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鉴定与猪的肉质性状有重要影响的分子标记,经克隆测序,鉴定出OLR1基因第5内含子存在C52T突变,通过PCR-PstⅠ-RFLP方法进行了基因型检测,分别计算了该SNP在大白猪、长白猪、梅山猪、大白×梅山F2代猪中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并且对大白×梅山F2代猪的基因型与肉质相关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CC基因型的肩部膘厚、胸腰椎间膘厚、平均背膘极显著高于CT基因型个体(P0.01);CC基因型的皮率、瘦肉率、6-7腰椎间膘厚、花油重、臀部膘厚、背最长肌大理石纹、股二头肌大理石纹显著高于CT基因型(P0.05),C等位基因对猪的脂肪沉积具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2.
旨在研究反转录转座子1基因(retrotransposon-like-1,RTL1)潜在的变异与猪胴体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测序发现在猪RTL1基因编码区1 209 bp处存在G/A突变,利用PCR-Fnu4H I-RFLP方法在9个猪种中进行了基因分型,并且在360头大白猪×梅山猪F2代群体中进行性状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该位点与皮率、内脂率、6-7腰椎间膘厚、胸腰椎间膘厚、背最长肌pH、股二头肌肌肉色值呈显著相关(P0.05),与骨率、肩部膘厚、臀部膘厚、平均背膘厚、背最长肌失水率、背最长肌系水力、背最长肌肌肉色值呈极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3.
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PPARGC1A基因第9外显子A1747C位点在通城猪及其杂交群体中的遗传变异,并分析其对胴体性状的影响.猪PPARGC1A基因第9外显子A1747C位点在通城猪(n=24)、瑞典长白猪(n=26)、英国大白猪(n=23)、长大通(n=43)、大长通(n=40)存在多态分布,在长白猪中只有AA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析表明国外品种中CC基因型频率低于国内地方品种;性状关联分析结果表明:CC基因型个体的胸腰椎背膘厚、肩部背膘厚和三点平均背膘厚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等位基因C是胸腰椎背膘厚和三点平均背膘厚的增效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4.
猪IGF2 Intron3 G3072A突变及其在背最长肌中差异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错配PCR-RFLP法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基因(IGF2)内含子3的G3072A位点变异对长×大杂交猪肌肉生长和脂肪沉积的影响,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该变异对出生后的长×大杂交后代猪背最长肌中IGF2mRNA表达发育性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IGF2内含子3的G3072A位点变异(G→A)对猪背膘厚和活体瘦肉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表现为遗传父本A等位基因的个体能够增加活体瘦肉率和减少背膘厚;在长×大杂交后代的背最长肌中,IGF2mRNA的表达量在遗传父本A等位基因的个体中显著高于遗传父本G等位基因的个体,在42和180日龄时达显著水平(P<0.05),而在70、90和120日龄时达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探究FABP1基因在猪脂肪沉积性状中所发挥的作用,试验选用180日龄藏猪与大约克猪,对藏猪和大约克猪FABP1基因5’侧翼区(起始密码子上游3 000 bp左右序列)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筛选,并分析其对FABP1基因转录的影响。采用RT-qPCR检测两试验猪种在肝脏、背最长肌和背脂组织中的FABP1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在FABP1基因5’侧翼区存在A-1 717G、G-1 701A、C-1547T、T-1 523C、C-1 484A、C-1 453A、G-1377A、T-1 331G共8个突变位点。在藏猪和大约克猪背最长肌、背脂和肝脏组织中FABP1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趋势基本一致,FABP1基因在两品种肝脏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FABP1基因在两品种间8个突变的位点的P值均为极显著差异,通过转录因子预测发现在A-1 717G、C-1 484A、C-1 453A以及G-1 377A四个位点中均存在与脂肪相关的转录因子出现或消失。综上,FABP1基因可能为调控脂肪沉积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猪ARID5B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脂肪沉积性状的相关性,在DNA水平上对藏猪、大白猪ARID5B(AT-rich interaction domain 5B)基因5′侧翼区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筛选;在mRNA水平上对两猪种的肝脏、背脂和背最长肌组织中的ARID5B基因表达量进行了RT-qPCR检测;并对两猪种的背膘厚和背最长肌组织中IMF(Intramuscular fat)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ARID5B基因5’侧翼区,存在T-2 216C和In-2 029Del缺失2个连锁突变位点,藏猪与大白猪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相同组织不同品种间,ARID5B基因在肝脏、背脂和背最长肌中mRNA相对表达量趋势完全一致,且藏猪ARID5B基因表达量均极显著低于大白猪(P0.01);藏猪背膘厚和IMF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大白猪(P0.01);经DNA、mRNA水平、背膘厚和IMF含量相关性分析发现,ARID5B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与背膘厚和IMF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7.
