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同时,也对项目地的碳平衡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能源消费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视角,以江苏省盐都区大冈光华村土地整理项目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农用地整治项目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碳排放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储量变化,并提出了有关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碳减排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项目整治后,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总量为1611.28t,农田水利工程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工程,其中水泥、钢材和柴油等物料投入是主要的碳排放源。2土地整理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使得整理区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增加了232.41t,变现为碳汇效应。其变化量大小依次为耕地建设用地其他农用地未利用地。3综合盐都区光华村土地整理项目的能源消费和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排放,相当于光华村经过土地整理后排放了1378.87t,表现为碳源效应。  相似文献   

2.
土地整治对耕地保护和耕地数量动态平衡作用显著。本文通过对青海省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分析统计,对其投入产出比进行研究,并对不同类型项目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梳理,建立西部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分析在生态脆弱地区土地整治项目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今后将有助于评估土地整治各类风险,为提高土地整治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意见。  相似文献   

3.
以高安市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从土地整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入手,构建由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和生态效益指标组成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成对比较法等方法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综合效益评价。该研究对土地整理效益的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整理项目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研究为确保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质量,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验收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依据土地开发整理有关理论,提出选取工程质量评价因素应遵循的原则。运用特尔菲法选取了耕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生态环境以及土壤自然质量等为河北省太行山山地丘陵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质量评价因素及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个工程质量因素赋予权重,并用加权平均法求得工程质量综合分值,最后对工程质量划分等级,便于指导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不同坡改梯方式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改梯是实施土地整理的主要工程之一,对提高耕地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作用尤为明显。通过分析不同坡改梯方式下的耕地生态环境影响量化指标,比较不同坡改梯方式下的耕地生态环境效应差异,为今后土地整理规划编制中的土地平整方案的确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阳新县浮屠镇项目区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君  屈宇宏  王秀兰 《贵州农业科学》2011,(11):210-212,216
为科学有序地实施土地整理项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构建合适的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湖北省阳新县浮屠镇北煞湖片区土地整理项目生态效益进行量化.结果表明: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一定改善.测算结果为今后土地整理中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理是进入21世纪我国在土地管理实践中探索出的1种协调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思路、新方法[。1]本文以多伦县十五号乡为土地整理项目区,在对该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及有利条件、水资源条件、对该区土地整理后新增耕地潜力等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对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等进行了分析预测的基础上,提出项目区土地整理的规划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论证了在该区进行土地整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以土地利用为基础的多伦县沙质荒漠化评价遥感信息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对荒漠化进行分类与评价,建立以土地利用类型为基础的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修正线性光谱混合分解模型分解的TM影像植被分量,建立适于提取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覆盖度的模型来提取植被信息;利用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模型计算裸沙占地百分比;用实测数据与热惯量进行拟合,按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建立拟合方程反演土壤含水率;引入遥感代用指标获得土壤氧化铁含量;采用目视解译获得土壤质地的编码图并进行影像化.获取每个像元全部评价因子的指标值,在现有荒漠化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以像元为单位的荒漠化评价定量化遥感信息模型并与高尚武模型沙漠化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建立的评价模型总体精度达90.3%,较高尚武模型提高21.6%,尤其在评价耕地时,精度提高35%,体现了分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评价的科学性.所建立的遥感信息模型评价土地荒漠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物元分析模型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前、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旨在为今后土地整理工作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供经验。【方法】参考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指标体系,根据土地整理项目相关标准,从水、土壤、生物和社会环境4个生态要素中,选取了11个指标构成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在物元分析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物元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开原市庆云堡镇土地整理项目进行了评价。【结果】利用构建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物元模型,对开原市庆云堡镇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价显示,土地整理后项目区的生态环境等级为“较好”,较土地整理前的“一般”等级有很大提升;土地整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水量供需能力和灌溉保证率得到提升,水土流失得以控制,人均耕地面积增加,中低产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改善,系统抗灾能力增强。