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裴援龙 《青海草业》2012,21(2):55-56,65
通过论述海晏县生态旅游的现有概况,分析草原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之间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草原生态旅游对发展地方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类型多样的草原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姿的草原文化风情是东乌珠穆沁旗(以下简称东乌旗)具有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旅游资源。依托这一优势资源进行的草原旅游开发有力地推动了东乌旗的旅游业的发展。本文介绍了东乌旗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分析其特征及开发中存在问题,提出了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3.
西部草原分布广、类型多,集草原生物、游牧文化和民族风情为一体,以辽阔、悠扬、神秘、好奇为特色,现已成为夏秋季节最为诱人的避暑胜地.西部草原分布区作为我国陆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改善区域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生态保障功能价值远大于西部经济开发价值.基于此,西部草原生态旅游发展必须以生态安全建设为目标,以退牧还草工程、生态保育工程、人文景观开发和牧区新农村建设为依托,妥善处理好西部生态与草原旅游发展的关系,以期有利于实现西部牧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祁连山北麓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全面介绍祁连山北麓自然概况的基础上,从水源涵养、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著名的生态旅游胜地等方面论证了祁连山地重要的生态地位。从气候持续干旱,草原退化面积逐年增加,天然草原超载过牧,虫鼠危害严重,生态恶化、生态系统功能逐步缺失,人类过度干扰、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等论述了该区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现状,提出祁连山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及可持续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草原生态旅游本质与内涵出发,论述了草原开展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了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的资源基础、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从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出发,提出了促进保护与发展目标相统一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原则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类型多样的草原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姿的草原文化风情是新疆具有竞争力的优势旅游资源。依托这一优势资源进行的草原旅游开发有力的推动了新疆旅游业的发展,但在开发中也暴露出制约草原旅游持续发展的问题。以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理念为指导,系统介绍了新疆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提出了新疆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的功能分区及开发方向,并从草原生态旅游资源规划、人才培养、开发空间模式、开发理念、营销手段和社区参与等6个方面探讨了新疆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蚕桑产业已有5 000多年的历史。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蚕桑产业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将蚕桑产业与生态旅游农业进行深入的有机、多元融合,开发延伸其潜藏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发展蚕桑生态旅游具有传承与发扬古丝绸文化、挖掘开发桑树的生态价值、倡导回归自然的绿色消费新理念、促进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论述了中国发展蚕业生态旅游具有悠久的产业历史与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等有利条件。介绍了山东省的颐寿园,江西省的凤凰沟蚕桑丝绸博物馆等开展蚕业生态旅游的成功范例。针对中国发展蚕业生态旅游存在规模小、游客关注度低,蚕桑文化内涵不足、游客参与度低,结构单一、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提出了紧跟时代步伐、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利用资源、丰富产业内涵,借鉴先进经验、建设多元化结构的生态旅游产业园区等发展蚕业生态旅游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草地不仅是构建"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国牧业发展的基础,我国草原保护在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草原利用管理、科技支撑能力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文章阐述了草原自然公园的定义和草原资源的特点,分析了草原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从发展生态旅游、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饲草产业、完善补偿机制4个...  相似文献   

9.
"崇尚自然"的草原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重要载体之一,草原畜牧业则是草原文化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对草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针对近年来内蒙古草原地区生态失衡、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对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存在和草原文化的传承构成了较大的威胁等问题进行分析,建议采取"因地制宜地制定适用于草原地区的发展政策""尊重草原文化,正确引导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向"等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草原,保证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继承、繁荣和弘扬草原文化。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草原文化和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关系及草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的叙述,提出了目前草原文化的传承和草原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结论:草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草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只有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对传承草原文化、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态旅游是欣赏、享受、认识与保护大自然的一种高层次的旅游.草原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具有气候、自然景观、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多种优势.发展草原生态旅游,导游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略论我国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优势、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旅游是欣赏、享受、认识与保护大自然的一种高层次的旅游。草原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具有气候、自然 景观,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多种优势。发展草原生态旅游,导游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尉洪梅 《当代畜牧》2022,(12):69-70
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草原监测能够进一步对草原生态环境的改变情况以及生态建设情况做出分析和预测,及时发现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草原建设期间存在的问题,指导草原管理部门对当前生态环境建设情况做出调控,充分发挥草原保证陆地生态安全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推动现代畜牧养殖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草原类型自然保护区现状及其生态旅游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艾琳  卢欣石 《草业科学》2010,27(4):15-19
中国草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数量、面积以及保护区内资源有效利用的现状与全国其他行业所属自然保护区相比明显滞后。依托草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数量大、类型多、市场条件佳等优势,分析其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以及应该遵循的5个原则,即保护优先、科技先行、生态旅游与草原文化相结合、自然保护区和周边社区共同受益及可持续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15.
