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玉米籽粒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的关系及条件QTL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我国玉米育种的骨干亲本齐319和黄早四构建的230个F2:3家系群体为材料,通过条件分析结合QTL定位方法探讨了单株产量(GYPP)与单株粒数(KNPP)和百粒重(KWEI)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百粒重比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遗传力高,受环境影响小。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数和百粒重与单株产量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单株粒数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更高。单株产量非条件QTL分析共定位到5个遗传主效应QTL和5对上位性位点,其中4个是控制3个性状(单株产量、单株粒数和百粒重)的一因多效性位点,1个是控制2个性状(单株产量和单株粒数)的一因多效性位点,全部5对上位性位点都与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有关。条件QTL分析还检测到14个QTL位点及10对上位性位点,这些位点在非条件QTL分析中未被检测到,其效应较小。因此,单株粒数和百粒重与单株产量密切相关,通过改良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可有效提高产量;条件QTL分析方法在单个QTL水平上证实了单株产量与单株粒数、百粒重较强的遗传相关性,并且能够检测到更多效应较小的QTL;发掘的两个效应较大的一因多效位点可为玉米高产分子育种和进一步精细定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Using of AFLP Marker to Predict the Hybrid Yield and Yield Heterosis in Rice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AFLP分子标记对46个水稻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继而研究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按照NC设计获得的195个杂交组合的产量及特殊配合力的相关性,探讨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能性。结果表明:(1)通过UPGMA聚类分析(图3),可将供试材料分为16个类群,并把来源不明的品种(系)划分到相应类群中,从而对这些材料进行初步鉴定。可见,AFLP分子标记是检测类内品种间遗传差异的有效方法,为水稻品种(系)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2)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产量优势、F1产量、特殊配合力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介于0.3235-0.7713之间。但相关程度还不足以预测杂种优势。增效座位和减效座位以及使用与杂种优势有关的QTL连锁标记位点可能提高杂种优势的预测能力,但最终解决,将依赖于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张泽民  刘丰明 《作物学报》1998,24(2):182-186
对1963~1993年10个大面积种植的代表性玉米杂交种进行了2年研究,结果表明:30年来玉米杂交种育种的遗传增益为68.98%,单株产量的遗传增益为22.77%,河南省玉米育种对玉米增产的贡献为64.05%,在诸产量组成性状中,穗粗和穗行数的改良效果最显著,其次为行粒数,穗长和粒重的变化较小,因此,在河南省及其相似生态地区的玉米育种策略应是稳定百粒重和穗长,着重改良穗组,穗行数和行粒数。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我国长江流域棉区棉花品种遗传改良研究的系列报道之一, 目的在于探讨建国以来我国长江棉区棉花品种在产量和产量组分性状(株铃数、铃重和衣分)上遗传改良的成效. 对不同历史时期11个代表性品种两年7点的试验资料和30多年区域试验历史资料的研究表明, 建国以来, 我国长江棉区棉花品种的产量性状改良成效显著, 品种的产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遗传改良和系列研究之一, 目的在于探讨建国以来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在产量和产量组分性状(株铃数、 铃重、 衣分)上的遗传改良成效。 对不同历史时期10个代表性品种2年5点的试验资料和30多年的区域试验资料的研究表明, 建国以来, 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成效显著, 品种的产  相似文献   

6.
小麦生物产量、收获指数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利用11个小麦新品种(系),对生物产量、收获指数与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的表型和遗传正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收获指数与籽粒产量的表型正相关也达极显著水平。生物产量的遗传潜力及与籽粒产量的密切程度均大于收获指数,说明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途径应是维持现有收获指数水平,主要通过提高生物产量,协调提高二者之间的关系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为保障玉米继续增产增收,本文对1999—2018年间中国玉米品种遗传增益和产量提升潜力展开研究。以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对二十年间国审玉米品种的遗传产量增益和产量潜力进行分析:20年间中国共通过审定了933个国审玉米品种,平均单产9984.9 kg/hm2,国审品种年遗传产量增益速率185.73 kg/hm2。二十年间,中国玉米平均实际单产为5432.96 kg/hm2,实现了国审玉米品种产量潜力的54.41%。国审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单产与实际单产之间回归方程为y=0.3728x+1710.5,当国审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单产每增加1 kg/hm2,全国玉米实际单产增加约0.3728 kg/hm2。  相似文献   

