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导管是植物输导水分的通道,其结构的可塑性是植物适应生境的重要机制,也将决定水分输导的效率和安全性。矮生嵩草和大花嵩草是对水分依赖程度不同的生态类型,两者输导水分的效率和安全性是否存在差异?在藏东南高寒草甸沿土壤水分梯度设置6个样方,采集矮生嵩草和大花嵩草根系若干,采用石蜡切片和显微照相测量法,测量两种嵩草导管直径、管腔面积、管壁厚度等指标,利用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两种嵩草根系导管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响应。结果表明:矮生嵩草管壁厚度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导管密度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P<0.01);大花嵩草管壁厚度和加固系数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管腔面积和导管平均直径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P<0.01)。矮生嵩草导管密度和加固系数显著高于大花嵩草,水分输导安全性得到很好的保护;大花嵩草管腔面积、导管平均直径、水力直径显著高于矮生嵩草(P<0.01),水分输导效率优势明显。矮生嵩草窄导管和中型导管比例相当,对水分输导效率和输导安全性的调节能力强;大花嵩草始终以中型导管占比最高,对水分输导效率和输导安全性的调节能力弱。不同生态类型植物对生境干旱化的适应策略不同,矮生嵩草属于耐旱型植物,对水分输导效率和输导安全性的调节能力强,对干旱生境适应能力强;大花嵩草属于湿润型植物,水分输导效率高,但输导安全性低,对干旱生境的适应能力弱。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不同牧压梯度导致的4个相邻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调查,探讨了放牧驱动下高寒草甸演替及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异特征,以期为高寒草甸合理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矮嵩草时期与小嵩草草毡表层开裂期的多样性指数D差异不显著,其他3个阶段间差异显著(P0.05);多样性指数H除禾草矮嵩草时期与小嵩草草毡表层开裂期,矮嵩草时期与小嵩草草毡表层加厚期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均差异显著(P0.05);均匀度指数除矮嵩草时期与小嵩草草毡表层加厚期差异不显著,其他3个时期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放牧明显改变了高寒草甸的主要建群种和优势种,伴随牧压强度增大,植物群落发生更替,莎草科重要值增大,禾本科重要值减小,草甸植物群落由禾草矮嵩草时期向矮嵩草时期、小嵩草草毡表层加厚期、小嵩草草毡表层开裂期演替。  相似文献   

3.
放牧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主要植物表型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矮嵩草和高原早熟禾是青藏高原的主要优势植物,研究其对放牧的表型反应对揭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放牧响应机制具有代表意义。以青藏高原三江源区高寒草甸为例,通过设置自由放牧与围封禁牧试验,研究了高原早熟禾和矮嵩草茎叶功能性状对放牧的响应。结果表明:与围栏禁牧相比,放牧抑制了高原早熟禾和矮嵩草的生长,导致了2种植物株高、叶面积的显著下降(P0.05),植物个体表现出明显的矮小化现象。而长期放牧后,短期围封对于植物叶片数、根长、根粗等功能性状的恢复效果并不显著(P0.05),说明放牧退化草原植物性状具有保守性。  相似文献   

4.
不同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返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不同放牧强度下海北地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对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影响不明显,植株高度随放牧强度的减小而逐渐增高。群落中的优势种矮嵩草、披碱草的密度随放牧强度的减小而逐渐减小,但地上生物量随放牧强度的减小而逐渐增加。次优势种异针茅、紫羊茅、唐松草和黑褐苔草的密度随放牧强度的减小而逐渐减小,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也逐渐减小。一些适口性差的阳性植物如美丽凤毛菊的密度、地上生物量随放牧强度的减小而逐渐增大,且植物群落随着放牧强度的减小其差异性显著。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在返青期由于对重度放牧条件下过度采食,植物光合叶面积减小,根系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导致植物净生产量下降。因此,适宜地采食有利于植物返青,且植物地上净生产量将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张剑 《草业科学》2002,19(4):29-33
通过对青海湖北岸海拔3000-3500m部分地区不同类型嵩草属植物的调查分析表明:在沼泽草甸上西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矮生嵩草(K.humilis)及其它莎草生长良好,但由于沼泽草甸潮湿,绵羊对这些牧草利用差,牛、马利用较好;山地干草原草场不适宜嵩草属植物生长,仅分散着少量大花嵩草(K.macrantha),经济价值不大;在大片的撂荒地中几乎完全没有嵩草属牧草;在山地草原化草甸草场上,以矮生嵩草、短轴嵩草(K.prattii)、线叶嵩草(K.capillifolia)及禾本科牧草为优势种,豆科牧草相应增加、杂类草相应减少,为最佳放牧场,各类牲畜均能很好地采食;在高寒草甸草场上,高山嵩草(K.pygmaea)为绝对的优势种,因植株矮小,牛、马利用差,绵、山羊则能很好地利用。盲目开垦、过度放牧和不合时令的放牧是造成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放牧强度下 ( 0 ,2 ,4 ,8只 /hm2 二龄藏羊 )高寒草甸矮嵩草无性系构件组成进行了数量化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 ,单位面积无性系内矮嵩草分株数、分蘖数、叶片数量及其营养分蘖和生殖分蘖生物量呈减少趋势 ;矮嵩草分蘖节距地面高度略有加深 ,而平均分蘖节直径变化规律不明显 ;生殖分株种子数和分蘖种子数有较明显的增加 ,在重牧区开始减少。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 ,矮嵩草无性系营养和生殖分株生物量以中牧区为最大 ,分别是 6 9 133mg和 91 76 6mg。无性系大小对矮嵩草构件数量和生物量的影响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7.
