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红花种子产量相关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以9个栽培红花品种为材料,进行种子产量相关性状通径分析。结果表明,9个相关性状对种子产量影响的顺序:单株粒重>单株无效果球数>株高>平均每果粒数>开花期>一级分枝数>百位重>单株有效果球数>单株粒数。降低单株无效果球数是提高种子产量的主要途径。在百料重、一级分枝数、单株无效果球数相对稳定的类型中,选择植株高大的材料,是提高种子产量的重要途径。开花期、单株有效果球数、单株粒数通过株高进行间接选择,亦是提高种子产量的重要途径。选择单株有效果球数多的材料,或在百粒重相对稳定的类型中,选择平均每果粒数多者,亦可提高种子产量。在单选单株粒重高的材料,可能会因为其他相关性状的变化而导致减产。因而两两性状间的互作效应对种子产量的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2.
覆膜红花单株种子产量相关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新红花1号、吉红1号等10个红花品种为材料,在地膜覆盖条件下进行单株种子产量相关性状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0个相关性状对单株种子产量影响的顺序为:单株有效果球数>单株总粒数>每果球粒数>百粒重>一级分枝数>单株无效果球数>单株总叶片数>株高>主茎种子重量>二级分枝数.单株总粒数与单株有效果球数的互作效应对单株种子产量的影响在所有的性状互作中为最大,单株有效果球数、单株总粒数、每果球粒数及百粒重是影响红花单株种子产量的4个主要因素.所研究的10个农艺性状中,两两性状间的互作效应对红花单株种子产量的影响极大,在红花育种、地膜栽培时应注意考虑这些性状间的影响.单株种子产量高的株型特征为单株无效果球数少,一级分枝数多,单株有效果球数多,单株总粒数和每果球粒数多,百粒重大等.  相似文献   

3.
以普通亚麻的9个品种为材料进行种子产量相关性状通径分析。结果表明,7个相关性状对种子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株高>工艺长度>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单株结实果数>千粒重>主茎分枝数。千粒重相对稳定的类型中,选择植株较高、单株粒数较多者,是提高种子产量的主要途径。降低工艺长度也是提高种子产量的重要因素。在植株较高、单株粒数较多的类型中,选单株粒重较高、单株结实数和主茎分枝数多的材料可有效提高种子产量。在其它性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选择千粒重高者也可提高种子产量,但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4.
265份田埂豆地方品种遗传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田埂豆地方品种各性状均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和选择潜力,尤以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 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最大:茎粗的遗传率最高,结荚高度,分枝数、株高其次。各性状对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的大小顺序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分枝数>主茎节数>株高>茎粗>百粒重。单株粒数对单株粒重的直接作用最大,株高对单株粒重的直接作用最小。从中选出10个生育期适中,分枝多、结荚多、株高适宜、单株生产力较高,可用于生产或作为育种的基础材料;系统选择了埂青81、埂青82两个田埂豆品种,且提纯改良了16个田埂豆品种。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以6个普通亚麻品种为材料,进行工艺长相关性状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5个相关性状对工艺长度影响大小顺序为: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千粒重>株高>主茎分枝数。降低单株粒重是提高工艺长度的主要途径。在千粒重、单株粒重相对稳定的类型中,选择植株较高、单株粒数较多者,或在株高、单株粒数相对稳定的类型中,选择千粒重较高者是提高工艺长度的重要途径。减少主茎分枝数亦可有效提高工艺长度,但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6.
福建秋大豆地方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100个秋大豆地方品种为材料,对9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统计结果表明:福建秋大豆属中,晚熟类型多,株高与分枝中等,籽粒较大,品种间各性状变异大。影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单侏粒数,全株重,单株荚数和百粒重4个性状,而与植株高度无明显相关,主茎节数与分枝数对单株产是一有定的间接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黄淮海地区87个大豆常规栽培品种为材料,对12个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相关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品种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有效分枝数,最小的是生育期;亚有限型夏大豆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的变异系数(18.38%~27.56%)较大;有限型夏大豆株高、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21.02%~28.04%)较大。在亚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每荚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在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底荚高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其它农艺性状相关性不显著。亚有限和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性状主成分分析中,前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9.92%和79.50%。对以亚有限和有限型为主的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在进行单株选择时,应根据其不同的结荚习性而有所侧重。对于亚有限型品种,应选择株高和生育期适中,有效分枝数较少,而每荚粒数、百粒重均较大的品种。对于有限型品种,应选择茎基部较粗,株高和底荚高度较高,主茎节数较多,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8.
夏大豆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夏大豆 8个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单株粒重与产量相关极显著 (r =0 .6182 ) ,有效分枝数、单株粒数与产量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因此 ,在夏大豆新品种选育中 ,选择丰产性好的品种可从单株粒重 ,有效分枝数和单株粒数选择入手 ,提高选育效果。  相似文献   

