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深入挖掘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模式的增产潜力及经济效益,本研究采用大区对比试验方法,根据黑龙江垦区气候生态特点,在黑龙江东部第三积温带温暖气候区,采用玉米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模式,研究全程机械化密植高产栽培技术下的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情况;结果表明,玉米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模式较小垄密模式增产48.4%,增加经济效益911.20元/hm2,增产、增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技术,指的是行距为130cm大垄,在垄上采用60cm膜覆膜,膜两边的苗带距膜5cm以内种植方式及其相适应的栽培技术。在总结和吸收大豆行间覆膜、大豆三垄栽培技术、大豆"深窄密"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大豆生育期降水不均的生态特点,而形成的高产栽培模式,大垄垄上行间覆膜大豆平均亩产达225kg,比未覆膜大豆增产30%以上。一、理论基础对高产栽培技术来说,"良种良法"只是一种大豆从低产向中产转化的有效途径,从中产向高产或者更高产,就得  相似文献   

3.
玉米大垄行间覆膜全程机械化栽培,就是在行距1.3m的大垄上播种两行玉米,在两行玉米中间覆60cm宽的地膜.从整地、起垄、播种、施肥、覆膜、化除、田间管理、健身防病虫、收获等一系列农事活动,都由适合于农艺要求的相应机械来完成.玉米大垄行间覆膜全程机械化栽培与常规种植玉米的最大区别是行间覆膜,仅此一项技术就使玉米的前期生长发育得到了保护,协调了水、肥、气、热、光等因子,使玉米田的光合面积迅速增加,其结果使玉米的单产和品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经济效益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4.
浅述大豆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技术是黑龙江近几年推广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是针对黑龙江省春旱、低温气候特点所采取的以地膜为载体,以机械化覆膜为核心,良种良法配套,农艺农机相结合的一种新栽培模式。其突出特点是:具有抗旱、增温、保墒、提质、增产、增效、集雨以及防终霜冻害的作用,是北方寒地旱作农业的又一项创新性综合栽培新技术。与平作行间覆膜相比,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更适于生育前期干旱,后期雨水较多的地区。1、整地1.1整地方法:前茬作物收获后土壤水份适宜时进行联合整地或浅翻深松整地,严禁湿整地,采用浅翻深松,深度35厘米以上,耙地两遍,耙深15~18厘米,平地~遍,10月20日前起垄,垄宽135厘米。1.2质量要求:耕层土壤细碎疏松,地表平整,达到播种状态,秋起大垄,必须配带垄体整形器,垄  相似文献   

5.
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技术与传统的苗带覆膜方式相比,这项技术具有机械化作业速度快、省时、省工、管理方使、效率高,更具有便于残膜回收,免除白色污染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是一项农作物优质高产的栽培新技术,随着这项栽培技术的推广,大垄行间覆膜播种机也逐渐应用于生产中。由于覆膜播种机结构复杂、调整部位多、部件易损坏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农艺措施的实施。本文以2BQP-6型气吸式覆膜播种机为例,谈一谈大垄行间覆膜播种机的使用维护。[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正>大豆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技术是近年来大面积推广的一项新技术,选择适宜的覆膜栽培品种是这项技术的关键。大豆大垄行间覆膜可使土壤温度提高3-5℃,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大豆行间覆膜技术可以提高土壤墒情,促使大豆早发苗、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提高产量和增进品质,并能促早熟,免受早霜危害,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2010年各农场科技园区进行了大豆大垄行间覆膜栽培不同品种的对比试验,为大豆覆膜栽培选出适宜的高产品种,使我场的大  相似文献   

8.
大豆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技术是近年来大面积推广的一项新技术,选择适宜的覆膜栽培品种是这项技术的关键.大豆大垄行间覆膜可使土壤温度提高3-5℃,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大豆行间覆膜技术可以提高土壤墒情,促使大豆早发苗、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提高产量和增进品质,并能促早熟,免受早霜危害,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2010年勤得利农场科技园区进行了大豆大垄行间覆膜栽培不同品种的对比试验,为大豆覆膜栽培选出适宜的高产品种,使我场的大豆单产再上新的台阶,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玉米超大垄4行覆膜栽培即垄宽140cm垄上种植4行玉米,上覆120~130cm宽地膜,介绍了玉米超大垄4行覆膜栽培的增产原因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正>大豆行间覆膜技术是针对目前大豆种植区域逐年干旱与东北主产区低温冷凉而提出的大豆抗旱综合配套高产技术。以杆强品种为突破口与覆膜提墒精华而逐步形成的新的大豆栽培技术。大豆行间覆膜技术可分为平播行间覆膜与大垄垄上行间覆膜两种技术模式。大豆行间覆膜技术采取平播(或起垄)覆膜,膜外侧播种的栽培措施,苗带为单行精量点播,膜内施肥。大豆苗期机械中耕管理,只采取播后苗前苗带封闭洒药除草措施和苗期人工锄草措施进行苗期管理。覆膜大豆具有保墒、提墒、抗旱等特点,解决了黑龙江  相似文献   

