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对防火期长白山林区主要可燃物类型细根载量和潜在能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秋季防火期内,距地表10cm的细根载量以岳桦林最大,其次是云冷杉林及包含云冷杉的混交林,白桦林、落叶松林和阔叶红松林细根载量较低;经过一个冬天,细根载量都在下降。云冷杉林及包含云冷杉的混交林秋季防火期发生地下火的可能性比较大,落叶松林发生地下火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春季防火期距地表10cm细根潜在能量下降。  相似文献   

2.
以凉水自然保护区内猴腿蹄盖蕨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分布规律及地上生物量特点,为猴腿蹄盖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保护区内猴腿蹄盖蕨的高度、密度和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2)不同森林类型单位面积猴腿蹄盖蕨的地上生物量差异很大,其排序为:谷地云冷杉林>河岸杂木林>人工林>枫桦红松林>椴树红松林>鱼鳞云杉红松林>谷地落叶松林>云冷杉红松林>谷地白桦林>山地山杨林>柞树红松林;3)猴腿蹄盖蕨在不同森林类型中地上部分的干物质量也各不相同,其中谷地云冷杉林(4961 hm2)最高(226 420.1 kg),柞树红松林(10.0 hm2)最低(0),排序为:谷地云冷杉林>枫桦红松林>椴树红松林>河岸杂木林>人工林>云冷杉红松林>鱼鳞云杉红松林>山地山杨林>谷地白桦林>谷地落叶松林>柞树红松林;4)在保护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建议选择谷地云冷杉林、谷地落叶松林、河岸杂木林、谷地白桦林和人工林为猴腿蹄盖蕨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   相似文献   

3.
丰林保护区地表森林死可燃物载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1、10、100 h时滞可燃物分类标准,对丰林自然保护区不同红松林群落类型内的地表死可燃物载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利用DCCA排序法对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椴树红松林内地表死可燃物载量最高,枫桦红松林内地表死可燃物载量最低;DCCA排序揭示了该地区地表死可燃物载量分布与海拔、坡度、坡向、坡位、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林分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及其影响因素,为森林可燃物管理和潜在火行为分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立地因子(海拔、坡度、坡位)、林分特征(林龄、郁闭度、密度、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地被物层结构(凋落物厚度、腐殖质厚度),在大兴安岭南部地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兴安落叶松林(Larix gmelinii)和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各设置6块样地,调查样地内的总可燃物负荷量及易燃可燃物负荷量,对不同种类可燃物负荷量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兴安落叶松林分下的平均总可燃物负荷量为15.80t/hm2,其中58.46%为易燃可燃物,总可燃物负荷量与林分平均胸径、凋落物厚度呈显著正相关,灌木和草本可燃物负荷量主要与林分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1h时滞、10h时滞和100h时滞可燃物负荷量与林分郁闭度、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呈显著正相关。白桦林下平均总可燃物负荷量为8.48t/hm2,其中57.91%为易燃可燃物,总可燃物负荷量与林分平均胸径、腐殖质厚度呈显著正相关,灌木、草本可燃物负荷量与林分密度呈显著负相关,1h时滞、10h时滞和100h时滞可燃物负荷量主要与林分平均胸径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兴安岭南部地区的地表可燃物负荷量水平较低;郁闭度、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是影响林分地表可燃物负荷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5.
对秦岭东段油松飞播林地表可燃物载量进行系统测定,比较不同密度林分之间的差异,分析林分因子对地表可燃物载量的影响,为油松飞播林可燃物管理、林火预测预报及林分健康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在秦岭东段丹凤县流岭飞播林基地44 a油松飞播林中设置3个密度梯度共14块样方,调查样方内地表可燃物载量及相关林分因子,通过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得出不同密度油松飞播林地表可燃物载量差异及林分因子与地表可燃物载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秦岭东段油松飞播林地表可燃物载量为19.90~58.08 t·hm-2,其中64%的林分可燃物载量超过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的临界条件——30 t·hm-2。各类型可燃物中,下层枯落物载量占比最大。2)不同密度林分地表可燃物总载量由大到小表现为:低密度、高密度、中密度。下层枯落物载量表现为低密度林分显著大于中、高密度林分。灌木枯枝1 h时滞可燃物载量表现为高密度林分显著大于中密度林分。地表枯枝1 h时滞可燃物载量表现为高密度林分显著大于低密度林分。3)地表可燃物载量与林分因子的关系表现为灌木枯枝1 h时滞可燃物载量和地表枯枝1 h时滞可燃物载量与密度呈正相关,与枝下高、胸径、树高呈负相关;灌木枯枝10 h时滞可燃物载量与树高和冠幅呈负相关;草本层可燃物载量与冠幅呈正相关。秦岭东段油松飞播林地表可燃物载量大,有发生较大森林火灾的物质基础。不同密度林分地表可燃物载量差异较大。密度、胸径、树高、枝下高和冠幅对不同可燃物载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该区域油松飞播林进行可燃物调控和林火管理的关键是定期清理林下枯枝落叶和易燃灌草,合理调整林分密度并引进难燃阔叶树种营造结构合理的防火混交林。  相似文献   

