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从理论上研究"森林—竹子—大熊猫"三位一体的保护栖息地理念,考虑了竹子开花的影响,把竹子和森林分成两个阶段,建立了一个描述"森林—竹子—大熊猫"的非线性动力系统。利用Mawhin重合度理论可以证明此系统存在一个周期解,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画出了此动力系统的周期解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和相图。数值模拟显示脉冲的影响非常复杂,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此模型存在一种新的混沌奇怪吸引子。讨论了得到的周期解和混沌奇怪吸引子的这些理论成果的生态意义。通过严谨的数学论证过程,证明了大熊猫栖息地的大熊猫、森林、主食竹是一个稳定的平衡系统这一结论,对大熊猫栖息地及其他类似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从理论上研究"森林—竹子—大熊猫"三位一体的保护栖息地理念,考虑了竹子开花的影响,把竹子和森林分成两个阶段,建立了一个描述"森林—竹子—大熊猫"的非线性动力系统。利用Mawhin重合度理论可以证明此系统存在一个周期解,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画出了此动力系统的周期解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和相图。数值模拟显示脉冲的影响非常复杂,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此模型存在一种新的混沌奇怪吸引子。讨论了得到的周期解和混沌奇怪吸引子的这些理论成果的生态意义。通过严谨的数学论证过程,证明了大熊猫栖息地的大熊猫、森林、主食竹是一个稳定的平衡系统这一结论,对大熊猫栖息地及其他类似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熊猫适宜栖息地恢复指标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该文从地形因子、森林群落因子和主食竹因子3方面,建立了大熊猫栖息地退化与恢复的指标体系.地形因子指标主要包括海拔、坡度、坡向等;森林群落指标主要包括:林木高度、灌木高度、灌木株数、林木株数、灌木种类、云冷杉林木组成比例、灌木盖度和森林郁闭度.竹子密度、竹子基径、幼竹比例和竹子高度则是衡量主食竹质和量的主要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的标准是:生长在海拔2 600~3 000 m之间、坡度为25°~45°的西坡、西南坡和西北坡的中坡部位的森林.这种森林的林木高度<15 m,灌木高度<2 m,灌木株数> 5 000株/hm2,林木株数<300株/hm2,灌木种类>5种以上,云冷杉林木组成>50%以上,灌木盖度80%~100%,森林郁闭度<50%,竹子密度为 35~102株/m2,竹干基径>4.4 mm,幼竹比例>25%,竹子高度为1.8~2.8 m的森林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恢复和修复3种恢复大熊猫栖息地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对流—扩散型方程数值解中出现的数值耗散和数值弥散,本文通过质点导数概念,将物理方程分解为Euler形式下的对流型方程和Lagrange形式下的扩散型方程,采用特征线法和区域离散数值方法分别求解,二者合成即为对流一扩散运动的整体数值模拟过程。数值试验表明:对于大Pe数,在激波区或解梯度较大的区域,本方法的数值解仍能保持较高精度。为数值模拟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过程、粘性流体的流动过程及其他类似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数值模型。  相似文献   

5.
竹子中单宁含量的测定及其对大熊猫采食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不同单宁提取方法的提取效果进行了比较,采用改良法测定分析白水江地区不同季节箭竹属几种竹子中单宁的含量,并观察野外大熊猫的采食量。重点研究竹子中单宁对大熊猫采食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大熊猫对竹子不同部位的采食量均随单宁含量递减而增加。  相似文献   

