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冬至到春节前后,水质稳定,鱼体壮实、病害较少、适应力强,并且水温低,鱼活动力弱,捕捞和放养过程中成活率高,同时可免去并塘越冬的麻烦,可使鱼种较早地得到疏散精养,促进早春生长,有利于鱼种早适应、早开食、早生长。因此,冬季放养鱼种极为有利,但此时水温较低,在放养细节上要多加注意。  相似文献   

2.
冬季水温低,鱼类活动量小,鳞片紧,不易受伤,放养成活率高。鱼种早放养、早开食,生长时间比春放增长,产量提高。新建池、并塘空池、常见或热带鱼销售后空池和鱼种不足的水面,都应在冬季投放鱼种。现介绍其运输及放养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1."三早"。"三早"指早放养、早开食、早管理。①春季放养鱼种要尽量提早,一般在春节前后水温较低,鱼种活动能力较弱;鳞片紧密,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鱼种不易受伤感染。②早开食,指春季应在各种鱼类代谢起点水温之前就开始诱食,以促其早开食快生长,增强鱼的体质,从而达到提高抗病力的目的。③春季池塘管理相对轻松,但也应早管理,并做好各种渔具的检查与维修,肥料与饲料的供  相似文献   

4.
一、"三早"."三早"指韦放养、早开食、早管理.①春季放养鱼种要尽量提早,一般在春节前后水温较低,鱼种活动能力较弱;鳞片紧密,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鱼种不易受伤感染.②早开食,指春季应在各种鱼类代谢起点水温之前就开始诱食.以促其早开食快生长,增强鱼的体质,从而达到提高抗病力的目的.③春季池塘管理相对轻松,但也应早管理,并做好各种渔具的检查与维修,肥料与饲料的供应.池塘生态环境的调控.……  相似文献   

5.
王文彬 《新农村》2022,(2):34-35
池塘养鱼,需突出一个"早"字,即采取早放养、早施肥、早投喂、早调水、早防病、早上市等"六早"技术措施,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1.早放养,确保鱼种尽早生长 鱼种早放养有两大好处:一是增加鱼类生长期,二是鱼类尽早适应养殖环境.传统养殖一般采取春季放鱼,实际上,冬至到春节前后这段时间水温较低,鱼的鳞片紧密,便于捕捞操作和...  相似文献   

6.
一、坚持"三早"原则1.早准备春季鱼类养殖生产工作应尽早准备,主要有生态环境的营造,配电线路、机电设备、生产用具的检修以及苗种、肥料、饲料、药品的供应等。2.早放养鱼种放养应尽量提早,一般选择在春节前后投放鱼种较为适宜。因为此时水温较低,鱼种鳞片紧密,活动力较弱,在捕捞、运输和放养操作过程中,鱼体不易受伤。  相似文献   

7.
冬季池塘水温低水质稳定,鱼类活动力弱,适应性强,鳞片紧密,捕捞和运输时不易受伤,可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鱼类仍能摄食生长,是放养鱼种的最佳时期。实施冬放鱼种能及早得到稀疏放养,提早适应环境,提早摄食,加快生长。鱼种放养前。必须进行鱼塘冬季整修与消毒,改善鱼塘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8.
<正>俗话说:“鱼种放养莫过春,冬放鱼种长三分。”这是成鱼养殖的成功经验。实践表明,冬放鱼种由于水温低、鱼鳞紧密、鱼活动力弱,在放养操作过程中不易受伤,鱼种下塘后成活率高,同时又有利于鱼种疏塘精养,实现早放早管,延长成鱼的生长期,提高来年成鱼的产量。冬放鱼种在技术措施上必须抓好以下7个要点。  相似文献   

9.
一、坚持"三早"原则1.早准备春季鱼类养殖生产工作应尽早准备,主要有生态环境的营造,配电线路、机电设备、生产用具的检修以及苗种、肥料、饲料、药品的供应等。2.早放养鱼种放养应尽量提早,一般选择在春节前后投放鱼种较为适宜。因为此时水温较低,鱼种鳞片紧密,活动力较弱,在捕捞、运输和  相似文献   

10.
杨保国 《现代农业科学》2007,(3):I0003-I0004
早春是放养鱼种的最好季节。因为这段时间水温较低,鱼的活动力稍弱,而且鱼体结实,鳞片紧密.拉网、捕捞、运输不易受伤,这样可提高鱼种放养的成活率,一般鱼种放养最迟应在二月底投放结束。鱼种放养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1.放养要早:冬春交接之际,鱼种要用一段时间来适应新环境,若提早放养,就能在天气转暖后立即正常吃食,延长其生长期。在放养鱼种时一定要选择好天气,阴、雨、雪天气都可能使其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12.
1.鱼种早放。早放养鱼种,可使鱼提早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提早吃食,提早生长,相对延长了生长期。一般从冬至到立春是放养鱼种的最好时期。投放鱼种应选择在温度不太低的晴天进行。2.防冻害。寒冷的冬天常常使越冬的鱼种受到冻害,可采取如下4种方法来避冷增温:①设障避风。在鱼塘北边用木棍打桩围上编织袋或稻草,设置人工屏障来抵挡北风。②烟熏制暖。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2017,(12)
<正>俗话说:"鱼种放养莫过春,冬放鱼种长三分",这是水产养殖的一条成功经验。实践表明,冬放鱼种由于水温较低,鱼鳞紧密,鱼群活动力较弱,放养操作不易引起受伤死亡;鱼种下塘后成活率高,同时又有利于鱼种疏塘精养,实现早放早管,延长成鱼的生长期,提高来年成鱼产量。冬放鱼种在管理措施上必须抓好以下七要点。1.冬前壮苗鱼类的越冬时间,一般南迟北早,长江流域  相似文献   