9.
套作大豆高产优质育种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模拟"玉米-大豆"带状套作,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别分析了高产材料(≥1 500 kg·hm-2)的产量、高蛋白材料(≥50%)的蛋白质含量、高脂肪材料(≥20%)的脂肪含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类型大豆材料中,有6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都大于10%,特别是高脂肪材料的底荚高、分枝数和单株荚数的变异系数均大于30%,说明通过农艺性状的选择,提高大豆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的潜力较大。套作下高产材料、高蛋白材料和高脂肪材料与农艺性状的关联顺序分别为:生育期株高分枝数底荚高单株荚数百粒重主茎节数;生育期主茎节数株高底荚高分枝数百粒重单株荚数;生育期底荚高百粒重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套作下,高产材料的产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3**),与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709*);高蛋白材料的产量与蛋白质含量、高脂肪材料的产量与脂肪含量相关均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选择生育期长的品种可提高套作大豆产量、蛋白质及脂肪含量;选择分枝数、单株荚数较多和株高适中的品种可以同时提高套作大豆产量与蛋白质含量;加强对底荚高和百粒重的选择有望提高套作大豆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10.
夏大豆高产育种的农艺性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3年安徽省夏大豆联合鉴定56个品种(系)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有效分枝、底荚高、单株荚数和株高变异系数较大。单株产量与有效分枝、单株荚数正相关,与百粒重负相关,与生育日数、底荚高、单株荚数、荚粒数和百粒重多元直线相关。选择高产新品系,应突出单株荚数的选择,选择荚粒数多、百粒重高、生育日数适中的株系。  相似文献   

11.
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遗传改进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遗传改进的明显趋势是每英粒数增多、每节荚数增多、英比提高、分枝数减少、茎秆增粗、抗倒伏能力增强、粒型增大、单株粒重提高,脂肪含量增加、株高、节数、节间长度,生育期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蛋白质含量没有明显改进,产量的遗传改进幅度为1.2-2.5%。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重、脂肪含量、荚比、每荚粒数、主茎荚数、每节荚数、三、四粒荚数、百粒重、茎粗、节数、生育期与产量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聚  相似文献   

12.
对1923~2008年间育成的吉林省主推的57个大豆品种按中早熟、中熟和中晚熟品种进行分类,研究了不同熟期组品种各冠层农艺性状和叶片部分光合特性指标的演化趋势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熟期品种的产量、百粒重、株高、单株叶面积、叶柄长、始粒期的光合速率和SPAD与育成年代均成正相关,单株分枝数与育成年代成负相关;单株荚数、单株荚重、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单株茎重、始粒期SPAD与产量成正相关,其中单株荚重与产量显著相关。总体上看,中早熟和中晚熟品种各性状的演化趋势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较相似,它们的百粒重、株高、单株粒数、单株叶面积、叶柄长、始粒期光合速率及始粒期SPAD与育成年代及产量都成正相关;始粒期SPAD在所有性状中表现最稳定,在各熟期组中与育成年代及产量均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谢甫绨   《大豆科学》2007,26(5):675-679
为了探讨亚有限型大豆品种的单株生产潜力,在不同栽培条件下对辽宁和俄亥俄的16个品种进行了植株形态、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结果表明,俄亥俄品种的平均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都高于辽宁品种;而辽宁品种的平均株高、节间长度和百粒重都大于俄亥俄品种.俄亥俄品种和辽宁品种各性状与单株产量的关联序不同,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是限制辽宁省亚有限型大豆品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对黑龙江省审定的10个高蛋白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与蛋白、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高蛋白大豆品种的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茎粗与产量呈正相关,底荚高度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大豆蛋白含量和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重对产量的影响力最大。对于高蛋白大豆育种,应考虑选择株高中等偏高、主茎节数多、单株粒重大,同时百粒重较大、生育期为中晚熟的品种。  相似文献   

15.
用奥普尔液肥处理土壤,可提高大豆出苗率9.1%。除鼓粒期外,其余生育期使用该液肥,株高降低,分枝数增加,株英数增加百粒重降低;而鼓粒期施用,株高、分枝数没有变化,株英数和百粒重增加,综合效果,大豆施用奥普尔液肥,株粒数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以上土壤处理和花期喷施效果最好,增产率分别达11.8%和9.6%;两次是复加施用,增产率达13.6%,投放产出比达1:5.3。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夏大豆育种,对2006-2017年国家黄淮海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的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品质及抗性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产量水平明显提高;株高、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整体呈上升趋势,主茎节数略有上升;生育日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底荚高度略有下降。粗蛋白含量整体略有上升,粗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参试品种(系)中达到高蛋白和高脂肪标准的品种 (系)分别有20个、82个。参试品种(系)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抗性水平不断提高,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抗性水平明显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产量与单株粒重、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C7株系病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偏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 株粒重是产量的正向作用因子;主茎节数是产量的负向作用因子。以上结果综合表明:单株粒重是黄淮海地区大豆产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因此,夏大豆品种选育时,应注重主茎节数适中、单株粒重较高的亲本组配及后代单株的选择,同时还要重视品质,强调抗性,从而选育出适宜黄淮海地区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冯其虎  张复宁 《大豆科学》1991,10(3):172-178
本文通过对江苏淮北地区50~80年代先后推广的16个夏大豆代表品种的产量及有关性状变化的研究,看出本区大豆品种更替过程中,品种产量潜力的提高主要变化因素为:百粒重与每荚粒重的增加、收获指数的大幅度提高和生物量的稳步增长;植株矮化、节数和分枝数减少;全生育期缩短,而以鼓粒期为主的生殖生长期有所延长。本区今后大豆高产育种应在现有百粒重的基础上,协调好粒重、粒数和荚数三者关系,适当提高株荚数和每荚粒数,同时注意增加生物量,提高收获指数;生育期不宜再缩短,注意长鼓粒期的选择;进而提高育成品种的增产潜力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