利用PCR-SSCP技术,对约克夏、杜洛克、长白猪、金华猪、碧湖猪和嵊县花猪共6个品种258头猪的PPARγ2基因外显子1进行多态性分析,并采用SPSS程序中GLM模型分析该位点与胴体性状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编码区175 bp处存在A175G单核苷酸多态。国内外猪种的基因型频率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国外种猪中,AA基因型频率较高,国内猪种中AG基因型频率较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长白猪群中,PPARγ2基因与肩部背膘厚、腰荐结合部背膘厚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与6/7th肋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在金华猪群内,PPARγ2基因与肩部背膘厚显著相关(P<0.05)。因此推测PPARγ2基因可能是影响猪胴体性状的潜在分子育种标记。  相似文献   

8.
槐猪FTO 基因遗传多态性及其与肉质性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杭槐猪为试验材料,对FTO基因5′上游区域SNPg.-167TG、第一内含子SNPc.46-139AT和第三外显子同义突变SNPc.594CG遗传多态性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背膘厚度、眼肌面积等肉质性状的相关性进行研究,3个突变分别产生Eco RⅠ、XapⅠ和Bsh1236I等3个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结果表明:被测猪群在3个位点均存在一定的遗传多态性,PIC值分别为0.276、0.343和0.235,各位点等位基因型频率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g.-167TG位点,等位基因G为优势等位基因,其基因频率为0.791,然而,TT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GG基因型;c.46-139AT位点,等位基因T为优势等位基因,其基因频率为0.674,相对于AA基因型,TT基因型显著降低了背膘厚度;c.594CG位点,等位基因G为优势等位基因,其基因频率为0.837,各基因型个体之间在3个被测性状中差异均不显著。因此,FTO基因g.-167TG和c.46-139AT可作为槐猪肉质性状选育的潜在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9.
以50头杜长大三元杂交猪左胴体背最长肌为试验材料,测定了背膘厚度和肉色、肌肉大理石纹、熟肉率等肉质性状,研究了猪背膘厚度与肉色等肉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背膘厚度与肉色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与大理石纹、熟肉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猪生长及胴体性状3个相关基因座遗传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猪生长性状相关基因多态性,各多态位点对猪生长及胴体性状的影响,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PIT1、HDAC1、IGF2 基因在不同品种酶切位点多态性,分析不同基因型对生长与胴体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PIT1基因C等位基因、HDAC1基因G等位基因、IGF2基因A等位基因均有显著提高生长的效应,达100 kg活重所需时间一般可缩短6~9 d。PIT1基因C等位基因、HDAC1基因G等位基因、IGF2基因A等位基因提高瘦肉率3~5个百分点、背膘厚降低2~3 mm,生长性能指数得到相应提高。【结论】上述基因的有利等位基因有可能在选种中作为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获得了猪甲状腺素脱碘酶3(Deiodinase iodothyronine Ⅲ2,DIO3)基因1 568 bp的mRNA序列,包含编码278个氨基酸的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采用PCR-RFLP法检测外显子687 bp处的A/C突变(A/C687)在不同猪种中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及与生产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国内猪种中C等位基因占优势,DIO3基因的多态与瘦肉率(LMP)、肥肉率(FMP)、瘦肥肉比率(RLF)、肩部膘厚(SFT)、第6-7腰椎间背膘厚(RFT)、臀部膘厚(BFT)、眼肌面积(LEA)、肌内脂肪含量(IMF)等脂肪沉积和胴体性状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PCR-RFLP方法,检测外来品种大约克猪和江苏地方品种梅山猪、二花脸猪、姜曲海猪及培育品种苏钟猪共144头。结果表明,PGC1基因序列经AulI酶切后存在AA、AT和TT 3种基因型,其中大约克猪中AA基因型占优势,A等位基因频率为0.7,江苏地方品种猪中,TT占绝对优势。分析PGC1基因型与胴体性状相关性发现,AA基因型猪的脂肪重高于TT基因型猪,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倒数第三四腰椎间背膘厚AA基因型猪高于TT基因型猪,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AT基因型与TT基因型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37头西门塔尔牛第2条染色体上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基因(HDAC1)的Intron 4-Intron5、Intron 10-Intron 11和3′非翻译区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采用SSCP分析方法和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判定SNP基因型,并分析SNP基因型与屠宰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发现,西门塔尔牛的HDAC1基因Intron4-Intron 5以及3′端非翻译区没有突变位点;在HDAC1基因Intron 10-Intron 11区存在1个突变位点,该突变位点位于测序结果的110 bp处,为A/G突变,其中AG杂合子频率(48.6%)与纯合子GG/AA频率(51.4%)大致相当,但G等位基因频率(62%)远大于A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38%)。经在37头西门塔尔牛屠宰样品中的背膘厚屠宰性状比较,AA基因型个体的背膘厚显著低于GG和AG型个体,提示G等位基因对生长具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14.