6.
大熊猫小档案:种属:哺乳纲大熊猫科。分布:大熊猫分布于我国四川、陕西南部和甘肃等地。习性特征:大熊猫生活在山地森林中的河谷地带,白天和晚上都出来活动,饿了吃,困了睡,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它们最喜爱的食物是竹子,饿极了也吃腐肉,喜欢喝水,而且喝个没完,直到把自己撑得走不动为止。说明:我国先后有多只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友好大使在世界各地安家,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利用动力系统方法研究一类耦合Klein-Gordon-Zakharov方程组的行波解,得到了其孤立波与周期波解的精确显式表达式,并且给出了上述解存在的明显参数条件。研究表明,动力系统理论是求解各类复杂非线性演化方程行波解的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数学的角度给出农业中利用害虫综合治理控制害虫增长的理论依据。[方法]考虑到喷洒农药对天敌的影响和密度制约项的影响,将一般的害虫综合治理模型进行改进,建立新的状态依赖脉冲微分方程。同时利用动力系统的相关理论,研究模型的动力学行为,并且利用Matlab进行数值模拟。[结果]得到模型阶一周期解的存在性,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结论]根据具体农田中作物生长周期等的实际状况,在模型中选择不同的初值和参数值,进行人工控制,从而优化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一个周期脉冲捕食-食饵系统.首先得到了系统的一个不变区域;其次得到了系统的平凡周期解和捕食者灭绝周期解的存在性;最后通过数值模拟探讨食饵基因突变率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存在两个阈值θ*1和θ*2,使得突变率θ在不同的取值范围时,系统分别出现全部种群灭绝、捕食者种群灭绝和全部种群持续生存3种情况,也即食饵种群的基因突变率对种群的动力学行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食饵具有脉冲扰动,捕食者具有阶段结构的常数成熟时滞Leslie—CowerHollingII功能反应的Gomportz的捕食一食饵模型,通过利用由频闪映射决定的离散动力系统,以及脉冲方程的比较定理,得到了相应的临界条件以确保捕食者灭绝周期解的全局渐近吸引和系统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同域分布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和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的生境需求,采用野外调查方法,对小河沟保护区内大熊猫、羚牛和川金丝猴的生境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大熊猫、羚牛和川金丝猴在生境利用上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差异性。与羚牛、川金丝猴相比较,大熊猫对环境有着更多的特殊生境需求。与环境样方(对照)相比较,大熊猫生境中的郁闭度和乔木密度都比较小,竹子盖度和竹子密度都比较大,距离灌木比较近;羚牛生境中的乔木密度比较小;川金丝猴生境中的灌木盖度比较大,距离灌木比较近。  相似文献   

12.
人类活动加剧了大熊猫栖息地的破坏。通过检索和分析近40年关于大熊猫栖息地干扰因素的文献,发现大熊猫栖息地主要干扰因素为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竹子开花、竹子病虫害、放牧、旅游开发、道路建设、采伐、采矿等。通过文献梳理,指出现有研究区域集中,未来应拓宽研究范围,加强从人地关系视角研究大熊猫栖息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制;指出现有研究中,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干扰因素以定性研究为主,未来应结合人地关系理论,探索大熊猫栖息地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演化机制和规律,建立影响因子评价模型,定量分析干扰因子。  相似文献   

