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由数量遗传研究会,全国动物数量遗传科研协作组主持的全国第三次畜禽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七日至三十一日在四川省峨眉县召开。与会者计106人。会上,研究会及科研协作组的领导同志作了学术报告或讲了话。 会议收到63篇论文,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电于计算机在动物数量遗传与畜禽育种上的应用;电脑软件对各个领域中资料的处理分析及建立数据库的研究;(2)数量遗传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包括诸如最小二乘法,BLUP法及多元分析法等分析方法的  相似文献   

2.
<正> 在农牧渔业部畜牧局和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的关怀支持下,由数量遗传研究会和动物数量遗传科研协作组主持的全国第三次畜禽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5月27日至31在四川省峨眉县胜利召开。到会代表106人。收到预选论文63篇,其中38篇在大会上进行  相似文献   

3.
畜禽的经济性状大多数是与动物的生长发育、生产性能、生理代谢关系密切的多基因性状,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发现与研究畜禽重要经济性状位点(QTLs)的遗传标记及其相关性,是基因定位的基础,也是目前畜禽遗传育种工作的研究重点之一.数量性状主效基因相关性的研究在动物遗传育种领域所取得的进展远不及在植物方面.畜禽分子遗传标记的研究,不仅需要试验技术和手段的创新,更期待在基础理论方面有新的突破.文章对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4.
动物遗传育种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动物遗传育种方法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动物育种效果。论文系统阐述了动物数量遗传学与动物育种研究动态,分析了现代生物技术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概况,探讨了动物遗传育种发展趋势,旨在为畜牧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禽遗传标记研究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2月25日至28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共33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40篇,有26人做了大会发言充分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对进一步开展遗传标记在畜禽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起到很大的作用。本次讨论会所提供的论文.紧跟着本学科世界发展的形势,论文按畜种统计:牛的方面有12篇,依然领先;猪和禽各9篇;羊有3篇;马有1篇.坯有6篇综述.就标记检测的技术分:血液蛋白多态性方面14篇;染色体方面5篇;红、白细胞型方面各2篇;酶方面4篇;宏观方面4篇.与以往相比,这届论文的趋向是:1;猪、禽的研究内容增加;2、染色  相似文献   

6.
从1979年开始,三年来动物数量遗传理论及其应用科研协作组在农业部科技局和畜牧兽医总局科技处的领导和支持下,直接组织了十多个协作单位,还带动了不少其他单位,对我国境内的二十多个畜禽品种的部分性状,进行了遗传参数的估测工作。这次估测工作的规模之大,在我国动物遗传和畜禽育种史上是空前的。大家的辛勤劳动带来了很有价值的丰硕成果,为我国畜禽育种工作提供了一批本国畜群的遗传参数。这是我国畜禽育种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建设工  相似文献   

7.
<正> 联邦德国的畜牧生产居世界先进之列,这与它具有一整套完整健全的动物遗传育种科研体系和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密切相关的。 联邦德国的动物遗传育种科研工作同其他学科一样,主要是在大学中进行。全国除了一所农业部直属的畜牧研究所和一些大型畜禽育种公司附设的研究所以外,有七所大学设有农学院和相应的动物遗传专业。大学中的科技人员以60~70%的精力进行研究工作,30~40%的力量搞教学。这样做既可以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中高级专业人材集中的优势,又可以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地充实到  相似文献   

8.
<正> 吴常信,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研究会副会长,数量遗传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是我国著名的动物数量遗传和育种学家.1935年11月出生于浙江省嵊县,195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1979年—1981年曾到英国爱丁堡大学进修数量遗传和动物育种。在从事动物遗传与育种工作的30多年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他参加的11项科研课题中,“中国美利奴羊新品种的育成”和“中国黑白花奶牛的培育”两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1等奖,“畜禽遗传规律及其应用”、“北京白鸡育种”等3项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吴常信教授在数量遗传与育种理论的研究中,在国内首次提出“混合家系”的概念,从而改进了遗传参数的估计方法,提高了选种的准确性.自1981年以来,吴常信教授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30余篇专业论文,其中10篇分别在8次国际会议上被采用,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赞誉。  相似文献   

