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巨菌草是可用于食(药)用菌栽培业、水保业、畜牧业、新能源业、轻工艺业等多方面利用的综合效益极高的菌草之一,对川西横断山区退化生态脆弱区民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甘孜州大渡河流域干旱河谷区种植巨菌草后受水分胁迫的影响,开展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巨菌草盆栽试验,探究其植株形态(株高、叶宽、叶长)随水分条件的变...  相似文献   

2.
八、快步发展菌草业。菌草资源系目前世界上农业资源中最为丰富,且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资源,为可持续开发的资源。而菌草技术则是利用各地极为丰富的菌草代替林木栽培食(药)用菌,解决了菌业生产中的“菌林矛盾”,并利用废菌料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3.
巨菌草(Pennisetum giganteum)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菌草是一种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狼尾草属植物.巨菌草自引进、驯化成功后,已在食药用菌栽培、动物饲养和生态治理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通过综述近10年来巨菌草生物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巨菌草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为将来巨菌草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绿色发展,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着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应有题中之义。本文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为例,从甘孜州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分析了甘孜州绿色发展能力的构成要素,结合甘孜州的具体发展情况,剖析了甘孜州强化绿色发展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从“‘两山理论’与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绿色发展与脱贫攻坚”三个方面,探讨了甘孜州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5.
甘孜州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具备发展农业的基底条件,甘孜州农业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经济与社会等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为更好地发展甘孜州的绿色农业,针对甘孜州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面临的问题,利用耗散结构理论,从新视角对甘孜州农业绿色发展进行研究。在对甘孜州农业生态系统进行耗散结构与熵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减少熵增,引入负熵流的对策措施,促使甘孜州农业生态系统朝着有序化的方向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五节芒,在本地俗称芦苇,属多年生禾本科野生植物.分布于林沿荒山等空地,随处可见,是山区菇农最丰富的菌草资源。为了缓解菌林矛盾.永安市食用菌站从1992年开始引进福建省农林大学菌草技术,现已初步形成规模。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代料栽培菇类达116.2万袋,其中香菇达40万袋,经济效益高于纯木屑栽培。现将本地以五节芒代料栽培香菇技术介绍如下,以供菇农参考。  相似文献   

7.
楤木属植物作为药用野生珍稀植物资源,极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论述了甘孜州现有的楤木属植物资源分布、研究现状、特点功能及开发利用意义,并对甘孜州楤木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甘孜州草原生态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孜州草原资源丰富,然而草原生态依然脆弱。分析了甘孜州草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探讨草原生态恶化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改善甘孜州草原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农业绿色发展是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的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代表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用绿色发展理念谋划农业产业的未来,菌草技术自其诞生以来发展状况都十分符合农业绿色发展的理念,发展菌草产业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文献梳理的视角,介绍菌草技术的发展,为福州市菌草产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本文从菌草诞生的由来入手——为了缓解"菌林矛盾",介绍菌草及其技术的定义,阐述菌草产业对农业绿色发展深刻内涵的具体展现;从经济、文化休闲、社会和生态4个方面介绍了在福州发展菌草产业的价值与意义,在福州市发展菌草产业的前景与展望,提出了一些发展菌草产业的对策措施。希望打破起源于福州的菌草技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开创福州市发展菌草产业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谢学强 《湖北农业科学》2016,(23):6098-6102
通过实地考察、栽培试验、配置效果评价来筛选甘孜藏区本土和外引地被植物,共选得适用类型67科138属200种,其中常绿灌木53种,落叶灌木36种,木质藤本17种,草本植物94种;彩叶植物27种,多肉植物8种;推荐最佳类型74种。本次筛选增加了甘孜藏区高等植物类型,使其达到244科1 145属5 357种。  相似文献   

11.
以新鲜巨菌草为栽培料,与巨菌草干草及木屑进行对比,制作平菇栽培种,测定平菇生长发育过程中几种胞外酶活性及栽培料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新鲜巨菌草与巨菌草干草为栽培料的平菇的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滤纸酶、多酚氧化酶活力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随生育期延长逐渐降低,漆酶活性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木屑为栽培料的平菇,半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和漆酶活力随生育期延长先升高后下降,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逐渐降低,滤纸酶活力几乎无变化。新鲜巨菌草的多酚氧化酶活力较其他2种栽培料高。以巨菌草鲜草为栽培料时,平菇接种后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在不同生长时期均在下降;以巨菌草干草为栽培料时,平菇接种后干草的半纤维素含量在不同生长时期均在下降,纤维素、木质素的含量在菌糟时期有所上升;以木屑为栽培料时,平菇接种后到菌丝体满袋时期,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上升,之后开始下降,木质素含量以较快速率下降。所有栽培料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趋势均为先下降后上升,且菌糟时期的蛋白质含量都要比未接种时要高。研究表明,新鲜巨菌草对平菇的胞外酶活性及栽培料的营养成分有影响,且巨菌草栽培料在菌糟时期大大增加栽培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可以尝试将栽培后的菌糟当成饲料再次利用。  相似文献   

