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前历深水灌溉对水稻障碍型冷害的防御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冷害年通过田间栽培和冷水处理的冷害模拟试验,自然条件下验证佐竹等人曾在人工气候室实验证实的前历深水灌溉对水稻孕穗期耐冷性变动的影响及其冷害防止的实际效果。结果表明,前历深水在无冷害的一般年,可增产3%~5%,而冷害年幼穗形成期开始10cm深灌的前历深水比普通的5cm浅水增产13%~20%,而前历10cm深水同危险期20cm深水并用,就增产20%~30%.而且前历10cm深水的效果,比危险期20cm深水的效果还高。  相似文献   

2.
韩国水稻耐冷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韩国水稻生产中,冷害是导致水稻减产的最大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韩国北部平均3~4年就发生一次冷害,因此耐冷性是韩国水稻品种的很重要育种目标。一、水稻耐冷性鉴定方法目前在韩国普遍利用于水稻耐冷性鉴定的设施是春川冷水鉴定圃。该鉴定圃设施条件较好,材料容纳量较大,是在国际上公认的较先进的水稻耐冷鉴定圃。针对不同的试验材料则采取不同温度的冷水处理。田间耐冷性鉴定一般采用长期冷水灌溉法,即从插秧后25d开始,用冷水处理至成熟期,水深保持5~10cm。以分蘖期叶色程度(1~9)、抽穗延迟天数(d)、秆长缩…  相似文献   

3.
延边地区水稻主要品种孕穗期耐冷性鉴定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水稻障碍型冷害,是我州水稻危害较大的冷害类型之一。因此,在水稻生产上选用孕穗期耐冷性较强的高产品种,有利于达到稳产、高产。为了解我州现有主栽品种的孕穗期耐冷性,我们采用减数分裂期冷凉深水处理法,进行了耐冷性鉴定,将1991年的鉴定结果报道如  相似文献   

4.
1.科学的田间管理 1.1 合理灌溉 水稻移栽至返青分蘖初期深水灌溉,水层5cm左右,严防脱水,返青后2~3cm水层,有效分蘖前以浅为主,提高地、水温,促进分蘖.有效分蘖结束时,对生长繁茂地块,立即排水晒田7~10天,控制无效分蘖,晒田程度达到田面发白,地面有裂纹,池面见白根,叶色褪淡挺直,促进根系发育.排水晒田后,采取干、湿、干的间歇灌溉,促根保叶,养根保蘖.后期如遇到夜间气温低于17℃以下,采取深水护根,水层15cm左右,这是防御障碍型低温冷害的有效措施.孕穗期浅水勤灌:抽穗后浅水灌溉;黄熟期应停止浇水.  相似文献   