采用PCR-RFLP方法对369头大白猪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3,IGFBP3)基因G3695A位点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了不同基因型与4个生长性状的关联。结果显示:大白猪IGFBP3基因G3695A位点的杂合度(H)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88 5和0.396 2,G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的频率最高;GG基因型达30 kg,100 kg体重日龄显著短于AA和GA基因型(P0.01);30~100 kg日增重最大(P0.01);GA基因型100 kg体重背膘最薄,显著低于其他两种基因型(P0.01)。IGFBP3基因G3695A位点与大白猪的生长速度和背膘厚存在显著关联,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采用PCR-RFLP的方法对230头秦川肉牛基因组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OLR1)基因进行研究,并对其基因型与部分肉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OLR1基因存在g.10497C>A突变,该突变位点能够被PstI限制性酶识别。群体中共存在3种基因型,分别命名为AA、AC和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87、0.217和0.496。等位基因A和C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396和0.604。χ2检验表明,该基因座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5)。关联分析结果表明,CC基因型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同样,CC基因型与高眼肌深度相关(P<0.05)。而AC基因型与AA和CC基因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背膘厚和肌间脂肪含量这2个性状上,3种基因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猪SLA-DQA一个新SNP的发现及其遗传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PCR-RFLP方法对新发现的一引起氨基酸改变的SNP位点(读码框第722位碱基)进行了检测,初步探讨了DQA基因作为影响经济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经在6个中国地方猪种及大白猪中PCR-RFLP检测,发现除小梅山和大白猪外,其它几个猪种均存在多态性,同时对6个地方猪种间的基因型频率的差异进行了χ2检验。在通城猪、长白猪、大白猪及其三元杂种猪长大通和达长通猪中检测了该位点的基因型,并运用GLM进行基因型与生长、胴体性状间关联分析,发现该SNP位点与平均背膘厚、6-7肋间背膘厚存在显著相关(P<0.05),与胸腰椎间背膘厚也接近显著性水平(P=0.06),与内脂率、眼肌高、肌肉失水率亦存在显著相关(P<0.05),但未发现与生长性状间的相关。  相似文献   

17.
猪GH基因部分突变位点在不同品种中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CR—RFLPs技术,以MspⅠ、ApaⅠ为内切酶,检测猪GH基因206—7ll位大小为506bp片段中2处突变位点(295—300位及563—566位),分析各多态位点在皮特兰猪、杜洛克猪、长白猪、姜曲海猪、梅山猪5个品种中的分布。结果表明:①MspⅠ酶切突变位点的3种基因型在5个品种中分布差异极显著,皮特兰猪与长白猪、姜曲海猪、梅山猪,杜洛克猪与长白猪、梅山猪,长白猪与姜曲海猪两两猪群间差异极显著,其他猪群间差异不显著。中国地方梅山猪、姜曲海猪和国外长白猪等位基因Gl的比例很低,皮特兰猪群的等位基因Gl的比例略高,其他猪群G2等位基因频率较高。②ApaⅠ酶切突变位点3种基因型,除梅山猪与其他猪群间分布差异极显著外,其他两两猪群间分布无差异,但各群体中G4等位基因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分离克隆了猪MBF1基因第4外显子的序列,测序发现在18 bp处存在T/C突变,引起Taq I酶切多态。利用PCR-RFLP方法对国内外4个猪种MBF1基因第4外显子的多态性进行分析发现,在国外猪种中等位基因T的的频率占优势;在中国猪种中C等位基因的频率占优势;在437头大梅F2代资源家系中进行性状关联分析发现该多态与瘦肉率、板油重、肩部背膘厚、眼肌高、眼肌宽、眼肌面积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9.
PHKG1基因g.8283 C>A位点是影响猪肉糖原酵解潜能及系水力的因果突变位点。为评估该位点是否对其他生产性状有影响,采用RFLP技术检测该基因位点在153头杜洛克猪群体中的多态性,并分析不同基因型对体质量、日增重、背膘厚、眼肌面积及瘦肉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HKG1 g.8283 C>A位点CC、AC、AA 3种基因型频率分布分别为0.320、0.536、0.144,优势等位基因C的频率为0.588,劣势等位基因A的频率为0.412;PHKG1不同基因型对体质量、日增重、背膘厚、眼肌面积、瘦肉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据此,为提高肉质性状,在兼顾体型外貌及性能测定的前提下,可尽快提高优势等位基因C的频率。  相似文献   

20.
选择MC4R和NR6A1基因分别对大白猪与清平猪杂交群体F2后代中黑色个体的胴体和生长进行关联性分析,以期为生产实践中对清平猪杂交品系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MC4R的优势基因为G等位基因,不同基因型明显影响背膘厚,AA型个体的平均日增重与AG型个体差异显著(P0.05),与GG型个体差异极显著(P0.01),其有利基因型为GG型;NR6A1的优势基因为A等位基因,不同基因型对背膘厚的影响差异明显,其对胴体和生长性状的有利基因分别为A和G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