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种预处理方法改善杨木渗透性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渗透性反映流体通过木材的难易程度,是木材的重要物理特性之一,提高渗透性可以提高木材的干燥速度以及木材改性时流体的浸注效果。作者对杨木板材进行汽蒸、水煮及爆破处理来研究提高杨木板材的渗透性的因素。试验表明,这3种方法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杨木板材的渗透性,温度相同,汽蒸、水煮预处理时间越长,渗透性越大;时间相同,预处理温度高的渗透性好于温度低的渗透性。爆破预处理温度相同条件下,压力高的渗透性好于压力低的渗透性;相同爆破压力时,同样也是温度高的渗透性好于温度低的渗透性。  相似文献   

2.
高温热处理木材中纳米铜的原位制备及防霉变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热处理木材的防霉变性能,为扩大高温热处理木材的使用范围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依据液相还原反应原理,以含铜浸渍液加压处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材,运用木材热处理技术,获得热处理木材,依据改良的霉变箱法测试该材料的防霉变效力。【结果】对照组马尾松经高温220℃、3 h以上热处理之后,木材的防霉效力为20%以下;同等条件下,含铜马尾松热处理材防霉效力达90%以上。扫描电镜(SEM)与能谱(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衍射(XRD)表征含铜马尾松热处理木材内生成了纳米铜。【结论】含铜热处理木材受热原位生成的100 nm铜能够极大地提高木材的防霉变效力。  相似文献   

3.
汽蒸处理对落叶松木材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生材于常压下,汽蒸1、2、4、8、16、32、49、64、96h,试样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汽蒸是落叶松成材干燥工艺中十分有效的预处理工序,不仅能除去影响落叶松木材气体渗透性的树脂类物质,同时还能除去影响落叶松木材液体渗透性的水溶性物质,这种水溶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阿拉伯半乳聚糖。汽蒸过程中木材的酸度逐渐增加,同时材面颜色亦随之变深。汽蒸过程中综纤维素含量稍有下降,木素含量略有增大。试样中LCC价键断裂程度加深,少量降解程度大的低聚合度级份的半纤维素由材面溶出,其它级份的半纤维素亦有不同程度的水解降解。为了彻底除去树脂中的挥发性成分,汽蒸处理时间不应少于4h。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平面应变状态下岩土材料长期的沉降变形规律。【方法】采用改造的平面蠕变仪对重塑黄土进行一系列固结平面蠕变试验,分析试样在不同含水率、固结压力、剪应力下的变化特性,并利用模型对变化规律进行拟合。【结果】试样在30%含水率、50kPa固结压力、300kPa剪应力下,轴向形变量达到最大值14.54%,而且剪应力大小对含水率较高和固结压力较低的土体蠕变效应敏感性较强。数据分析表明,Singh-Mitchell和Mesri等经典蠕变模型对试验规律的描述精度较差,而建立的经验模型不仅适合黄土平面蠕变变化规律分析,而且具有参数少且容易获得等优点。【结论】利用所建立的经验模型可以模拟黄土平面应变状态下的蠕变规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温度历程对混凝土早龄期抗压强度的影响,为解决实际结构中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变化和混凝土养护条件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设计变温养护系统来模拟实际结构中混凝土所经历的温度历程,测试在恒温20℃、恒温50℃和变温养护条件(由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决定的温度制度)下4种混凝土的早龄期抗压强度,并利用等效龄期方法分析混凝土早龄期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3种温度环境中,同一混凝土在恒温50℃条件下养护时,24h龄期的抗压强度最高,72h龄期以后在模拟实际温度环境的变温养护条件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最高;与20℃养护温度相比,在恒温50℃养护条件下,672h龄期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和掺加胶凝材料质量分数10%的硅粉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有一定下降,掺加胶凝材料质量分数20%粉煤灰和质量分数20%矿渣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没有下降。