针对不同放牧强度下海北地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对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影响不明显,植株高度随放牧强度的减小而逐渐增高。群落中的优势种矮嵩草、披碱草的密度随放牧强度的减小而逐渐减小,但地上生物量随放牧强度的减小而逐渐增加。次优势种异针茅、紫羊茅、唐松草和黑褐苔草的密度随放牧强度的减小而逐渐减小,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也逐渐减小。一些适口性差的阳性植物如美丽凤毛菊的密度、地上生物量随放牧强度的减小而逐渐增大,且植物群落随着放牧强度的减小其差异性显著。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在返青期由于对重度放牧条件下过度采食,植物光合叶面积减小,根系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导致植物净生产量下降。因此,适宜地采食有利于植物返青,且植物地上净生产量将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以青藏高原高山嵩草草甸优势植物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和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为对象,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其营养成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优势种对放牧响应不同,放牧有利于高山嵩草草甸优势植物钙和磷的吸收,高山嵩草重度放牧下钙与磷含量显著高于适度放牧与对照(零放牧)(P<0.05),且适度放牧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紫花针茅钙含量依次为重度放牧>适度放牧>对照,磷含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放牧家畜的啃食促进了植物的补偿性生长,放牧粗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同时放牧增加了高山嵩草草甸优势植物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放牧家畜对草地的影响,加速了牧草-土壤氮循环,促进了牧草对土壤氮的吸收,进而增加了牧草的粗蛋白含量,改善了牧草品质。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理解放牧牦牛和藏羊及放牧强度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凋落物分解的分异影响,在天祝高寒草甸夏季牧场,采用凋落物袋法研究了牦牛和藏羊轮牧强度对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和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凋落物损失率及碳(C)、氮(N)和磷(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植物凋落物损失率随处理时间的增加和放牧强度的增大均呈增大趋势。处理15个月后,垂穗披碱草、矮生嵩草和珠芽蓼凋落物损失率分别为24.71%~32.70%,30.56%~38.83%和32.27%~42.96%。放牧藏羊草地上的3种凋落物损失率小于牦牛放牧草地。在同一放牧家畜及放牧强度下,垂穗披碱草的损失率显著小于矮生嵩草和珠芽蓼。3种植物凋落物C含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依次呈降低趋势,C含量大小依次为:垂穗披碱草矮生嵩草珠芽蓼,但C含量的变化大小依次为:垂穗披碱草矮生嵩草珠芽蓼。3种植物凋落物N含量随放牧强度增加呈现降低趋势;随着时间的增加凋落物N呈现先降低再增加后又降低的趋势。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珠芽蓼凋落物的P含量总体呈降低趋势;随着放牧时间的增加,珠芽蓼凋落物P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藏羊和牦牛对P含量的富集均有抑制作用,并且牦牛的抑制作用大于藏羊。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金露梅灌丛、矮嵩草草甸、围栏矮嵩草草甸以及模拟地球增温效应下5种植物繁殖投入和生长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矮嵩草、麻花艽、苔草以及美丽风毛菊的叶长沿对照矮嵩草草甸、0TC、围栏以及金露梅灌丛呈现上升趋势,只是灌丛中苔草和麻花艽两种植物的叶长较围栏和OTC有所下降,而环境变化对植物的叶宽的影响较小。苔草在金露梅灌丛中的繁殖投入最大,其次是矮嵩草草甸和围栏,OTC中苔草的繁殖投入几乎为零。围栏与矮嵩草草甸内苔草的繁殖投入差异不显著,而两者中植物的繁殖投入与金露梅灌丛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矮火绒草在矮嵩草草甸中的繁殖投入最大,其次是0Tc和围栏,灌丛中矮火绒草的繁殖投入最小。