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我市及周边县市的一些乡镇从每年7月底至12月份常发生一种以盲肠坏死、出血肿大为特征的鸭病。发病鸭的日龄集中在20-50日龄间,且死亡率较高,经临床剖检、实验室检查,诊断为鸭卷棘口吸虫病,现报道如下:1流行情况1.1该病主要发生在有放牧史的鸭群,且均发生...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市及周边县市的一些乡镇从每年七月底至十二月份常发生一种以盲肠坏死、出血肿大为特征的鸭病,发病鸭的日龄集中在20-50日龄间,且死亡率较高,经我们临床剖检及虫体、虫卵的实验室检查,诊断为鸭卷棘口吸虫病,现将其报道如下:一流行情况(1)该病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市及周边县市的一些乡镇从每年7月底至12月份常发生一种以盲肠坏死、出血肿大为特征的鸭病。发病鸭的日龄集中在20~50日龄间,已死亡率较高,经临床剖检及虫体、虫卵的实验室检查,诊断为鸭卷棘口吸虫病,现将其报道如下:1流行情况1.1该病主要发生在有放牧史的鸭群,且均发生在放牧后10天左右出现病症。1.2发病时间基本上在每年的7月份后,尤其以9、10月份最多见。1.3发病鸭的日龄主要以20~50日龄的雏鸭为主,死亡率高达30%以上,50日龄以上的死亡率相对较低。1.4从我们门诊就诊的病鸭来看,只要有放牧,不论何种品种的鸭…  相似文献   

4.
鸭副伤寒又名鸭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的沙门氏菌引起鸭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严重腹泻,鸭的最易感年龄在3周龄以下,成年鸭多呈隐性或慢性经过,成为带菌者。剖检特征为盲肠肿胀,坏死性肠炎,肠黏膜附糠麸样物。该病除鸭可感染发病外,其他家禽也能感染。现将一起比较典型病例的防治情况和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市及周边县市的一些乡镇从每年7月底至12月份常发生一种以盲肠坏死、出血肿大为特征的鸭病。发病鸭的日龄集中在20~50日龄间,死亡率较高。经我们临床剖检及虫体、虫卵的实验室检查,诊断为鸭卷棘口吸虫病。现将其报道如下: 一、流行情况:a.该病主要发生在有放牧史的鸭群内,且均发生在放牧后10天左右。b.发病时间  相似文献   

6.
鸭龙线虫病是由龙线科的台湾鸟龙线虫寄生于鸭皮下组织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其主要特征为腮及咽喉部肿胀,寄生部位呈圆形结节等。一九九九年十月,我县薛城乡某养鸭户饲养的一千多只鸭有 620只发病,发病率达 62%,经临床观察并结合解剖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鸭龙线虫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该户饲养的鸭发病后经乡村兽医误诊为鸭瘟,采取的鸭瘟苗紧急接种和鸭瘟血清治疗都不见疗效。遂到本站就诊。病鸭呼吸困难,不能发声,腮及咽喉部肿胀明显,手摸柔软,触之有如橡胶样感觉,有的病鸭眼部也有肿块,严重者有…  相似文献   

7.
自2003年以来,我县部分乡镇的猪发生了一种以高热、贫血、黄疸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猪附红细胞体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流行特点及发病情况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是由立克次氏体引起的猪和多种动物共患的一  相似文献   

8.
2007年春4~7月间,笔者在门诊部所诊治的鸭病中,有近一半是以咳嗽,打喷嚏、口鼻有粘液、拉稀便、肛门周围羽毛污秽,站立不稳为主要症状的鸭病,经过流行情况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死鸭剖检病变分析、实验室诊断,确定为鸭传染性浆膜炎,即鸭里氏杆菌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县家禽业的不断发展,禽病也越来越复杂,混合感染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几年来最为严重的是小鸡球虫病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仅1995~1996年1年我们剖检诊断的就有50多例,对我县的养鸡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现以我县养鸡专业户付曾生家为例,1996年9月10日他饲养的2450羽52日龄本地十余鸡大批发病,到9月12日死亡560羽,死亡率达22.85%。经临床观察、剖检及实验室诊断和治疗试验,确诊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并发鸡盲肠球虫病。现将诊断、治疗情况报告如下:1临床症状病鸡精神萎顿、闭目、羽毛松乱、病鸡蹲伏、不愿走动、拥挤成…  相似文献   