6.
长白山主要森林生态系统根系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和亚高山岳桦林根系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森林类型根系总生物量排列顺序为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岳桦林;同土层深度下,根系生物量大致上也有上述规律,但第Ⅱ层根系生物量为云冷杉林>阔叶红松林>岳桦林;3种森林类型的根系生物量占其地上生物量及其总生物量的比例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根系大部分集中在0~60cm土层中。  相似文献   

7.
色季拉山地被可燃物含水率与火险等级划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样地的调查和取样,分析了色季拉山的高山松林、冷杉林和云杉林3种不同林型的林下各类可燃物的含水率,利用地被可燃物含水率和载量随不同林型的变化来预测森林火险等级,并对色季拉山的森林火险等级进行了初步划分.结果表明,高山松林属于五级火险等级,冷杉林和云杉林属于一级火险等级,并结合色季拉山的主要火险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4种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养分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2003年5月至2004年9月,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垂直植被带的4种林分(阔叶红松林、红松云冷杉林、岳桦云冷杉林和岳桦林)内,利用凋落物原位减少法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C质量分数变化幅度不大,N和P质量分数都是先上升后下降;K质量分数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阔叶红松林、红松云冷杉林、岳桦云冷杉林和岳桦林凋落物的养分年释放总量依次为1380.80、1145.46、418.74和599.91kg·hm-2·a-1.  相似文献   

9.
辽东3种主要林型地被可燃物载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辽东地区3种主要林型-油松,落叶松及栎类杂木林的地被可燃物载量进行了调查研究。比较分析了地被可燃物载量与林分密度,林龄及坡位,坡向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林地被可燃物载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栎类杂木林,油松林及落叶松林,并且载量的分布与林分密度,林龄及坡位,坡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以大兴安岭地区南瓮河保护区落叶松林(Larix gmelinii)、蒙古栎林(Quercus mongolica Fischer)、落叶松-白桦混交林(Mixture of Larix gmelinii and Betula platyphylla)(阴坡、阳坡)、沟塘草甸等4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运用气象要素回归法,对春季防火期和秋季防火期内的地表细小死可燃物含水率动态进行测定,构建了不同防火期、不同林型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的预测模型,分析了相应模型的预测误差。结果表明:同林型地表可燃物含水率在春季防火期和秋季防火期差异显著;在秋季防火期,5个典型林型的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预测平均绝对误差为0.167,平均相对误差为0.218,低于春季防火期模型和春季-秋季混合模型;秋季防火期模型对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效果最好。气象要素回归法适用于南瓮河保护区典型林型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预测。  相似文献   

11.
利用林分因子估测森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帽儿山地区,对落叶松林和白桦林2个可燃物类型的75块样地树种的胸径、树高、年龄等林分因子和地表可燃物的负荷量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与计算,利用SPSS 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和Matlab软件,分别对不同种类可燃物负荷量与林分因子进行分析,并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利用林分因子推算不同种类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遥感的塔河林业局森林可燃物类型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监督分类法中的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以及遥感图像对塔河林业局森林可燃物类型划分的结果为:天然落叶松林、人工落叶松林、樟子松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难利用地等几种类型,并绘制了可燃物类型分布图,经分类精度检验,总体分类精度为72.90%。同时,对不同可燃物类型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准确预测森林细小死可燃物含水率对提高森林和草原火险预测精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白桦(Larix gmelinii-Betula platyphylla)混交林、兴安落叶松林(Larix gmelinii)、蒙古栎林(Quercus mongolica)和草甸细小死可燃物为研究对象,确定影响林内t时刻可燃物含水率变化率的影响因子(林外t-1时刻的气温变化率、相对湿度变化率和累计降水量变化率),根据统计回归理论建立细小死可燃物含水率变化率模型,进而构建大兴安岭林区典型森林和草甸细小死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白桦林混交林、兴安落叶松林、蒙古栎林和草甸细小死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准确率分别为91.1%、90.0%、91.0%和81.0%(相对误差不超过5%),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预测效果良好,模型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可为大兴安岭林区的森林火险预警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东北坡长白落叶松-白桦次生林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白落叶松-白桦林是由云冷杉林遭到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林,为了更好地了解其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于2015年8月在长白山东北坡按照CTFS标准建立了面积为1 hm2(100 m×100 m)的长期监测样地,对样地内所有DBH≥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挂牌、定位、调查,并应用双相关函数g(r)分析了样地内长白落叶松和白桦2个优势树种不同等级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该样地共调查到活立木个体1 499株,隶属于9科16属22种,大都属于北温带植物区系类型;样地优势种明显,长白落叶松和白桦是样地的优势种,重要值分别为36.08%和24.75%。样地内物种Margalef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Pielou指数Jsw分别为2.87、1.71、0.62和0.56。样地内林下更新良好,所有个体的径级结构呈倒“J”型,8个主要树种的径级结构存在差异,长白落叶松呈倒“J”型,白桦和山杨呈近似正态分布,其余5种(包括花楸、毛山楂、红松、稠李和臭松)呈“L”型。样地内所有物种个体的空间格局呈聚集分布,8个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聚集。g(r)函数分析表明,2个优势种空间分布随径级和尺度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格局类型,长白落叶松随径级增大聚集程度逐渐降低;与小径木和大径木相比,白桦中径木具有更强的聚集程度。   相似文献   

