明显的季节变化,pH值以冬季最低,夏季最高,酸雨频率为冬季最高,夏季最小。  相似文献   

6.
梅县酸雨观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2007—2011年梅县气象观测站的酸雨观测数据,显示降水年平均pH值为4.705.00,5年降水总体呈弱酸性。K值分析表明降水洁净程度较差。梅县酸雨形成主要因素是周边大气污染、地形地势、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常年风速较小。酸雨污染的加重显示了城市发展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7.
利用滨州市2006~2009年酸雨观测资料,分析了滨州市酸雨的季节分布特性及在不同降水天气形态下酸雨pH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滨州市酸雨频率不高且出现时酸度较弱,酸雨频率冬春季明显高于夏秋季,降水酸度春季普遍低于其他三季;酸雨pH值总体趋势为随降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呈"小雨偏碱性,大雨偏酸性"的特征。滨州市酸雨强度的变化主要受污染物排放量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1992-2010年江苏南京地区的酸雨和小麦产量资料,作年际增长率处理,发现该地区小麦单产的变化与生育期内降水平均pH值的年际变化基本一致.采用统计方法对逐旬降水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小麦生育期内降水pH值与最终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越冬期对降水pH值反应最敏感,其次是播种期和苗期,而返青拔节期和抽穗成熟期的酸雨对产量的影响略小于其他生育期.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固原市基准气候站2001年7月至2016年9月的降水pH值和电导率观测资料对固原市原州区10多年来的pH值和电导率(K值)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原市降水pH值与电导率(K值)呈现出明显的月、季、年变化特征,冬春高、夏秋低,呈单峰单谷型的变化趋势;pH值及电导率与降水量大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固原市酸雨频率非常小,属于非酸雨区,并且近年来环境污染未加重;固原市降水呈现弱碱性,农业生产基本不受酸雨影响。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丹东2007 ~2013年的酸雨监测资料,对近年来该地区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研究了不同气象条件对降水酸度的影响,分析了酸雨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丹东降水酸度呈波动性变化;2007 ~ 2013年降水平均pH年平均范围为4.82~5.51,pH均小于5.60,且自2008年以来,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pH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以夏季酸度为最强、秋季为最弱;出现频率以秋季最高,为43.3%,春季最低,为30.1%.丹东酸雨的形成是该地区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气象条件的变化对降水酸度影响相当明显,丹东市当地地形、工业布局和外来源也为酸雨形成做出了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