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明确不同燕麦品种(系)间抗倒伏能力差异及其原因,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对选育的I-D品系及父本(青海甜燕麦)、母本(青海444),以抗倒伏较强的林纳和抗倒伏较弱的青引1号燕麦为对照,在开花期和乳熟期开展了表型性状、器官鲜重和茎秆力学特征等指标与抗倒伏性间的相关关系研究,找出影响燕麦倒伏的主要性状,探明燕麦抗倒伏评价的主要指标,为今后抗倒伏型燕麦品种选育及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5个燕麦品种(系)乳熟期抗倒性强弱依次为林纳>I-D品系>青海甜燕麦>青海444>青引1号。相关分析表明,倒伏指数、表观倒伏率与穗长、穗位高、株高、重心高度、各器官鲜重、节间长呈正相关,与茎粗、秆壁厚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茎秆力学特性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燕麦第二茎节对抗倒伏性的影响大于第三茎节。茎粗、秆壁厚、穿刺强度、茎秆折断力、折断弯矩、弯曲力矩和弯曲性能可作为燕麦抗倒性评价指标。株高对燕麦品种倒伏性的影响大于穗部特征,秆壁厚和茎粗对燕麦的抗倒性影响最大,穿刺强度最能反映燕麦品种抗倒伏能力,提高茎秆厚度和折断性能是提高燕麦抗倒伏能力的重要途径。选育的I-D品系燕麦株高适中,茎粗、秆壁厚、节间长及茎秆力学特性等方面优于亲本,其抗倒性显著优于亲本。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不同燕麦品种(系)间抗倒伏能力差异及其原因,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对选育的I-D品系及父本(青海甜燕麦)、母本(青海444),以抗倒伏较强的林纳和抗倒伏较弱的青引1号燕麦为对照,在开花期和乳熟期开展了表型性状、器官鲜重和茎秆力学特征等指标与抗倒伏性间的相关关系研究,找出影响燕麦倒伏的主要性状,探明燕麦抗倒伏评价的主要指标,为今后抗倒伏型燕麦品种选育及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5个燕麦品种(系)乳熟期抗倒性强弱依次为林纳I-D品系青海甜燕麦青海444青引1号。相关分析表明,倒伏指数、表观倒伏率与穗长、穗位高、株高、重心高度、各器官鲜重、节间长呈正相关,与茎粗、秆壁厚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茎秆力学特性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燕麦第二茎节对抗倒伏性的影响大于第三茎节。茎粗、秆壁厚、穿刺强度、茎秆折断力、折断弯矩、弯曲力矩和弯曲性能可作为燕麦抗倒性评价指标。株高对燕麦品种倒伏性的影响大于穗部特征,秆壁厚和茎粗对燕麦的抗倒性影响最大,穿刺强度最能反映燕麦品种抗倒伏能力,提高茎秆厚度和折断性能是提高燕麦抗倒伏能力的重要途径。选育的I-D品系燕麦株高适中,茎粗、秆壁厚、节间长及茎秆力学特性等方面优于亲本,其抗倒性显著优于亲本。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影响燕麦抗倒伏性的关键性状,选用高寒地区一组抗倒伏能力较强的燕麦资源(QYJ301、QYJ386、QYJ322、QYJ986、QYJ211)与另一组较易倒伏的燕麦资源(QYJ272、QYJ224、QYJ288、QYJ320、QYJ280、QYJ055)对与抗倒伏相关的25个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抗倒伏组品系与易倒伏组品系的株高(抗倒伏组:103.00~117.40 cm;易倒伏组:125.80~144.18 cm)、穗长(抗倒伏组:17.82~21.94 cm;易倒伏组:23.82~27.10 cm)、重心高度(抗倒伏组:50.24~56.34 cm;易倒伏组:56.70~59.24 cm)、穗位高(抗倒伏组:84.54~95.46 cm;易倒伏组:98.80~117.08 cm)、基部节长、茎粗、茎粗系数、倒伏指数与茎基部力学性状均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且不同倒伏性能的燕麦资源在抗倒伏相关性状上表现不同。