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不同落粒时间无芒雀麦种子形态与萌发特性,种子脱落是植物为应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及种群繁衍而表现出的生存策略,而脱落时间的早晚对种子的发育情况产生重要影响。【方法】以天山北坡中段原生境野生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居群为材料,研究4个不同自然脱落时间种子的长、宽、厚、附属物(外稃长、内稃长、芒长)、种子重量,以及发芽率、发芽势、萌发指数和平均发芽速度,分析自然落粒时间差异对种子形态及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无芒雀麦的落粒率在4次收集时间分别为2.87%、2.55%、2.87%及3.49%;随着脱落时间的推移,种子形态特征整体表现出种子长、宽、厚及种子重量增加,外稃长、内稃长先减后增,芒长呈减小的趋势,芒长较长的种子最容易脱落;随着脱落时间的推移,种子发芽率、发芽势、萌发指数增加,平均发芽速度减小;落粒率与芒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1.000。【结论】自然状况下,野生无芒雀麦属于弱落粒性种质;脱落时间的推迟不但使种子大小变大,而且增加了种子的重量,进而提高了种子的萌发能力。  相似文献   

2.
于2016年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种子生产田实施了4个收获期和2个收割高度的两因素随机完全区组试验,以研究收获期和收割留茬高度对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收获期从花后15 d至花后36 d,有籽粒脱落的穗子和有籽粒脱落的小穗的百分率和千粒重逐渐提高,而每小穗粒数逐渐下降,致使种子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在4个收获期处理中,最高籽粒产量出现在第2期,即花后22 d,其显著高于第1期(花后15 d)和第4期(花后36 d)的种子产量,而与第3期(花后29 d)收获的种子产量间没有显著差异;第2期收获的种子千粒重、种子发芽率和种子萌发苗株高与第3、4期收获的优质种子间没有显著差异;籽粒产量和质量在留茬高度16 cm(收割全株)和留茬高度58 cm(割穗)间差异不显著,该效应不随收获期的不同而异。据此推断:上海地区高产优质高羊茅种子的适宜收获期为首批开花穗的花后22~29 d,于全田尚有12%的嫩穗和59%的小穗顶部有1~3粒籽粒脱落时开始尽快收获;可以根据不同收获方式的需要在高于地面16 cm至穗颈节间(割穗留茬高度)范围内灵活确定植株收割高度。  相似文献   

3.
采用多因素正交试验设计,通过大样本相关、通径和逐步回归分析后表明,新麦草5个种子产量因子对种子产量的直接贡献大小排序为生殖枝数/m2>单粒种子重>小花数/小穗>小穗数/生殖枝>种子粒数/小穗;提高生殖枝数/m2可最有效提高新麦草的种子产量,其次是提高每小穗小花数和每小穗种子粒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施N量对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种子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施N量为0(CK),50,90,130,170,210,250,290和330 kg/hm2共9个处理,在不同时期观察并记录各处理垂穗披碱草的每m2生植枝数(X1)、每生植枝小穗数(X2)、每小穗小花数(X3)、每小穗种子粒数(X4)、种子千粒重(X5)和每公顷种子产量(Z),分析施N量与种子产量及产量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施N量与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的种子产量、每m2生殖枝数和种子千粒重间极显著相关;每m2生殖枝数和种子千粒重均与种子产量间极显著相关,每m2生殖枝数与种子千粒重极显著相关,每小穗种子粒数与种子产量、每m2生殖枝数、种子千粒重间均达显著相关。【结论】施氮能够显著促进生殖枝和每小穗种子粒数的形成,千粒重也随之增加,但对每生殖枝小穗数、每小穗小花数无显著影响;施氮还可提高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的实际种子产量,其中以施N 250 kg/hm2的效果最好,产量可达2 016.5 kg/hm2。  相似文献   

5.
行距、播种量和施肥量正交对老芒麦产量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行距、播种量和施肥量正交设计,连续3年对川西北高原老芒麦草产量与种子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行距与施肥量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播种量影响较小;处理主要通过增加枝条密度与高度而影响草产量,通过增加生殖枝比例与小穗数而影响种子产量;处理对鲜草、干草与种子的3年总产量都有显著影响,行距对鲜草与种子产量影响极显著;施肥量对鲜草、干草产量有显著影响,而对种子产量影响不明显;30 cm行距、45 kg/hm2氮肥草产量最高,50 cm行距、45 kg/hm2氮肥种子产量最高,产量是行距与氮肥量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6种禾本科牧草种子产量因子与产量的岭回归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多区组多因素正交试验设计,通过大样本岭回归分析求出6种禾本科牧草种子产量因子与产量的岭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除蓝茎冰草的模型外,其他5种禾本科牧草的模型中,提高任1个种子产量因子,均可不同程度提高种子产量。6个模型中,5个种子产量因子每提高1个单位对其种子产量的提高大小排序为单粒种子重>每小穗种子粒数>每小穗小花数>每生殖枝小穗数>生殖枝数。  相似文献   