【结论】掺加适量粉煤灰和矿渣对高温养护的混凝土微观结构的损伤有一定修补作用,利用最小二乘法获得的等效龄期混凝土抗压强度模型参数,可以计算实际结构中变温条件下混凝土早龄期抗压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非洲崖豆木(Millettia laurentii)的宏观和微观构造特征,分析其木材挥发性气体的化学成分,为非洲崖豆木的准确识别和木材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非洲崖豆木为研究对象,借助仪器对其宏观和微观特征、密度、组织比量进行观察与测量;借助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非洲崖豆木木材的挥发性气体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非洲崖豆木宏观特征表现为材色黑褐色,光泽感不强,无明显香味,早晚材区分不明显;管孔肉眼下清晰可见。微观特征为散孔材,导管横切面圆形或卵圆形,导管腔内含有少量树胶,木射线和薄壁组织内不含油细胞,射线组织为同形单列及多列,偶见单列。导管、木射线、轴向薄壁组织、木纤维组织比量分别为2.85%,18.11%,20.70%和58.34%。从非洲崖豆木挥发性气体中鉴定出27种化合物。【结论】非洲崖豆木木材构造特征明显,密度较大;木材挥发性气体对人体安全且具有良好的养生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木材在横纹受压下脆性断裂的损伤演变过程,依据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AE)事件构建木材损伤变量本构模型。首先,将木材内部等效为若干根互不相关的受压木纤维,每根横纹受压木纤维又可等效为受压微弹簧。然后基于概率思想,在微弹簧的中性层受力分析基础上,假设横纹受压的微弹簧极限应变服从某一分布函数的随机变量,经过分析得到微弹簧的极限应变服从分布函数和木材横纹受压损伤演化方程,以及累计AE振铃计数-应变曲线和损伤变量之间关系。最后,通过榉木(Zelkova schneideriana)试件三点弯曲AE试验得到归一化累计AE振铃计数-应变曲线,再利用Gaussian曲线拟合出所需参数,进而得到微弹簧的极限应变分布规律和损伤演化方程的表达式,建立三点弯曲受压AE损伤模型。结果表明,累计AE计数与榉木横纹受压的微观损伤过程是对应的,并且结合AE试验数据得出的损伤演化数学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榉木横纹受压过程中的损伤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浸渍温度对[Bmim]Cl改性杨木单板微纤丝角和结晶性能的影响,为后续基于[Bmim]Cl的木质制品制备机理研究和工艺优化奠定基础。【方法】用[Bmim]Cl对人工林杨木单板进行不同温度(90,110,130和150℃)浸渍处理,然后对浸渍试样进行热压-凝固浴-模压定型处理得到改性试样,以未经[Bmim]Cl浸渍的杨木单板为对照,用X射线衍射仪对各处理单板的微纤丝角和结晶性能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相比,[Bmim]Cl不同温度浸渍处理会使杨木单板的微纤丝角均有所提高,其中90℃浸渍处理对应的微纤丝角(27.09°)最大,130℃浸渍处理对应的微纤丝角(19.90°)最小;110℃处理组杨木单板的相对结晶度(53.54%)最小,130℃处理组最大(67.61%);110℃处理组木材结晶区宽度最小,为1.59nm,130℃处理组木材结晶区宽度增加到最大值,约为2.37nm。【结论】[Bmim]Cl不同浸渍温度对木材微纤丝角、相对结晶度和结晶区宽度均有影响,但[Bmim]Cl浸渍处理并未改变其纤维素晶型。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木材常规干燥机械吸附蠕变的动态发展模式,该文在实验室条件下对50 mm厚兴安落叶松板材进行常规干燥,用切片法测定了沿厚度方向的横纹弦向干缩应变、弹性应变、黏弹性应变的一维分布情况与变化趋势,并测定了不同尺寸规格及不同预处理工艺下木材试件的自由干缩变形。根据高聚物流变学理论与木材机械吸附蠕变理论,分析了干燥过程中木材厚度方向不同位置的机械吸附蠕变变形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概括了木材表层与心层的机械吸附蠕变变形的典型发展模式。