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苏建安  王玲  奚秀梅  任远景  成海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451-9453,9469
生态需水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水是新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最大的制约因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得生态需水随着西部开发受到广泛的关注。新疆生态环境脆弱,是生态需水研究的主要地区。介绍了国内外对生态需水的定义,讨论了干旱区植被生态需水的计算方法及在新疆的应用,并对新疆生态需水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最后,提出当前生态需水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生态需水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涉及生态学、水文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植被生态需水研究对于指导区域植被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生态需水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系统回顾了国内外植被生态需水的研究进展,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植被生态需水的概念和内涵,总结并介绍了植被生态需水的各种计算方法。对各类植被生态需水计算方法的基本思想、优缺点、差异及其适用范围做了重点介绍,并分析了国内外植被生态需水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通过对过去植被生态需水研究的总结与分析认为,国外研究的侧重点为土壤、大气和植被之间的生态水文过程以及维系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我国研究的侧重点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以及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和问题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和季节性干旱的湿润区,但由于起步晚,在这方面的研究尚不成熟,同时,植被生态需水的计算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流域生态需水研究体系和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生态需水研究是科学管理水资源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广受国内外关注.在定义流域生态需水的概念基础上,针对国内外生态需水研究现状,提出了包含四级的生态需水研究体系,从流域角度对比分析了水生态系统和旱地生态系统以及二者地下水系统的生态需水计算方法,认为流域生态需水尚需要在生态需水的内涵和研究内容、时空尺度效应、“三水”耦合关系、计算方法、非常规水资源利用、3S技术应用等方面开展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在适应现代水资源流域管理的理念基础上,完善生态需水研究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4.
生态需水研究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维持流域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当前生态需水研究中,估算方法众多,选用的监测指标提供的整体信息容易发生重叠,不易得出生态需水变化规律。为此,在回顾国内外生态需水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生态需水量估算方法的优缺点、适用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评价,以便在实际应用中根据研究目的选用不同方法。同时,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诸如术语混乱、概念不清、定量研究突破少等若干问题,今后应从加强收集监测资料、建立生态学模型、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态需水概念体系,以及加强多学科合作交流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简要概述了国内外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需水影响研究的发展历程,重点论述当前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需水影响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气候变化对湿地植物需水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湿地土壤需水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湿地生境需水量的影响、气候变化与湿地生态需水的相互作用与反馈机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湿地生态需水的预测及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下湿地生态需水的适应性管理策略。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及亟需重点探索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需水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国  何俊仕  武立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386-4388,4390
论述了国内外有关生态、环境需水的研究情况,阐述了生态环境需水等概念,分析了生态环境需水的特征,综述了国内外植被和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的常用计算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评价分析,再此基础上,分析生态环境需水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且对未来生态环境需水研究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了生态水文学的基础、研究的生态类型等生态水文学主要研究内容;同时对生态水文学的尺度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初步分析了生态水文模型的建立;最后从生态水文学机理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信息的转化研究、生态水文模型的建立和基于生态水文过程的生态需水研究等4个方面初步探讨了今后生态水文学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胡芳芳 《北京农业》2012,(6):189-190
甘肃河西内陆地区水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环境恶化,生态需水研究尤为紧迫。笔者从河西内陆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出发,归纳生态需水的基本概念,总结河道内和河道外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提出水资源配置的措施,最后分析目前生态需水研究中需要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以天津七里海湿地为研究对象,按照七里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生态功能,把生态需水量划分为湿地水面蒸发消耗需水、湿地植物需水、湿地渗透消耗需水、湿地土壤需水和湿地生物栖息地需水5个组成部分。对各部分需水量进行计算,确定七里海湿地最适生态需水量为3272.365万m^3/a。  相似文献   

10.
水稻生育阶段需水量包括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两部分。生理需水系指正常生理活动和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所需水分,主要指叶面蒸腾;生态需水系指用于调节稻田的生态环境,以适应水稻生长的水量,主要指棵间蒸发和土壤渗漏。在灌溉上,用水的原则是满足水稻生理需水,尽量减少生...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内陆干旱区生态环境用水研究进展的分析认为,中国生态环境用水研究发展迅速,初步界定了生态环境用水概念、范畴及分类,提出了直接计算和间接估算方法,但对这一概念仍缺乏明确严格界定,其分类及计算尚未形成统一标准,计算结果可靠性不高,此方面的研究尚待加强。  相似文献   

12.