7.
采用二因素D-饱和最优设计,蓝茎冰草拔节~抽穗期的根氮、磷、钾、茎叶氮、磷和钾的含量对其种子产量和产量因子的灰关联熵分析后表明,在蓝茎冰草拔节~抽穗期植株氮磷钾含量对蓝茎冰草种子产量的影响顺序为:磷>钾>氮;根含氮量对产量因子小花数/小穗、种子粒数/小穗和单粒种子重影响最大;茎叶含磷量和根含磷量对产量因子小穗数/生殖枝影响大;根含钾量对产量因子生殖枝数/m2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以高羊茅品种沪坪1号2年生植株为材料,进行籽粒生产的施肥期和供水次数的田间裂区试验,研究宁夏北部平罗地区高羊茅种子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施肥期处理显著影响植株色泽、无效分蘖株高和籽粒产量。秋季施肥使植株色泽深绿,春季施肥使无效分蘖株高显著提高。籽粒产量以春季一次性施肥最高,比秋季一次性施肥(秋)及秋春两季各施一半肥料的处理(秋+春)的籽粒产量提高25%。不同供水次数对每小穗小花数有显著影响,供水3和4次的小花数显著高于供水2次;供水次数对籽粒产量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籽粒产量以供水3次为最高。两因子的互作效应对瘪籽率的影响显著,以灌水4次和春季一次性施肥处理组合最高(25%)。由于供水次数和施肥期两因子互作效应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不显著,最佳处理组合即为两因子籽粒产量最高水平组合,即供水3次(返青期、拔节期和抽穗期)和春季(返青期)一次性施肥,其籽粒产量为1 957 kg·hm-2,具有生殖枝数5.19×106·hm-2,每穗小穗数66.7个,每小穗小花数6.9个,穗粒数156.4粒,千粒重2.32 g。  相似文献   

