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4 蚕种质量监测及检验技术研究情况 1988年开始,我省暴发家蚕微粒子病,使农村蚕业生产损失严重,为了控制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蔓延,省内蚕种生产、检验部门对检测手段和检验方法进行改进,实施了新的概率计算抽样袋蛾集团镜检,采用了科学实用的集团磨蛾镜检办法,从此结束了延用多年的百分比抽样、单蛾镜检的老办法。 家蚕微粒子病的核心检验方法是母蛾显微镜检查,母蛾显微镜检查自法国著名科学……  相似文献   

2.
<正>在桑蚕一代杂交种中,存在着母蛾检验合格带毒的蚕种批次,其微粒子病卵率检疫却超标的正常情况;也存在母蛾检验无毒的蚕种批次,其微粒  相似文献   

3.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性疫病,是蚕业生产上唯一的法定检疫对象.不同家蚕原种对家蚕微粒子的胚传特征分析可为家蚕微粒子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支撑.为了充分了解现有主要实用家蚕原种对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感染抗性的差异,本研究利用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选择产业中近30年主要分布于四川、重庆、江苏、广西及云南常用的8个高产优质亲本品种(871、 872、芙蓉932、湘753、菁松B×A、皓月B×A、苏菊和云7),分别测定其对家蚕微粒子的抗性,并分析了不同品种对家蚕微粒子的胚传规律.经研究发现8个现有生产中常用品种对微粒子抗性明显不同,当母蛾带毒程度100时,云7的子代感染率与感染强度分别为54.4%和82,均为最低;相对于易感原种871,其子代感染率提高了21.2%,子代感染强度数值提高了34,子代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的差异均十分明显;同一原种感染程度不同的母蛾胚传存在差异,一般胚传带毒与母蛾带毒呈正相关,表明母蛾带毒程度是影响子代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掌握母蛾感染程度与胚传带毒之间的规律,可为原种间抗性差异的研究提供参考,并对家蚕微粒子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我国桑蚕普种微粒子病检验中,母蛾抽检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检验不合理给蚕业安全生产造成的隐患,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母蛾微粒子病抽检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保障蚕桑产业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两广二号杂交原种的产卵规律及最适交配时间,为有效缩短蚕种卵龄差及改进蚕种制种管理技术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两广二号杂交原种4个品种(芙蓉×932、932×芙蓉、湘晖×7532、7532×湘晖)的母蛾为试验材料,调查不同品种在不同时间点交配其母蛾在各时段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百分比及单蛾产卵量和不良卵率,找出两广二号杂交原种不同交配形式的产卵规律.[结果]同一品种不同时间点交配的产卵规律有所不同.中系品种(芙蓉×932和932×芙蓉)拆对后产卵有明显的产卵高峰期和产卵低谷期,产卵曲线呈波浪形,其中于8:00和9:00交配的母蛾产卵不集中,产卵时间跨度长;而于10:00和11:00交配的母蛾拆对后迅速产卵并达产卵高峰期,产卵相对较集中.日系品种(湘晖×7532和7532×湘晖)各时间点交配的产卵规律基本一致,产卵趋势较平稳,均在拆对后迅速产卵,每个时段的产卵量随产卵时间的推进逐渐减少.4个品种不同时间点交配对其单蛾产卵量、不良卵率的影响不明显,但从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来看,各品种间的单蛾产卵量、不良卵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不同时间点交配对产卵高峰期和产卵集中度有影响,对单蛾产卵量和不良卵率无明显影响,但其发生规律存在差异.生产上应根据家蚕母蛾产卵规律适当调整母蛾交配、拆对、投蛾和收蛾等的时间点,蚕种保护及浸酸也可参考母蛾产卵规律进行相应处理,减少卵龄差,提高蚕卵孵化整齐度及孵化率.  相似文献   

6.
白杨透翅蛾空间分布型可用一些聚集度指标测量,或用频率分布拟合,它的幼虫频率分布适合负二项分布,且同时适合Neyman—A型分布,用聚集度指标来检验,它的分布是聚集型的。 Iwao的回归和Taylor幂法则方法也是检验聚集型分布的好方法,检验的结果都说明白杨透翅蛾幼虫空间分布是聚集型的。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序贯抽样分析表,可应用于白杨透翅蛾的幼虫防治效果的检验和虫害发生量的调查。  相似文献   

