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中国黄牛考源——中国黄牛源流考之一(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中国黄牛是由一系列具有密切血缘联系,在相似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演化的品种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品种集团。并在系统分析既有考古学成果、历史文献、畜牧学与民俗学资料的基础上,确认中国养牛史始于纪元前8000年前后的伏羲时代。并论证:黄河中下游流域是瘤原牛和原牛亚洲变种的早期驯化中心之一;两者是中国黄牛的基本血统来源;原牛模式种血统对中国黄牛的影响可能来自纪元前匈奴人与斯基泰文化的接触;以能育的杂种母牛为孔道,黄牛集团也吸收了一些牦牛、爪哇牛(但不是巴厘牛)的血液成份。  相似文献   

2.
三、毛色根据古代艺术品、历史文献反映的原牛、瘤原牛毛色以及外域家牛群体的毛色类别,估计黄牛集团与野生原种的主要毛色差异如下:1.有黧章、黑晕的个体在黄牛中约占1/4,而在野生原种中是大多数;2.黄牛集团中的绝大多数个体属全色牛,而原牛绝  相似文献   

3.
中国黄牛起源于青藏高原范围内的古(牛曷)牛,以至古原牛,为新石器时代的古羌人驯化、培育成中国原始黄牛。由于民族的迁徙与融合,中国原始黄牛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扩散。中国黄牛有高领峰与低领峰之分,在古代没有外来牛血液干扰情况下,古中国不分南北、东西均有高领峰与低领峰牛存在,迄今从北到南分布着由秦川牛到温岭高峰牛、云南高峰牛各种领峰高度的过渡类型,说明古(牛曷)牛原始品种性状的多样性。中国黄牛驯化时间较早。  相似文献   

4.
四川黄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对四川黄牛、黑白花奶牛、西门达尔牛、雷琼牛、辛地红牛进行了细胞遗传和生化遗传的研究,结果表明:四川黄牛在遗传基础上[柴色体的一般核型、G—带核型、C—核型、Ag—NOR的频率分布与定位、血液蛋白(Tf、Tb)基因种类及频率分布]与瘤牛(Bos indicus)基本一致,而和普通牛(Bos taurus)有明显的差异。在外形上具有瘤牛的三种峰型及发达的垂皮和体格特征,在生物学特性方面具有瘤牛的耐热、耐粗饲、抗湿、抗蜱等特点,根据上述细胞遗传、生化遗传的证据,结合形态学、生物学特征的研究,根据进化细胞学观点,哺乳动物核型进化理论及生化遗传在分类中的应用原理表明:四川黄牛应属瘤牛种。同时对四川黄牛的发生演化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鲁西牛、晋南牛、南阳牛和秦川牛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役肉兼用型优良品种。在《中国牛品种志》(1986)一书中把中国黄牛按地理分布分为北方黄牛、中原黄牛和南方黄牛,并把上述品种列入中原黄牛一类。为考查上述品种的起源和形成,并为黄牛品种分类提供较可靠的细胞学依据,我们于1988~1989年研究了上述品种的核型和Y染色体形态。  相似文献   

6.
四川黄牛的分类地位与染色体G带核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荣慈  袁季广 《中国牛业科学》1992,18(1):19-24,F003
为了进一步研究四川黄牛的遗传特性及分类地位,本文以瘤牛(印度辛地红牛,我国海南牛)和普通牛(西门塔尔牛、成都黑白花牛)为对照,采用GTG技术进行四川黄牛G带核型研究。结果表明,四川黄牛G带核型与瘤牛相似,与普通牛不同。主要表现在Y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顺序上,四川黄牛和瘤牛Y=AG带带型:近端区至少2条暗带,远端为较宽明带,末端为狭窄暗带。普通牛Y=SM,长臂至少2条暗带、短臂为较宽明带,末端狭窄暗带,短臂G带分布与前两种牛长臂远端一致,可能是臂间倒位的结果。G带研究支持前文认为四川黄牛分类应属Bos indicus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7.
黄牛是一种分布很广,具有乳、肉、役多种经济用途的反刍家畜。全世界有黄牛12亿多头,其产值超过任何一种家畜。我国黄牛自春秋以来,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的动力来源。1984年末全国有黄牛5000余万头,其中奶牛只有133.7万头(包括乳肉兼用牛和改良牛);专用肉牛数量更少,除了杂交改良牛外,基本上是役用牛。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晋南牛、延边牛和复州牛是我国六大黄牛地方良种,都具有体格高大、毛色纯正、挽力大、皮板致密、耐粗饲、适应性强、繁  相似文献   

