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的茭蒿与其他2种蒿属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茭蒿种子质量很小,千粒重仅为(0.090 1±0.005 1)g,这种特性有利于其种子的传播;茭蒿种子质量虽然很小,但在相同条件下,与其他植物种子发芽率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即种子质量的大小没有对茭蒿种子的萌发造成影响。茭蒿在拥有小种子的同时又具有高的种子萌发率,是其对黄土丘陵沟谷的有效适应途径。  相似文献   

2.
不同盐分与水分胁迫对灰绿藜种子萌发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不同盐分与水分胁迫对灰绿藜种子萌发试验研究结果表明,>0 0 5mol/ L(PEG 6 0 0 0溶液渗透势为- 0 .2MPa)浓度盐溶液对灰绿藜种子萌发有明显抑制效应,而较低浓度盐溶液(较低渗透势PEG 6 0 0 0溶液)对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不同盐溶液对种子萌发抑制程度依次为MgCl2 >Na2 SO4>Na2 CO3 >NaCl>复合盐溶液>MgSO4。PEG 6 0 0 0溶液渗透势≤- 0 .5MPa时对种子萌发抑制作用小于等渗NaCl溶液。未萌发种子复水试验结果表明一定程度盐分与水分胁迫不影响种子萌发潜力,其萌发恢复率随原处理溶液抑制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种子萌发潜力未受影响时其忍受的最大渗透胁迫随处理溶液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3.
低温对番茄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气候箱中模拟了3个低温处理(24h最低~最高温度分别设定为7~12℃、5~10℃和3~8℃),分析了播种后不同天数低温对番茄种子(品种:红贞女)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18~25℃)相比,日均温低于10.0℃(相当于低温胁迫处理7~12℃)时,番茄种子萌发开始受影响,温度越低影响越大。播种后越早经受低温番茄种子萌发受影响越大,播种后3d内经受低温胁迫,番茄种子发芽势、发芽指数和萌发率均有较大的下降,播种6d后低温胁迫对其萌发指标的影响较小。低温导致了番茄种子α-淀粉酶活力下降,相对离子渗漏率增加。低温影响了番茄种子萌发贮存物质的降解与转化,增加了细胞膜的透性,导致外渗物增多,从而降低了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和萌发率。因此,露地育苗时应避免在萌发的早期受低温影响,以提高番茄的出苗和壮苗率。  相似文献   

4.
采用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GA3、IBA和6-BA不同浓度按正交设计方法,搭配处理组合,对降香黄檀种子进行处理,通过对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指标的测定,研究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珍贵用材树种降香黄檀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浸种对降香黄檀种子萌发以6-BA的促进效果较好,GA3次之,而IBA对降香黄檀种子的发芽促进作用不明显,以处理组合6-BA50mg/L6h为最优,显著提高种子的萌发率。  相似文献   

5.
湿地松种子萌发对模拟水分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聃  曹昀  郑林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1):188-191
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高渗溶液人工模拟水分胁迫,研究湿地松(Pinus elliottii)种子对水分胁迫的生态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的加重,湿地松种子的萌发率、相对萌发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幼苗高度、根长与生物量等指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通过建立水分胁迫与种子萌发率的回归方程,求解得出湿地松种子萌发的耐旱临界值是-0.68MPa,耐旱极限值是-1.14MPa;水分胁迫对湿地松种子萌发初期影响较大,会延迟其萌发时间,分别为1~8d不等;幼苗的根系在轻中度水分胁迫下生长较为稳定,表现出对干旱的适应性;水势为-0.8MPa时湿地松种子进入浅度休眠状态来适应干旱环境,通过建立水势与生物量的回归方程预测在-1.07MPa下湿地松生物量降至为0。  相似文献   

