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牛气肿疽的流行最近几年在独山县稍有抬头的趋势。1979年冬,独山县三个区的34个大队发生牛气肿疽流行,到80年元月份,全县发病156头,死亡147头。现仅就麻尾区牛气肿疽流行病学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牛气肿疽在我国已基本上得到控制,但是在个别省份仍有发生。贵州省独山县于1979年12月上旬,先后在上司、下司、麻尾三个区社的34个大队发生牛气肿疽的流行,截止1980年元月底,全县发病156头,死亡147头。现根据笔者在麻尾及其他地方  相似文献   

3.
牛气肿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龙胜镇某村2003年2月11日至28日发生了一起牛气肿疽疫情,有16头牛发病,死亡14头。经及时采取有效防制措施,疫情得以控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1991年10月,余庆县大岭村暴发耕牛气肿疽,半月之内发病牛24头,死亡14头,经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解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牛气肿疽。现将此病的调查汇报于后。  相似文献   

5.
牛气肿疽又称“烂腿病”,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反刍兽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在肌肉肥厚的组织部位发生气性、炎性肿胀,按压有捻发音.易感动物为1~4岁的反刍动物,往往因治疗不当或者治疗不及时造成死亡.2013年9月,我县某存栏245头的养牛场,3头2岁左右的牛发病,其中1头死亡,经诊断为牛气肿疽,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概况我区地处潮湿低洼的深山峡谷地带,牛气肿疽病屡见不鲜,已成为历史性的常在疫区。 1982年春末夏初,宝兴县大溪公社发生最急性牛气肿疽病。先后在全社的四个大队12个生产队流行,占全社27个生产队的44.4  相似文献   

7.
1985年11月至1986年3月,我县首次暴发牛气肿疽,先后蔓延4个乡11个村27个自然屯,病牛173头,死亡142头,死亡率为82.1%。此病发生后,在疫区进行了气肿疽菌苗的预防注射,但在疫区以外的村屯未能全面进行防预注射,因此,1987~1988年,  相似文献   

8.
气肿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反刍动物的急性败血性非接触性传染病,俗称黑腿病。2006年以来,乔音乡久隆村、板吉村、约里村3个村相继发生牛气肿疽病,为全面掌握我乡牛气肿疽病的流行情况和发病原因,彻底消灭该疫病,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作者对以上3个村进行了两年的跟踪调查,制订出一套适合我乡牛气肿疽病的综合防治措施。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到2008年底,该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现将调查情况和防治建议阐述如下,供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牛气肿疽是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病原体是气肿疽梭菌。该病的主要特征为肌肉肿胀,按压有捻发音,剖解肌肉肿胀部,切口有暗红色带泡沫的酸臭液体流出。疫源地夏秋季、阴雨天多发,呈散发或者地方流行。2019年8月,融水县杆洞乡尧告村田边屯,有4头耕牛突然发病,其中1头死亡。经临床检查、病理解剖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牛气肿疽。1 发病情况2019年8月融水县杆洞乡兽医站接到本乡尧告村田边屯梁某报告,称其饲养的10头耕牛中,有4头突然发病,  相似文献   

10.
牛气肿疽梭菌病是一种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牛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报道了在粤东地区某村散养牛只发生的一例牛气肿疽梭菌病的诊治,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及解剖病变,进行组织器官病理学切片、细菌分离、病毒PCR检测和毒理学检测,确诊为牛气肿疽梭菌病。  相似文献   

11.
气肿疽又被称为黑腿病,为气肿疽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症的传染病,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气肿疽梭菌在深层肌肉产酸产气导致气肿坏疽为特征。主要通过春秋两季气肿疽疫苗注射来防控气肿疽传染病。2016年4月7日,宁洱县勐先镇黄寨村箐头组鲁明文、鲁升2户养殖户的黄牛发生疫病,在饲养的27头黄牛中发病7头,死亡5头。经普洱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宁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勐先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技术人员通过黄牛发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病理解剖、采样送实验室检测诊断为牛气肿疽病。及时采取牛气肿疽病的防控治疗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流行蔓延,按期回访没有出现黄牛发病死亡情况,减少了养殖户的经济损失,巩固了本地山区养牛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牛气肿疽病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黄牛、水牛、牦牛均可感染,临床上黄牛易感性最高。本病呈地方流行,有一定季节性,夏季放牧容易发病。现将西布河乡石格拉村委会干海子村小组发生的一起牛气肿疽病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2013年6月8日,接到畜主刘某报告:本村共有牛养殖户9户,牛存栏92头,6月2日早晨放牧时发现所饲养的1头黄牛死于圈内,尸体膨胀,以为牛因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我县流行牛气肿疽病,已成为危害牛只的主要疫病之一。为搞好本病的防治工作,笔者深入调查了解,现将情况报告如下。解放41年来,首次报导我县发生牛气肿疽病是在1954年9月。共有发病史八年,详见下表。  相似文献   

14.
正牛气肿疽又称黑腿病,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牛发生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在肌肉丰满处出现气性肿胀,触诊有捻发音。本文以澜沧县南岭乡下南现村下新寨组饲养的本地黄牛突然发病,迅速死亡,5 d内有6户农户饲养的6头黄牛发病死亡为例,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观察黄牛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尸体剖检,确诊为牛气肿疽传染病。1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15.
黄牛气肿疽在板桥区历年都有流行。1965年10月本区浪水村发生一头,尸体作深埋处理。因当时未发生大的流行,故未引起警觉,也未作详细记录。1978年秋末,光辉村突然暴发气肿疽,共16头。紧接着华光村  相似文献   

16.
气肿疽病又称为黑腿病或鸣疽,是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自然条件下气肿疽主要侵害黄牛,也严重影响水牛、奶牛、牦牛、犏牛的生存环境和质量,再加上地理位置和条件的特殊性,牛气肿疽病发生率也不断增加,为山区散养牛养殖户带来危害和巨大经济损失。本文从山区散养放牧牛气肿疽病的病因、症状及诊断方法介绍入手,重点阐述切实可行的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1病原特点牛气肿疽梭菌是引起牛气肿疽病的病原,该菌为革兰氏阳性菌,环境恶劣时形成芽孢,芽孢具有很强的存活力,在土壤中可存活4年以上,在腐尸中也可存活2个多月。病原体常附着在土壤或饲草上,随饲料或饮水进入牛的消化道而引起感染。2流行特点本病黄牛易感,尤其是2岁以下牛,奶牛和水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华亭县的低湿山谷地区放牧牛,1952—1990年,每年都有牛气肿疽发生。每年发病3—28头,死亡3—19头。气肿疽是牛的一种急性发热传染病,经污染的土壤传播,多因病牛或尸体处理不当,造成该病散播,形成气肿疽疫源地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性。其特征为肌肉肿胀,有捻发音,病原体是气肿疽梭菌.病牛开始体温升高至41℃,跛行,  相似文献   

19.
永福县近年来牛气肿疽的流行及防治情况报告虞怀义永福县兽医防检站541800一、流行情况及诊断1988年11月初,我县首次发生和流行牛气肿疽。1988年10月底,我县三皇乡华山村华镜屯有农户到邻县市场买口一头黄牛,一星期后牛发病死亡。因畜主随意剖食病尸...  相似文献   

20.
气肿疽又被称为黑腿病,其病原为气肿疽梭菌,是一种反刍动物较为常见的发病较急同时表现为败血性症状的传染病。气肿疽一旦发现,其病程并不长,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就牛气肿疽流行及症状进行具体的分析,同时提出其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牛气肿疽的诊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