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用具有sd-r新半矮秆基因的品系RA73与具有sd-1半矮秆基因的4个恢复系(明恢63、明恢86、蜀恢527和成恢047)杂交,对亲本、F1和F2的株高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亲本的株高为82.4~94.5cm;F1的株高为126.6~133.1cm;F2代植株高度产生分离,高株(101~140cm)∶半矮秆(71~100cm)∶矮秆(45~70cm)值经χ2分析,符合9∶6∶1的比例,为2对不等位的半矮秆基因独立分配遗传。探讨了sd-r半矮秆基因在杂交水稻上应用的可能性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新种质N0238D矮秆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0238D是一个株高54.00 cm的矮秆冬小麦新种质,为了明确其矮秆性状的遗传规律,对该种质进行了遗传分析和赤霉酸敏感性鉴定。用高秆品种中国春(株高126.00 cm)、阿勃(株高114.00 cm)与N0238D杂交,并用N0238D回交,F1代株高均接近或稍高于中亲值,F2代株高分离为矮秆、半矮秆、高秆三种类型,分离比例均为1∶2∶1,同时有超亲分离存在。BC1F1代矮秆植株数和半矮杆植株数的分离比例均符合1∶1,结果表明,N0238D的矮秆性状由1对主效隐性基因控制。赤霉酸测定试验表明,该矮秆种质为赤霉酸不敏感型。  相似文献   

3.
水稻含eui基因的半矮秆突变体02428ha 株高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02428ha系从隐性高秆水稻02428h中发现的半矮秆迟熟突变体。用02428ha分别与隐性高秆材料02428h和半矮秆材料02428杂交,对其F1和F2世代株高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02428ha的株高是由3对基因控制,除eui基因和sd1-基因外,还含有另外1对半矮秆基因,暂命名为sd-h(t)。该文还讨论了02428ha潜在的育种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小麦主要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其对株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矮秆基因在中国冬麦区的分布及利用情况和明确矮秆基因对小麦株高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小麦的水肥利用效率,利用前人开发的矮秆基因分子标记和收集的210份冬小麦材料研究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在中国冬麦区的分布和利用情况。结果表明:210份冬小麦材料含有矮秆基因RhtB1b的材料有51份,占总材料的24.3%;含有矮秆基因Rht-D1b的材料有40份,占19.0%;含有Rht8矮秆基因的材料有94份,占44.8%。含有Rht-B1b的小麦材料平均株高为84.0cm,不含有Rht-B1b的小麦材料的平均株高为93.7cm;含有Rht-D1b的小麦材料平均株高为77.9cm,不含有Rht-D1b的小麦材料的平均株高为94.6cm;含有Rht8的小麦材料平均株高为90.0cm,不含有Rht8的小麦材料的平均株高为92.5cm;Rht-B1b、Rht-D1b和Rht8对小麦平均株高的降秆作用分别为9.7cm、16.7cm和2.5cm。进一步分析不同矮秆基因组合的联合分布情况,同时分析不同矮秆基因的联合降秆作用,结果表明3个矮秆基因的联合降秆作用大于2个矮秆基因的降秆作用,2个矮秆基因的联合降秆作用大于单个矮秆基因的降秆作用;另外还对分子标记在小麦矮秆基因的选择利用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蓖麻矮秆性状基因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蓖麻矮秆与高秆不同遗传交配组合配制、种植,调查其后代株高性状分离的试验,研究了蓖麻高、矮秆性状主控基因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在其F1代群体中,株高性状没有发生分离,全表现为高秆性状;在其F2代群体中,表现为高秆和矮秆两种性状分离,而且植株高、矮秆性状的分离符合3∶1的分离比例;在回交一代群体中株高也全部发生高、矮性状的分离,且符合1∶1的分离比例。由此推断蓖麻植株高、矮这对性状是受1对等位基因所控制,高秆是受显性基因T所控制,而矮秆则是受隐性基因t所控制。  相似文献   

6.
小黑麦半矮秆突变品系CA577的诱导及其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60 Coγ射线诱导的小黑麦半矮秆突变品系CA5 77的平均株高变异、株高遗传性及其染色体组成的鉴定结果。CA5 77的株高为 77.8± 2 .4 6cm ,遗传分析证实该性状受不完全显性单基因控制。纯合的突变基因型Rht(CA5 77)Rht(CA5 77)在亲本的遗传背景下显现 4 5 .97%的降秆能力。CA5 77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2n =4 2 ,观察到6个随体染色体 ;在CA5 77及其与Beagle 82等六倍体小黑麦品种 (系 )杂种F1的减数分裂MI期染色体构型中未观察到四价体或多价体 ;C 带带型分析表明其染色体组成为AABBRR。  相似文献   