6.
褐沙蒿(Artemisia intramongolica)是分布于我国典型草原带沙地中的优势灌木,由于长期生长在草原区沙地高温、干旱的环境中,形成了一系列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特性.设计不同温度,不同于湿度处理,对褐沙蒿种子的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褐沙蒿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是15 ℃和25 ℃,10℃和30 ℃时,种子萌发率比较低,萌发在35 ℃时受到抑制.在不同温度下对种子进行抗热抗旱的预浸-回干实验表明,在种子适宜萌发的温度范围内,预浸-回干处理不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而在种子萌发受抑制的温度条件下,预浸一回干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7.
以野生乌拉尔甘草为试验材料,以种子直播为对照,测定了在平栽、斜栽(35°~45°)、直栽3种移栽方式及12、15、18、21株/m~2等4种移栽密度条件下,甘草的全根长、主根长、株高等生长指标及单株产量、小区产量2项产量指标,统计并测定了乳熟期、褐熟期和黑熟期3个不同采收期甘草种子直径、数量、空瘪率等外观指标,以及种子干质量、吸水率、萌发率等质量指标,分析了不同移栽方式和采收期对甘草生长、产量和种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斜栽方式和15株/m~2移栽密度处理各项生长指标和产量指标均显著优于其他处理,更能促进甘草植株生长并提高产量;黑熟期采收的甘草种子外观及种子质量各项指标均比乳熟期和褐熟期差,生产中宜选择在乳熟期和褐熟期之间采收甘草种子。  相似文献   

8.
多效唑对花生种子萌发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对花生种子进行浸种处理和盛花期叶面喷施,观测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情况和植株农艺性状,收获时进行产量测定。结果表明:(1)多效唑浸种延缓花生种子萌发,使发芽率有所下降,矮化植株;(2)盛花期喷施适宜浓度的多效唑能抑制花生地上部分的生长,促进其横向生长,使主茎和分枝比对照的短,分枝数、单株结荚数、饱果率和产量均比对照的高,其中以喷施150mg/L多效唑的处理产量最高,达3806.3kg/hm^2,比对照增产12.60%。  相似文献   

9.
西鄂尔多斯4种荒漠植物种子萌发对水分条件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霸王、沙冬青、长叶红砂及蒙古扁桃这4种荒漠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显著地影响着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霸王种子在6%的土壤含水量下萌发率和萌发指数最高,活力指数和幼苗生物量也最大,幼苗生长良好。沙冬青种子在12%的土壤含水量、长叶红砂和蒙古扁桃种子在16%的土壤含水量下萌发和生长良好。种子萌发策略反映了物种对荒漠水分条件不同的适应机制,并影响种群的更新和扩展。  相似文献   

10.
γ射线辐射对高羊茅种子发芽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2,他引:12  
用60Coγ射线辐射处理高羊茅的3个品种千年盛世、知音和猎狗5号的干种子,观测辐射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测定种子萌发过程中的SOD、POD和PPO酶的活性。结果表明,50Gy的辐射对高羊茅种子的萌发具有促进作用,较高剂量的辐射对高羊茅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且随着辐射剂量的加大,抑制作用增强。萌发过程中3种酶的活性均随辐射剂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高羊茅的适宜辐射诱变剂量为150Gy。  相似文献   

11.
黄土丘陵区撂荒地不同侵蚀带土壤种子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撂荒地不同侵蚀带土壤种子库的密度、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以及相似性特征。结果表明:各侵蚀带土壤种子库中共发现26个物种,隶属于13科24属,不同侵蚀带物种组成有所差异,菊科与禾本科为主要组成物种;0—10cm土层内土壤种子库密度随着侵蚀带的变化而变化,有明显的先减少再增大而后再急剧减少的趋势;不同侵蚀带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生态优势度存在着差异,但未达到显著相关水平;土壤种子库组成物种相似性系数变化范围为0.40~0.82,相邻侵蚀带之间的土壤种子库物种相似性较高,随着侵蚀带之间距离的增加,其相似性逐渐变小。这说明不同侵蚀带土壤种子库因受坡面径流引起的土壤侵蚀使种子流失、二次迁移和沉积以及植被的拦截而产生再分布。  相似文献   

