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昆虫行为学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昆虫行为学不同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和研究现状,主要包括昆虫取食行为、昆虫生殖行 为、昆虫通讯行为、昆虫防御行为。并对昆虫行为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在高校学生管理环节出现了很多新问题。组织行为学是人们在组织系统中的行为,通过对组织行为的了解,帮助对组织行为进行预测,从而可以更好的组织和控制管理。在民办高校中的学生管理环节应用组织行为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环节组织行为学的应用展开论述,希望对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化、集约化的现代水产养殖产业中,把握水质变化等信息能够保证鱼类高密度养殖的优质高产。鱼类的行为变化是监测由溶解氧等水质变化造成的鱼类应激反应指标。通过监测鱼类行为变化能够反映水质情况,为监控鱼类健康提供有效依据。本研究设计1种嵌入式系统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对实时采集的鱼类图像进行轨迹跟踪的方法。基本流程主要包括图像采集、图像预处理、目标分割、目标标记、目标跟踪以及输出轨迹等6个部分。设计了运动轨迹参数分析方法,分析在不同溶解氧情况下的鱼类运动速度、位移量的变化,试验证明通过监测鱼类行为变化能够反映养殖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应激反应对鱼类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国强  王雯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579-11580
综述了应激反应对鱼类的生长、行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阐述了应激激素系统下丘脑-垂体-肾间组织轴对鱼类生长、行为和免疫机能的抑制作用,展望了今后鱼类应激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家畜行为学的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叙述了家畜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家畜行为学在畜牧中所处的地位和具有代表意义的母性行为。  相似文献   

6.
大豆胞囊线虫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已造成大豆产量严重损失。线虫行为学是深入研究线虫生活史和线虫与寄主植物相互关系的关键。介绍了大豆胞囊线虫的休眠、侵入、运动与迁移、取食和繁殖等方面的行为以及各种行为对环境的适应,以期从行为学和生态学角度为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温度变化对鱼类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多数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变温动物,因此温度是影响鱼类生长发育重要的非生物因素。在温度发生变化时,鱼类不会进行适应性基因变异,而是会通过忍受、抵制或偏好等热调控行为来降低环境压力。通过总结近年来鱼类热调控行为的研究成果,比较不同种类、同种异龄、同种同龄鱼在温度变化中生境选择、游泳、摄食、生殖洄游等行为差异,分析造成该差异可能的内在机制,以及温度突变中热调控蛋白和表观遗传学对鱼类生存影响的研究进展,阐述鱼类的热调控行为是其根据外界条件和自身需求做出的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行为,其目的是获得最大化的热调控优势。为了更深入解读全球气候突变对鱼类生存的影响,需要对鱼类热调控行为及调控机理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赵振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560-8562
近年来,随着动物应激相关学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鱼类应激生物学的研究。阐述了应激的概念、鱼类应激的发生及危害,主要包括应激反应对鱼类的生长、行为及机体健康的影响。从饲料投喂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缓解措施。最后,分析了饲料投喂与鱼类应激反应之间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水产健康养殖及鱼类保护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鱼类集群行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多数鱼类具有集群性,由于集群的原因和机制不同,对“鱼群”的定义或文字表达也各不相同。建议对运动方向较一致或具有洄游特性的鱼群采用“Schooling”一词表达。还介绍了探索研究鱼类集群的机制和鱼群群体功能的方法和发展沿革,鱼群结构、次群体和自组织群体的特征。提出采用数学模型的模拟仿真技术探索鱼群产生自组织结构现象的机制是一种有效方法,这属于“唯像学”的方法,在大量观察数据和现象、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数学模型,对鱼群集群现象进行模拟和预测,再将模拟预测的结果与实际观察记录进行对比分析,由此推测或确定影响集群现象的主要因子或机制。计算机技术为建立复杂的模型提供了支持,采用模型仿真技术为研究鱼类群体行为学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鱼类福利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其中,噪音是鱼类福利研究中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随着人类水上工业活动的扩张,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为噪音对鱼类的胁迫作用,本文旨在阐述鱼类听觉原理,以及人为噪音对鱼类听力、信息掩蔽、行为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噪音研究应该向更多鱼种扩展,并加快相应研究设备的开发。  相似文献   