12.
全域旅游规划的实施、丰富的特色生物资源和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蕴为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发展草原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草原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特色旅游项目缺乏、配套设施不完善、特色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等问题也制约了草原旅游的发展。本文将草原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提出依托生态保护开发新型草原旅游项目、依托特色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园、依托地方特色文化推动特色旅游文创产品及农产品开发等适合甘孜州实际的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秦岭林区药用真菌资源的调查分析,报道药用真菌30科63属124种,其中担子菌111种,子囊菌12种,半知菌1种,75.8%的种类分布于栎林。区系成分以温带属为主,兼有亚热带、热带属,并成为华北、华东、华中与华南地区地理分布的交汇点。其生态分布型有寄主、腐生、虫生和菌根菌等类型。  相似文献   

14.
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对于流域水土保持有十分关键的影响,甘孜州大渡河流域开发期间的水土保持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本文对甘孜州大渡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植物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着重分析了甘孜州大渡河流域水土保持的对策,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甘孜州地区气候、生态、环境、人力资源以及技术情况等进行分析,对比野生菌的生长条件,探讨在甘孜州地区进行野生菌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通过加强资源化管理、推广野生菌生产及保护技术、开发野生菌产品,提高甘孜州地区野生菌知名度等措施可以充分带动甘孜州地区野生菌产业化的发展,推动甘孜州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破坏损失的甘孜州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投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在核算甘孜州草地生态系统生态破坏损失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生态保护与建设实际投入、生态破坏损失占比情况,分析了甘孜州各县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投入结构,构建了绩效评价指数。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甘孜州因人为造成的草地生态破坏损失达到62.5亿元,占同期GDP的30.2%,石渠、色达、理塘、德格、康定、白玉、甘孜等县生态破坏损失总量大、单位草原面积的破坏损失压力也较大。2011—2014年甘孜州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投入方向正确,但各县仍趋向平均,除石渠外,大部分重点县的保护投入占比均低于生态破坏损失占比,雅江和乡城的投入比例偏高。基于生态破坏损失的甘孜州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绩效明显,2011—2014年草地保护投入29.08亿元,生态破坏损失价值降低了76.25亿元,其中,炉霍、康定、道孚、巴塘和德格5个县的绩效高于甘孜州平均水平,而雅江、乡城、白玉县的绩效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7.
菌草技术发明与发展的社会学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回顾菌草技术的发明与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着重从社会学的视角,剖析了菌草技术推广后在解决贫困问题、生态问题和性别问题等方面的社会学价值。认为菌草技术能增加农民收入,拓展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能较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够较好地促进妇女就业、提高妇女地位。  相似文献   

18.
2008年5月和9月2次对鸣翠湖浮游生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浮游植物6门9科13属,以蓝藻门、绿藻门种类为优势种群:浮游动物4门10属,以晶囊轮虫、裸腹蚤为优势种;底栖生物2门5属;水生植物2门4科4属5种,芦苇为优势种类;鱼类资源4科9种。  相似文献   

19.
按照甘孜州委在州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的“做好五篇章,培育六大支柱”的要求,立足我州的自然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遵循经济学上比较优势原理,不断促进资源向资本转变,做大做强我州蚕桑特色产业,助农增收,为构建“生态甘孜、小康甘孜、和谐甘孜”作贡献。本人在深入泸定县和九龙县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做大做强我州蚕桑产业的个人见解,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昆明筇竹寺元江栲林下的大型真菌物种进行调查,采集到154种大型真菌,隶属于37科、55属,其中有红菇科、丝膜菌科、牛肝菌科、小菇科4个优势科和桔色蜡钉菌、粗鳞丝盖伞、白囊耙齿菌、疏褶微皮伞、红蜡蘑5个优势种。对研究区域大型真菌的多样性和生态类型进行了初步分析,同时对大型真菌资源的利用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