利用上述存在显著差异的22个相关性状进行聚类分析,以相对距离10作为划分,将11个燕麦资源聚成两类,即抗倒伏组与易倒伏组。进一步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株高、穗长、重心高度、穗位高、茎粗系数、茎基部力学性状均与倒伏指数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关系,均可作为评价燕麦抗倒伏性能的重要指标,这些性状综合影响燕麦的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不同燕麦种质资源抗倒伏能力差异,明确影响燕麦(Avena sativaL.)抗倒伏的主要因素,本试验以青藏高原地区9个燕麦品种为研究材料,对其表型性状、茎部力学特性、显微结构及根系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燕麦各部位性状特征对燕麦倒伏率影响的路径及路径系数。结果表明:9份燕麦品种中‘林纳’(A.sativa‘LENA’)的抗倒伏能力最强,其穗长、株高、重心高、第二节节长显著低于‘青引2号’(A.sativa‘Qingyin No.2’)和‘青永久870’(A.sativa‘Qingyongjiu 870’)(P<0.05),而第二节壁厚、弯曲性能、穿刺强度、茎秆折断力、单株根重、主根长和毛细根长均显著高于‘青引2号’和‘青永久870’(P<0.0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茎部形态结构对燕麦抗倒伏能力直接效应最大,根系特征对燕麦抗倒伏能力的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突出。因此,进行抗倒伏燕麦品种选育时,应综合考虑茎部形态结构和根系特征,以提高品种选育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南铭  赵桂琴  李晶  柴继宽  刘彦明 《草地学报》2019,27(5):1284-1290
本研究以抗倒性不同的4个燕麦(Avena sativa L.)品种为材料,分析了乳熟期茎秆基部理化物质含量差异,探讨了茎秆理化特性与燕麦抗倒伏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燕麦品种田间倒伏分级和实际倒伏率差异显著(P<0.05),抗倒伏品种与易倒伏品种在茎秆理化物质含量上差异显著(P<0.05)。抗倒伏品种茎秆基部第1节、第2节氮和镁低于易倒伏品种,而茎秆基部第1节、第2节钾、钙和硅高于易倒伏品种。另外,抗倒伏品种茎秆基部第1节、第2节木质素、纤维素和可溶性糖及C/N显著(P<0.05)高于易倒伏品种。4个燕麦品种茎秆基部理化物质与倒伏指数及其构成要素、茎秆基部形态特征间均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关系,茎秆基部第1节与第2节钾、钙和硅,可溶性糖、木质素及纤维素含量的高低与燕麦抗倒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倒伏是影响燕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筛选与燕麦抗倒伏性密切相关的形态性状并构建评价体系,是开展燕麦抗倒种质鉴定与创新利用的重要基础。通过比较20份不同基因型燕麦根系、茎秆和穗部18个形态性状间的差异性,结合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筛选与抗倒伏性密切相关的形态指标,采用逐步线性回归方法构建燕麦抗倒伏评价形态指标体系,为燕麦抗倒伏品种选育提供依据。不同基因型燕麦材料在同一性状间表现出较大差异,且形态性状在基因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同一基因型材料的根、茎和穗部形态性状在两个试验点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际倒伏率变异系数平均达81.17%,遗传变异比较丰富,重心高度变异系数最小,仅为7.91%,同一基因型材料的根系、茎秆、穗部性状在两个试验点间存在较大差异,各形态性状的基因型与试验环境间存在显著互作效应(P<0.05)。茎秆强度、重心高度和基部节间茎长及根体积同燕麦抗倒伏性关系密切,是影响燕麦抗倒伏性的关键指标。主成分分析得到3个能代表11个形态性状85.082%信息量的关键因子,依据根体积、茎秆基部第1、2节长度、茎秆机械强度及穗鲜重,小...  相似文献   

7.