结论如下:可以采用线性函数与指数函数来分别描述含水率在低于20%和高于20%阶段的木材自由干缩率曲线,相关性较好;木材干燥机械吸附蠕变现象具有极大变异性,与干燥应力模式及应力发展间存在相互作用;在含水率低于特定温度对应下的纤维饱和点2%~4%时,木材表层的拉伸机械吸附蠕变应变与心层的压缩机械吸附蠕变应变均接近极大值;机械吸附蠕变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大将有助于干燥应力松弛,机械吸附蠕变数值可作为木材干燥工艺调整的参考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弱酸性氯化锌溶液浸渍对热处理材的尺寸稳定性以及处理能耗的影响。【方法】采用质量分数5%的氯化锌溶液浸渍樟子松试样,并进行不同温度的热处理,通过试样吸湿后的尺寸和质量变化分析,评价浸渍–热处理樟子松试样的尺寸稳定性和吸湿性,并结合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能耗计算,阐明浸渍–热处理对试样尺寸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和能量消耗情况。【结果】氯化锌浸渍–热处理组的性能提升效果比热处理组更明显;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木材的吸湿性降低,尺寸稳定性提高,热处理组和浸渍–热处理组的体积湿胀率分别从3.5%、3.4%下降到2.6%、2.1%;两种处理方式下的处理材红外吸收光谱图中均没有产生新的官能团特征峰,但羟基数量均随着温度升高而明显降低;处理材的相对结晶度呈上升趋势,热处理组和浸渍–热处理组分别由36.05%、38.77%提升到48.51%、53.04%;浸渍–热处理组试材在160℃达到的处理效果比仅进行180℃热处理达到的处理效果更好,同时因为前者的处理温度更低,所以能够减少处理过程中的能耗,在所研究的温度范围内最高可减少10%的能耗。【结论】相比樟子松热处理改性,氯化锌浸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考古木材与现代木材在水分吸附热力学方面的不同及原因,旨在提高出土饱水木质文物的尺寸稳定性,可以为出土饱水考古木材的保护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古代与现代柏木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试材的微观形貌和化学基团;利用动态水分吸附分析分别测定25和50℃下的试材吸湿和解吸等温吸附曲线,并基于Hailwood-Horrobin水分吸着理论进行拟合,结合Clausius-Clapeyron公式分别计算试材的微分吸着热QS、自由能变化ΔG及微分吸着熵ΔS,分析考古试材与现代试材在吸附热力学量的差异。【结果】与现代木材相比,考古木材的细胞壁腐朽明显,产生大量细胞壁孔洞,并有菌丝体的存在。考古木材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严重,而木质素相对含量升高,且极性基团-OH、-COOH含量减少。在一定温度下,考古木材的平衡含水率大于现代木材,而QS、ΔS值均低于现代木材,并在含水率5%处产生拐点,该拐点对应单分子层吸着水达到饱和;另一方面,考古木材和现代木材的ΔG值差异不大;考古木材在吸湿平衡态下QS、ΔG、ΔS值小于解吸平衡态的值。【结论】考古木材在经历长时间腐蚀后,细...  相似文献   

12.
以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木材为试材,在高温热处理窑(温度范围为室温~240℃)设置160、180、200℃进行高温热处理试验;采用电热鼓风干燥箱(DHG-9070A),将试样在103℃烘至绝干状态,测定试样质量和3个方向尺寸;采用恒温恒湿试验箱(LRHS-101-LH),设置“温度20℃-相对湿度65%”、“温度40℃-相对湿度90%”2种环境,对高温处理试样进行含水率平衡处理,测定试样质量和3个方向尺寸(轴向、弦向、径向);依据GB/T 1931—2009《木材含水率测定方法》、GB/T 1934.2—2009《木材湿胀性测定方法》,以木材平衡含水率、湿胀率(弦向、径向、体积)、阻湿率、抗胀率为评价指标,分析热处理温度对麻栎木材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热处理温度可有效提高麻栎木材的尺寸稳定性,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木材平衡含水率降低,木材的阻湿率、抗胀率明显增大。热处理材在“温度20℃-相对湿度65%”环境中的阻湿率,明显优于“温度40℃-相对湿度90%”环境中的阻湿率,说明热处理木材对高温高湿环境的阻湿效果不明显。热处理对径向湿胀率的影响较...  相似文献   

13.
