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业科技》2021,46(2)
运用样方法,以重要值为测度指标,调查分析了安西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典型植物群落的类型及种群的密度、频度、盖度和重要值等群落学特征。结果表明:依据群落外貌结构和植物种类组成等特征,按照样方中多年生灌木建群种和优势种的重要值,可划分为5个典型植物群落,其中合头草+珍珠猪毛菜群落多样性相对较丰富;群落的优势种主要为中亚典型的荒漠植物合头草(49.26)、珍珠猪毛菜(18.04)、红砂(17.27)、泡泡刺(15.18)和裸果木(12.22)等多年生灌木;合头草为主要优势建群种,在整个植物群落中分布极为显著,具有较高的重要值。  相似文献   

2.
以大针茅+羊草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割草场和放牧场两种利用方式样地,并分别对其主要植物种及群落功能群的地上生物量、高度、盖度、密度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糙隐子草在放牧场的地上生物量与密度显著高于割草场,而麻花头在割草场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放牧场(P0.05);羊草和麻花头在割草场的高度显著高于放牧场(P0.05);主要植物种的盖度在两种利用方式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多年生禾草以外,多年生杂类草、一、二年生草本与小半灌木在不同利用方式下均差异显著(P0.05)。总体来说,放牧对群落主要植物种的影响很明显。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选取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舒苏木区域内不同围封年限(3a、5a、7a、10a)的草原作为研究对象,以未封育的草原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分析草原不同围封年限的植物组成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1)随围封年限的增长,植物种总数持续增加,由未封育的17种增至26种;(2)植被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都有所增加,围封...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放牧对植物功能群的影响,有助于了解草原退化过程中群落分布及空间分布格局的斑块动态,对草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产力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以蒙古克鲁伦河流域的放牧退化草原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在三种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功能群的结构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对比分析了2014年和2015年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度放牧条件下物种总数最多,符合“中度干扰假说”;多年生禾草在干旱的气候下比其他功能群表现出更强的耐受性,其在群落中表现出较高优势度;多年生杂类草较其他功能群比,对重度放牧条件有较强的抵抗性。  相似文献   

5.
<正>草原生态系统,是以草本植物为主的生物群落及其周围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类型。草原分为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温带草原是由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有时为早生小半灌木)组成的植物群落,它是温带地区的一种地带性植被类型。组成草原的植物,都是适应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条件下的低温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间杂一些灌木或乔木。温带草原地区的气候比较干燥,降水量在200~750mm之间,属于大陆性气候,夏季热,冬季冷,  相似文献   

6.
植物功能性状反映了植物对于生长环境的响应与适应,是植物采取不同生态策略适应环境的表征.植物功能性状的适应和生存策略研究,对干旱半干旱区脆弱草地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具有生态指示.本研究以荒漠草原放牧和围封条件下的灰钙土和风沙土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植物群落样方调查数据、植物叶片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石羊河下游干旱荒漠区半固定沙地中白刺群落开展围栏封育试验,结果表明:半固定沙地白刺群落围栏封育3年后,白刺群落中植物种类数与对照区相比灌木种类增加了2种,草本种类增加了6种;群落总盖度比对照区增加了126.7%,且第3年灌木盖度比草本盖度增加幅度较大;灌木高生长和冠幅生长分别比对照区增加了68.7%和62.6%.实施围栏封育后,有利于白刺群落中植物种类的增加和群落的生长及退化种群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采用典型样地法对沈阳市半自然植物群落的代表——北陵公园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并对其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陵公园半自然植物群落中蔷薇科(Rosaceae)植物最多,既有共优群落,也有单优群落;群落中高位芽植物最多,占总数的55.26%;群落垂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乔、灌、草3层结构,优势种种群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北陵公园半自然植物群落属于针阔混交林,具有4个明显不同的季相变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群落进行石油污染控制胁迫实验,分析了草甸草原群落多样性的变化及其对石油污染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草甸草原植被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和盖度对石油污染胁迫没有明显响应(P0.05)。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功能群植物的相对生物量具有波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民勤荒漠植被特征及其适应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勤荒漠区植物种类稀少,自然植被以沙旱生灌木、半灌木和草本为主,属于典型的荒漠植被类型;从植物区系分布看,以地中海-中亚分布成分为主,北温带分布成分、亚洲温带分布成分、中亚成分及旧大陆温带分布成分种类稀少;优势种、建群种单一;植被不稳定,植被盖度受当年降水情况影响较大;即使在降水条件好的年份,在人为活动影响少的地段的植被盖度最大只有45%;植物萌动,展叶开始时间较迟;植物的物候期受当年降水量和降水季节影响不大;多数植物靠种子繁殖,自然繁殖受当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和土壤条件影响大;种子自然繁殖一般出现在低缓的流动、半固定沙丘和平沙地上;流动和半固定沙丘(沙地)植被受年度降水量大小的波动性大。  相似文献   

11.
大沙鼠活动影响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号称“生态系统工程师”。为探究大沙鼠活动对民勤荒漠区人工梭梭林的群落效应,调查比较了大沙鼠洞区与无洞区植物种类、个体数量、高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大沙鼠活动可以增加人工梭梭林草本植物种类数量,导致灌木种类消退,促进雾冰藜、沙米、猪毛菜分布,减少霸王和芦苇分布;不影响灌木高,降低草本植物高度。  相似文献   

