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对固定道垄作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和传统耕作3种技术模式的对比试验研究,分析了固定道垄作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节水、成本投入和产量变化等方面的指标变化情况,提出了该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技术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固定道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固定道小麦保护性耕作机理进行试验研究和初步探讨,为山西省今后发展固定道保护性耕作提供了成功经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开展的固定道垄作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试验结果,阐述了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固定道保护性耕作,进行了节能效应的研究,对比分析了固定道与非固定道下机具田间作业的能耗。深松作业时,固定道保护性耕作比非固定道保护性耕作油耗降低23.7%,其中纯行走油耗降低23.8%,纯作业油耗降低36.3%。夏玉米和冬小麦播种作业时,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分别比非固定道保护性耕作油耗减少23.9%和26.0%。两年试验期,相对于非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平均减少总作业燃油消耗27.09 L/hm2,节油率为28.6%。研究结果表明,固定道保护性耕作通过区分机具行走道和作物生长带,改善机具行走性能,减少机具对作物生长带的压实,明显降低了机具田间作业的能耗,具有明显的节能优势。  相似文献   

5.
针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固定道保护性耕作,进行了节能效应的研究,对比分析了固定道与非固定道下机具田间作业的能耗。 深松作业时,固定道保护性耕作比非固定道保护性耕作油耗降低23.7%, 其中纯行走油耗降低23.8%,纯作业油耗降低36.3%。夏玉米和冬小麦播种作业时,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分别比非固定道保护性耕作油耗减少23.9%和26.0%。两年试验期,相对于非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平均减少总作业燃油消耗27.09 L/hm2,节油率为28.6%。研究结果表明,固定道保护性耕作通过区分机具行走道和作物生长带,改善机具行走性能,减少机具对作物生长带的压实,明显降低了机具田间作业的能耗,具有明显的节能优势。  相似文献   

6.
轮胎压实对机具牵引阻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对机具田间牵引阻力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固定道与非固定道处理下机具田间作业的滚动阻力、开沟器牵引阻力和总牵引阻力.与非固定道保护性耕作时深松、小麦和玉米播种作业相比,固定道保护性耕作下机组总牵引阻力分别降低14.6%、13.3%和13.3%;滚动阻力分别降低26.9%、21.9%和19.7%,平均降低22.9%;机具牵引阻力分别降低7.5%、7.2%和12.4%,平均降低8.8%.固定道处理的开沟器牵引阻力平均比非固定道处理降低22.0%.与非固定道相比,固定道总牵引油耗在3种作业时分别降低17.6%、12.4%和9.1%.试验结果表明,固定道保护性耕作显著降低机具田间牵引阻力,减少了机具田间作业油耗.  相似文献   

7.
轮胎压实对土壤水分入渗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浩  杨亚莉 《农机化研究》2012,34(2):153-156
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压实程度,改善土壤结构。为此,以大田土壤水分入渗试验为依据,分析一年两熟区固定道保护性耕作系统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试验结果显示:一年两熟区机具随机行走作业在表层土壤造成明显的压实;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可以降低0~30cm土层容重,降低0~40cm土层土壤紧实度,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显著提高土壤水分入渗性能;相对于非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土壤水分稳定入渗强度提高111.1%,3h累积入渗量提高92.4%。  相似文献   

8.
武威市固定道保护性耕作项目主要通过技术引进试验和示范,研究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农业技术与措施,及其地区适应性和经济效果,以达到改善农田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水分入渗及蓄水能力,并改善作物生长环境,降低机具能源消耗及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陈柯仰 《农业工程》2014,4(1):19-20
武威市固定道保护性耕作项目主要通过技术引进试验和示范,研究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农业技术与措施,及其地区适应性和经济效果,以达到改善农田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水分入渗及蓄水能力,并改善作物生长环境,降低机具能源消耗及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甘肃省张掖市农机化研究所引进了东方红4LS-1型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进行固定道小麦收获适应性试验与改进,分别在张掖市农科院、甘肃省农科院试验场和山丹县保护性耕作试验区对该机进行了性能试验,共收获固定道种植小麦3hm2。试验中,对该机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根据收集的数据分析,该机适应张掖市固定道小麦及平作小麦的收获,对张掖市推广垄作沟灌节水技术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1.
固定道保护性耕作通过区分机具行走道和作物生长带,可以减少田间压实,提高机具的作业性能.为此,研究了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对拖拉机田间作业尾气排放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固定道与非固定道处理下纯行走作业、深松和免耕播种作业时拖拉机的尾气排放.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处理降低0~40cm土层容重.相对非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固定道保护性耕作从两方面显著减少拖拉机尾气烟度:一方面提高轮胎附着性能,减少纯行走作业尾气烟度;另一方面,通过减少生长带压实,减少机具作业阻力,从而降低尾气烟度.相对于非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在深松、玉米和小麦免耕播种时,尾气烟度分别降低了20.8%、18.7%和20.7%.  相似文献   

