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拿大东西两侧濒临大西洋、太平洋,近年加拿大的渔业总产量为100—110万t之间,其中大西洋一侧的产量大于太平洋一侧的占渔业总产量中的80%以上。这是因为在这里的纽芬兰外海是寒流(拉布拉多寒流)和暖流(墨西哥湾暖流续流的北大西洋暖流)交汇之处,而形成了世界上最好渔场之一(在上世纪的初年代时就被誉为世界三大渔场之一),是加拿大的重要作业渔场,盛产鳕鱼类。  相似文献   

2.
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鱼渔场分析探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本文根据 1 993- 1 998年我国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鱼渔场的探捕调查和生产情况 ,较为系统地分析柔鱼渔场的形成机制、渔场种类以及环境条件与渔场之间的相互关系。黑潮暖流与亲潮寒流的交汇形成了柔鱼渔场 ,两个流系的变化对中心渔场的位置、渔期、渔发有着直接的影响。渔场形成与表层水温、温跃层以及深层水温关系极为密切。1 60°E以西海域 ,表层水温为 1 7- 2 0℃ ,50米水层内有温跃层。1 60°E以东海域表层水温为 1 1 - 1 3℃ ,1 0 0米水层水温为 9- 1 0℃。  相似文献   

3.
秘鲁上升流对秘鲁鳀渔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芃  陈新军  雷林 《水产学报》2018,42(9):1367-1377
秘鲁鳀作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单鱼种渔业的目标种,研究秘鲁上升流对渔场的作用机制有利于人们加深秘鲁鳀渔场形成机制的理解,把握渔场状况。研究利用风场数据反演的秘鲁鳀渔场的上升流流速(upwelling velocity,UV)作为上升流的指标,同时结合港口实测渔场温度(temperature,T)和温度距平(temperature anomaly,TA)数据及秘鲁鳀的渔获数据(2005—2009年),以名义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作为渔场的表征,对2005—2009年秘鲁鳀渔场状况与海域上升流和水温状况的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渔汛期间,渔场上升流流速(UV)在1.42×10~(–5)~7.44×10~(–5) m/s之间,温度(T)范围在16.61~19.42°C之间,渔场的温度距平(TA)范围在–1.87~1.69°C之间。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环境因子对渔场的影响发现,模型对渔场CPUE的解释率为67%,能够较好地拟合2005—2009年渔汛期间渔场CPUE的变动趋势,各个环境因子的适宜范围分别为UV小于4.5×10~(–5) m/s;T为18.4~19.5°C;TA小于0.2°C。上升流的流速小于4.5×10~(–5) m/s时,渔场CPUE随着UV的升高而基本不变,但是上升流的流速高于4.5×10~(–5) m/s之后,渔场CPUE随着UV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研究表明,秘鲁鳀渔场由适宜的海表风速、上升流流速以及上升流海域适宜水温等环境条件的共同作用而形成。  相似文献   

4.
朝鲜海洋渔业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保平 《海洋渔业》2000,22(2):85-88
<正> 朝鲜东滨日本海,西临黄海,尤其是东侧沿海海域寒暖流交汇,又与世界三大渔场之一的西北太平洋渔场相邻,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是优良的作业渔场。  相似文献   

5.
汪金涛  高峰  雷林 《海洋渔业》2014,(2):131-137
东南太平洋秘鲁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我国鱿钓船的重要捕捞对象。准确预报中心渔场是提高渔业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2006~2009年我国远洋船队东南太平洋秘鲁茎柔鱼生产统计数据(月份、经度、纬度)及遥感获得的表温、Nio 3.4区海表温度异常、海面高度资料,利用反向传播(EBP)神经网络建立秘鲁茎柔鱼中心渔场预报模型。在此基础上,尝试使用神经网络解释图(neural interpretation diagram)、自变量相关(independent variable relevance)、灵敏度分析(sensitivity analyses)三种方法解释EBP模型权重,推断东南太平洋茎柔鱼中心渔场形成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认为,影响中心渔场的3个主要影响因子为Nio 3.4区海表温度异常、表温和纬度,其贡献率分别为28.95%、22.1%和19.68%。利用EBP神经网络建立的预报模型不仅在预报精度上达到要求,而且能够很好地解释秘鲁茎柔鱼中心渔场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朝鲜东濒日本海,西临黄海,尤其是东侧沿海海域寒暖流交汇,又与世界上3大渔场之一的西北太平洋渔场相邻,渔业资源十分丰富。2004年朝鲜首次开放其东部海域,与我国合作共同开发鱿鱼资源,捕捞渔场确定在朝鲜东海北纬39°以北,从海岸线起12海里海上警戒线外的朝鲜经济水域。  相似文献   