7.
1978—1982年在本校农场和温室,对小麦“矮变1号”和“大姆指矮”的矮秆遗传进行了研究。 试验结果表明,矮变1号与高秆亲本杂交,其F_1的株高均低于亲本平均值。F_2的株高分离比例基本符合1矮秆:2中秆:1高秆的比例。F_1用高秆亲本回交,回交一代的株高分离比例,完全符合1中秆:1高秆的比例。矮变1号的矮秆遗传主要是受一对不完全显性矮秆基因所控制。 矮变1号的矮秆遗传和大姆指矮相似,但它的显性矮秆基因效应大于大姆指矮,因此,它是一份有价值的矮秆材料。  相似文献   

8.
 世界小麦矮化育种主要使用隐性矮源。在普通小麦中发现的显性矮源均因导致植株极度矮化(20~55 cm)而未能在小麦育种中广泛应用。笔者发现,将显性矮源矮变1号(4DS携带Rht10,25~30 cm)及矮苏3(4BS携带Rht3,55 cm)的原种大群体种植或施以诱变因子并将其与中、高秆的小麦品种杂交、回交,从其分离世代的大群体中,均可选择到一些株高呈不同程度提升的稳定的突变株系。采用近等基因系法对不同株高突变衍生系的研究表明:其提升的株高真实遗传,各自均携带一个不同株高的半显性矮秆基因,随突变衍生系株高的提升,近等基因系的产量性状显著优化。采用标志基因测交法以及生理生化遗传标记对突变衍生系携带的不同株高的半显性矮秆基因重新进行了基因定位,确认它们分别与Rht10及Rht3的座位相同,因而均是其突变衍生的复等位基因。提出显性矮秆基因具有"复等位多态特性",即极度矮化的显性矮秆基因容易突变为一群株高提高程度不同的、可以达到小麦育种理想株高的半显性矮秆复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9.
采用NCⅡ设计,用6个不同株高类型(高、中、矮各2个)八倍体小黑麦作母本,用含Rhtl,Rht2,Rht3,Rht10,和RhtlRht2Rhty的5个小麦矮源作父本配制30个杂交组合,通过F_1的显性度(D值)、降秆强度(R值)及F_2株高分布频率,分析了Rht基因在不同株高类型八倍体小黑麦中的反应。主要结果为:1)不同矮秆基因对高、中、矮秆小黑麦降秆趋势一致,即对高秆小黑麦降秆效果最强,中秆次之,矮秆最弱,而不同矮秆基因降秆作用大小顺序为:Rht10>Rht3>Rht1Rht2Rhty>Rht1Rht2.2) 各矮秆基因在F_2染色体数分布不平衡的遗传背景下表达基本正常,Rht10、Rht3显示以矮秆为主的高低峰分布,农林10号、OlesenDwarf显示正态分布,3)连续回交能提高矮秆小黑麦株的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10.
几个籼稻标记基因系的矮秆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8个籼稻标记基因系与测交品种南京11号、南京6号杂交,研究不同矮秆类型的遗传特点。根据各组合亲本、F1、F2株高的表现,可将这些标记基因系的株高遗传分为3类:①含有5d一1基因的半矮秆材料;②含有1个5d-1基因和1个新矮秆基因的双矮材料;③含有其他类型矮秆基因的矮秆材料。通过与南京6号连续回交,从标记基因系IGB.29(多蘖矮)中分离、鉴定出一个与5d-1不等位的新矮秆基因。  相似文献   

11.
严志  张从合  黄艳玲  周桂香  吴跃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752-10755,10758
摘要[目的]为矮化杂交稻的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对具显性半矮杆基因SD,d(t)的水稻SD9311-1、SD9311-2及其两系不育系为母本配制的杂交一代组合进行耐肥抗倒性研究。以轮回亲本9311为对照,对含有SD—d(t)基因的显性半矮杆材料的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显性半矮杆能够显著降低F1代的株高,提高组合的抗倒性,株高与产量间相关性不显著。降低株高的同时,并没有使产量降低。显性半矮秆材料还能促进有效穗、结实率的提高,使显性矮杆的产量潜力高于高秆类型。显矮配组16个组合倒伏指数随肥力的增加而增大,抗倒能力减小。[结论]SD9311-1、SD9311-2组合能够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显著降低株高,从而降低了倒伏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利用半矮生水稻品种沈稻4号(P_1)和中高秆晶系沈农637(P_2)及其杂交后代F_1、F_2群体,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株高的遗传进行了联合分离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性状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近似相等,分别为-4.742和-4.741,主基因遗传力为47.13%,多基因遗传力为41.33%.  相似文献   