8.
关中地区小麦品种产量与产量结构遗传改良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对陕西关中地区60多年来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结构的遗传改良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在现代栽培技术条件下, 目前的推广品种比地方品种增产近1倍(95%), 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分别增加23.1%和58.4%, 90年代以前产量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千粒重增加, 在90年代则千粒重和穗粒数均有较大幅度增加, 单位面积穗数相对稳定。 现代矮  相似文献   

9.
大豆杂种产量的主-微位点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来源于中国黄淮和美国的熟期组II~IV的8个大豆品种,按Griffing方法II设计,配成36个双列杂交组合(28个杂种组合+8个亲本)于2003-2005年进行田间试验。应用基于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的主-微位点组分析法,解析8个大豆亲本产量的主、微位点组遗传构成及其效应,估计主、微位点组对产量杂种优势的贡献。结果表明,8个大豆亲本间产量由6个主位点组加微位点组控制,主位点组、微位点组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75.98%和10.81%。6个主位点组加性效应(aJ)分别为140.10、259.65、1.95、151.35、–32.70和45.00 kg hm–2,显性效应(dJ)分别为177.15、314.25、105.75、75.90、242.85和171.00 kg hm–2。杂种遗传构成包括主位点组杂合显性效应、主位点组纯合加性效应、微位点组杂合显性效应和微位点组纯合加性效应4部分,相对重要性依次递减,以显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为辅。亲本间主、微位点组及其遗传效应的解析阐释了各杂种组合的遗传特点,还提供了进一步挖掘遗传潜力进行优势改良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爆裂玉米产量及膨爆特性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2个爆裂玉米自交系间杂交F1为材料,采用三倍体胚乳模型对子粒膨爆特性及穗粒重、百粒重的3类遗传效应研究结果表明,3项膨爆特性指标同时受到直接效应和母体效应2种遗传体系所控制,百粒重和穗粒重由3套遗传体系所决定。穗粒重、百粒重、爆花率和膨化体积以普通直接遗传率为最主要分量,膨化倍数的普通母体遗传率最高。各自交系的直接加性效应和母体加性效应的显著性不同,要注意不同自交系的恰当组配。  相似文献   

11.
河南夏大豆区近30年主要大豆品种产量改良的遗传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中文  徐新娟  王伟  梅沛沛 《作物学报》2016,42(7):1009-1015
提高产量是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研究大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进展,对于今后制定高产育种策略有重要参考意义。本研究随机选择近30年河南主要育成品种中的18个大豆品种,进行两年产量评价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产量随育种年份增加总体呈递增趋势,遗传进展为17.39kghm-2,年递增率是0.7%;有效分枝、主茎节数、百粒重、株高有弱的正向遗传进展,而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表现弱的负向遗传进展,但均不显著。百粒重、主茎节数和株高与产量有显著的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环境相关均不显著,表明这3个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力,随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这3个性状均协同提高,且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有效分枝、单株荚数、每荚粒数与产量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没达到显著水平,这是它们与百粒重、主茎节数、株高有极显著负遗传相关所致。  相似文献   

12.
杂交水稻产量及农艺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杂种优势与双亲值、双亲一般配合力(GCA)、组合特殊配合力(SCA)、双亲遗传距离的关系,利用10个不育系和10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100个组合,对杂交水稻产量及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探索杂种优势的预测方法。结果表明:杂种一代的超亲优势和对照优势主要体现在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几个性状上,其具有正向超亲优势组合的比例分别达到61.0%、66.0%和53.0%,具有正向对照优势的比例分别为62.0%、78.0%和79.0%,结实率性状具有正向对照优势的比例也达到58.0%。杂种优势与父母本值、父母本平均值、高亲值、低亲值及父母本差值都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超亲优势与高亲值在8个性状上都极显著相关;对照优势与母本值、父母本平均值、高亲值都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杂种优势与SCA和亲本的GCA效应值密切相关,特别是对照优势与SCA和双亲的GCA都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同时与父母本的GCA之差和之和都有较大的关系。杂种优势与遗传距离的关系比较复杂,当遗传距离在5~5.5范围内,双亲的距离越远,杂种优势越强。  相似文献   