12.
两种驱动力作用下植被调控堆积体坡面减水减沙效益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定量分析侵蚀驱动力的变化对于植被调控堆积体坡面水文和产沙过程的影响,对于深刻理解植被防护堆积体侵蚀及其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以陡坡工程堆积体(30°)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模拟降雨和降雨+上方汇水试验研究苜蓿对工程堆积体侵蚀过程的影响及其减水减沙效益。结果表明:1)两种驱动力下苜蓿对工程堆积体坡面减沙和减流效益分别为57.28%~98.51%和13.17%~83.11%,加入上方汇水后减沙和减流效益分别减少17.01%和68.74%;2)降雨条件下苜蓿对堆积体坡面减流减沙效益随降雨强度增大降低,而加入上方汇水后减沙效益随降雨强度增大而增大,但减流效益减小。显著性差异分析表明降雨强度对裸坡和苜蓿堆积体的径流和产沙均有显著影响(P0.01),且上方汇水的作用大于降雨;3)两种驱动力下裸坡堆积体侵蚀速率总体随产流历时减少,而苜蓿堆积体在降雨条件下侵蚀速率总体增大。加入上方汇水后裸坡及苜蓿堆积体坡面侵蚀和径流随产流历时的波动性显著增强;4)裸坡堆积体在降雨和降雨+上方汇水条件下产流前期的平均侵蚀速率是后期的1.06~2.90倍,苜蓿堆积体在降雨条件下产流前期平均侵蚀速率小于后期。研究成果可为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防治和植被措施布设提供科学指导,具有显著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基质添加对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特征的影响,为今后土壤种子库应用于植被恢复工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借鉴日本植被恢复的先进经验,采用温室萌发法探究有机基质(草炭)、无机基质(珍珠岩)及混合基质(草炭与珍珠岩)添加对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特征的影响。[结果]草炭与珍珠岩混合基质对土壤种子库密度、物种多样性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当混合基质与表土配比为20%和30%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种子库密度分别达到最高值;种子库萌发曲线中,混合基质组的萌发效果明显高于空白组和其他组;种子库密度与土壤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中,C,N,P,K元素均对种子库密度影响显著,进一步通过CCA排序法,分析发现大部分植物均对土壤含水率和C,N,P,K等元素有一定程度上的要求。[结论]向表土中添加混合基质作为一种人工措施,能有效地促进种子库密度和物种多样性,可为植被恢复工程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的季节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因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而出现严重生态退化的典型区--塔里木河下游为研究区,通过在塔里木河下游开展的土壤种子库实验,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的基本特征和种子库密度、物种组成上的季节差异,并从土壤种子库的角度探讨了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恢复的可行性.(1)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的季节差异较大,如果排除放牧的影响,3月份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和物种丰富度总体上要小于8月份的土壤种子库;(2)从物种组成上看,3月份物种组成以一年生草本占优势,而胡杨和柽柳的种子基本上都出现在8月份的土壤种子库中;(3)随塔里木河下游地上植被群落退化程度的加重,种子库的密度和物种数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4)鉴于土壤种子库无论在物种还是密度上均要远丰富于地上植被群落的事实,认为通过激活土壤种子库来实现下游生态的局部恢复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考虑到主要建群植物的生态恢复,建议今后的输水时间应该选择在8月到11月之间.  相似文献   

15.
Seed production of spinach (Spinacea oleracea L.) is positively affected by increasing the amounts of nitrogen (N); however, regulations restrict the application rate of N in Danish agriculture. The aim of our study was to test different N application strategies in spinach seed production and their effects on N concentration, seed yield, seed weight and germination. A total amount of 100–150 kg N ha?1 was broadcast or placed at sowing or applied as a split application at sowing and pre-elongation at the Danish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ocation Flakkebjerg. Seed yields were positively affected by the high N applications, but no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150 kg N ha?1 broadcast at sowing, and 40 kg N ha?1 broadcast at sowing with an additional late application at a rate based on soil mineral N analysis. No consistent pattern was observed between N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seed weight or N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germination. A high N concentration in the plants at the start of growth showed negative effects on final seed yield, whereas later in the seaso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N concentration in the plants and seed yield. A soil mineral analysis can be used as a tool to adjust the N application rate when a split application strategy is chosen.  相似文献   

