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6 毫秒
1.
论农机化技术在循环农业发展中作用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污染现状,本文从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角度,分析了发展循环农业的内涵,论述了农机化技术在循环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农机化循环农业技术体系构成及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秸秆综合利用是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而农业机械化技术可为秸秆还田、收储运、加工转化等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基于此,笔者介绍了农业机械化技术在秸秆还田、秸秆离田利用和秸秆加工转化等方面的应用,分析了农业机械化技术对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等方面的效益,指出了农业机械化技术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存在设备研发和推广难、市场机制和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技术在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秸秆资源循环利用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若秸秆无法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可因焚烧废弃等不当处理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影响农业发展.通过秸秆基料化栽种培育食用菌及小浆果循环利用技术的应用,使秸秆资源得到合理的循环利用,为高产、优质的食用菌及小浆果循环生产模式提供技术保障,符合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能有效防止秸秆焚烧废弃造...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循环农业内涵、原则和技术目标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产出、外部性物质减量投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业环境安全4个方面建立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系数法对2010年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15个县的循环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按照评价指数将15个县域的循环农业发展水平划分为4个等级。通过障碍度计算,诊断分析了2010年吉林省粮食主产区的各个县域的循环农业发展的制约性障碍因素,并提出了循环农业发展的优化调控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现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大力推动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加快沙洋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沙洋县农机局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利用强农惠农的购机补贴政策,围绕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示范项目的建设,多措并举,大力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促进秸秆粉碎还田。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调研、入户调研和文献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可划分为立体复合模式、闭式循环模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和乡村旅游观光模式4种模式。发展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包括农户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认知程度低、农户文化程度低和农户抗风险能力差。结合模式特征、技术范式和盈利方式,提出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区域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推广,总结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进一步阐述了循环农业的内涵,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思路与措施,提出循环农业是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节约稀缺资源、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型农业。  相似文献   

8.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引导农民科学选用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农业科技快速进村、入户、到场、到田.根据农业部《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介发布办法》。农业部组织遴选了2012年160个农业主导品种和100项主推技术。日前推介发布其中主推农机技术12项:  相似文献   

9.
文章简述了农业秸秆成型技术在国内外和贵州的发展及其应用现状,简要说明了推广应用农业秸秆成型技术对促进贵州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市场预测三个方面,浅析了农业秸秆成型技术在贵州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是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新型农业保护耕作技术,主要生产目标是“控药、控肥、控水、促生产”。水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力推进对土壤保护、避免水土流失以及环境保护有着积极意义,作为一种不同于以往耕作技术的新型耕作技术,该技术有着明显的应用优势。近年来,保护性耕作在我国已经应用推广且范围较广,研究相关技术对发展可持续性农业有着积极意义。主要分析了水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背景及意义,水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选择,以及水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建设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新常态下践行新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以沼气技术为纽带的"猪—沼—果(菜、粮)"等生态种养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粪便利用方式和过量施用农药化肥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保护生态环境,发挥生态优势的有效手段,在我国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和建设生态循环农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中国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入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时期,农村沼气也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新阶段,文章从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实践与应用模式现状出发,对农村沼气科技在生态循环农业中多层次支撑作用进行分析,深入分析沼气技术在生态循环农业的作用,探讨当前农村沼气科技支撑对生态循环农业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沼气科技支撑引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保护性耕作拓展了秸秆利用的新领域,使秸秆变废为宝,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发展循环农业、节约型农业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六)保护性耕作是加快我省农机化发展的关键。我省是农机大省,但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了整个农机化进程。玉米联合收获技术难以推广的主要问题在于对行收获和收获后小麦播种困难两个方面。而保护性耕作技术中,玉米免耕直播技术解决了玉米对行收获的问题,小麦免耕播种解决了玉米联合收获后,耕整地环节多,小麦常规播种难,作业成本高,农民难接受的问题。实践证明,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的发展,推动了保护性耕作…  相似文献   

13.
为贯彻落实2008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科技入户工作,引导广大农民选择优良品种、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撑作用,根据农业部《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介发布办法》,农业部组织遴选了2008年80个主导品种和50项主推技术,本刊现予推介发布。  相似文献   

14.
西安市都市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安市以沼气建设为纽带,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相结合,突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了种植、养殖、加工、废弃物处理与有效利用的循环农业模式探索。本文从西安市农业废弃物资源现状出发,总结出西安市以沼气为纽带发展循环农业的7大模式;分析了西安市农村沼气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西安都市型循环农业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发展以沼气为纽带循环农业经济的五条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物理技术在应用方面的创新和不断进步,农业生产的发展模式逐渐发生转变。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比较,探索出在生态化农业生产中应用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的优势;以相关技术应用于实践所产生的数据和结果为基础进行分析,验证现代物理农业技术在生态化农业生产方面的先进性和可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精细农业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细农业是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现代农业管理方法。本文从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出发,首先论述了实施精细农业的必要性;而后在介绍精细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对其技术思想、技术体系和实施以及其技术支撑体系进行了阐述;最后论述了精细农业的研究、应用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循环农业经济中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文章阐述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总结了国内外农业循环经济的由来和发展,介绍了水肥一体化技术;从农业循环经济中的水肥一体化以及取得的成效两个方面分析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循环农业中的应用情况;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问题主要在于新装备应用滞后、水肥一体化系统的“小循环”研究缺失、推广力度不足、精准化和智能化亟需发展等;提出从优化管路、农机农艺结合、落地公司配套服务、强化农民培训等方面加强农业循环经济中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一、农机化推广在多领域、深层次助推农业发展1.倾情循环农业项目开发近年来,天津市重点推进了秸秆利用工程,推广了秸秆气化、造纸、发  相似文献   

19.
兰州市农田残膜机械回收技术推广现状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覆膜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大量残膜对环境和耕地吞噬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分析了兰州市农田残膜机械回收技术的推广现状,提出了合理的措施和发展建议。发展现代循环农业,促进机械化残膜回收技术的应用,解决和减少“白色污染”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王曦 《当代农机》2014,(11):72-74
介绍了设施农业新型秸秆增温系统以及设施农业秸秆反应堆增温增肥增产技术、设施农业秸秆沼气增温增肥增产技术,指出了应用这些技术是当前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提出了在建设循环设施农业进程中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