9.
专家文库     
喻传洲 《猪业科学》2021,38(11):4-4
喻传洲,男,1941年生,湖北省汉川县人,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64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并留校执教。专业为动物遗传育种,主要承担动物遗传育种方面的教学和科研。著有《动物数量遗传学》《家畜遗传繁育教程》《养猪经》等,发表论文70余篇。20世纪70年代曾参与熊远著院士主持的“湖北白猪选育”课题研究;20世纪80年代参与盛志廉教授主持的“全国畜禽遗传规律及其应用”课题研究,该课题1984年获全国农牧渔业技术改进一等奖。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王雅春副教授,于2002年获得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2011年被聘任为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奶牛遗传育种岗位科学家,2012年被聘任为第二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牛马驼专业委员会委员,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奶牛遗传育种方面的女性专家。近年来她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科研课题多项,获得专利5项、发表SCI论文10篇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31篇,参加编译/编写了《奶牛科学》《现代动物农业》《中  相似文献   

11.
正迄今为止,畜禽育种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畜牧生产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畜禽选种理论和技术发展缓慢,导致了遗传改良的速度也呈现了变慢的趋势。正是在这一时期,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飞速发展,不断提出了新的动物育种方法。以分子数量遗传学为理论基础的动物分子育种也应运而生。以基因组分析和转基因动物技术为依托的分子育种技术是建立在对各种遗传标记不断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就动物分子育种的遗传标记发展情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2.
动物遗传标记的发展,经历了从形体特征到血液蛋白多态,再到DNA多态这样一个发展 过程.分子遗传标记技术的成熟使得畜禽数量性状图谱越来越系统化和完善,为畜禽改良提 供了新的手段[1].DNA甲基化是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重要机制,是哺乳动物DNA最常见的复 制后调节方式之一.DNA甲基化通过图式和数量的改变,对生物遗传信息进行调节,在基因表 达调控、发育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作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DNA 甲基化在植物遗传育种中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在动物分子育种中的相关报道还不多.本文拟 就DNA甲基化的基本原理、在动物基因组中的丰度、检测方法以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情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3.
畜禽遗传标记辅助选择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庆 《四川畜牧兽医》2000,27(Z1):82-83
本文综述了运用遗传标记在畜禽育种中进行辅助选择的研究动态及进展。通过分子遗传标记对畜禽性状的选择 ,是目前育种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对畜禽育种实践将产生重要指导作用 ,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遗传标记辅助选择 ,可应用于畜禽的选种选配、基因转移及生物多样性研究。我省应尽快启动动物生物技术的研究 ,把国内外研究成果应用于畜禽育种和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中国畜牧兽学会畜禽遗传标记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于10月18日在青岛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24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主要对近年来畜禽遗传标记以及相关领域的新成果、新方法和新经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经专家评审共收录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论文160余篇,内容反映了国内畜禽遗传标记最前沿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15.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及动物数量遗传理论及其应用科研协作组受农业部畜牧总局和中国农学会的委托,于1981年12月17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畜禽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主要检阅和交流近年我国畜禽遗传育种科研方面的成果和探讨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科研,院校、情报出版和畜牧  相似文献   

16.
丹麦动物遗传育种研究热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麦畜牧业高度发达,是养猪强国,其猪肉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丹麦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技术先进,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目前,有关动物全基因组选择、开发高通量及低成本的畜禽新型分子遗传标记、利用整合系统生物学解析畜禽复杂性状的遗传机理等成为丹麦动物遗传育种领域研究热点。此外,他们注重加强国内国际、多学科科研合作,注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工作,其成功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遗传资源重新受到重视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畜禽遗传资源仍在快速流失.人们对动物产品消费方式的改变、杂交改良以及生存环境的恶化都是造成畜禽遗传资源快速流失的原因.本文系统介绍了我国目前畜禽遗传资源的现状及保护利用方法,结合国外相关经验提出了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8.
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方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世界遗传资源重新受到重视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畜禽遗传资源仍在快速流失。人们对动物产品消费方式的改变、杂交改良以及生存环境的恶化都是造成畜禽遗传资源快速流失的原因。本文系统介绍了我国目前畜禽遗传资源的现状及保护利用方法,结合国外相关经验提出了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问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畜禽遗传资源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论文通过分析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现状,梳理了在管理、政策和保种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畜禽遗传资源面临的突出问题及主要原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0.
转基因动物技术在动物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80年代以来,转基因动物技术一直是动物遗传育种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它在改良动物生产性状、提高畜禽抗病力以及生产人药用蛋白等非常规畜牧产品方面均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现对转基因动物技术在动物遗传育种研究领域的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今后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