以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 D. Don)为试材,采用差热分析仪(附带DSC测试配置)对经温度为80、120、160、180℃,相对湿度分别为0、40%、60%、100%(80℃时最大相对湿度为80%)过热蒸汽处理后的试件进行了测试,探讨不同温度、不同相对湿度条件对木材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高压过热蒸汽处理后的木材与未处理材的热分解机理基本相同;处理木材的温度越高,木材热分解所需温度也随之增高;高温高压过热蒸汽处理材的热稳定性好于未处理材,并随处理温度的升高而提高;相同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较低时处理的木材,其热稳定性好于相对湿度较高时处理的木材;相同相对湿度条件下,高温处理的木材,其热稳定性好于低温处理的木材.  相似文献   

14.
杨燕  邱坚  董春雷  黄豪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4):181-185+213
采用油浴法对思茅松木材进行热处理工艺的研究,从而分析研究热处理后思茅松木材的微观构造方面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早材部位容易引起径向开裂;(2)早材管胞的变形程度大于晚材;(3)射线管胞细胞壁遭到破坏的程度大于射线管胞;(4)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热处理时间的延长,炭化程度越来越严重,为不使木材物理力学以及微观构造方面遭到严重破坏,建议木材热处理温度为160℃、热处理时间为6~12 h或木材热处理温度为180℃、热处理时间为6~8 h为宜。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碳纤维应用于建筑木构件及其节点加固工程中的长期承载性能,采用持续负载的剪切试验方法对碳纤维木材复合材结合层在高湿(温度60℃,相对湿度90%),低湿(温度24℃,相对温度45%)环境条件下的蠕变性能进行了研究.结论表明:Burger模型可较精确地模拟复合材结合层的短期剪切性能(R2≥98%);高湿环境下结合层剪切蠕变量显著大于低温环境,温度及相对湿度都是影响蠕变的重要因素;结合层厚度越大,剪切蠕变变形也越大,应力松弛较大,建议碳纤维与木材复合时施加一定的压力(0.05 MPa以上)以减少结合层厚度;高温环境下高应力水平的蠕变速率最大,较短时间便出现结合层断裂,在碳纤维设计应用时,应确保结合层剪切应力水平在极限应力的50%以内.图3参1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5个杨树无性系木材的抗腐朽菌能力,并以腐朽后各阶段木材材色的变化为依据,定量预判木材腐朽程度,为无损检测技术在木材保护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欧美杨107杨(以下简称107)、中汉22杨(以下简称H22)、皖林1号杨(以下简称Z3)、B3和Z9 5个无性系杨树木材为研究对象,就其接种白腐菌后的质量损失率、不同时段木材基本密度及材色的变化为评判指标,比较各无性系杨树木材抗腐朽菌的能力,并通过材色变化来预判木材腐朽程度。【结果】在白腐菌侵染60d后,各无性系杨树木材的质量损失率均大于45%,腐朽等级均属于第Ⅳ级,是不耐腐树种,并且杨树木材极易受心腐。腐朽后杨树木材的基本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腐朽40d时,107杨、H22、Z3、B3和Z9分别较正常材下降4.81%,9.88%,2.24%,14.21%和1.60%。腐朽后,材色变化曲线与木材腐朽过程相对应,可以用来定性判断木材腐朽程度;杨树心材由正常到腐朽,材色变化的临界值是:明度63~66,色调5~15,色饱和度17~29;杨树边材相应的临界值是:明度62~69,色调6~14,色饱和度17~30。【结论】受白腐菌侵染120d后,5个杨树无性系的质量损失率依次为H22B3Z9107Z3,说明H22在这5个无性系中最不耐腐,Z3相对而言耐腐性较强。木材腐朽后,可以参考明度、色调和色饱和度3个材色指标预测杨树无性系的腐朽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提高昆虫病原线虫冷冻存活能力的方法,以改进昆虫病原线虫储存技术。【方法】以我国高寒地区分离、筛选出的高致病力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HBN(HBN,45°45′N)和从美国引进的同种不同品系昆虫病原线虫H.bacteriophora-NJ(NJ,40°13′N)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方式对2个品系线虫冷冻存活率的影响。【结果】HBN经过25℃7d、10℃7d、4℃7d、25℃3d10℃3d和25℃3d10℃3d4℃3d的预处理后,于-4℃冷冻5d时的存活率为86.1%~95.2%,显著高于直接冷冻法(25℃0d)的存活率17.7%,而NJ经25℃3d10℃3d4℃3d的预处理后,于-4℃冷冻5d时的存活率为83.0%,显著高于其他预处理(2.2%~58.5%)。【结论】适当的预处理可提高2个品系线虫的冷冻存活率,但生活在不同地理纬度的同种线虫(HBN和NJ)适于不同的驯化方式。  相似文献   

18.
