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结皮层土壤微生物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库布齐沙漠研究了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层土壤微生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藻类或苔藓类生物结皮层微生物含量均显著高于流动沙土,同时生物结皮层微生物含量也高于下层土壤的微生物含量,说明沙漠地区生物结皮不仅是土壤养分活动的中心,也是土壤微生物富集的中心.并且,沙丘不同部位、人工或天然植被类型的不同等对藻类或藻类-苔藓类生物结皮层或2~10 cm土层三大微生物含量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毛乌素沙地采用样线法调查了油蒿植冠下生物结皮分布状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蒿植冠下生物结皮厚度分布不均匀,生物结皮厚度的最大值出现在距油蒿根部20 cm处,厚度值为0.84 cm,20 cm处向外生物结皮厚度呈环带状降低,距离每增加10 cm生物结皮厚度平均下降约0.07 cm。东南方向上生物结皮分布半径长于其他3个方向,西北方向生物结皮分布半径短于其他方向;距油蒿根部相同距离处东南方向生物结皮最厚,西北方向生物结皮最薄。油蒿植株下生物结皮的分布与枯落物的分布关系密切,枯落物是影响油蒿植株下生物结皮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枯落物的分布又受到油蒿植冠形态和当地风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库布齐沙漠藻类结皮层表面裂隙对水分蒸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初步揭示沙漠生物藻类结皮层表面裂隙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本文通过模拟降水的方法对不同裂隙下沙漠藻类结皮层蒸发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5 mm、10 mm和15 mm 3种降水条件下,蒸发过程前8 h内,藻类结皮层不能有效地阻止水分的蒸发;无裂隙藻类结皮层比有裂隙藻类结皮层更能促进蒸发;大裂隙藻类结皮层比小裂隙藻类结皮层有利于蒸发。从蒸发逐日累计损失水量来看,藻类结皮层有无裂隙对水分蒸发作用表现出不同的规律:5 mm降雨持续4 d累计蒸发量为无裂隙藻类结皮层(37.8 g)大裂隙藻类结皮层(37.4 g)小裂隙藻类结皮层(36.8 g)纯沙土(36.4 g),10 mm降雨持续9 d累计蒸发量为大裂隙藻类结皮层(73.5 g)小裂隙藻类结皮层(73.1 g)纯沙土(71.1 g)无裂隙藻类结皮层(70.1 g),15 mm降雨持续12 d累计蒸发量为纯沙土(125.9 g)无裂隙藻类结皮层(122.6 g)大裂隙藻类结皮层(118.5 g)小裂隙藻类结皮层(111.6 g)。藻类结皮层裂隙影响土壤水分蒸发,并因降雨量差异其影响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4.
在库布齐沙漠测定了人工生物结皮层的养分含量和颗粒物质的组成,结果表明:采取人工接种技术形成的生物结皮层同样具有养分富集的特征,速效氮、全氮、速效磷、全磷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固定沙地增加5.5%、70.0%、59.4%、53.96%和48.9%。与天然形成的生物结皮层养分含量相比,人工生物结皮层各养分(速效磷除外)含量较低,颗粒组成含量和天然形成的生物结皮层颗粒组成含量几乎一致,说明人工接种技术形成的生物结皮层颗粒物质组成和天然生物结皮相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试验不同长度热消散探针(TDP)测量毛竹液流的可行性,分析年龄对立竹液流的影响,并据此对立竹液流进行尺度扩展,估算桂北毛竹林的蒸腾耗水,为区域毛竹林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和指导关键生态功能区植被结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显微镜观察毛竹输水结构在竹壁上的径向分布。基于热消散方法,用5 mm和10 mm长度的TDP探针对1~2年生立竹和3龄以上立竹的基部液流进行连续测量,并同步测定环境因子。