7.
根据长白山地区白河林业局的772块固定标准地调查数据,以及最小二乘法( OLS),建立逻辑斯蒂(Logistic)模型来预估该局现时状态有林地的红松分布概率,并采用泊松(Poisson)和负二项分布(Negative binomi-al,NB)模型预估该局现时状态有林地红松的分布数量,并对模型进行了拟合效果评价及独立性检验。结果表明, Logistic模型与数据的拟合效果很好,独立性检验中预测精度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可以利用Logistic模型来预估该局有林地红松的分布概率。与Poisson模型相比,负二项分布模型能够解决因变量的不均匀分布(即过度散布)的问题,因此能够更好地拟合数据。但在独立性检验中,Poisson模型和NB模型的预测精度接近,且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两个模型均可以用来预估该局有林地红松的分布数量。  相似文献   

8.
微孢子虫是母蛾检疫的唯一对象,为探明家蚕微孢子虫感染雄蛾交配对雌蛾的影响,了解其对蚕种生产的危害性,用患微粒子病的家蚕雄蛾与未患病雌蛾(各50只)进行交配试验,并统计分析交配后的感染率。结果表明:患有家蚕微孢子虫的雄蛾,能通过雌雄蛾交配把微孢子虫传给雌蛾,雌蛾微孢子虫检出率为66%,其交配传染率达78.57%,增加了各级蚕种因母蛾检测有微孢子虫而淘汰的风险系数。因此,蚕种生产过程中防微病工作很重要,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切断幼虫期食下感染的途径,减少因雄蛾感病通过交配而传给雌蛾的概率,减少蚕种损失。  相似文献   

9.
华山松大小蠹空间格局及最佳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频次比较x^2检验法,对华山松大小蠹入侵成虫(凝脂数)分别进行Poissin分布,负二项分布(矩法、零频率法)和Neyman分布(A型、C型、N→∞型)检验,当虫株率小于48%时,呈负二项分布。将13种聚集度指标法及新的聚集度指标用于该虫的空间分布研究中,认为均是可行的。并将刀切估计法应用于13种聚集度指标上;拟合出了7种空间最佳模型;总地来说,聚集度回归模型在研究昆虫空间分布格局中是最佳的方  相似文献   

10.
春玉米粗缩病空间分布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粗缩病发病植株在田间分布呈聚集分布,当发病较轻时,聚集度有所下降,趋向随机分布。用m*-m回归法分析(IWAO)检验,表明玉米粗缩病为负二项分布。根据玉米粗缩病聚集分布特点,田间调查时宜采用平行直线跳跃式取样法,进行小样本、多样点取样。理论抽样模型为n=(1.96)2/D2(1.213 05/m+0.291 09),序贯抽样模型为Tn=1.213 05/(D02-0.201 09/n)。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向日葵品种资源抗向日葵螟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向日葵品种资源的抗向日葵螟鉴定,基本明确了向日葵品种资源对向日葵螟的抗性。为抗向日葵螟虫育种提供了抗源,并为直接利用抗虫品种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新入侵性害虫——蔗扁蛾及其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蔗扁蛾(OpogonasacchariBojer)是近期入侵中国的一种害虫。论述了蔗扁蛾在国内外的地理分布、寄主范围、为害性、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控制策略及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蛾类群落组成结构及季节动态,2013年和2014年6—9月份,通过灯诱法对阔叶红松林蛾类群落进行系统的调查。共采集蛾类样本8919头,分属26科394种,夜蛾科和尺蛾科为优势类群;不同时期蛾类群落相似性均为极不相似,优势种组成具有极大的差异,各时期群落特有种均较多;蛾类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均在夏季达最大值,均匀度指数在秋季达最大值,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时间变化趋势为显著的正相关;种-多度分析表明,除生长季末期外均表现为对数正态分布。凉水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蛾类群落组成季节差异较大,群落结构均较为稳定,环境条件较为优越。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晚熟桃园梨小食心虫越虫茧的空间分布情况。[方法]以中华寿桃、北京晚蜜和黄金冬桃为试材,研究了晚熟桃园梨小食心虫越冬茧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越冬茧主要分布在桃树的地上部,土壤及地表枯枝中较少,残果、芽、落叶和杂草内未发现越冬茧;各部位的梨小食心虫越冬茧比例分别为:地上部占越冬茧总量的89.62%,土壤中占10.31%,地表枯枝中占0.69%。[结论]为梨小食心虫越冬代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桃小食心虫卵的田间分布以聚集分布为主,而且具有密度依赖性,分布的基本成份是个体群。其Iwao回归式为m-=0.2627+1.1315m,Taylor回归式为logs2=0.1902+1.11011ogm。在分布型的基础上详细叙述了桃小食心虫卵的田间序贯抽样技术,并给出了田间抽样的最大最小抽样数量。  相似文献   

