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光俊  周开达 《种子》1991,(1):36-37
籼稻(O.sativa subsp.indica)和粳稻(O.sativa subsp.japonica)属于普通栽培稻(O.sativa L.)的两个亚种,二者杂交一代表现高度不育。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对此作了大量的遗传学研究,提出了种种假说,试图阐明水稻亚种间杂种(半)不育的起因。  相似文献   

2.
水稻籼粳杂种不育性及其类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克服栽培稻不同亚种间杂种F1的不育性是有效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前提.本研究选择了籼粳两亚种不同生态型的19个水稻品种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它们之间杂种不育性的表现特点及遗传特性.试验按p×q设计进行,以籼稻作为母本,共配置了90个籼粳交组合.调查了各组合F1的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研究结果表明:(1)各组合的小穗育性和花粉  相似文献   

3.
贾兆明 《种子科技》2006,24(1):49-49
配制杂交高粱比配制玉米杂交种简单,一般只需要两个隔离区,一个繁殖不育系,一个配制杂交高粱。  相似文献   

4.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服杂种不育性是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关键。由此对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原因、细胞学基础及两种主要基因遗传模式进行了总结,并详细综述了利用“亲和基因”克服籼粳杂种不育性的两种有代表性的学说-广亲和基因和特异亲和基因分子定位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两“亲和基因”共同利用的初步设想:将聚合了Si等位基因的粳型亲籼系与聚合了不同广亲和基因(中性亲和基因的广亲和力强、亲和谱广泛的粳型品种进行杂交和回交,选育出聚合不同广亲和基因和Si等位基因的粳型亲籼系,再与籼稻品种杂交,真正实现直接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5.
以856份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在双季籼稻区(500m)作早稻种植,成熟收获种子留稻桩30-40cm,在不施肥条件下进行云南种核心种质的再生力与籼粳,水陆,粘糯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籼、亚种间的再生力不存在明显的差别,其中再生能力较强的粳稻品种中多数携有热 的血缘。(2)一些陆稻品种的再生能力明显强于水稻,有些粳稻品种的再生能力也强于粘稻。(3)强再和能力基因不仅存在于籼稻中,而且存在于粳稻中,也存在于陆稻和糯稻品种中,因此从不同类型的云南种核心种质中发掘丰富的强再生力品种。  相似文献   

6.
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杂交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白菜杂种优势显著,利用核基因雄性不育系(简称“核不育系”)配制杂交种,不但可以克服利用自交不亲和系制种亲本繁殖困难、多代自交衰退、杂交率难以达到100%等缺点,而且还能有效防止亲本流失,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利用核不育系进行杂交制种主要包括亲本繁殖和杂交种生产。  相似文献   

7.
利用目前国内两个较好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和N422s与国际水稻所选育的新株型稻、华北育成粳、东北育成粳、南亚Aus稻、南方育成早、中籼稻杂交,考查F1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发现新株型稻与偏籼型的培矮64s配组在实粒数、单株穗数和单株粒重方面有些优势,但结实率偏低,如果把结实率的问题解决好,则新株型稻在我国的籼粳两系杂交稻育种中将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魏忠芬  张太平  王军  李德文 《种子》2007,26(11):113-115
根据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98-116AB生长发育特点和品质特性进行保优繁殖技术研究,在严格的隔离条件下进行原原种和原种亲本的保优繁殖技术研究,制订了既可连年保证所配杂交种的产量优势和增产潜力,又可防止不育系亲本优良种性和品质因繁殖代数增加造成混杂退化的隐性胞核雄性不育两系的原种繁殖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9.
《种子世界》2006,(10):15-15
国家863计划课题——水稻栽培稻籼粳两个亚种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课题进展顺利。课题组经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分析工作,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籼稻4号染色体基因组精确测序,这也是迄今为止完成的最大连续长度的籼稻单条染色体基因组序列。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代表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水稻作物品种。同时,籼粳栽培稻是现有主要杂交稻的亲本来源,籼粳杂种优势的利用是今后水稻杂交育种的主要发展方向。课题组通过系统地对籼、粳稻4号染色体基因结构、组成和顺序的异同进行分析和比较,同时包括对单核苷酸的多态性和插入或缺失的比较分析,获得了籼粳基因组差异的重要遗传信息;  相似文献   