12.
通过样地调查法研究了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铁杉天然林植物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铁杉天然林树龄40~200a,其中60~90a林木居多,林木平均高度19.6m、胸径29.9cm,为纯林。乔、灌、草三层结构,乔木层郁闭度0.8,灌木层平均高度为1.2m、盖度90%,草本层盖度8%;林分密度为390株·hm-2,以22~26、26~30cm径级和24~26、26~28m高度级所占比例较大;乔木层8个树种的重要值为0.02%~97.91%,其中铁杉最高,为建群种,其它树种很低,基本以单株形态存在;灌木层15种植物重要值为0.81%~48.38%,秦岭箭竹最高,为优势种;草本层11种植物都有一定的荫生性特征,重要值为1.69%~35.59%,犁头草最高,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3.
麻黄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植物 ,因其生态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而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麻黄草分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等几种 ,为旱生草本状多年生半灌木 ,主要生长在4 0°~ 4 5°N范围内半沙化的荒漠化地区。它含有丰富的麻黄碱 ,提取的麻黄素用于制药、食品添加剂及工业领域。麻黄为多年生蓄根植物 ,1次种植 ,多年受益 ,其根系发达 ,是仅有的几种能在濒临沙化的草原上顽强生长的植物之一 ,被誉为“草原卫士”。麻黄全草和根均可入药 ,草有发汗、平喘和利尿的作用 ,根有止汗作用。世界上只有我国境内的麻黄产量及含碱量适于工业化…  相似文献   

14.
选取川渝地区不同类型的6个湿地公园,使用案例比较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等方法作为研究依据。针对川渝地区湿地公园不同层次(陆地、驳岸、水体)的植物景观配置模式,进行比较归类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湿地公园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物保育的生态功能,在设计工程中通常会保留较大区域的原有植物群落。(2)湿地公园的陆地植物配置多为大乔+小乔+灌木+禾草+花草的复合型模式;驳岸植物配置多为耐水湿灌木+大型水生禾草+耐水湿草花的模式;水体植物配置为临水多年生挺水植物+浮水沉水的复合植物模式。(3)6个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占比陆生植物最高,水生植物最低;水生植物占比最高的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的植物群落数量最为丰富,具有最高的植物多样性,自然维护效果最佳。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应用及川渝地区其它湿地公园建设项目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乌兰布和沙漠人工植被区不同建植年份内不同植被覆盖度的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植物群落的地表颗粒粒度特征的研究,探讨不同建植年份以及不同植被覆盖度群落地表土壤风蚀粗粒化差异及特征,揭示沙区梭梭—甘草群落配置模式的植被治沙效果,结果表明:①低盖度(20%)梭梭—甘草人工植被群落地表土壤粒度随建植年份增加其组分变化不显著,中高盖度(20%)梭梭—甘草人工植被群落地表土壤粒度随建植年份增加粉沙黏土组分含量显著增加。显然,中高盖度梭梭—甘草群落对沙化地表阻沙固尘能力显著,显著增强地表抗风蚀性。②土壤中细小颗粒(如黏粒、粉粒)的数量与颗粒的分形维数值呈正比关系,细小颗粒数量随分形维数值的增加而增多,同时分形维数值越大,其颗粒的平均粒径、偏度数值就会越小。  相似文献   

16.
对新疆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野马放归区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分类和排序。结果表明,野马放归区内有18科26属35种植物,主要是旱生、半旱生的乔、灌、草等荒漠化植物,优势类群主要有黎科(Chenopodiaceae)、豆科(Leguminosae)、禾本科(Poaceae)、菊科(Asteraceae)植物,可以划分为5种群落类型;群落的主成分为针茅、蒿子、驼绒藜、芦苇、大赖草、猪毛菜和麻黄。  相似文献   

17.
乔木林下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样地调查,运用重要值、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等指标,研究杨树林、落叶松林和榆树林林下草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杨树林生活型功能群中,灌木处于优势地位,落叶松林和榆树林生活型功能群中,多年生草本植物处于优势地位,具有稳定群落的效应;(2)Simpson指数:落叶松林与榆树林(两者差异较小)>杨树林,Shannon-Wiener指数:杨树林>落叶松林与榆树林(两者差异较小);(3)McIntosh指数、Pielou指数3种乔木林下物种均匀度差异性不是很明显;(4)Margalte指数和Patrick指数:杨树林>落叶松林>榆树林.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典型南海珊瑚海岛生物多样性与植物群落构成,以红石岛为研究对象,实地调查岛上原生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并进行相应生态学统计。结果表明:红石岛植被可分为红树林植被型组和热带海岸灌丛植被型组。红树林植被型组由红海榄群落和白骨壤群落组成,热带海岸灌丛植被型组主要由银毛树+草海桐+仙人掌群落、露蔸+银毛树+草海桐群落、苦楝+刺葵+露蔸群落组成。岛上共着生10科30种植物,其中乔木较少,以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岛上普遍分布的银毛树、草海桐、黄槿、露蔸等植物具有耐盐碱、耐旱、抗性强等特点,可选做岛礁生态恢复的先锋树种。  相似文献   

19.
陕北黄土高原杜松疏林草原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志诚 《林业科学》1991,27(4):447-451
陕北长城沿线以南至延安以北为森林草原地带(图1)。疏林草原是森林草原植物群落分类最高单位,旱中生和中旱生草本植物组成的草甸草原上稀疏分布着一些旱中生矮乔木,乔木盖度不超过20%,更多情况下不超过5%,对群落内环境不起明显作用。灌木多为旱中生,优势度很小。杜松(Juniperus rigida)疏林草原是陕北黄土高原上森林草原地带重要类型之一,为“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的自然样板和遵循的自然规律,因而  相似文献   

20.
对乌拉特灌木优势种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为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后期工作提供数据支持。通过样方调查法对该地区种优势灌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拉特地区共有野生灌木植物群落50种,隶属于11科,29属;其中优势灌木为20种,对20种优势灌木群落的盖度、高度、数量生物量、干鲜比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中选取6种典型灌木,得出了灌木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孔隙度有显著性的关系,而与土壤容重之间没有显著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