16.
<正> 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fsingtauica Mell)是我国黄淮地区夏大豆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来为害普遍严重。笔者等于1985—1986年在阜阳地区农科所及附近大豆田调查,对豆天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一、调查与测定方法 (一) 调查方法。1985年8月1—8日豆天蛾幼虫发生盛期,对1~4块豆田,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等分配法,按田块大小,划出7~68个大小相同的小区区组。每小区面积为10×10米。应用随机数字表在每个小区内,随机取样4点,每点单行20株,按顺次单株记载幼虫的数量。大豆品种为阜阳250。合计调查面积为9100平方米。1986年等距单株点播豆田一块,于8月9~10日调查,实查面积为100平方米(10×10米),逐个记载幼虫数量。田间调查结  相似文献   

17.
1983—1986年应用舞毒蛾光学活性性信息素及其光学异构体的生物活性试验表明,顺-7,8-环氧-2-甲基-十八烷[(+)-(7R,8S)-disparlure]是舞毒蛾天然性信息素,诱蛾效果非常显著,而其它光学异构体基本无效。舞毒蛾性信息素不仅对舞毒蛾具有活性高,而且对松针毒蛾也具有活性。使用舞毒蛾性信息素作为测报工具,不仅可以监测舞毒蛾的发生,同时也可以监测松针毒蛾的发生。性信息素监测虫情,可以降低劳动强度,精确度高,方法简便易行。在低虫口地区,使用粘胶诱捕器进行大量诱捕法是成功的,连绩使用诱捕法即可有效的控制舞毒蛾的危害和蔓延,抑制其猖獗暴发的周期。在虫口密度大的地区,可先用杀虫剂压低虫口密度,再使用性信息素进行控制,使性信息素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害虫天敌,从而提高防治效果。舞毒蛾性信息素的应用,为该虫的防治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将成为综合治理舞毒蛾的有力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8.
甜菜甘蓝夜蛾的发生规律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向甜菜种植户提供有效防治甘蓝夜蛾的指导,笔者概述了甘蓝夜蛾在中国甜菜产区的发生情况及对甜菜生产的影响,综述了这种害虫在国内的分布与危害、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以及其发生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使用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等方法控制该害虫的一系列技术,最后展望了甘蓝夜蛾无公害控制未来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属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国际性植物检疫害虫。在北京市丰台区首次发现是2006年6月,发现地点位于南三环路旁,发现虫体为幼虫。2006-2010年,对美国白蛾在丰台区的发生规律、寄主植物、传播扩散、危害情况和防控技术进行了研究。美国白蛾在丰台区每年发生3代,在危害的树木周围枯枝落叶和土缝中化蛹越冬;6月上旬、8月上旬和9月上中旬是幼虫危害的主要时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发现美国白蛾危害的植物35种,其中法桐、臭椿、桑树、榆树和白蜡受害最重。发现美国白蛾幼虫极易随人类活动进行远距离传播,通过布设45041诱捕器的监测,2010年在丰台区共发现疫点123个。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包括:(1)加强检疫控制人为传播;(2)剪除初龄幼虫群居网幕;(3)10月上旬于老熟幼虫下树前在树干距地面1m处集中消灭;(4)老熟幼虫期释放寄生性天敌周氏啮小蜂,寄生率可达55%;(5)树冠喷洒灭幼脲Ⅲ号、杀铃脲、除虫脲和高溴氯氰菊酯等杀灭幼虫,防治效果可达98%;(6)大范围发生区的飞机防治。2008-2010年受害林木逐年减少,分别为2567株、1428株和987株,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桃树梨小食心虫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梨小食心虫属鳞翅目卷蛾科,是世界性分布的蛀果害虫,为害多种果树,严重影响桃树产量和质量。详细介绍了梨小食心虫的形态特征、寄主范围、发生分布、发生规律、为害特点及其综合防控技术等,以期为生产上对梨小食心虫进行综合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