【结果】维管束在毛竹竹壁上不均匀分布,竹壁外侧维管束小而密,导管分化不完全,竹壁内侧维管束大而疏,导管分化完全,直径较大。10 mm TDP探针测得的液流密度显著高于5 mm探针,其平均液流密度是5 mm探针的4.03倍。在生长旺季的7月,基于10 mm TDP探针测量的1~2年生立竹正午液流密度显著高于3龄以上立竹,而在早上和傍晚二者基本相同。1~2年生立竹液流的平均日通量在测量生长季内均高于3龄以上立竹,二者的平均日液流通量分别为51.15和33.80 g·cm-2 d-1。以立竹年龄和基径作为液流尺度扩展依据估测的桂北毛竹林日蒸腾耗水量在观测生长季内为0.01~0.72 mm·d-1,平均日蒸腾耗水量为0.31 mm·d-1。【结论】10 mm长度的TDP探针较5 mm探针更适宜用于毛竹液流的测量。1~2年生立竹比3龄以上立竹具有更高的液流密度和日液流通量,因此年龄是毛竹液流由立竹到林分尺度扩展时除立竹直径外另一个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沙漠生物结皮层覆盖对风沙土水分蒸发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结皮作为流动沙丘固定的标志之一,影响着风沙土水文的变化特征。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结皮覆盖直接影响着风沙土水分的再分配过程;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对土壤自然含水状况和降水再分配的影响不同。生物结皮覆盖对0~5cm土层的土壤自然含水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覆盖状态下,土壤自然含水量发展趋势不同。沙土表层覆盖方式和降水条件不同时,生物结皮层覆盖均不能有效地阻止水分的蒸发过程,并因生物结皮类型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更加科学和高效地对两种彗星兰进行繁育工作,开展了叶片厚度、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δ13C)、昼夜净CO2吸收动态和可滴定酸含量检测,探索该两物种应对干旱胁迫的光合碳同化途径响应。结果表明:长距彗星兰(Angraecum sesquipedale)的叶片厚度为1.07 mm、δ13C值为-17.24‰;拟长距彗星兰(A.sororium)的叶片厚度为0.58 mm、δ13C值为-27.74‰;长距彗星兰仅在暗期吸收CO2并随着干旱胁迫的加深其净CO2吸收速率也逐渐降低;拟长距彗星兰在未干旱条件下主要在昼期吸收CO2,但在干旱处理后的第2~5天暗期净CO2吸收速率转变为正值并逐渐增加;长距彗星兰的早晚可滴定酸含量差值由未干旱的47 mmol·g-1降低至干旱胁迫的22 mmol·g-1,而拟长距彗星兰的由39 mmol·g-1增加至60 mmol·g<...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冬青叶鼠刺野生幼苗和培育幼苗生长缓慢,为培育健壮冬青叶鼠刺苗木,对冬青叶鼠刺开展了施肥育苗研究。施用奥绿肥1号4.80g、奥绿肥A5号7.36g、奥绿肥7号3.12g、氮磷钾混合肥3.52g,以不施肥为对照(CK)。测定了处理植株茎长、叶片数、叶面积和根、茎、叶鲜重和干重、矿质元素含量指标。结果表明:施肥240d后,施肥促进容器苗生长发育,缓释肥A1、A5效果较好,混合肥(F)效果仅优于对照,A1、A5茎长比对照多61.0mm、34.6mm,叶数比对照均多8片;A1、A5植株总鲜重、总干重大于对照,分别比对照多3.1g、1.7g和2.3g、0.9g;与对照相比,施肥促进叶面积生长,特别是A1缓释肥叶面积达44.80cm2;施肥后,各矿质元素在冬青叶鼠刺植株各器官分布不均,但均促进容器苗生长。因此,在冬青叶鼠刺容器苗培育时可选用奥绿肥1号和奥绿肥5。  相似文献   

9.
管颖 《防护林科技》2021,(1):31-32,62
通过对辽西地区不同放牧强度样地上藻结皮、藓结皮2类生物结皮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情况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程度放牧样地恢复区内藓结皮的有机质含量、结皮厚度、全氮、全磷、全钾、微生物碳、微生物氮、土壤含水量等均高于藻结皮,土壤中脲酶、蛋白质酶活性整体也是藓结皮优于藻结皮;中度、轻度放牧样地恢复区2种结皮土壤脲...  相似文献   

10.
