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研究宁夏干旱区行距与播量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行距为20,30,40和50 cm,副区播量为10,15,20和25 kg·hm-2,利用灰色关联度以及回归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行距对潜在种子产量和发芽势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发芽率有显著影响(P<0.05);播量对实际种子产量、潜在种子产量和发芽势有极显著影响,对发芽率影响不显著;行距和播量对实际种子产量、潜在种子产量和发芽势有极显著交互作用,对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影响不显著。行距30 cm和播量15 kg·hm-2处理的种子产量最高;行距30 cm和播量20 kg·hm-2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均最高;通过建立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可得,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的提高主要由生殖枝数实现。综上所述,为求得宁夏干旱区无芒雀麦最高种子产量和最优种子质量应将行距设为30 cm,播量设为15~2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2.
赵梦雨  王斌  王腾飞  兰剑 《草业科学》2023,(11):2871-2878
为探讨宁夏半干旱区紫花苜蓿(Medicaco sativa)种子田高效生产的最佳播种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播种量(S1:1.2 kg·hm-2,S2:1.8 kg·hm-2,S3:2.4 kg·hm-2,S4:3.0 kg·hm-2,S5:3.6 kg·hm-2)对紫花苜蓿种子生产性能和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对紫花苜蓿株高、一级分枝数、每生殖枝花序数、每花序小花数、每花序结荚数、单位面积生殖枝条、每荚种子数、千粒重、实际种子产量和表现种子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 <0.05),其中单位面积生殖枝数、每生殖枝花序数、每花序结荚数、每荚种子数及千粒重均在S4播量下达到最高,分别为177.09、23.35、12.56、6.16和1.88 g;株高和每花序小花数在S2播量下达到最大,分别为87.81 cm和1...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氮肥施用量与行距对赖草(Leymus secalinus)种子产量及质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氮肥添加量(N0 0 kg·hm-2,N1 60 kg·hm-2,N2 120 kg·hm-2,N3 180 kg·hm-2),副区为行距(R1 30 cm, R2 40 cm, R3 50 cm, R4 60 cm),利用灰色关联度、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种子产量及质量综合分析,明确影响种子产量的关键因素,筛选赖草种子生产最优种植配置组合。结果表明:影响赖草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生殖枝数、千粒重、种子数/小穗、小穗数/生殖枝,对产量贡献最大的因素是种子数/小穗。经灰色关联分析可知,120~180 kg·hm-2施氮量和60 cm种植行距时获得最优的种子产量与种子质量,而120 kg·hm-2施氮量处理下的实际种子产量、潜在种子产量与180 kg·hm-2施氮量处理均无显著差异,因此从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考虑,赖草种子生产可采...  相似文献   

4.
行距与播种量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产量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酒泉、通辽、绥化3地同时进行了行距与播种量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产量组分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地区行距是影响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播种第2年30 cm行距的种子产量显著高于50 cm,70 cm和90 cm行距处理;播种量对种子产量没有显著影响;3地间种子产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通辽地区产量最高为1368.4 kg.hm-2,酒泉次之是1005.2 kg·hm-2,绥化最低为284.8 kg·hm-2。行距对无芒雀麦生殖枝数/m2和千粒重影响显著(P<0.05),播种量对无芒雀麦产量组分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夏燕1号”燕麦高产栽培措施,挖掘其高产潜力,在甘肃省夏河县开展了不同播量(120、180、240、300 kg/hm2)和不同行距(10、15、20、30 cm)试验,探讨了播量和行距对“夏燕1号”农艺性状、鲜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对“夏燕1号”分蘖数和有效分蘖数影响极显著(P<0.01);行距对“夏燕1号”叶宽和茎粗影响显著(P<0.05),同时对叶长、穗长、分蘖数和有效分蘖数影响极显著(P<0.01);鲜、干草产量在行距20 cm+播量240 kg/hm2时均为最高,分别达20 926.01 kg/hm2和8 447.83 kg/hm2;种子产量则在行距30 cm+播量300 kg/hm2时最高,达3 171.17 kg/hm2。通过相关分析,株高、分蘖数、有效分蘖数、穗长与种子产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干草产量与种子产量显著正相关(P<0.05);穗长、分蘖数与干草产量显著正相关(P&...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行距和播量对河北滨海盐碱地苜蓿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中苜一号’为材料,设置了15 cm(R1),20 cm(R2),25 cm(R3)3个水平的行距和7.5 kg·hm-2(S0),15 kg·hm-2(S1),22.5 kg·hm-2(S2),30 kg·hm-2(S3),37.5 kg·hm-2(S4)5个水平的播量,共15个处理,研究了苜蓿叶片色素含量、荧光参数、光合曲线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行距的增大苜蓿叶片叶绿素含量(Chlorophyll content, ChlM)和氮-黄酮醇指数(Nitrogen flavonol index, NFI)均呈下降趋势,R1S2处理的苜蓿叶片NFI最高。通径分析表明,行距和播量配置通过调节叶片ChlM,花青素含量(Anthocyanin content, AnthM),黄酮醇含量(Flavonol content, FlvM),最大光合效率(Maximal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7.
