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浙江六横岛泥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3个泥滩潮间带断面调查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19种,其中软体动物10种,节肢动物6种,脊索动物2种,环节动物1种。3个泥滩潮间带断面总平均生物量为470.77±314.32 g/m2, 总平均栖息密度为480±248 ind./m2。在各类群底栖动物中,平均生物量及密度都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六横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分布范围分别在1.97-2.14、1.45-1.67和0.83-0.95,平均值分别为2.06±0.08、1.53±0.12和0.90±0.06。六横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扰动。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浙江六横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3个断面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19种,其中软体动物10种,节肢动物6种,脊索动物2种,环节动物1种;总平均生物量为(470.77±314.32)g/m2, 总平均密度为(480±248)个/m2.在各类底栖动物中,平均生物量及密度都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97~2.14、1.45~1.67和0.83~0.95,平均值分别为(2.06±0.08)、(1.53±0.12)和(0.90±0.06).ABC曲线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扰动.  相似文献   

3.
渔山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9年3月的大潮期间对渔山列岛潮间带布设5个断面,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潮间带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90种,其中腔肠动物3种,多毛类11种,软体动物45种,甲壳类19种,棘皮动物6种,其它6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生物量5307.06g/m2,总平均丰度为2323.20ind/m2。在各类群底栖动物中,软体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及丰度居首位。渔山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Man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1.421~2.417、0.497~0.624、1.396~3.223和0.484~0.648,平均值为2.052、0.577、2.477和0.590。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无干扰或轻度干扰。  相似文献   

4.
于2010年6月对大连市旅顺口区南部基岩海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生物量、栖息密度进行了调查,对生物多样性和次级生产力进行了计算.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20种,其中腔肠动物1种,环节动物1种,软体动物13种,节肢动物5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4312.5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966个/m2....  相似文献   

5.
在莱州湾胶莱河口东岸5000m内的潮间带设置2条断面,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并分析数据。研究该潮间带不同潮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种类组成的相似程度。结果表明:A断面潮间带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15种,其中多毛类5种,软体动物9种,甲壳动物1种;B断面潮间带共获底栖生物16种,其中多毛类4种,软体动物8种,甲壳动物3种,其它动物1种;A、B两个断面潮间带底栖生物优势种均为昌螺Umbonium vestiarium(Linnaeus),其密度分别占总栖息密度的70%和71.7%;胶莱河口潮间带高、中和低潮区生物种类和生物组成差别较大,但优势种类相同,造成生物群落组成简单,且生物量低的原因应与间隙水中高盐、高溴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摸清黑龙江中游重要江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空间变化,于2022年6—7月(夏季)对黑龙江中游嘉荫至萝北江段及其附属支流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生物量、丰度及多样性等指标,以阐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化,并为水生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与监测提供基础数据,为保护珍稀鱼类提供重要的饵料生物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黑龙江中游嘉荫至萝北江段共有大型底栖动物4门42科84个种类,包括节肢动物门70种,软体动物门10种,环节动物门3种及扁形动物门1种,优势种为四节蜉(Baetis sp.)和透明高翔蜉(Epeorus pellucidus)。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生物量为(1.06±1.72)g/m2,总平均丰度为(8.57±5.89)ind./m2。CLUSTER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1个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6组,存在极显著的空间差异(Global R=0.76,P<0.01)。SIMPER分析表明,引起黑龙江中游嘉荫至萝北段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的主要种类为中华小长臂虾(Palaemonete...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6年江门近岸海域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其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和多样性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56种,其中软体动物21种,环节动物18种,节肢动物7种,棘皮动物3种,纽形动物和腔肠动物各2种,星虫动物、脊索动物和螠虫各1种。江门近岸海域各站位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介于10~920个·m~(-2)和0.2~267.7 g·m~(-2),栖息密度总体呈现湾外大于湾内的趋势;群落中以膜质伪才女虫(Pseudopolydora kempi)和中华内卷齿蚕(Aglaophamus sinersis)分布最广泛,其中中华内卷齿蚕为四季共同优势种。ABC曲线分析表明,该海域群落整体的稳定性一般,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稳定性较弱。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深、盐度、温度、磷酸盐、沉积物类型、捕食压力是影响群落结构时空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张虎 《海洋渔业》2014,36(3):208
2013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对江苏中南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8种,定量63种,定性19种,多毛类、软体动物以及甲壳动物是组成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优势种为文蛤(Meretrix meretrix)、泥螺(Bullacta exarata)、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托氏虫昌螺(Umbonium thomasi)、加州齿吻沙蚕(Nephtys californiensis)、双齿围沙蚕(Nereis aibuhitensis)以及宽身大眼蟹(Macrophthalumus dilatatus)等。年平均总生物密度65.15 ind·m-2,平均总生物量94.21g·m-2。和历史资料比较后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江苏中南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有增无减。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密度、生物量、多样性和相对重要性指数随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其中生物密度、生物量以及多样性指数均以春季最高。江苏中南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位于丰度曲线上方,群落结构稳定性较高,未出现明显扰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通过2016年冬季在胶州湾12个站位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6种,其中环节动物32种,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分别为17种、9种和3种,脊索动物2种,纽形动物、头索动物、半索动物各1种。优势种为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is)、青岛文昌鱼(Brachiostoma belcheri tsingtauense),优势度分别为0.02、0.147和0.024。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栖息密度为176.7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159.5 g/m~2。水平分布显示,栖息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湾内近岸海域、湾外海域、湾内离岸海域,生物量水平分布湾外海域湾内海域。多样性指数(H')取值为1.19~3.54,平均值为2.65;丰富度指数(d)取值为0.91~2.29,平均值为1.47;均匀度指数(J′)取值为0.46~1.00,平均值为0.87。根据Cluster结果,可将调查站位划分为4个群落。ABC曲线显示,群落Ⅰ受到严重的扰动(H'=1.65),群落Ⅱ(H'=2.84)和群落Ⅲ海域(H'=2.32)有轻微的扰动,群落Ⅳ未受干扰(H'=3.54)。BIOENV分析表明,与群落结构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因子为水深、溶解有机碳(DOC)、中值粒径和Zn含量(r=0.524)。胶州湾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多,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不稳定,需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自2004年8月~2005年4月对青岛岩相潮间带的2个断面(二浴东和小青岛)逐月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调查,共采集到了9门74种大型底栖动物。初步分析结果显示,2个断面的生物量接近,分别为3498.80和3512.00g·m^-2(湿重),但栖息密度有明显差别,分别为2620.44和1552ind·m^-2中潮带的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远大于低潮带;贻贝(Mytilus edulis)作为绝对优势种主导着2个断面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分布特征。此次调查的2个断面的多样性指数均不高,小青岛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高于二浴东。  相似文献   