固沙措施对人工生物结皮层养分和颗粒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测定方法,研究了不同沙障规格、流动沙地不同部位和喷洒人工生物结皮后生长时间等对人工生物结皮层养分和颗粒组成特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0.5 m×0.5 m沙障网格保护下人工生物结皮层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分别是1.0 m×1.0 m沙障网格保护下的1.13倍、1.51倍和1.36倍,物理性粘粒、粘粒含量分别是1.0 m×1.0 m沙障网格保护下的1.09倍、1.03倍。丘间地和背风平缓沙丘的人工生物结皮更有利于颗粒物质沉积和养分含量的增加,并随着人工生物结皮接种后生长发育时间的延长,人工生物结皮层的养分含量、颗粒物质含量明显增加,其固沙效果也随之增强。  相似文献   

11.
土壤水分对杜仲剥皮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别对12和25年生杜仲进行Ⅰ、Ⅱ、Ⅲ、Ⅳ级供水处理,研究不同水分条件对杜仲愈伤组织和再生皮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水改善了林地水分条件,土壤平均含水量和贮水量增大,25年生杜仲消耗土壤水分较多,土壤含水量较12年生杜仲林地的低.杜仲剥皮后,供水能加快愈伤组织的形成,剥皮后第5 d,处理Ⅰ、Ⅱ、Ⅲ均有微绿色的愈伤组织出现,较对照提前5 d左右;剥皮后25 d,12和25年生的愈伤组织厚度分别达到1.00和0.94mm,生长速度分别为0.040和0.037 mm·d-1,分别较对照增加47.1%和80.8%.供水能显著促进杜仲再生皮的生长,剥皮后5个月,12和25年生杜仲Ⅰ、Ⅱ、Ⅲ、Ⅳ级供水处理的再生皮厚度分别较对照增加5.0%、22.5%、75.8%、71.7%和18.5%、29.3%、80.7%、95.0%.6月份是杜仲再生皮生长的关键期,供水对再生皮生长最有利.杜仲水分利用效率在Ⅲ级供水处理时最大,12和25年生分别较对照提高39.3%和37.4%.生长季中,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160~170 g·kg-1.  相似文献   

12.
2020年,以浙江省景宁草鱼塘林场营造的珍贵树种混交林分中10~12年生的红豆树和小叶青冈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不同林分密度(800、1600、2500、3300株·hm-2)下叶片的形态变化、比叶重和生理变化等。结果表明:红豆树叶片性状在低于2500株·hm-2的密度条件下,变化不显著;而在密度3300株·hm-2条件下,叶片的面积、重量、厚度均变小,显著阻碍生长;小叶青冈叶片性状与伴生树种季节性变换相适应,整体受林分密度影响不显著。不同密度条件下红豆树与小叶青冈幼树叶片生理生化指标表现存在差异,适宜在1600~2500株·hm-2林分密度条件下生长。  相似文献   

13.
集水措施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解决因降雨少且季节间分配不均带来的水资源短缺的主要措施之一,有关微集水区防渗处理材料及其防渗效果的研究也已广泛开展。本文通过5 年(1992-1996)的野外试验对半干旱黄土高原微集水系统生物结皮覆盖对造林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结皮接种3 年后,集水区表面大部分为结皮所覆盖,其集水功能已经部分地表现出来。在春季3 个典型时段内浅层土壤含水量与对照相比显著提高(0.05 水平),1m 土层内春季月均含水量均比对照提高了0.9%–6.04%。同时在研究期末(1996 年)结皮处理的样地内树木个体的树高(H)、胸径(DBH)和地径(DGL)均较对照有显著提高(0.05 水平),提高幅度分别为22.38%、17.34%和20.49%。作为一种生物防渗材料,生物结皮具有无污染、自我繁殖、使用期长和投入小等特点,因此很可以作为西部大开发中植被恢复的主要集水材料,进一步的工作应放在干旱环境下当地适宜结皮种类的选择及其快速繁殖技术上。  相似文献   

14.