何斌  刘颖  马玉寿 《草地学报》2023,(5):1588-1598
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以喷施三十烷醇(0.15,0.30,0.45,0.60 mg·L-1)、生长素(20.0,30.0,40.0,50.0 mg·L-1),抗倒酯(141.0,282.0,423.0,564.0 g·hm-2)及多效唑(50.0,100.0,200.0,400.0 g·hm-2)后的发草(Deschampsia cespitosa)为试验材料,探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均能提高发草种子产量,其中以100.0 g·hm-2多效唑效果最佳,较CK增产207.15%;各产量构成因素与种子产量均呈正相关,其中喷施三十烷醇后发草单株穗重与种子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喷施生长素后每生殖枝结实数与种子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喷施抗倒酯后千粒重与种子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喷施多效唑后发草每生殖枝小花数与种子产量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青海省本地燕麦推广品种‘青燕1号’种子田的适宜播量、行距及播种方式,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分别设4个播量水平和5个行距水平(含1个人工撒播),研究不同播量和行距对种子及秸秆产量的影响,完善该品种在实际生产中的栽培技术,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结果显示,不同播量和行距处理下燕麦种子和秸秆产量差异显著(P<0.05),种子产量以播量S3 (225 kg·hm-2)行距R2 (20 cm)最高,秸秆产量以播量S4(270 kg·hm-2)行距R1(15 cm)最佳,分别达7937.30和11872.60 kg·hm-2。不同播种方式对种子产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撒播下种子产量随播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播量S3(225 kg·hm-2)水平最佳,较最低产量的处理高1.51倍;与撒播相比,条播种植增产效应明显,最高种子产量(S3R2)显著(P<0.05)高于撒播最高产量(S3R0)。从各产量性状与种子产量相关性分析来看,主穗小穗数、主穗小花数、花序长、叶面积、有效分蘖数、小穗粒数、单序籽粒数、单序籽粒重及千粒重与产量相关性显著(P<0.05),而通过建立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关系模型发现,主穗小穗数、千粒重、单序籽粒重对种子产量增益作用明显,三者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均处较高水平,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通过适当的调整栽培措施,增加主穗小穗数、千粒重和单序籽粒重从而提高燕麦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和燕1号’燕麦(Avena sativa)的栽培措施,挖掘其高产潜力,本研究在甘肃省和政县进行了不同播量和不同行距的试验,探讨了播量和行距对‘和燕1号’农艺性状、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和行距对‘和燕1号’的农艺性状、干草产量及种子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干草产量在行距30 cm+播量300 kg·hm~(–2)时最高,达9 059.73 kg·hm~(–2);种子产量则在行距20 cm+播量300 kg·hm~(–2)时最高,达2 728.40 kg·hm~(–2)。通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株高、分蘖数、干草产量、种子产量与行距极显著正相关(P 0.01),茎粗、叶长、有效分蘖数与行距显著正相关(P 0.05);种子产量与播量显著正相关(P 0.05),分蘖数、茎粗、叶宽与播量显著负相关(P 0.05),其中穗长与播量极显著负相关(P 0.01);种子产量与株高、干草产量极显著正相关(P 0.01);株高对干草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影响‘和燕1号’株高、有效分蘖数、叶长、茎粗等指标来挖掘该品种产量潜力,做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氮磷处理对老芒麦种子产量、产量组分及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氮磷处理对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种子产量组分、产量以及对不同生育期老芒麦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90 kg N·hm-2时,种子产量达到最高为592.26 kg·hm-2,氮肥对千粒重影响显著(P<0.05);施90 kg P·hm-2时,种子产量达到最大为680.61 kg·hm-2,磷肥主要通过影响分蘖数、生殖枝数和小穗数来提高产量;氮磷互作对千粒重影响显著(P<0.05)。不施肥时总根长和根系表面积根生长处于较高的水平,随着施氮量和施磷量的增加,根表面积和总根长均先减小后增加,氮肥对老芒麦根平均直径无显著影响;返青期至抽穗期根系生长速度较快,成熟期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1.