14.
孙永泰 《农家顾问》2012,(11):50-51
1.鱼种早放早放养鱼种,可使鱼儿提早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提早吃食,提早生长,相对延长了生长期.一般从冬至到立春是放养鱼种最好时期,因为这段时间的气温和水温比较低,鱼的鳞片紧密,捕捞放养操作中不易弄伤鱼体,可降低鱼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投放鱼种应选择在温度不太低的晴天进行,温度过低的雨天或下雪冰冻、刮风天气都容易冻伤鱼体,不宜放养. 2.防止冻害 寒冷的冬天常常使越冬的鱼种受到冻害,可采取如下5种方法来避冷增温:①设障避害,在鱼塘北边用木竹棍打桩围上编织袋或稻草秸秆,设置人工屏障来抵挡北风.②施粪升温,每667平方米水面投施畜禽粪便500千克左右.利用肥料发酵、分解、释放出热量来升高水温.③烟熏制暖,每逢白天北风呼啸就是夜晚有霜冻的前兆,可将湿稻草、柴禾堆放在鱼塘岸边生火熏烟来制造暖和气氛、减弱霜冻程度.  相似文献   

15.
冬季和早春水温低,鱼儿不易生病,是放养鱼种的最佳时机.但鱼种规格究竟多大合适,要根据不同鱼类的生长规律来确定.  相似文献   

16.
杨保国 《新农村》2005,(1):20-20
俗话说“春放鱼种鱼发瘟,冬放鱼种长三分”。实践证明,冬至至立春是投放鱼种的最佳时机。原因有三:一是此时鱼种壮、鱼鳞紧,适应能力强。二是水温低,鱼活动力弱,捕捞和放养过程中成活率高。三是免去并塘越冬的麻烦,使鱼种较早地得到疏散精养,促进早春生长。  相似文献   

17.
1.抓鱼种放养。开春以后,水温逐渐上升,鱼类从冬眠期进入了生长阶段。因此应抓紧时间进行鱼种放养,根据当地水质条件和饵料条件,确定主养品种,如水、旱草丰富宜主养草、鳊鱼、罗非鱼;螺、蚬多的可主养青、鲤鱼,放养量视池塘条件和饲养管理水平确定,一般精养水面宜放养1500—  相似文献   

18.
1.放养时间应选择在1年中鱼种放养损失最少的“冬至“至“立春“之间.因为这段时间的水温为全年最低,鱼种和凶猛性鱼类的活动能力减弱,有利于鱼种的高密度运输,同时还可以减轻运输中的伤亡.鱼种放入水库后,凶猛鱼类的危害也可相对减轻.   2.放养地点应选择在水库上游水浅、避风、向阳的肥沃库湾处.这样,放养鱼种逃逸的机会可以减少,对大水面环境的适应时间可以缩短,生长可以加快,存活率可以提高.   3.放养天气应选择在风和日暖、艳阳晴朗的日子放养,千万不可在刮大风、下雪的日子放养.   4.鱼种消毒鱼种消毒的最简便的方法是盐水消毒法.在50公斤水中加入1.5~2公斤食盐,搅拌溶化,将鱼种放入上述食盐水中浸洗3~5分钟,然后放养入库.   5.鱼种投放经长途运输的鱼种运到水库后,应先用库水缓缓加进鱼篓.待鱼篓内的水温与水库水温差不多时,再将鱼种慢慢地投放水库.鱼种投放水库后,放养人员还应站在库边或船上,用船桨轻轻地拨动库水,缓缓地驱赶鱼种游向大水面.  相似文献   

19.
秋季水温适宜,是鱼种生长的旺季,做好秋季鱼种的管理十分重要,它能促进生长,增强体质,提高抗病抗寒能力,保障鱼种安全过冬,为明春提供规格大、体格健壮的优良鱼种放养,从而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因此,笔者根据多年养殖经验,对如何抓好秋季的鱼种管理提出四点:  相似文献   

20.
一、调整放养结构 (1)池塘放养品种应利用杂食鱼清除残饵和肥水鱼净化水质的功能,调整吃食鱼、杂食鱼和肥水鱼的放养比例.(2)鱼种放养时,选择规格大、体质健壮、鳞片完整、抗病能力强、生长迅速的优良品种.(3)冬季放鱼种到春季水温上升时应提早投喂饲料,使鱼很快进入生长期,提高其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