南铭  赵桂琴  李晶  柴继宽  刘彦明 《草地学报》2018,26(6):1382-1391
以20个燕麦品种为材料,研究茎秆形态特征与抗倒伏性的关系,明确影响燕麦抗倒伏性的关键形态特征,为燕麦抗倒伏育种及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供试燕麦品种田间倒伏分级年际间变化不大,不同燕麦品种茎秆形态特征差异显著(P<0.05),均与茎秆倒伏指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筛选出对燕麦倒伏起关键作用的6类主要形态因子,第2节粗度与壁厚、重量、节间充实度,机械强度、单茎(株)重、穗下节长是衡量和鉴定燕麦品种抗倒伏性强弱的关键形态指标。茎秆质量可划分为特优型、优质型、中间型和劣质型四种类型,其优劣程度间接反应抗倒伏能力,不同类型间茎秆倒伏指数和第2节机械强度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燕麦(Avena sativa)种质资源营养器官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和各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为燕麦育种和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国内外收集的590份燕麦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对其从地上器官质量性状、茎部性状、叶部性状和分蘖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分析,并利用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评价其营养器官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水平。结果表明:590份燕麦种质资源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以茎节绒毛最高(1.026),苗期株型最低(0.162);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以第三茎节茎粗最高(2.09),旗叶叶面积最低(1.87);变异系数以无效分蘖数(54.92%)最大,茎节数最小(12.20%);茎部性状和倒二叶长、倒二叶叶面积是影响燕麦种子和饲草产量的重要因子。590份燕麦资源可分为4大类群,其中类群Ⅲ可作为饲草型育种目标的亲本材料,类群IV可作为抗倒伏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9.
梁国玲  刘文辉  张永超  刘勇 《草地学报》2020,28(4):1024-1033
为探讨倒伏发生对高寒区燕麦(Avena sativa L.)产量形成产生的影响,本试验在灌浆期选择长势和表观倒伏率基本一致的6份燕麦材料,分析倒伏和未倒伏植株燕麦籽粒千粒重、含水量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形成规律。结果表明,燕麦籽粒灌浆速率随灌浆进程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倒伏燕麦籽粒灌浆进程较对照(未倒伏)变缓,其灌浆速率和生长速率分别较未倒伏植株籽粒低17.94%和10.49%;倒伏显著(P<0.05)影响籽粒千粒重、含水量、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倒伏发生后成熟期燕麦籽粒的千粒重、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平均较对照分别降低9.80%、33.58%和3.89%;倒伏对不同燕麦材料的影响程度不同,成熟期对‘青永久125’、‘青永久380’和‘青永久787’千粒重影响较大,分别较对照降低10.55%、10.23%和9.94%;对‘青永久402’和‘青永久380’淀粉含量影响较大,分别较对照降低6.86%和4.24%,对‘青永久402’、‘青永久787’和‘青永久993’可溶性糖含量影响较大,分别较对照降低46.79%、39.67%和38.43%。可见,灌浆期倒伏是燕麦籽粒产量和品质降低的主要因素,在燕麦育种中应加强抗倒伏型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高寒区不同燕麦(Avena sativa L.)资源抗倒伏能力差异及其原因,本研究选择抗倒性不同的6份燕麦材料,比较其乳熟期生物量构成和茎秆特征与倒伏的关系,为燕麦抗倒伏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6份燕麦材料茎基部的第二茎节茎粗、茎粗系数、节间长显著高于第一茎节,第一茎节杆壁厚和茎部力学特性显著高于第二茎节。燕麦表观倒伏率与茎、穗和单株鲜、干重间呈显著负相关;与重心高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基部第一、二茎节茎粗、杆壁厚和茎粗系数间呈显著负相关,与茎节长间呈显著正相关;与茎秆力学特征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地上生物量、重心高度、茎秆基部的茎粗、杆壁厚和茎秆力学特性可作为高寒区燕麦抗倒伏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国内外180份饲用燕麦(Avena sativa L.)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评价其表型遗传变异水平,结果表明180份饲用燕麦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以粒型(1.2)最大,粒色(0.67)最小;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以单株生物量(2.07)最大,有效分蘖数(1.82)最小。变异系数最大的是铃数(31.82%),最小的是粒长(8.97%)。主成分分析发现第1主成分反映的是穗部特征因子,第2主成分反映的是产量构成因子,第3个主成分反映的是种子特征因子。聚类分析将所有种质资源分为五类,其中种质群I、II、IV可分别作为筛选高产饲用型燕麦以及多目标性状品种、抗倒伏品种以及籽粒型燕麦品种的优良亲本,为饲用燕麦种质资源的筛选利用和遗传育种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选取19个燕麦(Avena sativa)品种(系)的产量相关性状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探讨甘肃中部半干旱地区燕麦种子产量影响因素并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的燕麦种质。结果表明:燕麦种子产量为3 283.33~5 833.33 kg·hm-2,其中‘Cinskinaly’的产量最高。种子产量与千粒重、成穗数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与单株穗粒重显著正相关(P <0.05),而与株高显著负相关(P <0.05);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穗粒数、单株穗粒重、千粒重是决定种子产量的重要因素。聚类分析将19份燕麦材料析划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可作饲草资源加以筛选利用;第Ⅱ类适合作高产抗倒伏产籽型品种;第Ⅲ类为优选裸燕麦材料;而第Ⅳ类生产适应性和田间表现差,可直接淘汰。筛选出综合表现较佳的两个裸燕麦品系‘201006-01-01-9’‘201003-06-5’和1个皮燕麦品系‘201113-03-05’,可提升到甘肃省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13.