5.
水肥耦合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水肥耦合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干物质积累主要集中在减数分裂期至乳熟期,在该时期积累的干物质占总积累量的57%~65%,在节水灌溉条件下,适当增加减数分裂期的氮肥比例,对于提高水稻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效果明显。SSNM处理通过控制氮肥施用总量,既保证氮肥的充分供给,又防止其过量,使水稻在养分需求的关键时期能得到充分的供应。节水灌溉处理增加了土壤的通气性,使水稻抽穗后根、叶仍保持较高的活性,提高了水稻生育后期养分吸收能力和灌浆物质的合成。节水灌溉+SSNM处理使亩产量提高69.4kg,对提高水稻产量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深水灌溉是寒地栽培水稻防止孕穗期低温冷害的基本措施。过去研究认为,防止孕穗期低温冷害的灌水深度,要保持15厘米的水层。但也有人研究认为,14厘米以下的水层不能防止低温引起的不孕,而21厘米深的水层是完全有效的。这种不同结论与试验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7.
水稻耐冷性研究Ⅰ.稻冷害类型及耐冷性鉴定评价方法概述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本文是水稻耐冷性研究的第一部分,介绍水稻冷害的类型及耐冷性鉴定评价方法。水稻的冷害类型可以分为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也可以按照低温冷害发生的时期来划分成芽期冷害、苗期冷害、孕穗期冷害、开花期冷害和灌浆期冷害。较系统地介绍了水稻芽期、苗期、孕穗期、开花期耐冷性的多种鉴定评价方法及其评价指标和自然条件下的耐冷性鉴定方法。还介绍了作为耐冷性鉴定评价指标的有关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8.
聂晓  王毅勇  刘兴土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2840-12842
通过田同试验研究了浅水-间歇灌溉(SIT)、湿润-间歇灌溉(MIT)、淹灌(CSF)条件下寒地稻田的0~ 15 cm地温和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SrT、MIT田间建立浅水层或无水层,有利于0~ 15 cm的土壤温度的提升.由于Srr和MIT处理显著提高了每穴有效穗数,因而最终分别较CSF增产8.6%和11.9%,但SIT和MIT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水稻低温冷害的类型及防御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低温冷害是由于低温导致水稻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而造成减产的灾害。水稻低温冷害类型有:营养生长期延迟型冷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冷害:抽穗扬花期障碍型冷害:水稻灌浆期冷害。因此水稻要想抗低温夺高产,需因地制宜选择优质品种,并提高栽培技术等,避免及减少上述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农技服务》2017,(17):1-2
研究节水灌溉条件下农田的生态环境是节水农业正常运行的需要,也是实现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对浅水加秸秆、浅水、浅湿和覆膜四种水稻节水措施在水稻收割后和耕作前的土壤含水率剖面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土壤水分测定采用烘干法。结果表明,收割后水稻覆膜处理对土壤保墒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而浅水和浅湿灌溉这两种非覆膜处理之间无明显差异;春耕前不同节水措施下的土壤墒情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水稻耐冷性对稻米品质冷水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从密阳 2 3/通 88 7和密阳 2 3/TR2 2 183杂交组合F3 代选拔获得的水稻耐冷性强的系统群和弱的系统群以及 3个亲本品种 ,探讨了冷水胁迫对稻米品质特性的影响以及水稻耐冷性对稻米品质冷水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冷水胁迫使水稻糙米粒形变小 ,其中糙米粒长度、长宽比和千粒重比宽度和厚度更容易受到冷水胁迫的负面影响。冷水胁迫使稻米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增加 ,而使稻米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最高粘度、冷胶粘度和崩解值下降。在水稻幼苗期对耐冷性进行选择 ,对糙米粒形并不产生显著影响。在自然条件下耐冷性强的和弱的2个系统群间品质特性未见显著差异 ,但在冷水胁迫下幼苗期耐冷性强或田间耐冷性强的系统群直链淀粉含量、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冷胶粘度显著高于幼苗期耐冷性弱或田间耐冷性弱的系统群 ,而蛋白质含量、消减值、崩解值和消减率则相反。认为耐冷性强的系统群的稻米品质比耐冷性弱的系统群表现出较迟钝的冷水反应 ,耐冷性对稻米品质的冷水反应产生一定影响。因此 ,提高水稻耐冷性对水稻品质的稳定和改善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水稻秧苗期水分管理应及时补水。从播种到出苗,床面局部发干缺水时,要及时补浇水,2.5叶以后,随着棚内温度升高,秧苗需水量加大,要注意浇水,特别是钵体盘育苗抗旱能力差,应重点注意浇水。苗床是否缺水可根据秧苗确定:当早晨秧苗叶普遍有露珠时为不缺水;当早晨秧苗叶尖露珠减少以及中午叶片打卷为缺水,缺水时要在早晨日出前后或傍晚及时浇水,浇水要一次浇透,尽量减少浇水次数,同时注意慢浇不能大水漫灌,水温要在15℃以上。本田水分管理一是浅水促。插秧时池内保持花达水,插秧后水层要保持苗高的2/3,扶苗返青后,水层保持3.3厘米,增温促蘖。10叶期后,采用干干湿湿的湿润灌溉法,到抽穗前40天为止。另外,当田间茎数达到计划茎数的8%时要对长势过旺、不出现拔节黄的地块撒水晒田710天,相反则不晒,改为深水淹。晒田程度为田面发白,地面龟裂,池面见白根。另一点是深水护胎,浅水灌浆。水稻减数分裂是水稻一生中对低温最敏感的时期,为防御低温冷害,当预报在17℃以下低温时灌1520厘米深水层,护胎。其余时间要采取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的间歇灌溉,养根护叶,活秆成熟。每次灌水45厘米,自然落干后再灌水。  相似文献   