行距对“川草2号”老芒麦生殖枝及种子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对30,45,60,75,90 cm五个行距下,老芒麦枝条性状、花序性状、种子产量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行距首先通过对分蘖数、生殖枝比例、生殖枝数/m2、生殖枝高度、生殖枝直径等有极显著影响,继而造成穗柄长、穗柄直径、穗轴长、小穗数/生殖枝、小花数/生殖枝等差异极显著,最终导致结实率、表现种子产量与实际种子产量的差异;单位面积小花总数、潜在种子产量受行距影响不大且趋于稳定;偏相关分析说明,在行距恒定时,株高是影响结实率的主要因素,花穗柄长度反映小穗数/生殖枝、种子数/生殖枝与实际种子产量,可通过株高与花穗柄长度预测结实率与种子产量;千粒重与其他参数相关性低,是相对稳定的种子性状;行距60 cm时,潜在种子产量、表现种子产量和实际种子产量最高,适宜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王琴  王旭成  李小云  王斌  高雪芹  伏兵哲 《草地学报》2022,30(12):3470-3480
为探究宁夏干旱区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种子生产最佳施肥配比,采用“3414”施肥设计进行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不同氮(Nitrogen,N)、磷(Phosphorus,P)、钾(Kalium,K)配比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利用灰色关联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以期为宁夏干旱区无芒雀麦种子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N,P和K配比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构成因素、种子质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N2P2K2(氮、磷和钾的施肥量分别为90,105和60kg·hm-2)处理的实际种子产量最高,达2308.89kg·hm-2,较对照N0P0K0(不施肥)处理显著增产53.98%;N2P2K2处理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最高,发芽势仅次于处理N0P2K2(氮、磷和钾的施肥量分别为0,105和60kg·hm-2);单位面积生殖枝数和每花序小穗数是影响实际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且均对种子产量的贡献起直接作用。经灰色关联和多元回归函数综合评价得出,氮、磷和钾的施肥量分别为90,105和60kg·hm-2是无芒雀麦实现高产的最佳配比,可在宁夏干旱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宁夏地区滴灌条件下紫花苜蓿种子生产的最适合的灌水及施肥量,以‘甘农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4个灌水梯度(900、1350、1800和2250 m3·hm-2),副区为5个肥料梯度(N-P2O5-K2O:0-0-0、9-45-60、18-90-120、27-135-180和36-180-240 kg·hm-2),分别对不同处理的苜蓿种子产量构成因素及种子产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灌水和施肥可以提高苜蓿种子产量,随着灌水量和施肥量的增加,苜蓿种子产量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灌水对苜蓿的小花数、花序数、结荚数、种子数、结荚率和千粒重有显著影响,经通径分析得出,花序数、生殖枝数、千粒重和结荚率对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在灌水量为900 m3·hm-2、施肥量为27-135-180 kg·hm-2时,苜蓿种子产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最高。通过回归寻优模型,得出在宁夏引黄灌区苜蓿种子生产中滴灌的最佳灌水量为2250 m3·hm-2,在当地的土壤条件下最佳施肥量为:氮肥34.44 kg·hm-2,磷肥172.68 kg·hm-2,钾肥230.28 kg·hm-2。  相似文献   

14.
行距和播量对麦宾草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藏高原黑土滩退化草地上,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了行距与播量对麦宾草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行距和播量对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影响显著,二者对种子产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30 cm行距的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都显著高于15cm行距,30 kg/hm2播量的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其它播量处理(P<0.05),播量为15 kg/hm2的种子产量最高。以生产饲草为目的 ,麦宾草播种行距为30 cm、播量30 kg/hm2较为适宜;若收获种子,播量可减小到15 kg/hm2。  相似文献   

15.
行距和播量对白三叶生育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研究行距和播种量对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生长发育及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和播量影响白三叶的生育进程,随着播量和行距的增大,生育时期延长,冠层高度、生殖枝高度和种子产量增加;各处理干物质分配规律不同,在收获时,处理2的花和种子比例最大,分别达34.93%和12.98%;处理3种子产量最高,其潜在和实际种子产量分别达1046.2和443.1kg/hm2。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青海省本地燕麦推广品种‘青燕1号’种子田的适宜播量、行距及播种方式,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分别设4个播量水平和5个行距水平(含1个人工撒播),研究不同播量和行距对种子及秸秆产量的影响,完善该品种在实际生产中的栽培技术,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结果显示,不同播量和行距处理下燕麦种子和秸秆产量差异显著(P0.05),种子产量以播量S_3(225 kg·hm~(-2))行距R_2(20 cm)最高,秸秆产量以播量S_4(270 kg·hm~(-2))行距R_1(15 cm)最佳,分别达7937.30和11872.60 kg·hm~(-2)。不同播种方式对种子产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撒播下种子产量随播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播量S_3(225 kg·hm~(-2))水平最佳,较最低产量的处理高1.51倍;与撒播相比,条播种植增产效应明显,最高种子产量(S_3R_2)显著(P0.05)高于撒播最高产量(S_3R_0)。从各产量性状与种子产量相关性分析来看,主穗小穗数、主穗小花数、花序长、叶面积、有效分蘖数、小穗粒数、单序籽粒数、单序籽粒重及千粒重与产量相关性显著(P0.05),而通过建立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关系模型发现,主穗小穗数、千粒重、单序籽粒重对种子产量增益作用明显,三者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均处较高水平,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通过适当的调整栽培措施,增加主穗小穗数、千粒重和单序籽粒重从而提高燕麦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17.