9.
野生二粒小麦物候期与主要农艺性状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以色列6个不同地区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oides)的物候期及主要农艺性状特征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来源于这6个地区的野生二粒小麦物候性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有3个物候期和7个农艺性状指标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达极显著差异水平;这些指标间的斯皮尔曼秩相关检定显示,小穗重与旗叶期、出芒期和开花期存在显著负相关,而小穗裸粒重与每穗及其每株小穗数则成正相关。将这些指标与各群体起源地的14个生态地理因素作斯皮尔曼秩相关检定,结果显示,大多数彼此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源自不同地区的以色列野生二粒小麦物候性状差异明显,这些差异的形成是在特定的生态条件下长期适应性选择进化的结果,是产生野生二粒小麦遗传多样性的基础,并为现代栽培小麦改良提供极其丰富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二因素D-饱和最优设计,通过猫尾草拔节-抽穗期的根氮、磷、钾和茎叶氮、磷、钾的含量对其种子产量和产量因子进行灰关联熵分析.结果表明,在猫尾草拔节-抽穗期,植株氮磷钾含量对猫尾草种子产量的影响顺序为钾>磷>氮;茎叶含钾量和根含钾量对产量因子小穗数/生植枝影响最大;根含氮量对产量因子种子粒数/小穗和单粒种子重影响最大;根含氮量和茎叶含钾量对产量因子生植枝数/m2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4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在3种收获方式下的产量损失情况。[方法]以人工完全收获为参照,研究了谷物联合式收割机直接收获法与人工分段收获法在4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种子收获过程中的产量损失情况,同时研究了不同清选方式对种子质量的影响,分析了农户人工筛选种子的质量水平。[结果]扁穗冰草和新麦草适合于联合收割机直接收获,与人工完全收获的产量相比,收获率分别达到76.0%和66.1%。无芒雀麦种子以人工分段法收获的效率最高,达到74.7%。高羊茅种子的落粒性较强,联合式收割机收获和人工分段法收获的产量损失均超过50%,应考虑适当提前收获时间。[结论]该研究为当地小规模种植基地与农户分散种植并存的牧草种子生产方式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冬小麦"三系"高产制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育系AL22(A)和恢复系99 AR144-1(R)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研究父母本行比、氮肥用量和化学调控对制种产量的影响。[结果]父母本行比对制种产量影响较大,当行比为2∶6时,制种产量最高,为1 718.1 kg/hm2,比平均制种产量高25.7%;在一定范围内,制种产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拔节期追施尿素240 kg/hm2时,制种产量可达1 636.8 kg/hm2,比对照(不施氮肥)高33.9%;拔节期喷施壮丰安和赤霉素对制种产量影响不大。[结论]在该试验中,当父母本行比为2∶6、拔节期追施尿素240 kg/hm2、拔节期喷施壮丰安225 ml/hm2和赤霉素30 g/hm2时,制种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高油大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以高油大豆淮豆8号为材料,研究了播期和密度两因子对其产量及品质性状影响。结果表明:①A3B4(播期6月20日、密度30×104株/hm2)是适宜的播期和种植密度处理,籽粒产量达到3103.75kg/hm2;②播期对大豆产量与品质影响大于密度;③随着播期的推迟,单株荚粒数呈下降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荚粒数由多到少,百粒重与播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出既能加快苜蓿植株干燥又不降低苜蓿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合适干燥剂。[方法]在甘肃酒泉地区研究不同干燥剂对紫花苜蓿成熟期脱叶率、茎叶相对失水率、种子产量和质量性状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百草枯均增加了紫花苜蓿茎叶相对失水率,茎叶相对失水率均超过50%,明显加快了紫花苜蓿植株的干燥时间,百草枯处理没有降低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和千粒重,在合适的浓度范围内对种子发芽率也没有影响;K2CO3显著地增加了脱叶率5,%K2CO3茎叶相对失水率达到16.58%,而对种子产量和质量没有负面影响;Na2SO4提高了种子产量,但干燥效果较K2CO3差;CaCl2的作用与K2CO3作用类似,但总体干燥效果不及K2CO3。[结论]结果为干燥剂在紫花苜蓿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以高粱雄性不育系A2V4A为研究对象,对植株在不同成熟时期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动态进行了研究,并进行子粒收获产量比较。结果表明,高粱子粒在完熟期干物质的积累达到最高值,种子生活力也达到最高,此期是制种高粱的适宜收获时期。  相似文献   

16.
种子包衣处理技术在花生上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花生种子包衣处理能有效地防治花生苗期病虫害,死苗率比对照(不包衣)降低77.8%~100%,缺穴率降低69.9%~100%;出苗比对照推迟1~2天,出苗率比对照提高2.5%~33.7%。花生种子包衣处理还能明显地促进花生生长,提高花生产量,其百株鲜重和根重分别比对照增加7.2%~54.4%和9.0%~48.3%,产量增加7.2%~32.9%。  相似文献   

17.
落粒性是牧草种子生产中的关键制约因素,通常造成无芒雀麦(Bromue inermis)、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草地早熟禾(Poa pretensis)、路氏臂形草(Brachiaria ruziziensis)等优良牧草种子严重减产。本文重点阐述种子生产中影响落粒性的因素,种子落粒性对种子生产的影响,相关减少种子落粒性的研究进展及措施,为今后在生产中降低牧草种子落粒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垦农4号为材料,研究了化控种衣剂和常规种衣剂对大豆籽粒灌浆过程和产量形成的调控,探讨了内源激素作用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大豆应用化控种衣剂可以提高生育后期叶源和根源的生理活性;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利于籽粒内容物的充实和产量的形成;应用化控种衣剂平均比常规种衣剂增产13.9%。  相似文献   

19.
王俊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717,744
[目的]探讨朝特Ⅵ多效复合种衣剂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为玉米抗旱保苗增产提供有效措施。[方法]采用朝特Ⅵ多效复合种衣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与不包衣处理,对包衣玉米与未包衣玉米生育期土壤水分、生长状况及产量进行对比观测。[结果]玉米种子包衣吸水抗旱,提早出苗率27%,提高出苗率19%,3叶期株高平均增加1.4 cm,茎粗平均增加0.1 cm,根长增加1.6 cm,根系多2.5条,根重多2.4 g;拔节期平均株高增加2.7 cm,茎粗增加0.1 cm,平均每株叶面积增加126.4 cm2;虫害减少12个百分点,平均增产14.9%。[结论]朝特Ⅵ多效复合种衣剂具有蓄水保墒、提高种子活力、防止芽干、增加出苗率的效果,适合在辽西干旱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