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棉花施钾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试验表明,施用钾肥后,可改善棉花的经济性状,使单株脱落率下降3.4;~5.0;,单株结铃数比对照多0.35~1.35个.皮棉产量与对照相比,增产幅度为4.14;~11.78;,其中以处理B和处理A的增产幅度分别为11.78;和9.97;,均达0.01的极显著增产水平.同时品质提高,比强度比对照提高0.9~2.1CN/tex,2.5;跨长比对照增加0.65~1.00mm,含糖率低0.1~0.6个百分点.对不同时期叶片全钾含量水平分析可知,前期与棉花产量无明显的相关性,盛花期后,棉花产量与叶片全钾的关系呈成二次方程抛物线的关系,其中吐絮期籽棉产量与叶片全钾含量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r=0.9906**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一种改进的棉酚和单宁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确定该测定方法的优点和适用范围,通过室内用棉花黄萎菌孢子悬浮液对不同抗病性的12个棉花品种进行接菌,测定了叶片和根部棉酚和单宁的含量,并与未接菌的对应品种进行比较,研究不同棉花品种棉酚和单宁的含量与对落叶型黄萎病抗病性的关系,并且明确棉株不同组织中棉酚、单宁与品种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对该测定方法分析条件做了改进,试验精密度及重复性好(棉酚RSD=1.06%,单宁RSD=1.64%),准确度高(回收率为棉酚98%~102%,单宁98%~102.3%)。经过棉花黄萎病菌的诱导,棉酚含量比未经诱导高;未接菌根部棉酚平均含量比叶部棉酚平均含量高出8.65%,而接菌处理则高出4.56%;且抗病品种棉酚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棉酚含量与棉花品种相对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叶片未接菌r=-0.936,叶片接菌处理r=-0.941,根未接菌r=-0.991,根接菌处理r=-0.939)。未接菌叶部单宁平均含量比根部单宁平均含量高出6.81%,而在接菌处理下高出1.90%。未接菌的抗病品种叶部和根部的单宁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叶部和根部的单宁含量,单宁含量与相对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叶片未接菌r=-0.992,根未接菌r=-0.988);而在接菌处理下呈现相反趋势,单宁含量与相对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叶片接菌处理r=0.980,根接菌处理r=0.874)。  相似文献   

3.
南阳地区棉花施钾效果及土壤钾素丰缺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六年75个点的试验,棉花施钾增产幅度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钾素对棉花有增强抗病、抗旱的作用。就目前的生产水平,土壤钾素丰缺指标为:速效钾含量小于125ppm为缺乏,125—155ppm为中等,大于155ppm为丰富。  相似文献   

4.
扁穗牛鞭草无性繁殖根系形成发育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15份扁穗牛鞭草资源无性繁殖单株根系的形成时间及发育过程。结果表明:①根形成时间存在着差异,初生根和次生根形成时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2.36%、20.90%;②根系入土深度在苗期、成苗期、成株期存在着差异,变异系数分别为70.39%、35.36%、19.81%;③根系分布范围在成苗期、成株期存在着差异,变异系数分别为58.03%、37.56%;④成株期根系重量有差异,变异系数为58.03%;⑤成苗期根系深度与分布范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0.76530),苗期根数与成苗期根系深度呈极显著负相关(R=-0.68871),与成株期根系分布范围呈显著负相关(R=-0.58941),成苗根系深度与成苗根系分布范围呈极显著正相关(R=0.74745),成苗根系分布范围与成株根系分布范围呈极显著正相关(R=0.82279)。  相似文献   

5.
《浙江农业科学》2007,(6):728-728
1棉花良种浙凤棉1号(浙审棉2007002)1·1产量表现2004年浙江省棉花区试结果,平均每667 m2皮棉产量103·2 kg,比对照湘杂棉2号增产12·4%,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浙江省棉花区试结果,平均每667 m2皮棉产量123·1 kg,比对照湘杂棉2号增产22·5%,达极显著水平;两年区试平均每667 m2皮棉产量113·2 kg,比对照湘杂棉2号增产17·5%;2006年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每667m2皮棉产量132·5 kg,比对照湘杂棉2号增产20·0%。1·2特征特性该组合植株塔形,叶片较小,叶色较深。浙江省区试两年平均出苗至吐絮121 d,与对照湘杂棉2号相仿。株高114 cm,单株有效铃2…  相似文献   

