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生大豆(Glycine.soja)抗锈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锈病近年来已发展成为影响大豆生产的世界性病害.筛选抗锈资源是开展抗病育种的基础,从野生大豆中发掘抗锈资源有利于拓宽抗锈育种的遗传基础.采用离体叶片定量接种方法对513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进行抗锈鉴定,得到抗病资源1份,其余均为感病资源.  相似文献   

2.
大豆花叶病毒病(Soybean mosaic virus disease,SMV)是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应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野生大豆抗SMV机制的探讨是大豆抗病育种的重要基础.通过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发病鉴定方法,对来源于河北东部沿海地区的129份野生大豆材料进行抗SMV鉴定及叶片形态结构的比较.结果表明,2.3%的材料抗大豆花叶病毒病,14.7%的材料表现为中抗,26.4%的材料表现为中间反应类型;不同抗感野生大豆材料的叶片蜡质含量及茸毛密度存在明显差异,相关分析表明蜡质含量与野生大豆对病毒病的抗性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叶片蜡质含量可作为野生大豆材料病毒病抗性鉴定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防治该病经济有效的方法是抗病育种,而抗性资源筛选又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本研究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用黑龙江省的大豆疫霉菌的1号优势生理小种对来自全国19个省份的415份野生大豆资源进行了抗性鉴定,表现抗病的有96份,占总鉴定资源的23.1%,表现中抗的资源有152份,占36.6%,表现感病的资源有167份,占40.2%.根据野生大豆的来源分析发现,在我国,抗性野生大豆资源分布较广泛.  相似文献   

4.
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用在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场分离到的大豆疫霉菌3号生理小种对292份栽培大豆材料(其中农家品种153份、其它大豆栽培品种139份)和236份野生大豆材料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栽培大豆资源抗病80份,占27.4%,中间类型93份,占31.8%,感病119份,占40.8%。153份农家品种中,抗病的有49份,占农家品种的32.0%,表明农家大豆品种资源抗性比例较高。野生大豆资源中抗病的有49份,占20.8%;中间类型55份,占23.3%;感病132份,占55.9%。鉴定的这些高抗资源可为我国大豆抗疫霉根腐病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豆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SMV)病抗病性鉴定结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淑梅 《大豆科学》1991,10(3):240-244
本试验是在日本国农林水产省东北农业试验场作物开发部大豆育种研究室进行的。试验在网室内采用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用日本的大豆花叶病毒(SMV)病五个生理株系(SMV—A.—B.—C.—D.—E)对我国125份大豆品种进行鉴定。 鉴定结果认为,对SMV—A株系具有抗病性的品种占26%;对SMV—B株系具有抗病性的品种占6%;对SMV—C株系具有抗病性的品种占16%;对SMV—D株系具有抗病性的品种占15%;对SMV—E株系具有抗病性的品种占8%。在供试品种中对SNV五个株系表现全抗的品种只有铁丰18,抗两个以上株系的品种有27个,占供试品种的22%。  相似文献   