15.
应用Li-6400光合分析仪,对不同采伐类型1型(采伐2行落叶松保留2行落叶松)和2型(采伐3行保留3行)的长白落叶松林下人工更新的幼树红松、云杉、北美乔松、白桦的光和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4种幼树的光响应曲线符合三元回归方程模型;各幼树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差异不显著;2型中各幼树的表观量子效率的数值好于1型;云杉、红松、北美乔松的光响应曲线最大净光合速率数值,2型均大于1型,白桦则是1型好于2型;云杉、红松、北美乔松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是单峰曲线,1型的峰值出现在10:00左右,2型的峰值出现在12:00左右,相同树种同一时刻的净光合速率数值2型好于1型;白桦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是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上午10:00和14:00左右,同一时刻的净光合速率数值1型大于2型。  相似文献   

16.
基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南瓮河生态站的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落叶松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混交林3种典型林分的288组可燃物含水率数据,选择基于平衡含水率的可燃物含水率实时变化模型为基础模型,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NLME)模型方法,以林分因子作为随机效应,建立具有混合效应的可燃物含水率的实时变化预测模型,并通过给残差方差增加权重的方法解决异方差性问题。结果表明:考虑随机效应和异方差结构的可燃物含水率实时变化NLME预测模型的拟合效果(M_(AE)=0.716 7,M_(RE)=0.026 6)优于不含随机效应的可燃物含水率实时变化预测模型(M_(AE)=0.815 6,M_(RE)=0.031 2);其中以常数加幂函数作为异方差结构的模型精度最高(AIC=547.72,BIC=581.29,-2LL=527.72)且明显优于未给残差方差增加权重的可燃物含水率实时变化NLME预测模型(AIC=961.65,BIC=988.50,-2LL=945.65)。利用独立样本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对于可燃物含水率实时变化的预测,考虑随机效应和异方差结构的NLME模型的检验精度(M_(AE)=0.495 8,M_(RE)=0.034 2)比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M_(AE)=0.588 5,M_(RE)=0.588 5)有所提高,说明基于混合效应模型的可燃物含水率实时变化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区域尺度上不同林分类型的可燃物含水率实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和生态优势度指数等指标,研究了哈尔滨城市森林4种人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通过对4种林型乔、灌、草三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加权,求出不同林型群落的多样性各项水平差异,结果表明:白桦林的Simpson指数(0.757)、Shannon-Wiener指数(1.678)和均匀度Pielou指数(0.797)均较大,说明白桦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强和物种分布比较均匀;水曲柳林的丰富度Menhinick指数(1.325)和生态优势度指数(0.367)最高,说明其群落的物种丰富程度较大,且物种优势种表现突出。草本层在同一林型内的多样性各项指数(除了生态优势度指数外)均为最高,说明4种林型的草本层均具有较好的物种多样性,物种分布比较均匀和物种丰富度较大。在水曲柳林和樟子松林内乔木层的生态优势度指数最高,表现出乔木层的优势种比较突出;而在白桦林和兴安落叶松林内灌木层的优势种比较突出。综合来看,城市森林中的阔叶林在物种多样性特征方面优于针叶林。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人工林可燃物负荷量和燃损量的动态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燃烧的物质基础,是林火行为预报的基本依据之一。基于森林燃烧和蔓延规律,选取地表层、树冠层为建模单元;利用林分因子和火环境因子,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低山丘陵区马尾松人工林幼龄林及中龄林可燃物类型的可燃物负荷量和可燃物烧损量模型。  相似文献   

19.
以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典型森林类型兴安落叶松林地表可燃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可燃物含水率、可燃物载量、风速和坡度与火蔓延速度之间的关系,共进行4(可燃物载量)×4(可燃物含水率)×3(风速)×3(坡度)=144组点烧试验,并建立适用于兴安落叶松针叶林的火蔓延模型。结果表明:在试验设定范围内,可燃物床层在火蔓延过程中80%为阴燃,火蔓延速度在75%区间内不超过6 m·h^-1,最大值为93.02 m·h^-1、最小值为0.41 m·h^-1;可燃物载量对火蔓延速度影响不显著,3个显著变量对火蔓延速度的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风速、可燃物含水率、坡度;4个因子交互作用对火蔓延速度的相对贡献为:可燃物含水率×坡度×风速27.73%、风速17.22%、可燃物含水率×坡度×风速×载量13.01%、可燃物含水率×风速11.01%、坡度×风速9.21%;火蔓延速度预测模型的标准估计误差值为8.56,验证误差值为12.93。因此,在森林火行为预报工作中,应注意可燃物的特征、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