6.
探讨一氧化氮(NO)对棉花幼苗生长及碳氮含量的影响,明确幼苗生长参数与碳氮含量的相关性,揭示NO在棉花培育壮苗中的应用价值。设置NO供体硝普钠(SNP)5个浓度水平:0、100、250、500、750μmol/L,在棉花幼苗1叶1心时涂抹叶片,至3叶1心时取样观察对地上部形态指标、根系构型参数、NO含量、碳氮生理指标的影响,并对幼苗形态指标与碳氮生理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与清水对照相比,不同水平SNP处理均有提升效果,且存在一定的浓度效应,其中500μmol/L水平SNP处理效果最好,其显著提高了根总长(18.3%)、根体积(28.6%)、根尖数(379.8%)、根系活力(10.9%)、根系干质量(23.4%)、全株鲜质量(16.1%)和壮苗指数(29.0%),叶片蔗糖含量、根系全碳含量和碳氮比显著高于对照,叶片和根系淀粉含量显著低于对照,表明SNP处理可能促进了棉花幼苗的光合碳生产和输出到根系,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幼苗地上部干质量和全株干质量与根、茎、叶全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碳氮比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棉花幼苗1叶1心期,叶片涂抹500μmol/L SNP有助于培育健壮幼苗,...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田间小区下研究不同钾水平对棉花前期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为棉田钾素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6个土壤速效钾浓度,k1(99.77 mg/kg)、k2(110.90 mg/kg)、k3(123.48 mg/kg)、k4(140.13 mg/kg)、k5(154.43 mg/kg)、k6(165.77 mg/kg)。于棉花子叶期选择10株测定干物重和全钾含量,苗期和蕾期分别选择10株和5株棉花测定干物重、叶面积、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SPAD值、全钾含量。结果 棉花株高和茎粗在苗期的范围分别为5.10~6.37 cm和2.43~3.01 mm,均随土壤速效钾水平增加而增加,而苗期至蕾期的单日增长量差异不显著,分别在0.63和0.12 mm/d。k6处理的棉株干物重、果枝数、现蕾数、棉花叶面积及叶面积单日增长量均显著高于k1。在苗期和蕾期,不同土壤钾水平处理间棉花功能叶净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SPAD值均无显著差异,但各处理的棉株全钾含量和主茎叶钾含量均随土壤速效钾水平增加而显著增加。结论 土壤速效钾水平在100~160 mg/kg时,对棉株前期光合特性无显著影响,但高钾(>150 mg/kg)水平处理能够增加棉株叶面积和果枝数以保障产量结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实现常规棉高产的适宜施钾水平。[方法]以转基因常规棉邯棉802为试验材料,设氯化钾施肥量0(不施肥,CK)、120、180、240、300 kg/hm~2共5个处理,在最佳施肥方式(基施和花铃期追施各占50%)和最佳种植密度(52 500株/hm~2)条件下,研究不同施钾量对棉花黄萎病发病株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邯棉802对钾肥需求十分敏感,施用钾肥能有效降低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程度,显著促进棉花总铃数和单铃重的增加,明显提高棉花产量,且效果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其中,施钾量≤240 kg/hm~2时,不同施钾量处理的效果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施钾量240 kg/hm~2时,继续加大施肥水平,增效作用不再明显。[结论]该研究条件下,邯棉802的氯化钾经济施肥量为240 kg/hm~2,该处理下,棉花黄萎病发病株率为15.0%,较CK降低64.29%;产量为4 630.4 kg/hm~2,较CK增产35.00%。  相似文献   

9.
施用钾肥能增强植株的抗病性,防止棉花早衰,提高棉花产量。为了探索实现常规棉高产的适宜施钾水平,以转基因常规棉邯棉559为试材,设氯化钾施肥量0(不施肥,CK)、60、120、180、240kg/hm~2计5个处理,在最佳施肥方式(基施和花铃期追施各占50%)和最佳种植密度(60 000株/hm~2)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钾量对棉花黄萎病发病株率和霜前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邯棉559对钾肥需求十分敏感,施用钾肥能有效降低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程度,显著促进棉花总铃数和单铃重的增加,明显提高棉花产量,且效果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其中,施钾量≤180 kg/hm~2时,不同施钾量处理的效果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当施钾量180 kg/hm~2时,继续加大施肥水平,增效作用不再明显。本研究条件下,邯棉559的氯化钾经济施肥量为180 kg/hm~2时,该处理下,棉花黄萎病发病株率为14.0%,较CK降低65.85%;霜前花产量为4 563.2 kg/hm~2,较CK增产35.47%。  相似文献   