7.
<正>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渔场,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线中部,范围在北纬29°30′-31°00′、东经120°30′-125°00′间,海域总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舟山渔场有长江、钱塘江、甬江三江等江河入海,带来了丰富的饵料;又有台湾暖流和沿岸寒流在此交汇,鱼虾的生态类型众多。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强,传统的底层鱼类资源衰退,虾类资源增长加  相似文献   

8.
开发利用东南太平洋竹荚鱼资源的分析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敏  许柳雄 《海洋渔业》2000,22(3):137-140
<正> 目前,我国大型加工拖网远洋船队缺乏后备渔场,船队过分集中在北太平洋生产,造成经济效益滑坡。南美洲西岸的东南太平洋是世界上主要渔场之一,鱼类资源较为丰富,这一海区的智利竹荚鱼是全世界单一渔获中数量仅次于秘鲁鳀鱼的品种,该鱼种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还有生长快、生产力高等优点,属大洋性鱼类,是极具有商业开发性品种。竹荚鱼在世界海洋渔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农业部也将其列入今后我国远洋渔业重点研究的三条鱼之一。研究东南太平洋竹荚鱼渔业资源利用状况和开发前景,能为我国大型拖网调整捕捞渔获品种结构、扩大远洋渔场作业范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1]资源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于2004年跌入低谷,给在该渔场作业的各大渔业公司造成较大亏损。这就要求进一步深入研究阿根廷滑柔鱼的洄游路线及渔场范围,以确保在该鱼种洄游路线发生变动时也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2006年辽渔集团大连公司通过认真探索,成功开发了阿根廷北部滑柔鱼42&#176;S渔场,在该渔场的单船产量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1阿根廷渔场的自然条件阿根廷位于南美洲南端,东临大西洋,海岸北起拉普拉塔河口(35&#176;S),南至火地岛(55&#176;S)。其中41&#176;S以南称为巴塔哥尼亚大陆架,阿根廷水域大部分处于巴塔哥尼亚大陆架海区。大陆坡北部陡峭,南部平缓。阿根廷水域受3大海流影响:北部受高温高盐的巴西暖流控制,南部为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周年不变的南赤道支流,东南部外海形成的低温低盐的福克兰寒流。来自北方的巴西暖流向南在35&#176;~45&#176;S海域与福克兰寒流交汇后转向东形成环流[2]。2阿根廷滑柔鱼的生物学特性2.1阿根廷滑柔鱼的分布及渔期阿根廷滑柔鱼为浅海大洋种类,分布在南起54&#176;S北至23&#176;S,主要集中在35&#176;~52&#176;S海域。其分布主要受来自南极周围水域的冷温水...  相似文献   