10.
鸭绦虫病是由剑带绦虫和膜壳绦虫寄生于鸭小肠内引起的绦虫病。2008年6月武阳镇某养鸭户饲养1300羽鸭发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和剖检病变观察,诊断为鸭绦虫病,现将诊治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组织滴虫是引起许多禽类盲肠与肝脏损伤和机能紊乱的病原,是一种原生动物,学名为火鸡组织滴虫。该病一般易发于14日龄~4月龄的雏鸡或育成鸡,主要以肝脏坏死或盲肠溃疡为特征,故又称盲肠肝炎;部分患鸡表现头部皮肤呈暗紫红色,故又叫黑头病,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较高。本病春、夏季多发,现将诊治过程介绍如下:1临床症状病鸡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或拒食,羽毛松乱,双翅下垂、怕冷,互相拥挤扎堆:腹泻,粪便呈淡黄色或淡绿色,严重病鸡粪便带血似球虫病;部分鸡头部呈暗紫红色。2剖检变化发病初期,消化道粘膜出血与球虫病相似。后期双侧盲肠极度肿胀,内充满…  相似文献   

12.
2005年9月份,我县胜利乡半拉山村某养鸭大户饲养的雏鸭,发生了以精神沉郁、腹泻、粪便带血、大批死亡为特征的疾病。我们诊断为雏鸭球虫病混合感染大肠杆菌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我市某养鸭户饲养高邮鸭400只,2005年6月,17~20日龄的雏鸭有约20%先后发病,病死率达40%,根据临床观察、剖检变化、实验室检验,确诊为副伤寒。一临床症状病鸭精神不振,羽毛松乱呆立、排灰白色稀粪、有的呈水样、鼻孔流分泌物,病程一般2~5天,个别病鸭出现神经症状,头部震颤、扭脖,数分钟后死亡。二剖检变化解剖病鸭5只,均见肝肿胀,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坏死灶;脾淤血、肿胀;盲肠和小肠后段肿胀,黏膜发炎,附着灰白液体。三实验室检验门氏菌诊断血清与分离菌作玻片凝集反应,均出现明显的凝集。根据以上检验确诊为鸭沙门氏菌病。四防治措施及时隔离病鸭,在80升饮水中加诺氟沙星50克,让病鸭每天饮服2次,在饲料中按每千克添加0.6克的比例加入甲砜霉素,让病鸭采食,连用3~5天效果显著。对尚无临床症状的雏鸭紧急接种用分离菌株制备的副伤寒疫苗,在饲料中添加复方禽菌灵、磺胺嘧啶或磺胺二甲基嘧啶,对鸭舍及用具、运动场等定期用每升水加20克的氢氧化钠进行消毒。通过以上防治措施,很快控制了疫情。□雏鸭副伤寒的诊断与防治@房金海$江苏省兴化市畜牧兽医站!江苏兴化225700  相似文献   

14.
七彩山鸡巴氏杆菌病的诊治耿金华,蔺月英山东省平原县兽医站(253100)我县某专业户饲养的一批七彩山鸡,在84日龄时发生一种以腹泻、内脏器官出血、死亡迅速为特征的疫病,经临床观察、剖检并结合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巴氏杆菌病。现将此病例诊治情况报告如下。一...  相似文献   

15.
1999年5月北京、广西等地3~13日龄北京鸭和樱桃谷鸭发生一种类似于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的疾病,死亡率从;20%至80%左右,病鸭表现为突然发病、抽摔并很快死亡,剖检可见肝脏肿胀、表面树枝状充血或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胆囊充盈,肾脏轻度淤血。取病死鸭肝脏做细菌分离培养阴性,然后做病毒。分离,分别从北京和广西的病料中各分离到1株病毒(编号为B株和G株)经  相似文献   