10.
通过营养液培养研究钾营养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适当提高营养液中K的浓度.能明显促进棉花生长,其株高、叶面积均增高、增大;棉花株高的生长呈"S"形曲线生长即初期慢.中期快,后期又慢,直至稳定生长,棉花主茎平均日增长量呈单峰曲线动态变化.充足的K营养也促进了棉花根系的发育.提高了根系活力、根系总吸收面积及活跃吸收面积,但品种的不同,其表现也不同.新陆早13的低钾处理优于高钾和对照处理,中棉36随K浓度增加表现更优.与此同时提高营养液中K的水平.也能明显提高叶片中chla、chlb和叶绿素含量,但K过高不利于叶绿素的合成,试验的两个品种在此范围内表现一致,低钾处理>高钾处理>对照处理.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转Bt基因棉不同品种的生理代谢特征及其与棉盲蝽危害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供试的6个棉花品种中,棉花绿盲蝽发生量和危害程度以转Bt基因杂交棉品种最高,转Bt基因常规棉品种次之,非转基因常规棉品种最低。顶芽和幼蕾的可溶性糖含量与绿盲蝽发生量和危害程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而缩合单宁含量和PLA活性与之则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顶芽和幼蕾的可溶性糖含量以转Bt基因杂交棉品种最高,转Bt基因常规棉品种次之,非转基因常规棉品种最低;缩合单宁含量、PLA活性以非转基因常规棉品种最高,转Bt基因常规棉品种次之,转Bt基因杂交棉品种最低。棉花植株氮素积累量与顶芽和幼蕾的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缩合单宁含量和PLA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蕾期和铃期的氮素积累量以转Bt基因杂交棉品种最高,转Bt基因常规棉品种次之,非转基因常规棉品种最低。上述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花品种(尤其是转Bt基因杂交棉品种)在蕾期和铃期的氮素积累量高,引起了顶芽和幼蕾的可溶性糖含量提高,缩合单宁含量和PLA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2.
春大豆农艺性状与品质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黑龙江省不同地区20个大豆栽培品种(系),对其农艺性状和品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生育期、苗期(Ve~R1)、鼓粒期(R5~R6)、百粒重、株高、主茎节数、花期(R1~R3)、结荚期(R3~R5)、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主茎粗细、底荚高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生育期以及苗期、结荚期、鼓粒期的日数、株高、主茎节数和结荚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花期日数呈显著相关;籽粒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百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其它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滴灌模式和种植密度对棉花叶片衰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滴灌模式下,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形成期叶片衰老及物质生产的调节作用,为调控滴灌棉花早衰和提高棉花产量提供依据。【方法】选用新陆早45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滴灌(I1,600 mm)和有限滴灌(I2,450 mm),每种滴灌模式下设低密度(D1,12×10~4株/hm~2)、中密度(D2,24×10~4株/hm~2)和高密度(D3,36×10~4株/hm~2),测定了棉花产量形成期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保护性酶活性及干物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与常规滴灌处理相比,有限滴灌处理棉花LAI降低了17.8%,但盛铃期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别增加了8.4%、44.7%、12.9%;两处理间干物质累积量无明显差异。随种植密度增加,LAI、干物质累积量及盛铃期可溶性蛋白(Pr)、丙二醛(MDA)、叶绿素含量均呈逐渐增加趋势。相关分析表明,SOD与LAI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485**),LAI与生殖器官干重和总干物质重均极显著正相关(r=0.721**,r=0.859**)。有限滴灌条件下,高密度处理通过增强盛铃期后叶片叶绿素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和Pr含量,延长LAI高值持续期,最终获得了较高群体总干物质和生殖器官累积量。【结论】有限滴灌条件下,增加种植密度可弥补水分亏缺对棉株生长的负面效应,有利于实现棉花节水高产。  相似文献   