OTC与矮嵩草草甸内矮火绒草的繁殖投入差异不显著,而OTC与围栏中矮火绒草的繁殖投入差异性显著(P<0.05)。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繁殖投入随环境梯度的变化,反映了植物繁殖对策和繁殖投入在整个生活史特征中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样方法对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冬春季放牧、夏秋季放牧和不放牧样地各类植物叶面积指数、相对生长速率、地上活植物量以及叶茎比进行了调查分析,以研究不同季节放牧对矮嵩草草甸的影响。结果表明,7~8月,地上活植物量都是先增加后降低,7月24日达到峰值,其中夏季放牧地上活植物量最大,322.7 g/m2。不放牧对其叶面积指数的影响不大,夏季放牧其叶面积指数不断增大,8月8日达到最大值3.9;冬季放牧其叶面积指数先降低后增加,7月24日降到最小值2.9;地上活生物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呈正相关。3种处理下矮嵩草草甸植物1个月内相对生长速率变化不同,7月9日~7月24日,群落地上植物量的净积累为正增长过程(RGR0),7月24日~8月9日呈负增长(RGR0),植物量下降。冬春季放牧下矮嵩草草甸各类植物的叶茎比不断增加,8月8日达最大值6;夏秋季放牧先增加后降低,7月24日达最大值6.9;不放牧先降低后增加,7月24日降到最小值4.3,8月8日达到最大值6.6。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被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称多地区高寒草甸在重度放牧处理下矮嵩草的高度与其它处理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放牧强度对毒草类植被高度影响不显著。不同放牧强度对植被盖度的影响各不相同,矮嵩草经放牧处理盖度有明显减少,重度放牧可降低植被总盖度,其它处理影响不显著。重度与中度放牧可使高寒草甸草场地上、地下生物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金露梅灌丛、矮嵩草草甸、围栏矮嵩草草甸以及模拟地球增温效应下5种植物繁殖投入和生长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矮嵩草、麻花艽、苔草以及美丽风毛菊的叶长沿对照矮嵩草草甸、OTC、围栏以及金露梅灌丛呈现上升趋势,只是灌丛中苔草和麻花艽两种植物的叶长较围栏和OTC有所下降,而环境变化对植物的叶宽的影响较小.苔草在金露梅灌丛中的繁殖投入最大,其次是矮嵩草草甸和围栏,OTC中苔草的繁殖投入几乎为零.围栏与矮嵩草草甸内苔草的繁殖投入差异不显著,而两者中植物的繁殖投入与金露梅灌丛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矮火绒草在矮嵩草草甸中的繁殖投入最大,其次是OTC和围栏,灌丛中矮火绒草的繁殖投入最小.OTC与矮嵩草草甸内矮火绒草的繁殖投入差异不显著,而OTC与围栏中矮火绒草的繁殖投入差异性显著(P<0.05).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繁殖投入随环境梯度的变化,反映了植物繁殖对策和繁殖投入在整个生活史特征中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14.
嵩草草甸退化和恢复过程中主要牧草演替和地表特征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禾草、矮嵩草和小嵩草的重要值及斑块变化为对象,研究其在嵩草草甸退化和恢复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退化中的嵩草草甸小嵩草重要值显著高于矮嵩草和禾草,样带调查显示在小嵩草样带矮嵩草盖度急剧降低,黑斑盖度增加近一倍,小嵩草斑块分布普遍;重牧小嵩草草甸小嵩草成为优势种,重要值显著高于矮嵩草和禾草(P<0.05),黑斑面积增大,塌陷增多,矮嵩草斑块出现几率小;恢复中的小嵩草草甸禾草重要值增大,矮嵩草恢复慢,恢复斑块上禾草成为优势种,小嵩草斑块接近消失,黑斑和秃斑面积急剧缩小,植被盖度增加;恢复较好的草甸禾草成为样地的优势种,矮嵩草和小嵩草的重要值低(零星斑块分布),没有黑斑和秃斑出现。高寒草甸退化引起优势植物更替,地表黑斑和秃斑严重,封育和减牧措施能够有效恢复退化的草甸。  相似文献   

15.
鼠害是引起高寒草甸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样方法对紫花针茅+杂类草群落和嵩草群落植物种重要值、类群生物量构成及鼠害概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紫花针茅+杂类草群落和嵩草群落的植物种构成差异较大,二者的类群生物量构成与重要值的变化类似。紫花针茅+杂类草群落生物量构成主要以禾草和杂类草植物为主,其分别占总生物量的38.8%和30.0%;而嵩草群落的生物量构成主要以莎草植物为主,占总生物量的86.2%。鼠害对紫花针茅+杂类草群落的影响比嵩草群落的影响大更大。  相似文献   

16.