全球气候变化下,降水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是加强认识干旱区水分循环与荒漠植物演替和适应等的关键。综述了干旱区降水格局变化对土壤水分分布和植物生长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降水格局下前期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植物类型、根系分布、水分吸收模式、物候和年龄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指出由于干旱区降水格局变异性较大以及其生态效应受多因素影响,干旱区降水格局变化的生态效应十分复杂。目前研究通常未考虑降水格局变化的季节变异以及非生长季降水的作用,这可能会导致明显的偏差或错误。因此,为更好预测干旱区降水格局变化的生态效应,必须加强降水格局增加的季节差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并重视非生长季降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陆地干旱地区新疆自然生态主要为草原生态和荒漠生态以及河流生态系统,长期以来的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了以水利为主体的人工绿洲生态建造速度快于自然生态系统,基于人水和谐生态水利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干旱区新疆过去那种只注重工程经济效益忽略自然环境水利发展观面临挑战,本文基于生态水利理念,结合干旱区新疆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就注重水利生态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因地制宜的科学理念、水利与河流共生系统、把握生态水利系统设计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陈明辉  张琛  胡艳  苏伟  董德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526-10529,10556
[目的]研究基于3S技术的人工湿地污灌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规律。[方法]考察了2001~2010年吉林省西部干旱与半干旱交错地带人工湿地经含油废水灌溉后,含油废水补给量与人工湿地区域生态需水量的供需平衡,并结合3S技术,分析了2001、2006、2008和2010年含油废水灌溉人工湿地区域前后,人工湿地区域及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和动态变化。[结果]2003~2010年人工湿地区域的生态需水量为1.62×106~2.24×106m3,而区域内含油废水补给量为2.12×106~2.84×106m3,含油废水排放总量能够满足人工湿地区域生态需水量的需求,同时发现2010年人工湿地区域及周边地区水域面积和水田面积较2001年分别增加了2.3倍和10倍,林地、沼泽面积增加了40.15%和29.50%。[结论]含油废水灌溉人工湿地措施有效缓解了干旱与半干旱交错地带的缺水及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5.
鲍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197-14199
在干旱气候变化情境下,西南干旱河谷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发展滞后,会进一步强化其农业不利的发展环境。为改变干旱河谷农业资源独特但利用粗放的现实,需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明确干旱河谷农业适应干旱气候变化的原则。最后提出发展现代草地畜牧业、加强特色农业与农业产业化建设、注重生态农业开发、构建现代农业节水技术推广体系、大力发展服务"三农"的第三产业和因地制宜地进行水利设施基础建设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的西南干旱河谷农业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干旱气候变化情境下,西南干旱河谷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发展滞后,会进一步强化其农业不利的发展环境。为改变干旱河谷农业资源独特但利用粗放的现实,需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明确干旱河谷农业适应干旱气候变化的原则。文章最后提出发展现代草地畜牧业、加强特色农业与农业产业化建设、注重生态农业开发、构建现代农业节水技术推广体系、大力发展服务"三农"的第三产业和因地制宜,进行水利设施基础建设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的西南干旱河谷农业适应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姜训宇  段生梅  母利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9):201-202,238
高效节水灌溉是新疆干旱区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而自压节水灌溉具有运行成本低、节能降耗、灌溉自动化、改善生态环境等优势,是新疆农业节水灌溉发展的必然选择。该文从节水灌溉发展的制约因素、自压节水灌溉的型式、优缺点及新疆农业灌溉的特点等方面,论述了自压节水灌溉在新疆农业灌溉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西北干旱区农业节水工程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炯 《河北农业科学》2011,15(4):77-79,90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西北干旱区农业、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水资源,发展节水型农业是西北干旱区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性问题。结合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以及灌溉工程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了包括输水工程、田间工程、井渠结合工程和节水管理工程在内的西北干旱区农业节水工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永定河作为北京西北部水源涵养区河流主脉,经过近年来一系列修复措施后,河流生态状况恢复显著。但由于对河流生态本底模糊不清,导致河流目前仍存在河道断流、水质不达标等问题,影响了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为摸清其生态本底状况和生态服务功能,本研究开展了永定河北京门头沟河段本底调查,并对河流水生态质量进行了评价。  方法  基于分区分类分级的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涵盖水文、生境、水体、水生物和社会服务5方面14项指标的水生态质量评价体系。针对山峡段和平原段指标间重要程度的差异,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赋予了两套权重值,来对河流水生态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  本底调查结果表明:永定河门头沟段存在个别地区水质指标超标、底泥营养物质含量普遍较高的情况。其中下游雁翅—三家店段、三家店—卢沟桥段在一年内断流时间较长,分别达到324和309 d;上清水—斋堂段处于全年无水的状态。评价结果表明:各有水河段均处于“较健康”状况,河流整体生态状况较好。  结论  山峡段基本满足生态涵养功能区的要求,平原段在维持其基本生态功能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整体来看,河流水生态质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变异特征,由上游至下游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