14.
焉耆盆地棉花在不同播期,其棉株的生长与产量差异很大,4月26日播种的棉花较5月6日播种的棉花果枝数增加0.9~1.1台,增幅13.6;~18;,达显著水平.单株载铃增0.6~1.5个,增幅10.9;~26.8;,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皮棉475.2 kg/hm2,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转双价(Chi+Glu)基因抗病棉栽培地生存竞争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为研制和制定转基因抗病棉生存竞争能力检测技术和标准而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转入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双价抗病基因(Chi+Glu)棉花吐絮期株高超过受体对照9.8 cm,差异极显著;平均单株籽棉增产约50.1 g,单株皮棉增产24.12g;种子的发芽势比对照强8~10.75个百分点,差异显著;发芽率比对照高10~12.5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显示转入双价抗病基因后棉花在栽培地的生存竞争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主要土类钾素供应状况和棉花钾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们对我省不同土壤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的测定以及棉花的钾肥试验,初步确定我省白土类型土壤,沿江沙土和沙壤土,徐淮地区沙土为缺钾土壤(交换性钾含量10—20斤/亩,非交换性钾65—200斤/亩),苏州地区黄泥土钾的供应也不充足(交换性钾18—24斤/亩,非交换性钾60—80斤/亩),里下河地区湖积物发育的土壤和滨海地区土壤钾的供应丰富(交换性钾40—70斤/亩)非交换性钾200—300斤/亩)。三年棉花钾肥试验指出,当土壤交换性钾含量低于25斤/亩时,施用钾肥有显著增产效果。土壤含钾水平愈低,钾肥增产效果愈显著。钾肥能减轻红叶茎枯病,防止早衰。钾肥能减轻苗期病害,保证壮苗全苗。钾肥能增加铃重,促使棉铃吐絮畅,棉花品质好。蕾期田间棉株钾素营养诊断,可作为棉花追施钾肥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盆栽方式,以费乌瑞它马铃薯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土壤中不同浓度的铅处理对马铃薯块茎氮、磷、钾、铅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氮含量对照和轻度处理差异不大,中度和重度铅污染显著降低,氮积累量随着铅污染程度加重,极显著降低;铅污染各处理磷含量对照处理最低为1.67 g/kg,磷积累量轻度和中度处理显著高于对照,重度处理最低为0.13g/株;随着铅污染程度加重,马铃薯钾含量增加,但钾积累量以对照最高(0.68g/株);马铃薯铅含量和积累量随着铅污染程度加重极显著增加,土壤不同浓度铅处理与马铃薯块茎铅含量与积累量均呈直线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棉花营养物质和单宁含量与其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系统研究不同棉花品种对绿盲蝽的抗性水平,并在室内测定不同棉花品种不同生育期以及不同组织的蛋白质、可溶性糖和单宁物质的含量,旨在明确棉花体内这些物质与品种抗性的关系。【方法】以12个棉花品种为材料,通过连续2年田间抗性鉴定确定这些棉花品种的抗性水平;然后分别采用Bradford法、蒽酮-硫酸法和香草醛法通过室内试验测定不同棉花品种各生育期不同组织蛋白质、可溶性糖和单宁的含量;最后进行12个棉花品种蛋白质、可溶性糖和单宁含量与其对绿盲蝽抗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棉花品种对绿盲蝽抗性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云南黄绒土棉和美中棉为高抗品种(综合抗性指数<1),AH-510、苏联棉、荆7516-1和池州红叶棉为高感品种(综合抗性指数>3)。棉蕾和棉铃中蛋白质含量随着棉花对绿盲蝽抗性的增强而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在苗期顶叶中随着棉花对绿盲蝽抗性的增强而增加,但在棉蕾中随着棉花对绿盲蝽抗性的增强而降低;单宁含量在棉蕾中随着棉花对绿盲蝽抗性的增强而降低,但在铃期顶叶中随着棉花对绿盲蝽抗性的增强而增加。【结论】12个棉花品种中云南黄绒土棉对绿盲蝽抗性最强,池州红叶棉对绿盲蝽抗性最弱。蕾期棉蕾及铃期棉铃中蛋白质含量与其对绿盲蝽抗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苗期顶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和其对绿盲蝽抗性呈显著正相关,而蕾期棉蕾中可溶性糖含量和其对绿盲蝽抗性呈显著负相关;蕾期棉蕾中单宁含量和其对绿盲蝽抗性呈显著负相关,而铃期顶叶中单宁含量和其对绿盲蝽抗性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田间条件下对烤烟下、中、上3个部位叶片生长发育过程中叶片的钾、钙含量及钾与钙比值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烤烟田间叶片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烟叶部位的上升,叶片钾/钙值表现为逐渐增加的变化规律,而叶片钾和钙的含量均表现为逐渐下降的变化规律.随着叶龄的增长,新鲜烟叶中各部位叶片钾/钙值呈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的规律;叶片钾含量变化表现为逐渐下降,叶片钙含量变化表现为逐渐上升.3个部位叶片钾/钙值、钙含量的差异极显著,叶片钾含量的差异不显著;不同叶龄之间叶片钾/钙值的差异极显著,叶片钾和钙含量的差异显著.叶龄与叶片钾含量、钾/钙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叶片钙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烟叶中钾/钙和钙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795**),与叶片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86**);烟叶中钾与钙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69*).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多年田间试验,研究了江淮丘陵区大蒜钾氮配施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蒜苔增产28.7% ̄39.7%,蒜头相应产量提高19.5% ̄28.2%,平均增产率为36.4%和24.1%。钾肥的增产效率在两种氮肥水平下都较高,单位钾肥的增产量与土壤有效钾含量及施钾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氮肥的增产效率除与土壤有效N含量有关外,还受施钾量和土壤有效钾含量的影响。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蒜苔和蒜头单位钾和N肥的增产数量与土壤有效钾、氮含量和施钾、施氮量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