8.
云南文山黄牛和迪庆黄牛的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细胞遗传学、mtDNARFLP(线粒体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血液蛋白及同工酶3个方面的研究,分析了云南文山黄牛和迪庆黄牛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关系。结果:(1)细胞遗传学云南两个地方黄牛品种的Y染色体形态及其C一带具有显著多态性。文山黄牛和迪庆黄牛分别为一小的近端部和亚申部(或中部)着丝位Y染色体,并分别在Y染色体的臂端部和短臂的臂端部显示弱阳性C一带,说明文山黄牛的父系起源可能是瘤牛(Bosindicus),而迪庆黄牛是普遍牛(Bostaurus)。推测两种Y染色体可能是臂问倒位的结果。(2)mtD-NARFLP两个黄牛品种的111个个体的mtDNA经8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有个酶表现出多态,共检测到17种限制性态型。归结出的3种基因单倍型,分别是A-A-A-A-A-A-A型(瘤斗)、B-B-B-B-B—B-B型(普通型)和A-C-B-B-C-A-A型(耗半Bosgrunniens)。从基因单倍型在群体中的表现可看出,文山黄牛和迪庆黄牛都具有瘤牛和普通牛两种母系起源。但文山黄牛以瘤牛血统为主,迪庆黄牛以普通牛血统为主,而且还可能含有部价耗牛的血统。(3)血液蛋白及同工酶分析了两个黄牛品种的33种血液蛋白及同工酶共计37个遗传座位,其中ALB、TF、HB一β、CAR、NP、6PGD6个座位检测到多态性。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基于基因芯片数据分析杂交改良藏黄牛的遗传结构和血统组成。以30头本地藏黄牛、40头荷斯坦牛和40头西门塔尔牛为参照标准品种,待测样品为采自山南市的58头杂交藏黄牛。通过Illumina GGP50K芯片杂交获取所有个体的全基因组范围SNPs数据,利用GCTA、MEGAX和Admixture等软件对SNPs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杂交藏黄牛与荷斯坦奶牛和本地藏黄牛关系较近,与西门塔尔牛较远;杂交藏黄牛的血统中,荷斯坦奶牛占比最高为50%,其次是本地藏黄牛约40%,最低的是西门塔尔牛为10%。该研究结果与杂交藏黄牛的生产性能和体型外貌相符合,可以为下一步杂交藏黄牛横交固定选育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国黄牛Y染色体STRs的遗传多样性及父系起源。[方法]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选择2个牛Y-STRs位点INRA189和BM861,分析16个中国地方黄牛品种284头公牛与4头缅甸黄牛公牛的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结果]在中国16个黄牛品种中,2个Y-STR位点可以区分中国黄牛中的普通牛和瘤牛类型,表明中国黄牛有普通牛和瘤牛两种父系起源。4头缅甸黄牛均为瘤牛类型。在中国16个黄牛品种中,普通牛和瘤牛分布频率分别为57.0%和43.0%,其中普通牛频率在北方黄牛中占优势(98.3%),瘤牛频率在南方黄牛中占优势(76.1%),中原黄牛中普通牛频率较高为63.8%,瘤牛频率为36.2%。[结论]中国黄牛存在普通牛和瘤牛两种父系起源;普通牛频率自北向南逐渐减少,瘤牛频率自北向南逐渐增加,中原地区为普通牛和瘤牛的交汇处。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中的“黄牛”一词,有不同层次的三种涵义;一,与水牛、牦牛等相并列的物种名,即对于学名“Bos taurus domestica”、英文(狭义)“cattle”的汉语词;二,与“奶牛”、“肉牛”相对称的中国固有的、曾经长期以役用为主的B.taurus  相似文献   

12.
采用PCR和DNA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测定分析了10个中国黄牛品种(群体)和2个外来牛品种共131个体的mtDNA 16SrRNA基因全序列的遗传变异,并分析了品种(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母系起源。结果表明,在12个群体131条16SrRNA基因序列中,共发现了78个变异位点,形成了40种单倍型,揭示了中国黄牛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总群体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857±0.024,平均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0582,Kimura双参数品种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01~0.009,10个中国黄牛品种(群体)核苷酸多样度高于2个外来牛品种。基于Kimura-2-parameter距离采用NJ法构建了10个中国黄牛品种(群体)分子系统树,111个体聚为2簇,即分别与瘤牛和普通牛聚在一起,说明中国黄牛存在两个母系起源,主要起源于瘤牛和普通牛。其中草原红牛和蒙古牛起源于普通牛,恩施牛主要起源于瘤牛,但是对于亲缘关系复杂的中原地区黄牛而言,瘤牛和普通牛对它们的影响力大小因品种而异。这些结果为我国黄牛的种质资源保护、杂交育种和品种改良奠定了分子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一、高峰牛的来源德宏高峰牛来源于缅甸,亦称之为忧拉牛。戞拉牛据说是印度牛(驼峰黄牛)引入缅甸与当地牛杂交繁殖而形成的。我省德宏州与缅甸毗邻,边境居住的傣族农民历来由缅甸境内购牛,便逐渐地将戞拉牛输入了我国。从前多是购入公牛、阉牛,傣民用之挽车。解放后又引进一批戞拉母牛,以作繁殖挤乳。自此以后戞拉牛逐渐繁殖增多,就形成我省一特有类群牛。因为其肩峰高大,故群众称之为高峰牛。  相似文献   