16.
安塞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的土壤种子库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安塞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密度特征、物种多样性以及相似性特征。结果表明:阴、阳坡12个样地的土样中,共萌发了28种2442株幼苗,隶属于11科23属;05 cm土层的土壤种子库密度变动于(900.1±351.3)6 466.8±1 708.4粒.m-2之间,510cm土层的值变动于(116.7±61.4)2466.7±914.4粒.m-2之间;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种子库的总密度都呈明显的递减趋势;阳坡的土壤种子库密度为阴坡的2.23.4倍;猪毛蒿和臭蒿是退耕地阳坡样地土壤种子库的优势物种,阴坡样地的优势物种是猪毛蒿;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种子库的均匀度与退耕年限呈显著正相关,丰富度和多样性基本上呈上升趋势,生态优势度则呈下降趋势,说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优势种趋向不明显;样地种子库组成成分的相似性分析表明,退耕演替的过程基本上也是土壤种子库空间异质性加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在盐分以及干旱胁迫条件下沙蒿种子的萌发能力,为沙蒿的人工培育和栽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沙蒿种子为试验材料,使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0.2%,0.4%,0.6%,0.8%,1.0%,1.2%,1.4%,1.6%,1.8%)和聚乙二醇(PEG)溶液(5%,10%,15%,20%,25%)模拟盐分以及干旱对种子的胁迫条件,测定种子萌发初期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结果]当NaCl浓度≤0.6%时,上述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未发生显著变化;但当溶液浓度高于这一范围时,各项指标则随浓度升高而显著降低;说明NaCl溶液浓度为0.6%是种子正常萌发的适宜浓度界限。当PEG浓度≤15%时,沙蒿种子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未发生显著变化;但当PEG浓度高于15%时,种子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则显著降低;说明PEG浓度为15%是种子正常萌发的适宜浓度界限。[结论]沙蒿种子对轻、中度的盐分及干旱胁迫表现出耐受性,在含盐量较低的土壤以及轻、中度的干旱环境中仍可正常萌发。  相似文献   

18.
平朔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土壤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萌发试验法研究了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土壤种子库特征,结果表明:排土场土壤中有活性种子存在,且以1年生植物为主,可为植被恢复提供物质基础;随着复垦时间的延长,土壤微环境改善,种子库的组成种类增加,数量增多,幼苗生长加快;复垦10年的沙棘、草地、刺槐林地,土壤种子库组成种类较新排土区明显增多,且优势种因复垦模式不同而异;未复垦的空旷区有利于种子传播,但土壤微环境差,不利于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较差.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生态治理区土壤种子库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比较地震灾区不同气候类型植被恢复区土壤种子库时空分布特征,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四川省汶川县威州镇和绵竹市汉旺镇4类生态治理区[干旱干暖河谷受损治理区(DHD)、干旱干暖河谷未受损区(DHU)、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受损治理区(HMD)、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未受损区(HMU)]土壤种子库的萌发动态、数量特征、物种组成、多样性特征及其与地上植被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未受损区具有2个萌发高峰期,受损治理区只有1个萌发高峰期,不同气候类型治理区土壤种子库在不同土壤深度表现出不同的萌发潜力;4类治理区土壤种子库平均密度为192~1 544粒·m?2,表层密度和平均密度均为未受损区受损治理区,干旱干暖河谷气候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4类治理区共有50种植物萌发,草本植物占显著优势;HMU、HMD、DHU、DHD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的S?rensen相似性系数分别为26.23%、44.9%、30.77%、16.00%,Jaccard相似性系数分别为15.09%、28.95%、18.18%、9.09%;不同类型样地土壤种子库特有种和共有物种均表现出不同的生活型格局。基于以上分析结果,在灾区进行植被恢复时,应该考虑治理区的气候环境,因地制宜的进行人工引种和制定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