不同退化程度"黑土滩"矮嵩草无性系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矮嵩草 (Kobresiahumilis)是高寒草甸优势种密丛型植物 ,它所具有的生物学特性[1] 表明其根系发达 ,能形成致密的草甸草皮 ,有极强的高寒生态适应性 ,但是在较重的放牧压力下这类植物内部结构组成发生变化 ,加上鼠类破坏 ,水蚀、风蚀加剧 ,矮嵩草植物大量死亡 ,草地出现土斑块 ,逐渐变大成片 ,最后形成“黑土滩”[2 ] 。“黑土滩”的出现严重威胁着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 ,也越来越威胁着该地区人类的生存。矮嵩草的生长失去生机与“黑土滩”的形成密不可分。关于矮嵩草生长发育方向的研究国内已有一些报道[3、4、5] 。本文重点…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站地区,选择了5个自然放牧梯度、处于4种典型退化阶段的高寒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土壤草毡表层加厚引起的系统氮、磷分配和水分利用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草地禾本科植物逐渐减少,莎草科植物成为优势种群,在莎草属牧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高地下/地上)的驱动下,土壤草毡表层逐渐加厚,从异针茅 羊茅-嵩草草甸群落的4.03±0.49 cm发育到小嵩草群落阶段的10.1±0.38 cm;矮生嵩草群落时系统生长需要的氮、磷养分数量急剧增加,分别从11.26到22.94 g/m2、0.81到1.63 g/m2,成为生物固定累积于土壤;同时致密加厚的、特别是老化死亡的草毡表层的存在,使土壤水分的渗透速率从异针茅 羊茅-嵩草草甸群落的2.18 mm/min降低到小嵩草群落的0.37 mm/min,使系统接受自然降水的能力大大减弱,水分的利用效率极低,而根系数量的急剧增长导致需水量的增加,土壤湿度逐渐降低,降幅最大达到44.90%。草毡表层加厚导致的营养供求失调、干旱胁迫是引起高寒嵩草草地退化的内在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海北高寒草甸矮嵩草色素及抗氧化物质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北高寒草甸优势种矮嵩草色素以及多种抗氧化物质的含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矮嵩草(Kobresiahumilis)对其生存的环境有极其强的适应能力,对矮嵩草草甸的生产力的维持具有积极作用。矮嵩草的叶绿素a、b和总叶绿素含量6,7月份达到最大;Chlb/(a+b)有微弱的下降趋势,Car/Chl(a+b)有明显的下降趋势;O2-含量的变化呈现下降趋势,与抗坏血酸含量的变化是负相关;叶黄素循环组分玉米黄质于505nm波长处最大吸收峰在6月和7月达到最大,与叶绿素及光强的变化趋势相吻合;SOD的含量却呈现非规律变化。  相似文献   

19.
矮嵩草草甸植物种群物候学定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通过对矮嵩草草甸主要植物种群物候特性的观测研究,采用聚类分析和主分量排序法将矮嵩草草甸19种植物种群划分为不同的物候类群。利用相关系数排序法指出了影响不同物候期的主要生态因子依次是温度、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研究结果表明,物候指数是说明高寒矮嵩草草甸物候模式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演替的分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2012年,进行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主要分布地区草地状况的调查,禾草-矮嵩草群落是青藏高原高寒嵩草草甸的典型地带性植被,对处于不同退化程度的小嵩草群落采取封育或减牧后,均可恢复到禾草-矮嵩草群落,但由于退化程度的不同,恢复所需要的时间具有极大的差异。青海果洛地区高寒草甸多处于以小嵩草群落草毡表层剥蚀和杂类草-黑土型退化草地演替阶段,玉树地区处于矮嵩草群落向小嵩草群落的演替阶段,祁连山区处于禾草-矮嵩草群落,藏北高原则处于矮嵩草群落向小嵩草群落转化期或正常小嵩草群落时期。禾本科、莎草科等可食牧草逐渐减少和杂类草盖度急剧增加的趋势反映了高寒草甸退化演替过程植被变化的基本特征,草地退化造成了土壤容重增加,且表层土壤对放牧的敏感性高于底层,土壤0~10,10~20和20~40 cm容重分别增加了(0.50±0.08) g/m3,(0.16±0.07) g/m3和(0.04±0.03) g/m3。同时,有机质大幅降低,其降低幅度高达19.3%~53.2%,并随着土层的加深,降幅趋于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