10.
秘鲁外海夏季渔业资源与水温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年12月~2007年1月在秘鲁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外海渔场的探捕调查,对该海域夏季的渔业资源和水温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南半球夏季调查海域(13°~22°S,78°~90°W)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存在一大范围的低温水舌,表层水温分布范围为19·37~23·26℃,由南向北递升。北部温跃层顶界较浅,厚度较小,强度较大;而南部温跃层顶界较深,厚度较大,强度较弱。拖网的平均CPUE为38·4kg/h,渔获物以茎柔鱼Dosidicus gigas为主,占总渔获量85·2%;秘鲁鳀Engraulis ringens仅分布于调查海域东南部的秘鲁专属经济区外缘水域,资源密度指数为3·7kg/h。秘鲁外海除茎柔鱼外,其他中上层鱼类的资源少,集群性差,不适合作为大型拖网加工船的作业渔场来开发。建议我国的东南太平洋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拖网渔业向智利外海南部(45°~50°S)和西部(95~110°W)海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秘鲁沿岸秘鲁鳀渔场及渔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芃  汪金涛  陈新军 《海洋渔业》2016,38(5):449-458
秘鲁鳀(Engraulis ringens)是栖息于东南太平洋沿岸的小型中上层鱼类,了解秘鲁鳀渔场和渔汛的状况有助于渔情预报工作的开展进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利用2005~2014年秘鲁各港口的上岸量数据,以上岸量(landings)、总捕捞努力量(fishing effort)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为指标分析秘鲁鳀渔场分布及渔汛;结合二因素方差分析(two-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探究渔场月份和纬度上的显著性差异;利用分位数的方法,找出各年的旺汛时间。研究表明,每年的4~6月和11~12月为秘鲁鳀的主汛期;主要的捕捞区域分布在7°S~13°S;渔汛的前中期,上岸量和捕捞努力量有着明显的年间差异,而CPUE在渔汛后期年间差异明显。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月份和不同纬度对捕捞努力量[ln(effort+1)]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5月为一年中最主要的捕捞阶段。旺汛期分析表明,第一渔汛阶段的旺汛一般在5月出现,而第二渔汛阶段的旺汛一般在11月出现。研究结果有助于对秘鲁沿岸秘鲁鳀渔场及渔汛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杨德康 《水产学报》1991,15(1):77-81
太平洋丛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 steenstrup)的年产量,在八十年代高达四、五十万吨,占目前世界头足类年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是世界最重要的头足类资源。丛柔鱼的分布区局限于太平洋,主要分布在日本群岛周围海域,其群体密度最高;在黄海北部和东海外海的分布区,也有一定产量,主要为流网和底拖网所兼捕。本文论述东海长江口渔场、舟山渔场内太平洋丛柔渔资源的分布密度以及它与不同水系交汇形成流隔的密切关系;五、六月份柔鱼鱼发适温为16—17℃,柔鱼群体栖息活动水层与浮游  相似文献   

13.
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和水温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布在东南太平洋海域的茎柔鱼是重要的经济性头足类,是我国鱿钓船队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研究茎柔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水温的水平、垂直结构等关系,是探索渔场形成机制及其规律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2006年1-12月我国鱿钓船在秘鲁外海的渔捞记录、表温(SST)和5~180 m垂直水温等资料,用3种方法计算SST的水平梯度(Dmax,DsquareDmean),用ArcGIS 9.0和Sufer 8.0软件分析绘制单船平均日产量(CPUE)和SST、SST水平梯度关系的分布图、水温垂直结构分布图,分析茎柔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水温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全年中心渔场分布在80~85°W、10~17°S,SST为18~28 ℃,产量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变化。其中,6-8月为全年最高产时期,其中心渔场分布在81~83°W、12~13°S,相应的SST为18~23 ℃。SST水平梯度与渔场分布关系密切,水平梯度Dsquare和产量的拟合度为最优(P<0.001),中心渔场相应的Dsquare为0.6~1.7 ℃。水温垂直结构分析认为,6-8月通常在81°W、12~13°S附近形成上升流中心,中心渔场基本位于上升流冷水团边缘81°30′~82°30′W。研究认为,该渔场因上升流而形成,主要分布在上升流引起冷水与外洋暖水的交汇区,与SST、SST水平结构、水温垂直结构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根据渔船生产收集的捕捞量和水温等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总结了形成巴特柔鱼高产渔场的基本规律及中心渔场的判别方法。结果认为:高产渔场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冷暖流舌锋交汇型,中心渔场位于冷暖流舌锋交汇处,并靠近暖流一侧。第二种是暖水涡型,中心渔场位于暖水涡的北—东北部;第三种是冷水舌型,中心渔场位于冷水舌前缘。据此,可根据上述规律及海洋环境的动态变化,及时把握高产渔场位置,指导渔业生产。  相似文献   

15.
宋正杰 《齐鲁渔业》2009,26(1):55-56
1人工鱼礁集鱼原理 1.1上升流作用 众所周知,世界四大著名渔场(加利福尼亚、秘鲁、加那利和本哥拉海流)都属上升流水域。人工鱼礁使海流向上运动,形成上升流作用,把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促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给鱼虾等水生生物提供厂充足的饵料:  相似文献   