12.
为了验证保护性耕作小麦抗旱效果,沧州市沧县2011和2012年进行了保护性耕作小麦抗旱试验。试验结果: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小麦凸显出抗旱优势,土壤含水量高,苗齐苗壮。为了验证保护性耕作小麦增产效果,沧州市沧县2012年进行了保护性耕作小麦测产试验。试验结果: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小麦增产显著。试验结论 :保护性耕作可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利于小麦生长发育,有效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3.
固定宽垄沟灌保护性耕作是将保护性耕作、固定道、垄作和沟灌等相结合的一项农业技术,该技术可通过松垄作业解决宽垄水分侧渗效果差的问题.从2005年开始,在西北灌区对固定宽垄沟灌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松垄效应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0~100 cm深度范围内,松垄作业能促进水分向宽垄中央渗透,增强土壤的通透性,提高8%左右土壤含水量,并能增加2%左右作物产量.建议在采用固定宽垄沟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地区推广松垄技术.  相似文献   

14.
针对保护性耕作基本概况及安徽省发展保护性耕作的现实要求,介绍了适合安徽的保护性耕作模式与节水技术.保护性耕作模式包括一年两熟旱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小麦一水稻轮作地保护性耕作、油菜一水稻轮作地保护性耕作、双季稻连作地保护性耕作、旱稻-马铃薯保护性耕作.提出保护性耕作技术和行走式节水补灌技术相结合的节水技术,既保土壤底墒,又能解决季节性和阶段性干旱问题,抗御干旱的灾害影响.同时,需加强对相应农机具的研制和开发,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新型免耕、施肥、补水的联合作业机.  相似文献   

15.
李明 《当代农机》2007,(2):79-80
分析了传统耕作方式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寿阳县的试验、示范和创新情况,阐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体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和优势,以科学的数据教育农民,进一步提高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章丘区农业农村局承担了农业部保护性耕作试验监测基地项目,建设了深松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传统耕作对比田,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耕作技术对比试验及效果监测,对小麦、玉米两种作物整个生育期数据进行了全面监测,取得了大量翔实的数据,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一、试验监测目的对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常规理化性状测定数据、作物生育期监测数据、测产数据等,进行比对,完善保护性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17.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全新的农业技术革命,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重大变革,由于我国北方地区农区分布面广.自然条件各有差异.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既要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又要考虑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区特点。巴彦淖尔市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开展水浇地上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研究,从2002年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实验示范.经过几年的实践,巴彦淖尔市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工作逐步规范,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一膜两用保护性耕作(留膜留茬覆盖免耕栽培)、传统耕作2种处理的试验设置与试验结果,并对一膜两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增产增收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一、保护性耕作固定道作业基本进展 澳大利亚经过十多年的保护性耕作同定道作业(Conmlled Traffic Farming.CTF)技术研究和技术装备试验,在全澳农业带产生了巨大的技术变革十年前.保护性耕作固定道作业技术作为独特的技术思路,至今已成为清晰的革新技术路线,引入农场就可以有效实施.至2005年,尽管只有100万hm^2,10%的澳大利亚农场使用这项技术,但越来越多的农场主认识到其利益的长期保障必需建立在维系经济和环境两者协调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保护性耕作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冬小麦采用保护性耕作模式与传统耕作模式(铧式犁耕)对比的方法,其中保护性耕作模式有两种:秸秆粉碎还田和秸秆高留茬.通过在高青县的两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秸秆粉碎还田模式比传统耕作式(铧式犁耕)两年分别增产5.74%,8.99%;秸秆高留茬模式比传统耕作模式(铧式犁耕)增产3.74%,7.07%;冬小麦采用保护性耕作模式增产效果明显,应在今后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