2014~2015年,在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红原牧草育种试验基地,对在引种筛选评价中表现较好的燕麦"梦龙"与川西北高原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燕麦品种阿坝、青海444、青燕1号(对照品种)进行了物候期、农艺性状、生产性能、牧草品质及抗倒伏性等方面的观测比较。连续两年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栽培管理条件下,梦龙燕麦鲜草和干草产量平均分别达35 947.22kg/hm~2和9 191.73kg/hm~2,比对照分别增产42.5%~82.0%和31.8%~75%,差异极显著;种子产量平均达2 622.31kg/hm`2,比对照增产3.1%~53.5%,与对照品种阿坝燕麦种子产量相当,显著高于青海444和青燕1号的种子产量。梦龙燕麦粗蛋白产量达868.62kg/hm~2,比阿坝、青海444和青燕1号分别增产56.0%、53.1%和30.5%,差异显著。梦龙燕麦开花期和蜡熟期的倒伏率分别为3.5%和15%,比对照品种分别低83.3%~94.3%和40%~83.6%。因此,梦龙燕麦具有粗蛋白产量高、适口性好、分蘖能力强、抗倒伏、生产性能稳定等特点,可用于高寒牧区春季卧圈种草、人工草地建植以及盆周山区冬闲田种草等。  相似文献   

14.
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机制指具有同种miRNA反应元件(microRNA response elements, MRE)的RNA分子,通过竞争性地结合该miRNA以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细胞的生物学功能。ceRNA机制的有效性受细胞环境、miRNA活性及其与不同RNA分子间亲和力等因素的影响。虽然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等均可作为ceRNA,但circRNA是相对更为有效的ceRNA分子,因为其在进化过程中稳定且保守,可使ceRNA信号在不同组织中传导。本文在探讨ceRNA调控机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综述了circRNA作为ceRNA调控畜禽肌肉发育、脂肪沉积、乳腺及卵泡发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畜禽重要经济性状中ceRNA调控网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间作种植与氮添加对高寒区燕麦(Avena sativa)和豌豆(Pisum sativum)农艺性状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燕麦新品系‘青永久872’和饲用豌豆‘青建1号’为试验对象,比较间作种植模式和氮添加对间作燕麦、豌豆关键农艺性状的调控作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种植方式和氮添加均影响燕麦和豌豆农艺性状表现;2)低氮添加和隔行间作种植的燕麦、豌豆间作体系总土地当量比最高,且在N2 (50 kg·hm-2)和N3 (200 kg·hm-2)处理下燕麦种间竞争力强于豌豆;3)冗余分析(RDA)表明,种植方式和氮添加水平与燕麦株高、分蘖等与草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正相关,氮添加水平与豌豆草产量相关农艺性状正相关,种植方式与豌豆种子产量相关农艺性状正相关;4)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在未添加氮N1(0 kg·hm-2)时,单播燕麦分蘖和豌豆始荚节数、隔行间作燕麦单株籽粒数和豌豆荚数以及同行混合间作燕麦分蘖和豌豆荚数与草产量关联系数最大;在低氮添加N2(50 kg·hm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高产栽培的肥水条件下,在小麦拔节后期施用多种植物生长物质对倒伏、穗花发育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对照倒伏严重的地块,喷施麦特(环己烷三酮类植物生长延缓剂)处理可极显著抑制穗下、倒2和倒3节间伸长,全田未发生倒伏且穗花发育正常,较对照增产33.1%;多效唑(三唑类植物生长延缓剂)处理在晚施条件下抗倒伏效果降低,穗花发育明显受到抑制;天宝(增产胺类)、芸薹素(芸薹素内酯类)、爱多收(复硝钾类)和起土产(壳多糖类)处理倒伏程度略轻于对照,而单株穗数和穗粒数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喷施亚硒酸钠对燕麦(Avena sativa L.)茎部形态特征及其抗倒伏能力的影响,本研究以‘坝莜18号’为试验材料,在抽穗期对大田燕麦喷施不同浓度亚硒酸钠(0,16.44,21.92,54.8,65.76,98.64 g·hm-2),分析在喷硒后10,20,30,48 d燕麦茎部的形态特征、力学特征及抗倒伏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叶面喷施亚硒酸钠会影响燕麦茎秆的形态特征和抗倒伏能力。