16.
2001年秘鲁外海和哥斯达黎加外海茎柔鱼探捕结果及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叶旭昌 《海洋渔业》2002,24(4):165-168
本文对2001年秘鲁外海和哥斯达黎加外海茎柔鱼探捕调查的海况、渔获、渔场和生物学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秘鲁外海表层水温呈自东向西、自南向北逐渐升高的趋势,表层到100m水深存在温跃层;茎柔鱼的优势胴长为24~48cm,胴长和体重的关系为:Y=6×10~(-6)L~(3.2598)(R~2=0.9924);渔场主要集中在14°00′S、80°00′W附近海区。调查表明秘鲁外海和哥斯达黎加外海茎柔鱼渔场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但茎柔鱼钓捕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日本是周围环海的列岛国家,土地面积狭小,但周围海域辽阔。沿岸岸线长2.7万公里,拥有的“200里经济专属水域”面积达45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国土面积的十二倍。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恰在太平洋黑潮暖流及亲潮寒流交汇地带,故渔业资源极其丰富,尤以北海道为最,是世界著名的三大渔场之一,渔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历来,渔业是日本国民经济中的一项重要产业,现在全国约有7000个渔业集落,21万渔业经营体,平均每隔5公里有一处渔村,1984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279.3万吨,居世界各国之首位。(历年生产情况参看图表一)。从渔业的物产优势及民食需要出发,国家一贯倡导食用水产品,在日本国民的食物结构  相似文献   

18.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研究大范围环境变化对茎柔鱼渔场分布的影响,对指导渔业科学生产、掌握资源变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05—2009年我国鱿钓船鱿钓生产数据,结合表温(SST)、0~200 m垂直水温(15 m水层温度T15,50 m水层温度T50,100 m水层温度T100,200 m水层温度T200)等资料,研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和2009年10—12月受厄尔尼诺影响,作业渔场分布在79°W~84°W、10°W~17°S海域,最适SST为19~22℃;2007年10—12月受拉尼娜影响,作业渔场分布在81°W~85°W、10°W~14°S海域,最适SST为17~20℃,中心渔场作业范围相比厄尔尼诺年份向北偏移1°~2°,平均SST降低2℃。各层水温分布表明,2007年10—12月T15和T50水温均明显高于2006年10—12月,最大温度差值为6~9℃;T100和T200温度差别较小,最大温度差值为1℃。水温垂直结构结果表明,2006年10—12月作业渔场未形成明显的上升流,主要分布在外洋水与沿岸水交汇处;2007年10—12月的沿岸一侧形成了势力强劲的上升流,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上升流等温线密集交汇处。此外,由于受上升流的加强使栖息水层营养盐丰富,更有利于茎柔鱼索饵,导致茎柔鱼渔场分布也出现一定转移。研究表明,秘鲁外海中心渔场位置的变化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海洋环境因子对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渔场时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10—2013年11—12月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渔获生产数据,并结合遥感获取的海洋环境数据,利用渔获量重心法、地统计插值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太平洋褶柔鱼的资源丰度与渔获量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海流)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渔场重心每年稍有差异,经度重心集中在132°20′E附近;纬度重心集中在36°30′N和37°30′N两个位置附近。GAM模型显示,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渔场的最适海表温度为16~18℃;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0.37~0.45 mg/m3。海洋环境与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PUE)的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除了叶绿素a浓度呈一般显著外,海表温度和空间因子在CPUE上的回归均极显著(P0.01),符合统计意义。4年间渔场的适宜环境范围有所差异,推断主要是日本海海域对马暖流、东朝鲜暖流与里曼寒流相互交汇的强弱作用力引起的,也有不同年份季风的强弱不同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存在。每一年的渔场海洋环境因子稍有差别,对其资源量的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20.
正太平洋西北部海域、大西洋东北部海域、太平洋东南部海域是世界主要渔场。日本位于太平洋西北部海域,南北狭长,沿岸有大量暖流和寒流,海岸线生态环境丰富多样。从世界范围看,日本海域中生物多样性也是处于极高水平的,日本周边水域中栖息着全世界127种海生哺乳类动物中的50种,全世界约300种海鸟中的122种,全世界约1.5万种海水鱼中的3700种(其中日本固有种约为1900种)。日本降水量是世界平均降水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