13.
以食葵不育系17-A26为母本、恢复系17-C19为父本,构建P1、P2、F1、F2、B1和B2 6个世代群体,研究了产量相关性状盘径、单株总粒数、结实率、百粒重、粒长和粒宽的后代变异及遗传率。结果表明,6个性状均为数量性状,变异幅度排序为单株总粒数>粒长>盘径>结实率>百粒重>粒宽,狭义遗传率排序为百粒重>粒长>单株总粒数>粒宽>盘径>结实率。根据遗传进度结果,百粒重、粒长、单株总粒数和粒宽宜早代根据表型选择,盘径宜晚代选择,结实率宜晚代结合多环境联合选择。  相似文献   

14.
利用SSR标记分析黑龙江水稻区域试验品系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个表型性状和51个SSR标记分析25份黑龙江省一积温带区域试验品系、20份21世纪推广品种和14份21世纪以前推广品种的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92个表型变异和166个SSR等位基因,其中21世纪区试品系表型变异数和SSR等位基因数分别为64,142个(平均2.78个),21世纪推广品种表型变异数和等位基因数分别为78,126个(平均2.47个),21世纪以前推广品种表型变异数和等位基因数分别为82,127个(平均2.49个)。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品种间(94%),群体之间(6%)差异较小。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4类,21世纪区试品系形成了独立的类群,其SSR遗传多样性极显著高于21世纪以前和21世纪推广品种,但是黑龙江水稻遗传多样性相对于其他地区仍处于较低水平,应进一步拓宽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5.
豌豆株粒重Y与株荚数X1、荚粒数X2、百粒重X3遗传密切相关,本试验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研究株粒重选择指数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选择指数I=1.1644X1+0.3486X2+1.6031X3,指数效率为0.84,用该数量尺度指导豌豆高产育种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16.
玉米优良杂交种豫玉22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以玉米优良杂交种豫玉22的F2∶3家系为材料,通过一年两点的田间试验,研究其产量性状的遗传特征,以期为提高玉米产量杂种优势的利用水平提供有益信息。结果表明,在8个穗部产量性状中,广义遗传力较高的为行数、穗长、出籽率、穗粗;在F1代和F2∶3家系中,杂种优势强的性状是穗粒重、行粒数、穗长,较弱的是出籽率和百粒重;  相似文献   

17.
棉花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是以复杂的方式遗传,遗传力较低并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经典数量遗传学指出,上位性是复杂性状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湘杂棉2号F8和F9世代重组自交系为材料,调查了3个环境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并构建了遗传连锁图。旨在定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的上位性QTL并分析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所有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均检测到上位性QTL,共检测到16对加性互作QTL(AA),涉及的位点中仅4个有单位点效应,这反映了上位性的复杂性及其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性状的重要贡献。共检测到17对QTL加性和环境互作(AE),以及14对上位性QTL与环境的互作,表明环境因素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性状起重要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还表明上位性效应作为湘杂棉2号的遗传基础起着重要作用。对各性状在不同环境的优良基因型进行了预测。综合优良家系(GSL)和特定环境下的优良家系(SL)的性状表现高于两亲本,表明湘杂棉2号重组自交系各性状都有提高的潜力。由于QTL加性和环境互作以及上位性QTL与环境互作的影响,预测的优良家系基因型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不同,表明应针对特定环境开展棉花育种。  相似文献   

18.
2557 chicory roots from 13 cultivars were analysed individually for root weight, root shape, total fructose, total glucose, potassium and amino-N contents. Fructose yield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root weight and slightly with fructose content, both at the inter- and intra-varietal levels. The comparison of total-sample correlations to between- and within-variation correlations suggests an important genetic variation within varieties.  相似文献   

19.
作物品种产量潜力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断挖掘作物的产量潜力,提高作物单产,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作物品种产量潜力的研究概况,从遗传改良和光合生理基础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了提高作物品种产量潜力的基本途径,并对作物产量潜力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Grain yields of seven barley cultivars (Hordeum vulgare L.) and 398 doubled-haploid lines derived from their diallel crosses were evaluated in hill plots at two locations in Ontario. Additive × additive epistasis and linkage disequilibrium were detected in the seven cultivars. Additive × additive genetic variance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zero but additive genetic variance was not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zero. The narrow-sense heritability on the basis of line means was intermediate (0.33). It was predicted that 13.1% yield improvement could be realized in the next recurrent selection cycle using the doubled-haploid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