13.
秦岭南坡野生大熊猫繁殖交配期的生境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2004年在秦岭南坡的佛坪和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大熊猫在繁殖交配期的生境状况进行了取样调查,对样方生境的13个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测量.经初步因子分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秦岭南坡大熊猫繁殖期的生境选择中,最重要的影响因子是食物因子,其次是植被因子.地理特征因子、隐蔽条件因子、干扰因子等因地区自然背景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两个不同的保护区内,繁殖期的大熊猫对生境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陈文德    朱坤  姚文文  黄钟宣  彭俊生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4):182-190
大熊猫是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是全世界珍稀动物的旗舰保护物种。经过历史环境的不断演变,野生大熊猫不仅仅在食性上由食肉转变为食竹,而且其个体形态、行为和生理等方面也有一定改变。由于大熊猫种群数量的稀少和习性的改变,相关保护工作和科学研究更具意义。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人类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来减轻大熊猫生境破碎化。基于大熊猫繁殖生境分布较为破碎和大熊猫种群数量较少,本研究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大熊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MaxEnt模型和GIS空间技术对岷山地区大熊猫栖息地的时空变化分析及21世纪50、70年代栖息地范围预测,揭示大熊猫分布区与气候环境因素、坡度、植被和海拔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面积均超过0.9,显示模型建立准确性“极好”,且都具有统计学意义。野生大熊猫在岷山地区的适宜栖息地集中在中低海拔(2 500~3 000 m)、年平均温度(6~7℃)适宜、降水量(800 mm)丰富的温性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野生大熊猫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为BIO15,并且大熊猫生境最适宜生存的区域在岷山片区明显向南偏移。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岷山片区大熊猫适宜生境进行动态分析,预测出不同情景下未来最适宜生存区域,为岷山片区内的自然保护地分布及管理提供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15.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为了将人工繁育的部分大熊猫个体重引入其历史分布区或复壮野生种群,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从2003年开始进行圈养大熊猫的野外放归工作,通过野化培训以提高圈养大熊猫适应和选择野外环境的能力。对野化培训大熊猫"淘淘"的生境选择研究表明:该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经常活动于新笋密度较大的区域[生境与对照:(2.68±1.14)对(1.58±0.66)],却避开成竹密度过大[(9.91±2.51)对(12.18±4.68)]、竹子较高[(4.57±1.09) m对(4.98±0.66) m]以及枯死竹过多[(2.52±0.86)对(3.39±1.33)]的区域;喜欢活动于离水源[(1.59±0.67)对(2.19±0.87)]和隐蔽场所较近[(5.37±2.14) m对(8.35±7.76)m],以及距离乔木较远[(3.09±0.69) m对(2.70±0.42) m]和郁闭度较低[(1.85±0.57)对(2.10±0.47)]的区域(P < 0.05),新笋密度大小是该栖息地在整个野化培训期间是否被利用的最重要因素。该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保持着与带仔母兽相近的生境选择特征,对竹子环境的选择也与卧龙野生大熊猫相似,野化培训对该大熊猫幼仔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形成的家域和核域面积分别为9.21 hm2 和1.93 hm2,占野化培训圈面积的51.95%和10.89%,其中家域面积仅有卧龙野生大熊猫的1.4%-2.4%,所以在以后的野化培训过程中需要采取增加野化培训圈中环境丰富度等方式,促进野化培训大熊猫形成较大的家域面积。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大熊猫对拐棍竹的取食特性以及大熊猫取食对拐棍竹无性更新的影响,在四川省鞍子河自然保护区 内大熊猫活跃地区的拐棍竹林内设立大熊猫取食样地、模拟取食样地以及对照样地,跟踪对比观测了3 种样地处 理后连续3 年(20092011 年)拐棍竹种群的无性更新动态。结果表明:1)大熊猫取食样地具有如下特征:大熊猫 不取食直径小于7.5 mm 的拐棍竹竿;取食的拐棍竹竿平均竹密度为(10.872.85)个/m2 ,断桩平均高度为(0.79 0.10) m;取食率为(22.203.15)%;取食点距离最近乔木(DBH 10 cm)平均距离为(0.670.29) m。2)2009 2011 年,在没有大熊猫取食的条件下,拐棍竹的年补充率和年死亡率之间以及二者在不同年份之间都没有显著差 异,维持着自身的动态平衡;大熊猫取食会造成拐棍竹死亡率的增加,但同时,取食也能够提高拐棍竹的年补充率, 尤其是在大熊猫取食后的第2 年,年补充率显著高于年死亡率(P =0.000);大熊猫取食对拐棍竹的更新有着积极 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更新的作用只维持在取食后的3 年内,之后,拐棍竹会恢复原有更新速率。3)大熊猫取食 不仅能够促进拐棍竹更新,并且新生竹竿基径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大熊猫取食对竹林造成的干扰不会影响拐棍 竹的后续利用;拐棍竹无性系种群对大熊猫的取食具有无性系整合的补偿效应。4)模拟样地在2009 年补充率显 著高于死亡率(P2009 = 0.001);而2010 年和2011 年,补充率与死亡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2010 = 0.928;P2011 = 0.538),与取食样地表现基本一致,能够促进拐棍竹无性更新。   相似文献   

17.
秦岭大熊猫主食竹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及营养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了解秦岭大熊猫的营养需要。[方法]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秦岭山系中的巴山木竹、秦岭箭竹和龙头竹3种大熊猫主食竹中氨基酸的组成与含量,并对其进行营养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样品经酸水解处理,含有17种氨基酸,营养丰富,包含大熊猫必需的8种氨基酸。竹样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其次为天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丙氨酸、赖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精氨酸和丝氨酸,半胱氨酸含量最低。竹叶中除半胱氨酸含量低于竹杆外,其余所有氨基酸含量都显著高于竹杆。氨基酸配比合理,高于WHO/FAO提出的参考蛋白质标准,可以为秦岭大熊猫日常生理活动提供质量较好的蛋白来源。[结论]该研究为秦岭大熊猫食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大熊猫是世界上的濒危物种,对它的保护受到了世人的关注.对大熊猫主食竹的研究是保护大熊猫这一珍贵动物的首要任务。在此,从大熊猫主食竹的资源状况、生物生态学特性、生理生化特征、以及更新复壮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大熊猫主食竹研究的进展。最后进行了大熊猫主食竹种研究的问题分析及展望。  相似文献   

19.
龙草坪林业局森工经营与大熊猫活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主要森工经营活动对秦岭大熊猫生境破碎化产生了影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采伐、更新均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趋于速成,结果造成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以至第二次全国大熊猫普查时未发现分布.全面停止采伐活动后,在毗邻佛坪保护区地段又发现了大熊猫分布.本文该局对经营活动对大熊猫生境破碎化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为研究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和提高天然林保护的效益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保护秦岭大熊猫这一独特种群,对秦岭太白、老县城、观音山3个大熊猫保护区栖息地的气候、土壤和水文等生态因子特征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的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质、水文水质特征在3个保护区的表现均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垂直方向上,3个保护区的生态特征随着海拔变化的差异性均比较显著;秦岭气候温和,土壤条件复杂,水质良好,为各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从而进一步为大熊猫种群繁衍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