13.
为获得高纯度高质量的DNA和建立稳定的SSR-PCR反应体系,采用常规CTAB法和改进CTAB法提取半矮生桃基因组DNA。结果表明:改良CTAB法提取的DNA纯度高,多糖和蛋白质含量低,可用于SSR反应。同时,通过对影响SSR反应的6个要素设计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优的SSR-PCR反应体系,20μL反应体系为:25 mmol/LMg2+1.5μL、2.5 mmol/L dNTPs 2μL、5 U的Taq酶0.22μL、10×Buffer缓冲液4μL、10 mmol/L引物0.6μL、20 ng模板0.8μL,优化的退火温度为57.6℃。  相似文献   

14.
利用美国高油、矮秆和耐密植大豆种质资源与高产广适应性大豆杂交,通过单交及简单回交与辐射诱变育种相结合,经过连续定向选择,利用先进的品质分析、抗病鉴定等方法进行品种选育研究。结果表明:选育出高油、高产和抗病的4个大豆新品种合丰42、合丰52、合丰57、合农60,脂肪含量为22.25%-23.24%,其中合丰42是国内育成的第一个半矮秆大豆品种,合农60是矮秆品种。这些品种是高油、矮秆大豆育种的宝贵种质。  相似文献   

15.
《吉林农业科学》2016,(2):35-38
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导入大豆,以提高大豆的耐盐性。对132棵转化植株进行了PCR检测,获得64棵阳性植株,阳性率达到48%。对PCR阳性植株进一步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证明BADH基因已经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导入不育系后对配组一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对新育成的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D1S和D2S作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显矮光敏核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多优于对照不育系培矮64S。因此只要选择一定类型的恢复系与D1S和D2S配组,两个显矮光敏核不育系均能获得强优势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17.
宋丽雅  陈亮  何聪芬  赵刚  白鹏飞  陈岩  常驰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607-9609,9665
[目的]探讨o2突变基因的作用方式,提高玉米品质育种研究水平。[方法]通过对18个普通玉米自交系组配的33个普通玉米组合及相应的导入o2近等基因系(o2-NILs)组配的33个含o2玉米组合品质的比较,分析了导入o2后对玉米组合品质的影响。[结果]o2-NILs组合与普通玉米组合相比,其赖氨酸、蛋白质和油份含量有大幅增加,其余14种必须氨基酸含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天门冬氨酸、苏氨酸、甘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含量提高;而丝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降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天门冬氨酸、精氨酸和苏氨酸变化与赖氨酸变化程度高度相关(0.8),蛋白质和油份的变化与赖氨酸变化的相关性分别为0.48和0.38,表现为中度相关。33个o2-NILs组合综合品质分析结果表明,o2组合的CAL58×吉477和CA156×196综合品质优良,产量较高,可能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结论]该研究结果为今后利用o2对温带玉米种质进行品质改良,并提高改良效率提供了理论和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8.
Opaque-2突变基因(o2)对玉米组合品质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o2突变基因的作用方式,提高玉米品质育种研究水平。[方法]通过对18个普通玉米自交系组配的33个普通玉米组合及相应的导入o2近等基因系(o2-NILs)组配的33个含o2玉米组合品质的比较,分析了导入o2后对玉米组合品质的影响。[结果]o2-NILs组合与普通玉米组合相比,其赖氨酸、蛋白质和油份含量有大幅增加,其余14种必须氨基酸含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天门冬氨酸、苏氨酸、甘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含量提高;而丝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降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天门冬氨酸、精氨酸和苏氨酸变化与赖氨酸变化程度高度相关(>0.8),蛋白质和油份的变化与赖氨酸变化的相关性分别为0.48和0.38,表现为中度相关。33个o2-NILs组合综合品质分析结果表明,o2组合的CAL58×吉477和CA156×196综合品质优良,产量较高,可能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结论]该研究结果为今后利用o2对温带玉米种质进行品质改良,并提高改良效率提供了理论和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9.
农杆菌介导的抗草甘膦基因(sxglr-11)的玉米遗传转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利用根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将抗草甘膦基因(sxglr-11)导入优良玉米再生系HiII,共转化幼胚1 673个,分化出再生苗67株,其中,28株移栽成活,经PCR检测13株为阳性植株,阳性率为46.4%。采用草甘膦浓度梯度筛选,确定了未转基因的对照植株的致死浓度范围为1%~2%。利用2%的草甘膦对T0转基因植株6~8叶龄苗的叶片进行涂抹,结果表明,阳性植株均具有草甘膦抗性。T1植株经2%草甘膦抗性筛选,转基因植株表现出3∶1的孟德尔分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