11.
非法、不报告、不管制捕捞(IUU)是相当严重的全球问题,危害了海洋生态系统、食品安全、渔民生计,还造成逃税漏税,甚至跨国有组织犯罪,比如渔船人口贩卖,尤其是男人和儿童的贩卖。为分析IUU捕捞问题,不仅需要了解其发生场所,更需要掌握非法渔获最终如何流入市场。从这一角度出发,以我国对美出口的主要捕捞水产品为例,分析其IUU渔获情况,首先通过量化2014年我国主要输美捕捞水产品(青鳕、鲑鱼、蟹)中IUU渔获的数量比例,继而以我国对美出口水产品供应链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发现我国IUU渔获流入美国市场的主要原因为水产品供应链不透明、我国水产品加工来料多为俄罗斯IUU渔获。其次,分析美国近年来打击IUU捕捞的措施,尤其是最近美国通过了《进口水产品应对IUU及水产品欺诈的追溯识别机制》草案,该法案拟采取贸易管制措施对IUU进行打击,更是对我国捕捞水产品出口的巨大考验。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10年8个半月(除去伏季休渔期)舟山渔场禁渔线以外海域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7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征。使用FiSATⅡ软件中ELEFAN技术估算了生长参数、自然死亡系数、总死亡系数和开发率等。结果表明,与历史记录比较鱼类小型化更加明显,总死亡系数增大。其中5种鱼类处于超额开发状态,开发率超过了0.5。目前舟山渔场主要经济鱼类小型化严重,捕捞对鱼类影响较大,须加强对舟山渔场渔业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根据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监测资料和浙江省沿海各县、市的渔业统计资料,对2008年度浙江深水灯光围网产量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浙江深水灯光围网的产量主要分布于27°~29°N、123°~127°E之间海域;作业渔场主要为浙南渔场与浙北外海渔场,其中又以浙南渔场为主;渔期主要为夏、秋、冬三季,其中秋季占全年总渔获量的近50%;各季各渔场的产量重心有所变动,其中,浙北外海渔场与浙南渔场的产量重心在纬度方向上呈逐季向北推移的趋势。建议对浙江深水灯光围网的船组数量进行适当控制,并对2009年开始施行的东海区围网休渔期进行适当调整,以促进浙江省围网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及鲐鲹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栖息地指数预测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渔场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是我国鱿钓船船队重要的捕捞对象,准确预测中心渔场可以为科学地指导渔业生产提供依据。根据2000-2005年1-5月主渔汛期间我国鱿钓船队在西南大西洋海域的鱿钓生产数据,结合遥感获得的表温及叶绿素a数据,分别将作业次数百分比和单位渔船日产量作为适应性指数。利用算术平均法建立基于表温和叶绿素a因子的栖息地指数(HSI)模型。利用2005年1-5月生产数据及环境资料对HSI模型进行验证,分析认为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HSI大于0.6海域,其作业次数比重达到76%以上,各月平均日产量均在7.2 t/d以上。研究表明,基于表温和叶绿素a的HSI模型能较好预测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中心渔场,预报准确率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世界头足类资源仍具一定开发潜力,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是西南大西洋远洋鱿钓作业渔场单种产量最高的品种,主要分布在西南大西洋公海、阿根廷专属经济区等海域。对阿根廷捕捞渔业产量、主要捕捞品种及产量、阿根廷滑柔鱼产量等进行了初步统计,总结了阿根廷渔业管理制度及中阿渔业合作情况,并结合阿根廷滑柔鱼渔业资源的管理实例,从近海和远洋渔业两个角度分析了其对我国渔业资源管理的启示,如构建近海渔业资源调查评估网络、开展近海渔业主要品种总可捕量管理试点、采取临时性休渔措施以保育渔业资源、逐步完善伏季休渔制度、加强渔港监督检查能力、制定渔业从业者准入条件、构建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服务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南海区海洋捕捞渔船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结合有关南海区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状况资料,对1979-2013年南海区(广东、广西、海南)海洋捕捞机动渔船的数量、吨位、主机功率的总规模以及主机功率结构、作业类型结构的变迁和现状进行评价分析。2013年南海区海洋捕捞渔船总计81 647艘,156.6万吨,其中机动渔船78 671艘,382.3万千瓦;机动小型渔船数量最多,超过75%,早期增速快,近十年较为稳定;大型渔船数量极低,增速缓慢,目前仍不足0.6%;中型渔船较为稳定;刺网作业渔船数量最多,拖网渔船次之,各类型渔船均已从增长期进入调控管理期。南海区捕捞渔船目前存在总体规模过大、数量结构上小型渔船偏多、捕捞作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建议进一步压减捕捞渔船总体规模,在结构上重点压减小型渔船,适当保留大型渔船规模,同时应进一步调整捕捞作业结构,压减小型渔船拖网、刺网作业,积极发展钓捕,适当发展围网和深水拖网。  相似文献   

17.
对1998~2005年东海区灯光围网的主捕品种、数量分布及其捕捞规模进行调研,研究认为灯光围网的主捕品种为日本鲐、澳洲鲐、竹筴鱼和蓝圆鲹等,且尚有一定的资源量。东海区的灯光围网近年来规模发展迅速,对上述鲐鲹鱼有良好的诱捕效果。从可持续利用资源角度出发,对其应实施规范管理,其措施为:(1)确定大型机轮围网、机帆船灯光围网的规模数量、渔船吨位、马力、网具规格等;(2)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3)成立全国灯光围网协会,配合农业部渔业局对灯光围网制订有关措施,进行专项管理。  相似文献   

18.
门涛  王玮 《现代农业科技》2010,(17):251-252,257
捕捞机械标准是渔业标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捕捞机械标准的基础是捕捞机械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加强捕捞机械标准化进程,实现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的结合,是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回顾了捕捞机械技术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捕捞机械标准的现状,概括了目前国内捕捞机械标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标准数量少、生产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积极性不高、投入与宣传贯彻力度不足等,提出国内捕捞机械标准今后发展方向为保障捕捞作业安全、接轨国际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9.
2009/2010-2011/2012渔季中国南极磷虾渔业渔场时空变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掌握南极磷虾渔业行为及渔场变动信息可为模拟渔业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提供非常重要的支撑。基于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2009/2010-2011/2012渔季中国南极磷虾渔业数据,利用渔场重心指标,分析了中国南极磷虾渔业渔场变动及渔船的行为模式。结果表明,从作业网次上来讲,2009/2010-2011/2012渔季期间,中国南极磷虾渔业主要渔场由48.1小区转向48.2小区,但产量变化却呈相反的趋势。尽管作业位置分布于6个精细管理单元中,但旬别渔场重心集中在4个精细管理单元中(APDPW,APDPE,APBSE和SOW)。中国南极磷虾渔业渔场选择不仅受到本地磷虾丰度的影响,同时还受到预定的决策,渔船条件及市场因素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南海北部张网作业状况及其管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南海北部历年张网渔具调查资料和数据以及近年来南海北部沿海主要渔港的实地调查结果,分析了当前张网渔具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了张网渔具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其管理对策,为实现南海北部张网渔具渔法的技术和管理改进提供参考和依据。张网是南海北部的主要定置渔具之一,应合理发展,加强管理,进而实现南海北部近海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