11.
规定了无公害南瓜生产的产地环境条件 ,研究了无公害南瓜施肥、整地、育苗、定植、整枝、座果、垫瓜、水浆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农药安全使用等技术 ,形成了一整套无公害南瓜种植技术体系 ,对无公害南瓜产业化生产 ,提高食品安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银叶病对西葫芦叶片生理生化物质及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西葫芦银叶病对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植株叶片生理生化物质和挥发性物质的影响。以硕丰早玉西葫芦杂交种为材料,烟粉虱诱导西葫芦银叶病,测定叶片生理生化物质及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烟粉虱诱导的发病叶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于对照,脯氨酸含量增加。所检测到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成分由醇类、酯类、烃类、杂环类及少量的其他物质组成,健康叶片共检测到18种物质,发病叶片检测到24种,两者共有物质9种,西葫芦发生银叶病后,叶片合成挥发性物质种类增多,各成分所占比例发生了变化,但数量减少。西葫芦银叶病引起叶片生理代谢紊乱,叶片挥发性物质变化。  相似文献   

13.
南瓜新品种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四季绿南瓜具有早熟、高产优质、较抗白粉病等特性,适合在浙江绍兴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南瓜RAPD分析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确保南瓜RAPD反应结果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对MgCl2浓度、dNTPs浓度、Taq酶含量、引物浓度、模板DNA浓度、复性温度、PCR循环次数等影响南瓜RAPD结果的重要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最终优化的南瓜 RAPD反应体系为25 μL反应液中:10×反应 buffer(100 mmol/L Tris-HCl,100 mmol/L KCl, 80 mmol/L (NH4)2SO4 ,pH 9.0,NP-40)2.5 μL, 3 mmol/L MgCl2,0.2 mmol/L dNTPs,Taq酶l.0 U,引物15 ng/μL ,DNA模板10 ng/μL 。本研究最终确立的PCR反应程序为: 94 ℃预变性5 min,然后按94 ℃变性30 s,37 ℃退火30 s,72 ℃延伸90 s,进行40个循环,最后72 ℃延伸5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RAPD图谱可为南瓜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及辅助育种等研究提供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日光温室内几个西葫芦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晶莹一号、早青一代、碧玉、纤手二号 4个西葫芦品种在日光温室内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 ,晶莹一号外观漂亮 ,产量高 ,耐低温能力强 ,耐贮运 ,是保护地栽培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西葫芦白粉病的病原及特征、侵染循环、发生规律和危害症状,提出防治西葫芦白粉病应在种植抗病品种的基础上,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采用以铲除菌源和药剂保护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为减轻西葫芦白粉病的危害,提高西葫芦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西葫芦春季露地栽培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湖北荆州对6个西葫芦品种的早期产量、开花结果习性、果实商品性状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晶华南瓜的早期产量与早青一代(CK)无显著差别,但显著高于其它品种;晶华南瓜的开花结果习性、果实商品性状显著优于早青一代及其它品种。  相似文献   

18.
迷你南瓜(Cucurbita moschata)银叶病典型症状表现为叶面银灰色,主要由银叶粉虱(Bemisia argentifolii Bellows&Perring)传播,发病程度因受光照、温度、湿度的影响而有所变化,据此提出迷你南瓜银叶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西葫芦新品种长绿是以纯合自交系9522015为母本,稳定自交系95538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熟一代杂交种。植株矮生,生长势强,果形长柱状,瓜腔小,商品瓜皮色翠绿色,光泽度好,商品性佳,总产量比早青一代西葫芦增产12.9%~22.1%,一般保护地栽培产量可达11.25万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20.
对造成西葫芦根腐病严重危害的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进行了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不同化学药剂对病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药剂质量浓度为10 mg/L时,精甲霜·锰锌的抑菌率就达到了78.4%,其次为烯酰吗啉和多菌灵,抑菌率分别为62.4%和15.0%,其他药剂的抑菌率低于10%;当药剂质量浓度为50 mg/L时,多菌灵的抑菌率达到100.0%,其次为精甲霜·锰锌和烯酰吗啉,抑菌率分别达84.7%和81.5%,其他药剂的抑菌率低于50%。EC50值最小的为68%精甲霜·锰锌,其次为50%烯酰吗啉和60%硫磺·敌磺钠。从用药量、药效及可持续发展综合衡量,68%精甲霜·锰锌效果最好,50%烯酰吗啉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