土壤-植被系统演变对生物防沙工程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包兰铁路横穿腾格里沙漠的沙坡头段 ,全长近 5 0km ,这里年降水量 186mm ,流动沙丘相对高度 2 0m以上 ,以 4m·a- 1 的速度向东南方向移动。无灌溉条件下、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防沙固沙工程体系始建于195 6年 ,近半个世纪以来该体系确保了包兰铁路的畅通无阻 ,累计经济效益逾百亿人民币。虽然当初的建设者充分考虑了耐旱的乡土树种、有效的工程固沙系统 ,但很难想到几十年后的土壤 -植被系统的演变会危及整个防护体系的稳定性。植被在从人工系统向自然系统的演变中经历了覆盖度从增加到减少的自疏过程、从灌木到半灌木到草本的变化 ,其降低风速和防风的功能减弱 ;土壤从流动风沙土发育成钙积旱成土 ,地表生物结皮发育 ,增加了表土的抗风蚀的能力 ;土壤 -植被系统的演变使得降水在生态系统中的再分配过程已经彻底改变 ,并由于防护林体系配置不完善 ,在 5 0~ 5 0 0cm的土层深度一个生物成因的干旱层逐渐形成 ,新的水分平衡格局明显威胁到现有的防风固沙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促进油松人工林生长的最佳保留密度,以3年生油松人工幼龄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不同密度处理,测定不同密度设计下油松人工幼龄林的生长情况和土壤性状。结果表明:(1)不同密度设计下,油松人工幼龄林的生长情况有显著差异,在密度为1 200株·hm-2时,油松人工幼龄林树高、地径、冠幅等生长指标最佳,其次分别是1 000和1 400株·hm-2。(2)不同密度设计下,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和含水量等土壤养分指标中,1 200和1 400株·hm-2比较差异不明显,而1 000株·hm-2各项指标较低;速效钾、有效磷在1 200株·hm-2密度设计下更高,1 400株·hm-2次之,1 000株·hm-2最低,差异显著。因此,油松人工幼龄林密度设计在1 200株·hm-2时,其生长情况最为理想,土壤性状也比较好,适宜辽西半干旱地区油松人工幼龄林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16.
以7年生不同造林密度樟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林分平均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和蓄积量等指标,探究造林密度对樟树幼林林分生长及林分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樟树林分平均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均呈现减小的规律,造林密度为833株·hm-2时平均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均最大;2)造林密度对林分平均树高的影响较小,枝下高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增高,造林密度为2 500株·hm-2时林分枝下高最高;3)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林分蓄积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造林密度为1 111株·hm-2时林分蓄积量达到最大值;4)各密度条件下林分胸径生长过程相似,但胸径生长旺盛期的持续时间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少,造林密度为833株·hm-2时胸径生长旺盛期持续时间最长;5)不同密度林分单株材积连年生长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林分单株材积快速增长期持续时间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减少;6)综合考虑,樟树人工林适宜造林密度为1 111株·hm-2,合理造林密度范围为1 111~1 667株·hm-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不同磷水平对‘贵农5号’刺梨实生苗生长、根系形态变化的影响及其与内源激素的相互作用,了解刺梨应对低磷胁迫的适应策略,为喀斯特地区低磷土壤刺梨的磷养分管理和生长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基质培养方法,设5、25、45、65和85 mg·L-1有效磷含量的5个供磷水平处理,对不同处理的生长和根系形态指标及叶、根中内源激素含量进行测定,解析不同磷水平下根系形态与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关系。