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研究九里香的雌激素样作用及其对关节的影响.[方法]取60只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分别为假手术组、去卵巢对照组、尼尔雌醇对照组和九里香低、中、高剂量组.以大鼠卵巢去除术为模型,术后假手术组和去卵巢对照组均给予浓度0.8%的CMC-Na,尼尔雌醇对照组给药剂量为0.5 mg/kg,均连续给药8周,末次给药后检测子宫质量和血清中雌二醇水平,并检测血清及关节液中透明质酸的含量.[结果]九里香各剂量组子宫湿重、血清中雌二醇水平和关节液中透明质酸的含量均比尼尔雌醇对照组低,但比去卵巢对照组高,且与九里香剂量呈正相关,均呈显著性差异;而血清中透明质酸的含量与九里香剂量呈负相关,差异显著(P<0.05).[结论]九里香具有雌激素样生物活性,可通过影响透明质酸水平保护关节软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九里香的雌激素样作用及其对关节的影响。[方法]取60只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分别为假手术组、去卵巢对照组、尼尔雌醇对照组和九里香低、中、高剂量组。以大鼠卵巢去除术为模型,术后假手术组和去卵巢对照组均给予浓度0.8%的CMC-Na,尼尔雌醇对照组给药剂量为0.5 mg/kg,均连续给药8周,末次给药后检测子宫质量和血清中雌二醇水平,并检测血清及关节液中透明质酸的含量。[结果]九里香各剂量组子宫湿重、血清中雌二醇水平和关节液中透明质酸的含量均比尼尔雌醇对照组低,但比去卵巢对照组高,且与九里香剂量呈正相关,均呈显著性差异;而血清中透明质酸的含量与九里香剂量呈负相关,差异显著(P0.05)。[结论]九里香具有雌激素样生物活性,可通过影响透明质酸水平保护关节软骨。  相似文献   

3.
全氟烷酸类化合物(PFAAs)是一类新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该类化合物的环境和健康风险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长链PFAAs的生殖毒性效应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采用含全氟十二烷酸(PFDoA)0.1 mg/kg的饲料饲喂大鼠180 d,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大鼠血清中生殖激素的水平以及卵巢中相关受体的表达。结果显示,PFDoA暴露导致血清雌二醇水平出现减少的趋势,PFDoA显著增加了血清促卵泡刺激素水平,但并不影响血清促黄体生成素水平;PFDoA处理导致卵巢雌激素受体α的mRNA水平降低了25%,卵巢促卵泡刺激素受体的表达增加了36%,但PFDoA并不影响卵巢中促黄体生成素受体的表达。以上结果暗示慢性PFDoA暴露有影响雌激素以及促卵泡刺激素的信号在卵巢中传导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干扰素-γ受体(IFN-γR)和雌激素受体(ER)在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中的相互关系,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双标法,对正常成年雌性SD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中IFN-γR和ER共表达情况及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IFN-γR和ER双标记阳性细胞广泛存在于大鼠下丘脑多个核团中,并且也分布在垂体和卵巢组织中;IFN-γR阳性产物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数为全细胞着色;ER阳性产物主要存在于整个细胞中,部分为核表达。推测γ-干扰素(IFN-γ)和雌激素在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中,以其各自的受体为介导进行两种物质间的信息传递,以此共同参与机体的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单标及双标技术研究了大鼠下丘脑室旁核中精氨酸加压素与雌激素受体α的分布和共存。结果显示大鼠下丘脑室旁核中几乎所有的精氨酸加压素阳性细胞均呈现雌激素受体α阳性,提示ERα可能参与雌激素对下丘脑AVP神经元的神经内分泌和生理功能调节,共同参与调控动物的社会认知的巩固过程。  相似文献   

6.
采用非同位素标记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姜曲海母猪初情期前(初生及15、30、45、60日龄)卵巢和子宫中雌激素受体(ER)mRNA的表达丰度。图文分析系统扫描结果显示:初生卵巢内ER mRNA表达不明显,15~45日龄时阳性率逐渐上升,60日龄时略有下降,阳性斑点主要集中于原始、初级、次级各级卵泡,且大卵泡阳性斑点较小、卵泡密集;子宫内ER mRNA阳性率与日龄呈正相关,且阳性斑点主要出现在子宫内膜腺体中,基质部分较少。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甘加型藏羊(Ovis arise)发情周期内血浆雌激素的分泌规律及其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在下丘脑-垂体-卵巢(Hypothalamic-pituitary-ovarian axis, HPO)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选取发情周期内健康且未孕甘加型藏羊32只,运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研究其血浆雌激素分泌规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检测HPO组织中ERα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分布。结果显示,发情周期内血浆雌激素含量呈脉冲式和波动式交替变化,发情期最高,发情后第10小时达到第1个峰值(97.21 ng/mL);ERα mRNA及蛋白在HPO中均有表达。下丘脑组织中发情后期最高,显著高于间情期;垂体组织中发情期最高,与其他3个时期差异显著;卵巢组织中在发情前期最高,各时期表达差异显著。免疫组织化学试验结果显示,ERα阳性表达主要在下丘脑促垂体区神经胶质细胞胞核和大神经元胞体及轴突分布;在垂体远侧部及中间部嗜酸性细胞胞核中高表达,胞浆中表达较弱,在卵巢的生长卵泡颗粒细胞胞浆和胞核、卵泡内膜细胞及黄体细胞胞浆中分布。甘加型藏羊发情周期内血浆雌激素及其受体在HPO组织中呈动态表达变化,表明雌激素及其受体α参与调节甘加型藏羊的生殖生理活动。  相似文献   

8.