10.
美国稻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3个美国稻(A)与籼稻(H)、粳稻(K)的F1杂种优势的研究结果表明,A×H的各性状的杂种优势与K×H(亚种间)比较一致,但一般稍低于K×H,单株产量、单株穗数和主穗颖花数优势较强,且是可利用的杂种优势,株高也有较强的优势,但是非利用的杂种优势,单株产量的优势大小与美国稻的亲和性有密切关系;在A×K中,单株产量和单株穗数有较强的杂种优势,表现了与K×K较一致的趋势。千粒重无论在A×H或A×K中都表现了较低的正向优势。另外,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美国稻中的广亲和品种(WCVS)与籼稻杂交或美国稻与粳稻杂交均为水稻杂优利用中较好的高产组合模式,其中A×K更为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1.
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118 A的遗传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瑞茂  陈大伦  汤晓华  李敏 《种子》2007,26(5):90-94
经遗传研究表明:核不育系118A的不育性受两对隐性重叠不育基因和一对隐性上位互作基因控制,不育基因与117AB、S45AB的不育基因为非等位基因,当两对基因隐性纯合,另一对上位互作基因为显性(RfRf或Rfrf)时,植株表现不育(aabbRfRf或aabbRfrf),其相应临保系的基因型为3对隐性纯合体(aabbrfrf)。纯合两型系内不育株与可育株(AabbRfRf或aaBbRfRf)杂交,F1为1:1的育性分离,系内可育株自交为3:1的育性分离。利用纯合两型系AabbRfRf或aaBbRfRf中不育株和可育株成对兄妹交可生产纯合两型系和不育系118A,不育系和临保系杂交生产全不育系118CA(aabbRfrf),全不育系与恢复系(AA-或-BB)杂交生产杂交种。  相似文献   

12.
栽培稻种内核糖体基因的ITS序列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戴小军  梁满中  陈良碧 《作物学报》2007,33(11):1874-1878
以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为外类群,对栽培稻(O. sativa)籼亚种(O. sativa ssp. indica)和粳亚种(O. sativa ssp. japonica)18个材料的核糖体基因(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ITS)全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供试材料中有籼亚种品种(系)9个,粳亚种品种(系)6个,爪哇稻2个和陆稻1个。结果发现,栽培稻种内总变异位点23个,占总碱基数的5.41%;8个信息位点,占总碱基数的1.82%。籼亚种ITS全序列的长度为425~430 bp,G+C含量为74.25%~75.59%;粳亚种ITS序列总长度为425 bp,G+C含量为74.25%~75.59%。以ITS全序列构建的系统树能将栽培稻区分为籼、粳2个亚种群,爪哇稻与籼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对研究栽培稻的演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杂种优势是一种普遍而广泛存在的生物学现象,作物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研究虽经历了百余年,但对其遗传机理的认识仍不甚深入。然而,在作物杂种优势的应用技术研究和杂交种的培育方面,成效斐然。本研究从杂种优势的经典遗传假说、水稻QTL单位点与杂种优势、QTL互作与杂种优势及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等方面,综述了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研究进展,提出在不同的杂交水稻组合中,显性作用、超显性作用和上位性互作效应均有体现,有利显性位点的积累可能是水稻亚种内杂种高产的基础,而少数超显性位点及基因间的互作可能在亚种间杂种优势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随着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机制的破解,采用在籼稻或粳稻遗传背景下,通过籼渗粳或粳渗籼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技术策略,已实现了杂交水稻高产育种的新跨跃。  相似文献   

14.
籼稻低温敏核不育系温室筛选与繁殖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籼稻低温敏核不育系是适合我国南方稻区应用的两用核不育系类型之一,由于其育性转换临界温度较低(23~24℃),在水稻正常生产季节繁殖比较困难,目前普遍采用的繁殖方法是冷水串灌、海南南繁和温室冬繁等技术.1995~1996年冬春季在广州首次利用温室控温技术冬繁培矮64S获得成功.但1997~1998年冬春季由于遇到罕见的异常低温,升温设施没跟上,穗发育时遭受生理冷害,致使不育系繁殖达不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玉米杂交种质量是玉米产量的关键,而杂交种的种子纯度是保证杂交种质量的根本。 从玉米杂交种生产的主要环节入手分析造成种子纯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了保证玉米杂交种种子纯度,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严把亲本质量关一定要严格控制亲本种子的来源。地(市)级种子部门按计划组织自交系繁殖和供应,严禁县级及其以下单位或个人等通过其它渠道调进繁殖。选用来源可靠和纯度、净度、发芽率高的自交系种子,是获得高质量杂交种的首要条件。 选择适宜的制种区,保证安全隔离玉米制种田应选择隔离条件好,集中连片的地块。 保证安全隔离的方法,如…  相似文献   