6.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病经济有效的措施,而培育抗病品种的关键乃在于抗病性鉴定方法的正确与否。本文报道了大豆品种资源与抗病转育后代对大豆孢囊线虫病抗病性简便、迅速、准确的鉴定技术,其中包括病土的选用、种植管理、鉴定时间及病级标准等技术环节,将有助于从我国丰富的大豆资源中筛选出类型更多的抗大豆孢囊线虫病的抗源材料,并加速抗病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近年北方春大豆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抗病性水平的演化,为大豆生产提供更好的育种思路和抗性育种材料,本研究利用中国北方春大豆种植区主要流行的SMV Ⅰ、SMVⅢ株系和大豆灰斑病菌1号、7号混合生理小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评价2016-2019年参加北方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不同生育期组品种(系)对流行病害的抗性.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8.
野生大豆抗花叶病毒病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孙永吉  刘玉芝 《大豆科学》1991,10(3):212-216
通过对800余份野生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的接种鉴定,总结出适合于野生大豆抗花叶病毒病的鉴定方法。筛选出植株抗病材料2份,中抗材料11份,其余的材料都表现中等以上的感病。植株抗性与种籽传病率有一定关系但不呈正相关,选出5份种籽传病率稳定表现为零的材料。没有发现能抗大豆花叶病毒东北三个株系的材料。探讨了野生条件下不发或很少发生花叶病毒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野生大豆由于丰富的遗传背景在大豆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选取来自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的野生大豆与栽培在中国北京种植,并对其农艺性状进行比较.与栽培大豆相比,野生大豆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47.55%),较低的脂肪含量(12.91%).此外,野生大豆的异黄酮含量高并且具有较好的胞囊线虫抗性.将经过筛选的不同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进行杂交,已经选育出一些具有高异黄酮含量和良好胞囊线虫抗性的大豆材料.同时研究了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天然杂交,发现通过分析F1代花色和荚皮色的分离情况可以鉴定天然杂交种.结果证明通过杂交的方式将野生大豆中的目的基因导入栽培大豆进而提高大豆育种效率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黄化苗下胚轴接种法,利用大豆疫霉菌株Pm8对来自不同地区的355份大豆品种(系)进行疫霉根腐病接种鉴定。结果表明:96份材料表现为抗病类型,占鉴定总数的27%,106份表现为中间类型,占总数的30%。在所鉴定的品种(系)中,北京、浙江等省(市)抗大豆疫霉菌株Pm8的资源比较丰富;吉林、四川等省的抗性资源较贫乏。研究结果为大豆抗病育种选择亲本和利用品种布局进行大豆疫霉根腐病生态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不同品种甜菜褐斑病抗性分析及早期鉴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工病圃和自然病田同步进行抗褐斑病性鉴定筛选,初步试验结果表明,甜菜品种的含糖率随着抗病性的增强而明显提高,凡抗褐斑病品系材料,综合性状表现也较好。通过3期播种试验,植株生长至2~4对真叶期接种鉴定抗褐斑病性与田间成株鉴定结果相同,可以作为田间鉴定育种新材料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玛纳斯人工接种的最佳时间7月中下旬接种效果较理想,这为解决干旱地区抗病品种筛选鉴定提供了一条途径。利用甜菜褐斑病尾孢毒素粗提液对甜菜种子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鉴定不同品种的抗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各品种抗性结果与人工接种及自然病田抗性鉴定结果有一致性。试验表明采用早期鉴定方法,方法准确,可行性高,可以提高育种效率,有效缩短抗褐斑病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2.
油菜素内酯(BR)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抗、感疫霉根腐病的2个品种和一对矮秆突变体与野生型为材料,研究BR对抗大豆疫霉根腐病防御反应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目的是明确BR对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作用效果,鉴定矮秆突变体的抗性.酶活测定表明,接种使大豆叶片的POD和PAL活性显著增强,说明病原物诱导使植株产生系统抗病性;加BR接种处理(B P )比加BR不接种处理(B P-)的POD和PAL活性有一定的增强,表明BR对抗大豆疫霉根腐病有一定的抗性效果;挑战接种鉴定表明,东农42属于感病,而东泽11属于中间类型,施加BR后对这两个品种的抗性均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豆优异种间杂交新种质选育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拓宽大豆育种的遗传基础,广泛利用和创造出新种质资源,是目前提高大豆育种水平的重要途径。 黑龙江省农科院豆类资源室,从1981年以来,通过栽培大豆(G·max)与野生大豆(G·soja),半野生大豆(G·gracilis)进行种间杂交、回交、复合杂交等,现已创造和选育出秆强多荚丰产类型和多分枝多荚特用极小粒类型等不同熟期种间杂交新种质,经八五国家科技攻关有关单位鉴定,确认为中国优异野  相似文献   

14.
野生大豆(G.Soja)资源的研究结果展示了野生大豆多花多荚、高蛋白含量、某些抗性等优异性状基因的导入,有可能为栽培大豆高产育种、优质育种、抗性育种带来新突破。  相似文献   

