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菌核病发病因素分析与防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黑龙江省由于大豆栽培面积增加,重茬现象严重,加之油菜、向日葵等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加剧了大豆菌核病病害的发生.200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大豆菌核病普遍发生,而且发病时期早,发病重,对大豆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齐齐哈尔市大豆的生产现状、气象因素、菌核病的自身特点等方面分析齐齐哈尔市大豆菌核病发病的原因认为:菌核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大豆、向日葵种植面积加大及大豆重迎茬严重,为大豆菌核病发生提供了病源;多数年份降雨集中在7、8月份,形成了适合菌核萌发和菌核病孢子、菌丝侵染的条件,同时降雨偏多大豆生长繁茂也形成了有利于菌核病的发生而不利于机械或人工作业进行防治的条件,密植栽培措施与菌核病防治相背,以及没有抗病品种等。  相似文献   

3.
2005年克拜地区大豆菌核病加重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克拜地区大豆的生产现状、气象因素、菌核病的自身特点等分析2005年大豆菌核病加重的原因.分析认为其原因是:菌核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大豆种植面积大且重迎茬严重、向日葵面积加大为大豆菌核病发生提供了病源;2005年降雨偏多,形成了适合菌核萌发和菌核病孢子、菌丝侵染的条件,同时降雨偏多大豆生长繁茂也形成了有利于菌核病的发生而不利于机械或人工作业进行防治的条件;密植栽培措施与菌核病防治相背,以及没有抗病品种等.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菌核病是湖南省油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发生面积大,危害时间长,对油菜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对湖南省油菜菌核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主,其它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并认为3月份的月平均气温与油菜菌核病的发生面积比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用来对当年油菜菌核病的发生流行程度进行概念性预测。  相似文献   

5.
油菜菌核病病理与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韬 《作物研究》2014,(3):316-320
油菜菌核病严重威胁我国油菜生产,防控油菜菌核病对于保障我国油菜生产至关重要。就油菜菌核病病理机制、防治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展望了油菜菌核病病理、防治等相关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大豆科技》2006,(4):6-6
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茎杆。7月下旬开始发病,最初茎秆上生有褐色病斑,以后病斑上长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后变黑色颗粒(菌核)。纵剖病株茎秆,可见黑色圆柱形老鼠屎一样的菌核,病株常枯死呈白色,故又叫死秧子病、白绢病。向日葵等作物的菌核病与大豆菌核病属同一种病菌,可以互相侵染。此病以混杂在种子里的菌核、茎秆内的菌核越冬,第2年发病侵染。菌核在土壤中可以存活2年,向日葵茬种大豆、重迎茬大豆、低洼地大豆、密度大长势繁茂的大豆发病重。7月底至8月降雨多的年份,发病重。  相似文献   

7.
大豆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菌核病是大豆重要病害,可以造成大豆减产甚至绝产。菌核病的发生与气候、前作、品种、栽培等有密切关系。菌核病的防治应以控制病源为主,即轮作、深翻及建立无病种子田等措施,再辅以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8.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菜菌核病大多在油菜盛花期开始发生 ,谢花后盛发。菌核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油菜品种、施肥水平、耕作制度有关。油菜菌核病防治的最佳适期为油菜始花期至盛花期 ,用多菌灵、菌核净等药剂进行防治 ,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2012年津市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生实况调查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菌核病是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油菜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常年损失10%~30%。2012年常德津市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生严重,造成大幅减产。以2012年津市油菜菌核病子囊盘消长情况、春季大田子囊盘发生数量、发病情况普查、气象与栽培因素等项目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了该地油菜菌核病大发生的实况数据,确定发病严重程度,并从气候条件、种植品种、栽培管理以及防治措施四个方面对油菜菌核病严重发生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防治大豆菌核病的药剂筛选李勇,李静,江泽源(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绥化市农科所)1986、1987年,大豆菌核病在黑龙江省大面积发生,大豆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急需找出防治大豆菌核病的高效药剂。材料和方法(一)盆栽试验1.试验材料病原菌,19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