14.
我国黄牛的直系祖先是形成于中亚的亚洲原牛。我国黄牛在家养以前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曾渗进了瘤牛型原牛的血液。我国黄牛按其起源和体型,一般分为三大类:蒙古牛、华北黄牛和华南牛。最近,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郑丕留所长在其所著的《中国家畜品种与生态特征》一书中,将我国黄牛按自然分布及其生态条件分为三大类:(一)北部牧区草地黄牛;(二)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良种黄牛育种委员会第12次委员(扩大)会议,于1988年11月11日至15日在浙江省台州地区温岭高峰牛的中心产地温岭县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国良种黄牛育种委员会委员、各品种联络员,共28人。育种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凤鸣、杨健、邱怀、王东安同志出席并主持了这次会议。温岭高峰牛育种委员会的委员、顾问等有关同志列席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6.
<正> 早在本世纪初期,俄国人就将一些纯种及杂种西门塔尔牛引入我国东北。据报道,内蒙三河牛、黑龙江滨洲牛中约有19%的是西门塔尔血统;北方黑白花奶牛的部分牛群中也有少量西门塔尔血统。 从五十年代末起,我国曾有计划地从苏联引入西门塔尔牛,养在内蒙、黑龙江、新疆等地,进行纯种繁殖和杂交改良本地黄牛,效果较好。七十年代又从奥地利、西德、瑞土等国引入大批纯种西门塔尔牛,分在全国23个种畜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中国黄牛Y染色体SNPs的遗传多样性及父系起源,本研究利用PCR-SSCP与测序方法,选择4个牛Y-SNPs位点DDX3Y-7、UTY-19、ZFY-9和ZFY-10,分析了16个中国地方黄牛品种284头公牛与缅甸黄牛4头公牛Y染色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中国16个黄牛品种中,仅发现普通牛Y2和瘤牛Y3单倍型,表明只有Y2和Y3两种父系起源,尚未发现中国黄牛存在普通牛Y1单倍型的分子证据.4头缅甸黄牛均为Y3单倍型.在中国16个黄牛品种中,Y2和Y3单倍型频率分别为57.0%和43.0%,其中Y2单倍型频率在北方黄牛中占优势(98.3%),Y3单倍型频率在南方黄牛中占优势(76.1%),中原黄牛中普通牛Y2的单倍型频率较高,为63.8%0,瘤牛Y3的单倍型频率为36.2%.本研究证明,中国黄牛存在普通牛Y2和瘤牛Y3单倍型两种父系起源,Y2单倍型频率自北向南逐渐减少,Y3单倍型频率自北向南逐渐增加,中原地区为普通牛Y2和瘤牛Y3单倍型的交汇处.  相似文献   

18.
双柏黄牛(ShuangBai Bos Taurus)在全县均有分布,从海拔556m的低热河谷到海拔2946m的高寒山区均有饲养,主要集中分布于海拔1000~2400m的"两江一河"的区域.是云南黄牛(1978年列入<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中的一个地方品种.经调查:双柏黄牛具有耐热耐寒、适应性较强,善于爬坡、采食能力强,耐粗饲、合群性强,易放牧,抗病能力强,肉质细嫩、鲜美、膻味小的品质,是值得保护的地方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9.
石璞  高翔 《中国牛业科学》2006,33(2):62-64,77
鲁西黄牛是1986年列入《中国牛品种志》中28个黄牛品种之一,与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延边牛并列为“五大地方良种牛”。2000年8月23日,农业部公布的78个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品种名录中,牛占了15个,其中就有鲁西黄牛。2004年1月出版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中,地方黄牛品种增加到了52个,鲁西黄牛仍作为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以其“体躯高大结实、役用能力强,肉用性能好”的特点,是发展和培育中国肉用牛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湖南省洞口县湘南黄牛与杂交黄牛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进行比较,并发现杂交黄牛的杂交优势和育肥效果显著提高,以安格斯(Angus)、西门塔尔(Simmental)、利木赞(Limousin)等肉用牛品种为父本,以此对湘南黄牛(Xiang Nan Yellow Cattle)进行品种优化与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