空气介质中热处理杉木压缩木材的蠕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研究采用空气介质中热处理,对径向压缩的杉木试材进行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的热处理,然后测定试材在绝干状态或吸湿解吸过程中的蠕变行为.结论为:①热处理杉木压缩木材在常温绝干状态下瞬时柔量和蠕变柔量(8h内)较小,在常温吸湿解吸过程中瞬时柔量和蠕变柔量(8h内吸湿结束时或20h内解吸结束时)较大,吸湿木材的瞬时柔量和8h内吸湿结束时的蠕变柔量分别可达绝干木材瞬时柔量和8h内蠕变柔量的1.5倍、3~5倍.②吸湿解吸过程中,热处理杉木压缩木材的蠕变行为不同于典型的木材机械吸湿蠕变,蠕变柔量没有表现出较大程度的增加.③热处理对杉木压缩木材的蠕变行为有很大的影响.热处理温度越高(乇鹪?00,220℃),时间越长,相应的试材在绝干状态或吸湿解吸过程中的瞬时柔量越大,某一时刻的蠕变柔量越大.杉木压缩木材在热处理过程中,木材细胞壁主成分发生降解反应是各柔量增大的主要原因.④就热处理杉木压缩木材在绝干状态或吸湿解吸过程中的瞬时柔量、蠕变柔量与相应热处理条件下回复率(RS)的关系而言,柔量越大,RS越小.热处理温度的高低,如200,220或140℃,对柔量与RS之间的关系有影响.烫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提高木材的阻燃抑烟性能,本研究采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作为新型阻燃剂,选用MIL-100(Fe)处理木材,制备一种绿色环保的阻燃材料,旨在为木材阻燃提供新思路。【方法】以MIL-100(Fe)为阻燃剂,采用常压浸泡(WJP组)和真空加压浸渍(W-JZ组)两种方法,在木材体内原位合成MIL-100(Fe)。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处理材形貌结构;采用氮气吸附法对处理材的孔隙结构进行表征;采用极限氧指数、热重测试、锥形量热测试评估处理材的热稳定性和阻燃抑烟性能;最后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残炭进行形貌结构表征并进行机理分析。【结果】两种处理方法均可在木材内原位合成MIL-100(Fe),其中W-JZ组有更多的MIL-100(Fe)前驱体溶液进入木材内部并完成结晶,质量增长率达24.36%,形成的晶体结构更完整均匀,尺寸更小。MIL-100(Fe)处理材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其中W-JZ组残炭率提升了39.99%,热质量损失速率峰值降低了26.47%。MIL-100(Fe)处理材的总热释放量和总烟释放量降低,阻燃抑烟性能良好。MI...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前处理、温度等因素对深冬茬设施老汉瓜热风烘干的效果。【方法】以深冬茬设施老汉瓜为试材,采用不同成熟度、前处理、预处理温度后,进行热风烘干,测定含水率、失重率、色差等指标变化。【结果】相同的干燥温度、时间条件下,3个成熟度、2种不同的前处理、5种预处理温度的深冬茬设施老汉瓜的失重率、最终含水率、总色差值在烘干期内变化不同。【结论】不同成熟度的深冬茬设施老汉瓜,烘干期间,预处理温度、前处理和烘制温度差距,影响老汉瓜干在烘干过程中水分的散失。深冬茬设施老汉瓜在ck预处理温度,ck前处理条件下、间歇升温至18℃、36℃终温,烘制时长41 h至完全干燥,较好保持瓜干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