15.
对大豆疫霉菌胁迫下抗感不同野生大豆根、茎、叶中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抗病野生大豆接种后叶中POD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高于感病野生大豆,同时高于未接种植株;而根和茎中的POD酶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有所增加,但变化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16.
用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游动孢子悬浮液处理抗感性不同的野生大豆下胚轴,接种后3~72 h,用透射电镜观察野生大豆与大豆疫霉菌的亲和性与非亲和性互作中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3~36 h,感病野生大豆随接种时间延长下胚轴细胞器结构破坏严重,而抗病野生大豆细胞结构基本完整;接种后48 h,抗病野生大豆的细胞壁物质累加,出现胞壁沉积物,而感病野生大豆细胞壁出现部分降解;接种后72 h,抗病野生大豆细胞质壁分离,但细胞器结构基本完整,感病野生大豆细胞器几乎无完整的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对不同浓度镉胁迫的响应差异,筛选大豆耐镉优质资源。以辽豆24和野生大豆1502为材料,采取不同镉浓度处理(0,20,40,80 mg·kg~(-1)),以不添加镉为对照,分别在处理20,30和40 d时,测定株高、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及MDA含量。结果表明两种大豆均表现出随镉浓度的增加而株高逐渐降低的趋势,40和80 mg·kg~(-1)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且随着处理时间延长,高浓度镉下株高降低幅度增大。镉胁迫对栽培大豆株高的抑制作用较野生大豆表现得更早,更明显。镉胁迫对栽培和野生大豆的SOD、POD和CAT活性及MDA含量都有一定影响,但是两种大豆间差异很大。不同浓度镉胁迫下,SOD和POD活性变化较CAT活性变化表现得更灵敏;栽培大豆的3种抗氧化酶较野生大豆活性变化幅度更大,高镉浓度抑制效应更明显;栽培大豆较野生大豆的MDA含量增加效应出现得更早更明显。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相比,对重金属镉的耐受性更强,可以作为重要的遗传资源应用于大豆的抗镉育种。  相似文献   

18.
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7是黄淮海和长江流域大豆产区主要的一种流行株系,基于对传统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来选育抗病品种需求,为发掘一种辅助鉴定大豆抗花叶病毒SC7的引物及其检测方法应用于一线育种。由大豆公共遗传图谱上挑选的引物筛选比对24个自然群体材料,确定其引物BARCSOYSSR_02_0631抗病(包括中感)检出符合率为64.3%,感病符合率为100%,即检测正确率为79.2%,而且经过室内辅助选择育种鉴定到了一批能进入安徽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抗花叶病毒病SC7的新品系阜Y31和阜豆169等,通过该标记对大豆品系抗花叶病毒SC7的相关位点进行早期子代选择鉴定,该辅助检测方法不仅绕开了试验站实验条件的限制而且避免了传统方法接种鉴定花叶病毒的传播,减少了随后的育种工作量和育种周期,利用MAS技术可快速筛选出抗病高产的大豆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方法鉴定了77份大豆品种(系)对8个大豆疫霉菌株的抗性反应,通过基因推导方法分析品种(系)的抗病基因。结果表明,77份大豆品种(系)对8个菌株共产生24个不同的反应型,安豆1498反应型为RRRRRRRR,是参试品种(系)中唯一一个抗8个大豆疫霉菌株的品种。本文将为安豆1498在疫霉根腐病流行区域的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可为抗疫霉根腐病育种提供抗性材料。  相似文献   

20.
对冀东地区收集的162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材料进行大豆花叶病毒(SMV)抗性鉴定并对筛选到的抗、感材料植株体内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及病程相关基因GmPR-1和GmPR-10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抗病野生大豆材料7份(4.3%),中抗材料6份(3.7%),中感材料62份(38.3%),感病材料87份(53.7%);抗病材料POD和CAT活性比对照显著增加,而感病材料显著降低,抗病材料的GmPR-1和GmPR-10基因表达量比对照显著增加,感病材料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初步表明POD、CAT及病程相关基因GmPR-1和GmPR-10可能与大豆抗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