采用PCR-RFLP技术从性成熟小梅山青年母猪中筛选雌激素受体α(ERα)不同基因型(AA、AB、BB型)母猪,记录发情周期,屠宰测定其生殖器官组织学特性,探讨ERα基因与卵巢、子宫组织学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ERα3种基因型个体间卵巢重、子宫重、卵巢长、卵巢宽、子宫角长差异不显著,发情周期长短与乳头数无明显差异。ERα基因型与梅山猪生殖器官(卵巢、子宫、乳头)发育特性无明显相关,提示ERα基因影响产仔数的调控不是通过影响母猪性腺组织生长发育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雌激素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实现主动干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成功率,本研究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雌激素受体在小鼠发情周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规律.结果显示,自然发情受孕组、自然发情假孕组(对照组)和超数排卵组小鼠在见栓后第2天,子宫内膜上雌激素受体(ER)表达量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之后的第4、6、8天,超数排卵组雌激素受体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自然发情受孕组小鼠子宫内膜中ER的表达在第4、6天时显著高于自然发情假孕组(P<0.05),在第8天时,自然发情受孕组小鼠子宫内膜中的ER阳性率与自然发情假孕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自然发情受孕组相比,自然发情假孕组和超数排卵组小鼠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窗口期开放延迟,而自然发情假孕组和超数排卵组差异不明显(P>0.05).以上结果表明,雌激素通过ER对小鼠胚胎着床及窗口期子宫内膜容受性变化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17β-雌二醇对去卵巢大鼠子宫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外源性雌激素对子宫细胞凋亡的影响,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注射外源性17β-雌二醇后5个不同给药时程去卵巢大鼠子宫中促凋亡相关蛋白Bax和抑制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结果显示,同时程相比,雌激素组(OVX E2组)Bax表达极显著降低(P<0.01),Bcl-2表达显著增强(P<0.05);不同时程相比,OVX E2组两种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SHAM组)无显著差异,给药后期OVX组Bcl-2表达较前期增加,Bax有所减少,但无显著差异。表明雌激素缺乏初期,生理剂量的外源性雌激素可通过上调Bcl-2和下调Bax对子宫起到保护作用,后期由于机体代偿,作用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运用定量PCR技术和免疫荧光法研究了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对雌鲫的雌激素效应。以不同浓度的BPA[质量分数分别为1mg/kg,50mg/kg,100mg/kg(注射剂量/鱼体重)]对雌鲫进行腹腔注射,然后分别于24h和48h检测肝脏中的仅型雌激素受体(ERct)mRNA表达以及血清雌二醇(E2)水平。结果表明1mg/kg和50mg/kgBPA处理组ERamR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在48h内均没有明显变化;100mg/kgBPA处理组ERamRNA水平在注射后24h显著上调(P〈0.05),48h时仍维持较高水平。1mg/kgBPA处理组E2水平在24h显著下降(P〈0.05),48h回升至正常水平;50mg/kg和100mg/kgBPA处理组E2水平在24h显著增加(P〈0.01),48h时仍维持较高水平。结果表明,BPA具有雌激素样效应,高浓度的BPA能够诱导雌鲫肝脏ERαmRNA表达和血清E2水平的上升。  相似文献   

12.