11.
江苏南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了解江苏近岸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2014年5月、8月、10月和2015年3月在江苏南部潮间带5个断面15个站位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布设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研究了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组成及时空变化。共采集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64种,以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主。根据摄食功能将大型底栖动物分为肉食者、杂食者、浮游生物食者、碎屑食者和植食者5个功能群。各功能群物种数由高到低依次是肉食者、杂食者、浮游生物食者、碎屑食者和植食者。各功能群生物密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浮游生物食者、肉食者、杂食者、碎屑食者和植食者。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在季节间和断面间的差异不显著(P> 0. 05),在潮区间的差异显著(P <0. 01)。浮游生物食者平均生物量明显高于其它功能摄食类群,为55. 23 g·m-2,占总生物量的83. 41%;其次是杂食者,平均生物量为4. 34 g·m-2;碎屑食者最低,平均生物量为0. 20 g·m-2。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在季节间和断面间的差异不显著(P> 0. 05),在潮区间的差异显著(P <0. 01)。肉食者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最高,其次是浮游生物食者。潮区分布上,3种多样性指数均是中潮区最高,高、低潮区较低。以上结果表明:浮游生物食者和肉食者是组成江苏近岸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功能群,各功能群中浮游生物食者的生物量占比远高于其它几个功能群,其中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和文蛤(Meretrix meretrix)平均生物量超过总生物量10%,分别为17%和55%。  相似文献   