【结果】1) 45 mg·L-1磷水平下实生苗生长的最好,整株生物量、主根长度、总根尖数和根的总长度、总体积、总表面积、平均直径、侧根长度和数量、一级侧根密度均最大,根和叶中的GA1+3含量最高,ABA含量最低。2)供磷水平低于或高于45 mg·L-1后,植株生长受到抑制,生物量明显减小,GA1+3含量降低,ABA含量增大,上述根系形态指标变小。在5 mg·L-1的低磷胁迫下,植株根冠比、2级、3级侧根密度和根毛的密度及长度达到最大。3)根和叶中的IAA及ZR含量随磷水平的降低而增大。4)不同磷水平下植株的生长指标和生物量大小与根和叶中的IAA和ZR含量间均表现出极显著(P<0. 01)的一元二次非线性回归关系,与GA1+3和ABA的含量分别呈极显著(P<0. 01)正相关和极显著(P<0. 01)负相关。供磷水平过低、过高对植株生长的抑制是IAA、ZR、GA1+3、ABA含量改变后协同作用的结果。低磷水平下根的生长抑制与叶和根中的IAA、ZR和ABA含量增大和GA1+3含量降低有关,高浓度的GA1+3和低浓度的ABA能促进主根的伸长和侧根的形成,而高浓度的IAA和ZR对根毛的形成及伸长和增加根毛的密度有促进作用。【结论】45 mg·L-1磷水平下刺梨实生苗生长和根系发育最好,主根长度、总根尖数和根的总长度、总体积、总表面积、平均直径、侧根长度和数量、一级侧根密度最大。降低或提高磷水平后植株生长受到抑制,上述根系形态指标随之变小。低磷胁迫下刺梨实生苗根冠比和2、3级侧根密度、根毛密度及长度明显增大。供磷水平变化导致刺梨实生苗叶和根中IAA、ZR、GA1+3、ABA的含量发生改变,并共同对植株生长和根系形态变化产生协同调控作用。根冠比的增大,2、3级侧根密度和根毛密度及长度的增加是刺梨实生苗应对低磷胁迫采取的适应策略,根和叶中高水平的ZR和IAA发挥重要的促进和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金黄熊猫树盆栽关键技术,以广东引进种子培育的1年生实生苗为材料,开展金黄熊猫树盆栽施肥、植株矮化、整形技术试验,分析比较施肥、截顶摘心并喷施整形素对金黄熊猫树盆栽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控释肥的效果优于普通复合肥,每盆施用控释肥20 g处理的植株生长量最大,株型较均匀整齐,其树高、地径、冠幅3项指标比相同施肥量复合肥处理分别提高24.07%、8.62%、23.99%;截顶摘心并喷施整形素可以有效抑制金黄熊猫盆栽苗株高的生长,实现植株矮化整形,喷施浓度为100 mg·L-1或200 mg·L-1整形素水溶液,可在保障植株地径和冠幅生长量的同时,抑制株高的生长,减小高径比。盆栽的营养和树体控制关键技术是每盆施用控释肥20g、截顶摘心并喷施整形素水溶液100~200 mg·L-1。  相似文献   

19.
浅谈岩生植物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生植物具有植株低矮,株形紧密;根系发达,耐干旱,耐瘠薄土壤;生长缓慢,生活期长;花色艳丽等特点.岩生植物按自然分类系统分为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按光照要求分为喜光类、耐荫类、喜阴湿类.按在园林中的应用分类,分为草本类、藤木类、灌木及矮乔类、蕨类、苔藓地衣类.论述了岩生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形式、岩生植物的选择与配置等.  相似文献   

20.
利用Minirhizotron技术监测火炬松新根生长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Minirhizotron技术 ,研究了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 19年生的火炬松新根生长动态。结果表明 ,火炬松新根的根量密度随时间呈增长趋势 ,在生长季末的 1、2月份达到最大。经过林地土壤干旱处理 (通过建立穿透雨隔离系统 ,阻止雨水到达地面 )的树木的根量密度自 9.3cm处 ,随土壤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 ,未经干旱处理的树木在离土表 80  10 0cm深处仍有较高的根量密度 ,达 3.4 8 5 .12条·m- 1,是经干旱处理树木对应土壤层次中根量密度的 10多倍。火炬松从 3月份开始发生新根 ,随后迅速增加 ,至 6月份发生最多 ,然后缓慢减少 ,5  7月的新根发生数占总量的 4 1.8% ,大部分新根发生在离土表 30cm以内的土壤中。 11个月的干旱处理显著地降低火炬松的根量密度 (1 1条·m- 1,未经干旱处理的为 3 2 7条·m- 1)和新根发生数 (5 7条·株- 1,未经干旱处理的为 15 6条·株 - 1) ,干旱处理还可导致新根推迟 1 0  1.5个月发生。 5a前在土表撒施化肥似乎对新根的发生和生长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