双酚A对鲫雌激素受体表达和雌二醇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定量PCR技术和免疫荧光法研究了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对雌鲫的雌激素效应。以不同浓度的BPA[质量分数分别为1mg/kg,50mg/kg,100mg/kg(注射剂量/鱼体重)]对雌鲫进行腹腔注射,然后分别于24h和48h检测肝脏中的仅型雌激素受体(ERct)mRNA表达以及血清雌二醇(E2)水平。结果表明1mg/kg和50mg/kgBPA处理组ERamR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在48h内均没有明显变化;100mg/kgBPA处理组ERamRNA水平在注射后24h显著上调(P〈0.05),48h时仍维持较高水平。1mg/kgBPA处理组E2水平在24h显著下降(P〈0.05),48h回升至正常水平;50mg/kg和100mg/kgBPA处理组E2水平在24h显著增加(P〈0.01),48h时仍维持较高水平。结果表明,BPA具有雌激素样效应,高浓度的BPA能够诱导雌鲫肝脏ERαmRNA表达和血清E2水平的上升。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选用SD系大鼠,用常规阴道抹片法鉴定发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过氧化物酶一抗过氧化物酶复合物(PAP)法,进行雌激素受体(ER)定位。在子宫的内膜固有层、肌层和浆膜层,发现抗雌二醇抗体的反应阳性细胞,而在内膜上皮细胞内无阳性染色,这种阳性染色可以被 烯酚所阻断,不加抗雌二醇抗体的结果使染色呈阴性,发情周期4个不同时期的子宫组织中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现出量的变化,以发情间期为基础,发情前期较多,发情期和发情后期依次减少,其动态变化与前人报道发情周期中雌二醇在血浆中的浓度变化是对应的。并发现发情周期中子宫组织的肥大细胞与雌激素受体的分布和变化有着相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确定雌激素是否通过雌激素受体以及在cAMP-细胞外调节的蛋白激酶(ERK1/2)调节培养条件下,未成熟仔猪睾丸支持细胞中cyclinA2 mRNA的表达。【方法】以培养的仔猪睾丸支持细胞为试验材料,通过添加雌激素受体抑制剂以及各种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yclinA2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7beta-雌二醇(10-9 mol•L-1)以时间依赖的方式促进了cyclinA2 mRNA的表达(P<0.05),这一作用在30 min时到达到高峰。雌激素非特异性受体抑制剂ICI182780、雌激素受体beta抑制剂(ERbetaAnt)和雌激素受体alpha抑制剂(ERalphaAnt)单独作用对cyclinA2 mRNA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ICI 182780与 ERbetaAnt,而不是ERalphaAnt抑制了17beta-雌二醇诱导的cyclinA2 mRNA的表达(P<0.05)。17beta-雌二醇(10-9mol•L-1)和 forskolin均促进了cyclinA2 mRNA的表达(P<0.05),而Rp-cAMP、H-89和U0126都抑制了17beta-雌二醇(10-9mol•L-1)的活性(P<0.05),但3种抑制剂单独作用时对cyclinA2 mRNA的表达与空白相比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 17beta-雌二醇主要通过ERbeta受体、影响cAMP的产生和ERK1/2激活,进而调节cyclinA2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快速筛选环境雌激素酵母细胞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将雌激素效应元件(ERE)基本序列插入β-半乳糖苷酶的Lac Z报告基因的上游.并将其置于重组酵母细胞雌激素受体(ER)的调控之下。结果表明:当环境雌激素作用于酵母细胞时,会使ER发生变构效应.与ERE结合使LacZ基因得以表达.其表达量与环境雌激素的污染程度具有剂量效应关系,通过检测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可反映环境雌激素的污染程度;与双酚A和苯甲酸雌二醇活性相比较,β-雌二醇活性最强,但双酚A活性明显高于苯甲酸雌二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期不同剂量雌激素替代治疗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去卵巢雌兔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影响。方法健康雌性新西兰白兔2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去卵巢组、去卵巢+小剂量雌激素替代治疗组(苯甲酸雌二醇200μg)和去卵巢+大剂量雌激素替代治疗组(苯甲酸雌二醇1mg)。术后给予高脂饲料喂养,测定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雌二醇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浓度,并分离主动脉标本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去卵巢组高脂喂食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均明显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雌二醇水平下降;而雌激素替代治疗组的上述指标与假手术组相似;与小剂量雌激素替代治疗组比较,大剂量雌激素替代治疗组12周后雌二醇水平较高、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较低。比较主动脉斑块面积,去卵巢组大于假手术组,而雌激素替代治疗两组明显小于去卵巢组和假手术组,但雌激素替代治疗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主动脉斑块面积与高脂喂养12周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以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765,0.803,0.829,P均〈0.01),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441,P〈0.05)、雌二醇水平呈负相关(r=-0.755,P〈0.01)。结论早期雌激素替代治疗可改善血脂代谢、降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减少主动脉斑块面积。