【结论】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说明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物元分析模型在用于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为伊犁河流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参考,根据伊宁市2009—201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建立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以1km×1km的单元网格进行系统采样,借助GIS技术与半方差分析方法,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益风险及其社会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并对2013年土地利用/覆盖现状存在的生态风险进行空间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2013年,伊宁市土地利用/覆盖存在风险集中在耕地、牧草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三者比例占全区总面积的83.14%;2)土地利用结构与数量变化复杂,耕地、园地向建设用地转换是主要土地利用变化形式,突出表现为耕地锐减与建设用地大幅扩展;3)土地利用程度指数逐年上升,不断推进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4)伊宁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时空分异显著,伴随建设用地扩展,高生态风险区由北向南逐渐转移,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区域潜在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1.
为科学指导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工作,构建服务于土地整治的区域性多重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方法.研究立足土地整治的工程特性和具体实施内容,认为针对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耕地质量评价应该包括耕地的地力质量、工程质量、空间质量和生态质量4个方面.借鉴耕地质量评价相关研究成果,根据土地整治项目区内生需求与外生因素,结合东北地区区域特点,构建服务于土地整治项目区的多重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指标赋分规则,并基于几何平均法的耕地质量评价分级,将耕地质量划分为1-10个级别的4大质量等级.应用该方法对土地整治项目区进行多重耕地质量评价,能够清晰、全面地判别耕地的各维度质量变化情况,为耕地质量提升和土地整治工程管护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刘社堂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6):201-204,228
以陕西澄城荒草地开发为例,分析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地整治项目中的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林网和电力工程实施对环境要素的影响机理、过程和结果,发现工程实施对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生物(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等产生的主要负面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分析,提出土地整治中要基于建设生态文明要求,遵循生物多样性、土地多功能性、环境生态性等原则和景观生态学理念,提升土地整治内涵,采取必需的环保措施以及有效改进的工程技术手段,使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融合,促进生态国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栋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566-9569
以安定区苏家岔流域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为例,从影响土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3个方面,选定农地单产、人均耕地面积等12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利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查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前后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及其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区经过土地整治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存在区域局限性、部分不合理性以及生态效益不够突出等问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以及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生态涵养型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生态涵养型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实证项目生态效益为合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为中等,综合效益为中等.尽管生态效益权重较大,但不能决定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其原因是生态效益的权重没有超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之和,因此,在土地整治项目效益评价中,不仅要以综合效益评价其效果,而且要充分考虑单项生态效益,才能有效保护和改善土地整治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才能体现生态涵养型的整治目的,为建设生态宜居型的美好乡村创造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郑州市5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土地整理各项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根据郑州市5区2003年与2006年土地整理情况,逐层选取影响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指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量化各评价指标,求出5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评价值。分析得出5区2003年和2006年2年土地整理综合效益及经济、社会、生态、景观效益的名次。研究结果表明,郑州市土地整理中金水区综合效益最好,中原区的土地整理效益最差,应当加强中原区等相对落后地区的旧城改造。  相似文献   

16.
基于指数耦合技术的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区域环境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数耦合技术,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区整理前后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项目区整理以后,土地利用程度上升,与整理前相比增长了0.65%;同时对区域整体生态环境产生负向影响,区域环境指数下降,与整理前相比下降了2.32%。研究表明,指数耦合技术简便易行,适于在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以阜康市滋泥泉子镇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阜康市滋泥泉子镇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进行评价.[方法]从土地整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方面入手,构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进行评价.[结果]通过整理提高了项目区的土地综合效益,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效果良好.[结论]整理后项目区各项效益评价分值均在85分以上,达到了"优"的级别.  相似文献   

18.
土地整理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科学地评价土地整理效益对于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宁阳县伏山土地整理项目和鹤山土地整理项目为例,构建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大指标组成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根据评价指标对土地整理效益的影响建立模糊分布函数。在此基础上,通过模糊综合评判得到两个土地整理项目效益的综合评价结果,均为"一般",其中伏山土地整理项目效益略高于鹤山。研究表明,所建指标体系科学合理,评价技术方法有效可行,对于定量化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