16.
明恢63由于具有对不育系的良好恢复性能及较强的配合力,是近年来杂交水稻“三系”组合组配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恢复系。明恢63系籼稻品种,但其本身的休眠及发芽特性与我国的大部分籼稻品种有较大的差异。为此,我们做了一些探索。 1 材料和方法收获后一个月和两个月进行的发芽试验使用的是本县1987~1989年繁殖的种子,收获后六个月进行的发芽试验使用的是1989年10月淮阴县农科所  相似文献   

17.
张瑞茂  侯国佐 《种子》1997,(2):40-43
通过整理提纯并按已制定的繁殖技术规程所繁殖的原原种(原种繁殖群体,下同)和原料(制种母本群体,下同)的不育率均可在较高水平上保持高度稳定,分别可达到49.8%-50.6%和49.1%-49.8%;其异形株率原原种可控制在0.17%-0.5296,原种可控制在0.38%-0.52%;初花整齐,原种从第一株初花到全部植株开花可控制在25天以下,其中95.3-99.6%的植株初花在15天的延续期内。用所繁殖的原种配制的杂交种油研五号在大面积生产上所生产的商品菜籽的芥酸含量可稳定在1.2-1.24%,含油量可稳定在39%左右,其杂交种丰产性和抗性得到了稳定并略有增强,多年来大面积平均产量在1884.0-1957.5kg/hm2,这说明达到了连年保持所配杂交种的产量优势和增产潜力.并稳定其优良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三系杂交稻恢复系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来自全国6个稻区16个省(市、自治区)及外引的128份三系杂交稻恢复系为试验材料,采用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的36对SSR引物及9个表型性状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根据SSR标记检测结果,基于遗传距离的Neibor-jointing聚类显示128份恢复系可分为6个类群,籼亚种(83.2%)和野败型(82.6%)大多数分布于类群1和类群2,粳亚种(81.5%)和BT型(78.6%)大部分聚在类群3,红莲型(75%)相对集中于类群1。系谱分析显示,含有IR24血缘的材料分布于4个聚类群,而明恢63及其衍生系则分布非常集中。36对SSR引物在128份恢复系中共检测出281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8.0个,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e)为0.6190,其中籼亚种(0.5770)略高于粳亚种(0.5656),但未达显著水平。按恢保类型,BT型(0.5816)>野败型(0.5705)>红莲型(0.4989),野败型与BT型无显著差异,但二者均显著高于红莲型。按不同地理来源,He呈现南方稻区大于北方稻区,以华中双单季稻稻区(0.6057)最高,与其他稻区差异极显著差异;其次为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区(0.5326);华北单季稻稻区(0.3902)最小,与其他稻区也差异极显著。表型性状检测的标记表明,平均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1.3980,其中籼、粳亚种分别为1.3746和1.3789,未达显著差异;不同恢保类型表现为BT型(1.4026)>野败型(1.3567)>红莲型(1.1732)。表型性状与SSR标记结果表现出一致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1*(按亚种)、0.9418(按恢保类型)和0.8835**(按稻区)。  相似文献   

19.
通过父、母本不同行比、不同规格的隔离网以及不同的自然隔离距离,研究青菜TPS不育系繁殖技术和青菜杂交种沪青杂1号的隔离制种技术。结果表明,父母本适宜行比为1:3,无纺布的隔离效果比尼龙网罩要好,在自然隔离条件下,隔离距离不能小于500m。  相似文献   

20.
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光合功能衰退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L.f.spontanea Roschev.)和五种栽培稻包括粳稻品种9516(O.sativa L var.9516)、武育粳3号(Wuyujing3)、97-7,籼稻品种NAU303和杂交籼稻汕优63为材料系统地比较了野生稻与栽培稻之间、栽培稻不同品种之间光合功能衰退进程的差异并对造成这些差异的生理生化机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