雌激素的调脂、抗炎作用可能与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G蛋白耦联雌激素受体(G-protein-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GPER)激动剂对卵巢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表达的影响,为阐明GPER和EGFR在卵巢功能维持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取间情期小鼠,将其分为40,200,1 000ng/只G-1腹腔注射组和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组20只,各组小鼠进行相应的处理。注射G-1后,依次取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和间情期小鼠各5只,脱颈处死,迅速取出卵巢,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实时定量RT-PCR法,研究不同剂量GPER激动剂G-1对发情周期小鼠卵巢EGFR分布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EGFR在小鼠卵巢的各级卵泡、黄体和间质中均有表达,且在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中表达最明显,在黄体和间质中的表达较微弱。同一发情时期卵巢中,EGFR的相对表达量随注射G-1剂量的增加而升高,除发情后期外,其他3个时期以1 000ng/只G-1注射组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间情期和发情前期则以200ng/只G-1注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发情周期小鼠卵巢中EGFR mRNA表达量的变化规律与EGFR相对表达量的表现基本一致。【结论】G-1对发情周期卵巢中EGFR的表达有一定的上调作用,提示GPER可介导雌激素经EGFR信号级联参与卵巢周期性生殖活动和卵泡生长发育的调节。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大豆异黄酮(SIF)对雌激素受体(ERα)和白细胞介素–2(IL–2)在去卵巢大鼠垂体各叶中表达的影响,对去卵巢大鼠皮下注射不同剂量的SIF(分别皮下注射1.5、1.0、0.5 mg/kg的SIF)和无水乙醇,另设假手术组,注射等量无水乙醇。待SIF处理至第2、6周时,于各组随机选取5只大鼠进行剖杀,分别对大鼠垂体中ERα和IL–2的蛋白及m RNA表达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大鼠去除卵巢后,垂体各叶中ERα和IL–2的蛋白及m RNA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数均显著下降,补充SIF后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高剂量SIF作用6周后,各指标的表达基本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其他各组随SIF的剂量增加及作用延长也有部分恢复,表明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垂体各叶内ERα和IL–2蛋白及m RNA的表达有促进作用,呈现时间和剂量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下丘脑胰岛素抵抗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障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SD雌性大鼠为研究对象,颈背部皮下注射硫酸普拉睾酮钠溶液建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模型。并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抑制组(Wortmannin和Perifosine阻滞PI3K/AKT通路)、模型对照组、模型激活组(皮下注射1.10μg/kg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实验开始后每2周给大鼠进行称重,测定空腹血胰岛素。采用相应试剂盒分别检测血清中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水平(TC)。摘取大鼠下丘脑中IRS-2含量、Western Blot测定下丘脑中PI3K和p-PI3K蛋白表达、采用定量PCR测定AKT_2基因的表达情况。摘取卵巢,采用显微镜观察并计算各组大鼠排卵率、平均排卵数和囊性扩张卵泡率。结果:模型对照组即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体重、空腹胰岛素水平、囊性扩张卵泡率、血清中FFA、TG和TC均显著性大于其他各组大鼠(P0.05);抑制组即PI3K/AKT通路抑制组大鼠,相同培养时间时其体重、空腹胰岛素水平、囊性扩张卵泡率、血清中FFA、TG和TC均显著性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模型激活组的体重、空腹胰岛素水平、囊性扩张卵泡率、血清中FFA、TG和TC均显著性低于模型对照组和抑制组(P0.05),但是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模型对照组即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下丘脑中IRS-2、PI3K/β-actin、p-PI3K/β-actin、AKT_2mRNA表达水平、平均排卵数和排卵率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大鼠(P0.05);抑制组,即PI3K/AKT通路抑制组大鼠,相同培养时间时下丘脑中IRS-2、PI3K/β-actin、p-PI3K/β-actin、AKT_2mRNA表达水平、平均排卵数和排卵率均显著性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模型激活组的下丘脑中IRS-2、PI3K/β-actin、p-PI3K/β-actin、AKT_2mRNA表达水平、平均排卵数和排卵率均显著性高于模型对照组和抑制组(P0.05),但是显著性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下丘脑胰岛素受体后IRS2/PI3K/AKT信号障碍是导致PCOS胰岛素水平升高与排卵减少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选用 SD 系大鼠,用常规阴道抹片法鉴定发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复合物(PAP)法,进行雌激素受体(ER)定位。在子宫的内膜固有层、肌层和浆膜层,发现抗雌二醇抗体的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而在内膜上皮细胞内无阳性染色。这种阳性染色可以被乙烯酚所阻断,不加抗雌二醇抗体的结果使染色呈阴性。发情周期4个不同时期的子宫组织中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现出量的变化,以发情间期为基础,发情前期较多,发情期和发情后期依次减少,其动态变化与前人报道发情周期中雌二醇在血浆中的浓度变化是对应的。并发现发情周期中子宫组织的肥大细胞与雌激素受体的分布和变化有着相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