16.
2000年10月,我县几个养鸭基地乡镇,先后多次发生一种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或神经症状为特征性病变的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一般在90%以上,死亡率在30%左右,给养鸭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鸭疫里氏杆菌病。  相似文献   

17.
2002年5月上旬,我县耦耕镇某鹧鸪饲养场饲养2000只鹧鸪,68日龄鹧鸪群中部分鹧鸪出现精神不振、下痢等症状。经剖检、实验室诊断为传染性盲肠肝炎。一.临床症状发病鹧鸪多见于2-5月龄的中鸪,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羽毛松乱、下痢,排淡黄色、黄褐色稀粪。少数重病鸪排血便,死亡率高,一般重病鸪于发病后1-2日死亡。二.剖检特征1.病变部位主要局限于盲肠和肝脏。2.盲肠常是一侧性病变,表现为盲肠肿大、肠壁肥厚和坚实,似香肠;肠腔内容物为干酪样凝固栓子,栓子横断面呈同心层状,中心是红黑色凝固血块…  相似文献   

18.
我县 1 999年夏季发生多起雏鸭急性白肌病病例 ,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下。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雏鸭一般在 1 5日龄发病 ,几起病例中 ,雏鸭均喂饲全价颗粒饲料 ,由于生长快 ,未采取补硒措施而引起发病。患病初期表现为全群雏鸭不爱运动 ,精神不佳 ,采食量减少 ,经 1~ 2天有的雏鸭出现瘫痪 ,叫声无力 ,多数在瘫痪后 2 h内死亡 ,并以生长速度快、体重大的雏鸭发病多 ,症状重 ,死亡快。2 剖检变化 病鸭肠道、腺胃空虚 ,肌胃内有少量食物 ;肝脏有黄色条、斑状病灶、质地脆弱 ;心脏、胸肌、腿部肌肉色泽变淡 ,肌肉松软 ,尤以心肌为重 ,呈明显…  相似文献   

19.
鸭巴氏杆菌病又称鸭霍乱,主要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在我县呈零星散发,主要发生在8~10月份。1999年10月我县白泥镇一养鸭专业户饲养的本地鸭发生一种以高热,急性死亡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经诊断为鸭霍乱,现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白泥镇上里村养鸭专业户陈某共饲养860只本地鸭,体重在1.2~1.8kg之间,1999年10月15日早上发现鸭死亡3只,傍晚鸭回家后,发现部分鸭精神萎顿,离群呆立,于当晚又死亡7只,至17日已发病85只,死亡45只。2临床症状最急性型病例,没有发现任何临床表现突然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福建省某些农村放牧鸭群中出现一种以盲肠肿大坏死为特征性病变的新鸭病,发病率可达20%~50%,死亡率可达10%~50%,本课题组的研究确定该病是由杯叶吸虫科、杯叶吸虫属中的一种新记录种-盲肠杯叶吸虫(Cyathocotyle caecumalis sp.nov)所致[1].该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部分病鸭精神沉郁,吃料减少或废绝,拉黄白色稀粪,随后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升高,到10 d后死亡率又逐渐降低,部分病鸭也会耐过,生长缓慢.剖检可见盲肠肿大明显,盲肠表面有不同程度的点状或斑状坏死,切开盲肠可见内容物为黄褐色糊状物,并有恶臭味,部分慢性病例的盲肠内容物形成干酪样栓塞,盲肠内壁坏死严重并呈糠麸样病变,仔细查看在盲肠内壁上可见白色虫灶.极个别病例直肠也可见到肿大和肠壁坏死病变.在临床上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均无效,用抗蠕虫药物(如丙硫咪唑,按每千克体重口服25 mg,连用3 d),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为更深入了解本病在本省流行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我们对3年来诊治的151例病例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