13.
水稻不同灌溉方式节水效益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江西省赣抚平原灌溉试验站1987~2003年水稻不同灌溉方式的对比试验资料,分析了间歇灌溉与浅水灌溉对水稻需水量、需水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水平和耕作措施条件下,间歇灌溉与浅水灌溉相比,可以降低水稻耗水量和水稻需水系数,提高水分生产率。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低温冷害对寒地粳稻生理特性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以耐冷型粳稻‘东农428’(‘DN428’)、冷敏感型粳稻‘松粳10’(‘SJ10’)为供试材料,于孕穗期进行不同时间的冷水灌溉处理(0、5、10、15d),分析孕穗期冷水灌溉对寒地粳稻功能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活性氧物质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内源激素含量、叶绿体超微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孕穗期冷水灌溉下,两种寒地粳稻功能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阴离子(O■)和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含量均显著升高,增幅随冷水灌溉时间增加而上升,其中‘DN428’功能叶片SOD、POD、CAT和SP的增幅大于‘SJ10’,‘SJ10’功能叶片SS、O■和H_2O_2的增幅大于‘DN428’。冷水灌溉下,与对照相比,寒地粳稻功能叶片内源激素中脱落酸(ABA)含量升高,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_3)、玉米素核苷(ZR)含量下降,变化幅度随冷水灌溉时间增加而升高。在孕穗期冷水灌溉下,与对照相比,寒地粳稻产量随冷水灌溉时间增加显著下降,‘SJ10’比‘DN428’下降幅度大。冷水灌溉下,两种粳稻品种叶绿体超微结构均受到不同程度伤害,其中‘DN428’比‘SJ10’叶绿体超微结构受损小。相关分析表明,内源激素ABA与耐冷相关生理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关系最为密切。从回归分析可知,O■含量可作为孕穗期冷水灌溉对寒地粳稻产量影响大小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5.
《江西农业学报》2022,(4):10-13
根据江西省赣抚平原灌溉试验站19872003年水稻不同灌溉方式的对比试验资料,分析了间歇灌溉与浅水灌溉对水稻需水量、需水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水平和耕作措施条件下,间歇灌溉与浅水灌溉相比,可以降低水稻耗水量和水稻需水系数,提高水分生产率。  相似文献   

16.
赵镛洛 《世界农业》1989,(2):44-45,47
一、日本现行水稻品种耐寒性鉴定方法 所谓耐寒性在日本主要指障碍型冷害抗性而言,日本水稻耐寒性鉴定方法,按其试验手段大体分为以下几种: 短期低温处理 利用人工气候室或深水冷水槽,在水稻障碍性冷害最危险期,即止叶与倒数第2叶叶耳间距达-2—1厘米时,设置低温。人工气候室以12℃处理4昼夜,冷水槽以13℃、30  相似文献   

17.
水稻开花期冷害机理与鉴定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稻是喜温作物,对冷温不适应,如在减数分裂期和开花期遇几天冷温(<15℃和≤20℃),便会产生“障碍型冷害”,严重影响水稻受精结实,空秕率增加,产量大为降低。国内外许多遗传育种工作者,近些年来对水稻的冷温敏感时期与敏感性器官,冷温处理的花药生理异常与组织异常,品种耐冷性差异与耐冷性指标,选育耐冷性品种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水稻耐冷性育种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依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近年来黑龙江省审定水稻品种孕穗期耐冷性特点,在水稻冷害鉴定圃中,通过冷水灌溉的方法鉴定2013、2014年审定的水稻品种孕穗期耐冷性,并将水稻品种孕穗期耐冷性与一些基本形态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013和2014年审定的水稻品种经过低温处理后,水稻品种空壳率分布情况都集中在35%以下,其中空壳率在10%~15%的品种最多有15份,占31份品种材料的近50%,低于5%的品种有2份,所以黑龙江省近2年审定的品种耐冷性表现良好。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品种孕穗期耐冷性与主茎叶片数、生育期、活动积温、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重要性状相关不显著,在品种选育和亲本选择时可以单独考虑耐冷性状。  相似文献   

19.
用固定为15℃(气温)的人工气候箱,于盆栽水稻的减数分裂期,将氮、磷、钾组合成各种处理,研究其对冷害不孕发生的主要效应和交互作用,特别是对氮×磷作了探讨,其结果: 1.氮、磷的主要效应分别达到0.1%、1%平准,差异极显著,由于增施氮及减施磷,则不孕率增高。 2.没有看出钾的主要效应,钾对不孕发生的效应小。 3.在交互作用上,氮与磷之间达到5%平准,差异显著。即,氮对不孕发生的效应取决于磷的施用量。磷的效应随氮的施用量而变化。 4.在本试验范围内,没有看出氮×钾、磷×钾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生育阶段水分控制对浅湿间歇灌溉水稻株高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试验方法,在水稻浅湿间歇灌溉条件下,在不同生育阶段进行水分控制,研究水稻株高及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浅湿间歇灌溉处理下的水稻株高比常规灌溉118.1 cm要小,分别为93.1、98.2、109.2、100.5、109.3、101.5 cm,因此水稻具有较强的抗倒伏性;对最终产量来说,常规灌溉下水稻产量最高,全程浅水灌溉产量最低.分蘖期、拔节孕穗期、乳熟期分别进行水分控制的水稻平均产量分别为5 702.0、7 208.0、6 046.5 kg/hm2.[结论]水稻前后期生产中水分条件显得尤为重要,中期可进行适度的水分亏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