12.
桑沟湾不同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6年9月和11月对我国北方典型筏式养殖海湾—桑沟湾的筏式贝藻养殖区和网箱养殖区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研究了桑沟湾不同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分析了底栖动物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以了解养殖活动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结果显示,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7种,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类36种,软体动物12种,节肢动物门甲壳类和全足类16种,棘皮动物3种。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主要为多毛类,贝藻区的绝对优势种为刚鳃虫和长叶索沙蚕,网箱区的绝对优势种为异足索沙蚕和多丝独毛虫。生物量和丰度的特性为9月网箱区11月网箱区9月贝藻区,多样性指数的趋势相反。研究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底质有机碳、总磷、硫化物和氧化还原电位等因素有关,桑沟湾大规模养殖活动对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乌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生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乌江流域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状况,2006年7-8月对贵州境内乌江流域干流和16条主要支流共34个断面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利用生物学污染指数(BPI)、Goodnight-Whitley生物指数(G.I)和Shannon-Wiener指数(H)对流域水质进行了评价。共获底栖动物132 种,隶属4门7纲54科,其中线形动物1种,环节动物21种,软体动物37种,节肢动物73种,在种类数上以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占优势,分别占总物种数的28.03%和53.78%。流域底栖动物密度为22-21712 ind./m2,其中霍甫水丝蚓、凸旋螺相对密度较高,在流域分布较为广泛,是流域的优势种;乌江大桥、沙沱电站、沿河二桥、思渠等断面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H=2.97~3.56)。底栖动物群落主要包括软体动物或以软体动物为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或以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为主、环节动物为主、节肢动物+环节动物或以节肢动物为主等类型,软体动物为群落中的优势种。水质生物评价显示:基于BPI, 有21个断面受到轻度到中度污染;基于H, 有31个断面受到中度到严重污染;基于G.I, 则34个断面分别受到轻度到严重污染。为使流域水质得到改善,必须对污染源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4年3月在海南三亚湾及湾内东、西琩洲岛获取的9条潮间带断面(3条砂质和6条岩礁)中潮区生物调查数据,分析底质类型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1)移动能力弱、掘洞型和滤食性的底栖动物在砂质海滩有较多分布,而不移动、移动能力强、固着型、爬行型以及植食性和捕食性的底栖动物在岩礁海岸分布较多;(2)主坐标典型性分析(CAP)显示,9条潮间带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可明显分为岩礁和砂质2群,不同底质的潮间带断面大型底栖动物具有不同的性状模式,其中迁移能力、栖息方式和食性是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3)大型底栖动物的香农多样性指数(H′)和功能多样性指数(FD)均呈岩礁潮间带断面高于砂质潮间带断面;(4)2种底质海滩的大型底栖动物均具有较高的功能冗余,但砂质海滩略高于岩礁海滩。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1年6月中旬(前调查)、7月上旬(中调查)和7月中旬(后调查)黄河口海域3航次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资料,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次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00种,其中多毛类和软体动物种类数占79.0%,棘皮动物仅占3.0%。调查期间黄河口海域多毛类和软体动物在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上均占有优势地位,3次调查优势种均为中小型的软体动物和小型多毛类动物。3次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分布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均出现较大变化。前调查和中调查,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接近;而后调查与前调查、中调查相比,丰富度指数更低,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更高。群落中多毛类比例较高而棘皮动物比例较低,表明黄河口海域底栖生物群落处于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状态。多样性分级结果表明,3次调查多样性指数均为差级,后调查丰富度指数为差级,前调查、中调查丰富度指数虽为中等,但非常接近差级。与历史资料相比,棘皮动物生物量已经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16.
2006-2007年春季、夏季、秋季及冬季4个航次对渤海湾近岸海域进行调查,初步研究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栖息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渤海湾近岸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栖息密度及生物量与历史比较都有较大的降低,也低于同期渤海相邻海域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黄柏河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分布状况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分别于2021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黄柏河干支流13个点位进行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调查。结果显示: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44种,分属于3门6纲14目38科,以节肢动物(65.91%)和软体动物(29.55%)为主。各季节优势种变化明显,冬季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纲为主,春季昆虫纲开始出现,夏季昆虫纲占比进一步增大,秋季优势种种群演化明显,冬春夏秋优势种更替率分别为56.25%,65.71%,68.42%和61.11%,四季共有优势种为秀丽白虾、铜锈环棱螺和闪蚬。空间分布上,下游物种数目较少,但密度及生物量较高且以软体动物为主;上游物种数目增多,密度及生物量却逐渐降低,水生昆虫比例越往上游越高。季节分布上,物种数目变化趋势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而总密度及总生物量变化趋势相同,都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多样性分析显示,物种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91~1.17,丰富度指数(dm)为0.96~1.45,均匀度指数(J′)为0.57~0.6...  相似文献   

18.
为掌握宁夏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状况,于2013年春季、夏季、秋季调查沙湖8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评价沙湖水质状况。结果表明:3个季节在沙湖共采集了17种大型底栖动物,隶属6科,主要由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组成,且随季节与空间变化显著;沙湖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类群为水生昆虫幼虫;大型底栖动物生物指数较低,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91和0.51;依据多样性指数和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分布对沙湖水质进行综合评价,沙湖水域属重度污染,夏季沙湖污染最严重,秋季沙湖受污染状况略好于春季。  相似文献   

19.
为掌握金沙江下游区域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资源现状, 探究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本研究于 2017—2018 年对金沙江下游四级梯级水库区域干、支流共计 16 个位点的沿岸区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 3 次调查。 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 63 属种, 物种组成以节肢动物昆虫纲(Insecta)占优势, 占总分类单元数的 66.7%。不同站点底栖动物分类单元在 1~22 之间, 不同水库区域乌东德库区最高, 溪洛渡库区最低, 不同季节夏季最高, 冬季最低。 底栖动物总密度均值为(201.6±306.1) ind/m2 , 生物量(3.2±5.5) g/m2 , 且在不同水库区域呈差异显著。典范对应分析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表明, 金沙江下游沿岸区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底质、流速、 海波和溶氧。总体来看, 金沙江下游沿岸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以节肢动物昆虫纲和环节动物门 (Annelida)为主, 密度和生物量低于区域其他河流。干流生境由于流速较高, 生境底质单一, 大型底栖动物种类、 密度和生物量均不高, 但区间支流底栖动物资源丰富, 对区域生物多样性起到重要的维持作用。基于本研究结果, 就金沙江下游水生态保护提出以下建议: 开展长期的水生生物监测和生态影响评估; 保护河流沿岸带生境多样性; 统筹干、支流保护, 维持河流生态网络完整性。  相似文献   

20.
于2009年3月的大潮期间对渔山列岛潮间带布设5个断面,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潮间带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90种,其中腔肠动物3种,多毛类11种,软体动物45种,甲壳类19种,棘皮动物6种,其它6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生物量5307.06g/m2,总平均丰度为2323.20ind/m2。在各类群底栖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