草原生态学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牧民亲历了草原最华美的风光,领悟到草原的资源价值和环境功能是不可取代的.草原的确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生产力,是北方各民族发展的文化摇篮,是生态安全的根本保障,是北国疆土的生态瑰宝.国务院近年发布的文件中明确规定了草原地区在今后发展中的“战略定位”首先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要求全面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国家生态安全地带.二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内蒙古自治区根据区情实际,遵照中央确定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提出了8337发展思路.北方草原地带的景观生态多样性与资源禀赋,使草原生态-产业-文化复合系统可以发挥环境-资源-经济-文化-社会的耦合效应及多项功能.但是,长期以来“草原-畜牧”成为简单的思维定式,单纯地把草原视为天然牧场.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缺乏完整的理解,特别是草原的巨大环境效益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因此,一定要总结历史经验,发扬草原文化的精髓,走向草原发展的科学创新之路.要因地制宜地治理草原退化,实行休牧与轮牧,实现草原的更新复壮.也要进行草原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开发适宜的土地,建设节水的人工草地与饲料地.还要强化草原法制管理,建立草原保育及生态补助的激励机制.总之,要发挥系统耦合效应,构建草原新型农牧产业体系.我们认为,完善对草原生态建设投资的优化管理体制,切实依靠科学技术,严格遵循自然与经济规律,草原地区实行“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休牧轮牧,建设草地,夏牧冬饲,异地育肥,增加投入,集约经营,改善管理,确保安全,系统开放,持续发展”的模式,在发展农牧产业和建立新型产业体系的同时,保护好草原生态安全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开发岩画资源发展草原文化生态旅游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克昌  杨发林  于钊  辛健 《草业科学》2004,21(12):15-18
我国岩画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荒漠草原区.通过对岩画的研究,从中看到了游牧民族从狩猎到游牧的生存生产方式;以氏族为主体的社会组织形式和以自然、图腾和神灵崇拜为主的精神依托方式.触摸到了古代草原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脉搏.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创立,为开发岩画资源,发展草原文化生态旅游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草原旅游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草原旅游业在我国农牧业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逐年增加,越来越显示出其产业优势。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发展草原旅游的必要性入手,论述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提升草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积极意义。全面了解和掌握草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加紧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是切实提高草原旅游的文化品味,发挥草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增加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甘南州草地资源极为丰富,草原分布规模大,40 hm~2以上的连片草原面积达250.57万hm~2,占全州草原面积的80%以上,形成了独特的旅游风情线,吸引着八方来客。但近年来,由于草场的破坏、环境的恶化、游牧民观念的落后、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等诸多因素,严重影响着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甘南州草原生态旅游的现状、寻求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甘南州草原生态与旅游业的相互影响,并提出了促进甘南州草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关于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我国森林生态补偿已经有所落实,而草原生态补偿尚未进行。基于草原为社会提供大量公益性产品、草原许多经济价值不允许变现、草原退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以及由于草原地区贫困引起社会不公等原因,提出要进行草原生态补偿的观点。其目的是支持和鼓励草原地区更多地承担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责任的同时,维持和发展社会经济。此外,文中还对草原生态补偿的原则、对象以及资金来源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草原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了我国一种新兴的生态旅游休闲方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内蒙古草原是我国最大的牧区,也是蒙古民族的聚居区,既有辽阔雄伟的草原生态风光,又有源远流长的蒙古族民俗文化,积极发展生态旅游能够更好地开发内蒙古草原的旅游价值。1内蒙古游牧生态经济的特点内蒙古自治区(下称内蒙古)是我国五大牧区之首,当地的草原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经济形式——游牧经济,这也是草原游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