随着施硒量的增加,燕麦茎秆抗倒伏能力先升高后降低,并在施硒浓度为54.8 g·hm-2水平下达到最大值。抗倒伏指数与株高、重心高度、茎秆基部第2节间茎粗、壁厚、节间充实度、惯性矩、抗弯刚度和机械强度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弹性模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外源硒通过影响燕麦茎部形态特征和茎秆基部第二节间的强度,进而影响燕麦的抗倒伏能力。在燕麦抽穗期喷施浓度为54.8 g·hm-2的亚硒酸钠,其抗倒伏性最强。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宁夏干旱地区栽培草地建植中燕麦(Avena sativa)与毛苕子(Vicia villosa)最佳混播方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滴灌条件下燕麦与毛苕子同行混播(TH)、间行混播(JH)、交叉混播(JC)、条撒混播(TS)、燕麦单播(YD)和毛苕子单播(MD)对牧草农艺性状、种间关系及营养品质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 (PCA)进行综合评价,为提高混播草地饲草供给能力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燕麦与毛苕子4种混播方式均显著提高了混播草地牧草产量、改善了牧草品质(P 0.05)。其中,间行混播方式下牧草干草产量达11 164.47 kg·hm-2,比燕麦、毛苕子单播分别提高了50.76%、47.94%;4种混播方式的相对产量总和(RYT)均大于1,表现为种内竞争强于种间竞争,燕麦和毛苕子具有一定的生态位分化;间行混播牧草相对饲喂价值为124.38,仅低于毛苕子单播的相对饲喂价值。通过PCA综合分析,燕麦与毛苕子间行混播牧草综合性状表现排名第一。因此,燕麦与毛苕子间行混播方式可在宁夏干旱地区滴灌条件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该文主要针对2018年国内外家兔传统育种、分子育种和繁殖技术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其中传统育种方面主要研究了选择效应及性状评定、遗传与环境互作和种质性能测定;分子育种方面主要涉及生长、肉质、皮毛、繁殖等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而家兔繁殖技术方面主要包括精液冷冻研究及添加物和环境对家兔繁殖的影响。2018年国内在家兔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方面研究较多,传统育种主要对一些地方品种种质性能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子育种主要集中于肉质、皮毛和繁殖性状的研究,并获得了新的相关分子标记和基因;但家兔繁殖技术方面研究相对较少。而国外传统育种主要研究了选择与性状评定和遗传与环境互作;分子育种主要集中在筛选生长与肉质及繁殖性状分子标记的研究方面,但在皮毛性状方面的研究相对欠缺,且国外分子育种主要是使用传统的研究方法筛选分子标记或研究性状相关基因的功能,而国内多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对研究性状具有重要调控功能的基因及调控网络。作者对2018年国内外家兔育种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今后家兔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宁夏干旱地区栽培草地建植中燕麦(Avena sativa)与毛苕子(Vicia villosa)最佳混播方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滴灌条件下燕麦与毛苕子同行混播(TH)、间行混播(JH)、交叉混播(JC)、条撒混播(TS)、燕麦单播(YD)和毛苕子单播(MD)对牧草农艺性状、种间关系及营养品质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进行综合评价,为提高混播草地饲草供给能力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燕麦与毛苕子4种混播方式均显著提高了混播草地牧草产量、改善了牧草品质(P<0.05).其中,间行混播方式下牧草干草产量达11164.47 kg·hm?2,比燕麦、毛苕子单播分别提高了50.76%、47.94%;4种混播方式的相对产量总和(RYT)均大于1,表现为种内竞争强于种间竞争,燕麦和毛苕子具有一定的生态位分化;间行混播牧草相对饲喂价值为124.38,仅低于毛苕子单播的相对饲喂价值.通过PCA综合分析,燕麦与毛苕子间行混播牧草综合性状表现排名第一.因此,燕麦与毛苕子间行混播方式可在宁夏干旱地区滴灌条件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