甘肃荒漠灌区播量和行距对紫花苜蓿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播量和行距是实现紫花苜蓿高产和优质的重要栽培技术措施。为此,采用裂区设计,以播量(12.0、16.0、20.0、24.0 kg·hm-2)为主处理,3个等行距(10、15、20 cm)和2个不等行距(60 cm+40 cm间距、60 cm+30 cm间距,60 cm即种植6行,行距10 cm)为副处理,连续3年在甘肃荒漠灌区研究播量和行距对紫花苜蓿叶茎比和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和行距对叶茎比无显著影响,对营养价值有一定影响。其中粗蛋白、粗脂肪、钙和磷含量随播量、行距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3年平均粗蛋白含量在播量为16.0 kg·hm-2,行距为20 cm时最高(20.06%),粗脂肪含量在播量为16.0 kg·hm-2,行距为15 cm时最大(3.42%),钙含量在播量为20.0 kg·hm-2,行距为20 cm时达到峰值(1.65%),磷含量在播量分别为12.0、16.0和20.0 kg·hm-2,行距均为20 cm时最高(0.19%);中性、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随播量增加呈降低趋势,随行距增加呈增加趋势,且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在播量为24.0 kg·hm-2,行距为10 cm时最低(31.74%),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在播量为24.0 kg·hm-2,行距为15 cm时最小(25.64%);相对饲喂价值随播量的增加呈增大趋势,随行距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值在播量为16.0 kg·hm-2,行距为20 cm时最高(208.64%)。相同播量和行距下,紫花苜蓿营养价值受生长年限的影响。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播量为20.0 kg·hm-2、行距为20 cm是该地区的最佳播量和行距,有利于提高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疏花针茅种子适宜的播种行距和播种量,在青藏高原极度退化的典型黑土滩退化草地上,研究了行距和播量对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和播量均对疏花针茅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当以行距30cm(A1)和播量30kg·h~(-2)(B3)组合下牧草产量较高,而种子产量以行距30cm(A1)和播量22.5kg·h~(-2)(B2)配置下较好。因此,在生产实践中,若生产饲草,疏花针茅适宜的播种行距为30cm,播量为30kg·h~(-2);若收获种子,则适宜的行距和播量分别为30cm和22.5kg·h~(-2)。  相似文献   

19.
行距对牧草型高羊茅种子产量和产量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于2009—2012年,在河西走廊地区对不同行距条件下牧草型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种子产量和产量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行距对种子产量有显著影响且随行距增大种子产量呈下降趋势,2011年30cm行距种子产量最高,为1225 kg·hm~(-2)。不同年限间种子产量差异显著,播种后第3年种子产量最高。行距和年限均是通过影响单位面积分蘖、单位面积营养枝数和单位面积生殖枝数,进而影响种子产量。小穗数/生殖枝、小花数/小穗、种子数/小穗和千粒重主要随年际变化,受行距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丁亮  董建斌 《草业科学》2023,(8):2140-2150
以荒漠绿洲沙荒地饲用型‘近甜1号’(BJ0601)高粱(Sorghum bicolor)头茬种植的最佳水肥需求(灌溉量7 800t·hm-2;施肥量600 kg·hm-2)和栽培模式(株距×行距:23 cm×40 cm)为依据,以头茬和轮作为对照,对连作3年的‘BJ0601’生长适应性(生长发育、茎秆鲜重、种子产量和质量等)、茎秆糖含量及土壤地力(有机碳、矿质养分)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头茬相比,‘BJ0601’轮作茎秆鲜重无显著差异(P> 0.05),但种子产量(925.1 kg·hm-2)显著低于头茬(2 029.5 kg·hm-2)(P <0.05)连作3年后‘BJ0601’生长适应性受到明显抑制;与头茬相比,‘BJ0601’连作3年后出苗数、成苗率及株高分别降低了11.5%、11.4%和43.7%,茎秆鲜重(57.8 t·hm-2)和种子产量(677.2 kg·hm-2)分别降低了26.4%和71.5%;各处理茎秆可溶性糖含量无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