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漳州茶叶发展历史悠久,现已形成了全省最完整的产业链且产地优势和品种优势明显,但是仍然存在着各自为战、多龙治水,地方政府推动时冷时热以及市场营销严重缺位等问题。为避免由大生产滑落到大衰退,首先应该组织茶农、茶企学习以资本运作整合产业链条,其次政府的宏观管理要市场化和专业化结合,还要营销茶文化以塑造漳州品牌。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了品牌化时代,农业品牌创建成为了当前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课题。漳州茶产业发展面临着极为迫切的品牌带动产业升级的重大命题。在实证性地梳理和评估漳州茶叶公共品牌建设发展的资源禀赋、文化基础区域公共品牌体系建设得失的基础上,提出漳州茶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应以“三茶统筹”发展为引领,以品牌打造和文化传播为突破口,聚焦文化赋魂、科技赋能,推动茶产业链条融合发展,进而形成漳州茶叶公共品牌建构的战略构想、定位体系、业态培育及发展对策和保障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漳州市是福建省产茶历史悠久的地级市之一,茶叶产业在推动漳州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漳州茶产业发展过程中茶叶企业竟争力不足的劣势明显,抑制产业发展瓶颈。本文将从漳州茶产业现状分析入手,探讨漳州茶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茶叶产业开发是实现脱贫攻坚、产业兴旺的重要路径,其兴盛繁荣,须有茶农参与。本文基于黄金茶产业开发的971份茶农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茶叶市场价值认知和产业扶贫项目特征4个维度探讨茶农参与茶产业扶贫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茶农所处地区、受教育程度、从业时间、贫困程度、独特品质认知、市场需求认知、技术难度认知、劳动力数量、打工收入占比、产业扶贫项目自由度及补贴强度等因素是茶农参与茶产业扶贫的参与意愿和参与方式的相关影响因素,政府部门需要加强茶独特品质宣传、降低茶产业开发技术难度和提升茶产业扶贫项目实施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5.
茶作为我国得天独厚的资源,发展前景广阔。探究如何优化茶产业融合路径对增加茶农收益意义重大。本文在分析茶产业融合于涉农产业投入、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时对茶农收入影响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茶产业发展中的茶园建设水平欠缺、茶叶质量不稳、茶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结合经济形势和政策支持,提出建设标准生态茶园,设置茶叶质量标准,推进茶叶精深加工,融合茶文化拓宽茶叶销售渠道等措施,以期促进茶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茶农拓展增收渠道。  相似文献   

6.
孝感是湖北大别山区名优绿茶重点产区,自1993年孝感撤地建市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把茶叶作为山区农民经济收入新的支柱产业。特别是近年以"大别山悟道茶"品牌建设为抓手,通过建设大基地、培育大龙头、建设大品牌、开拓大市场,取得了孝感茶产业较快的发展,茶农增收的效果显著。一、孝感茶产业取得显著成效1.产业规模增长显著一是面积快速扩大。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旺苍县茶产业当前呈蓬勃发展态势,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为求得旺苍县茶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当前茶制品结构性过剩的大市场环境下,提出发展本土有机特色茶园和特色品种的同时,注重延伸茶产业链和人才的保留,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加强品牌推广和产业融合,实现旺苍县茶产业在转型升级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有着良好的茶叶产业优势,在当前时代背景和大众诉求影响下,也正在经历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女茶农作为茶叶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人才,做好其培养与教育至关重要。本文拟从当前女茶农职业化教育活动开展状况认知入手,结合大数据技术的具体特点和应用优势分析,通过探究茶农职业化教育活动的实施诉求,进而分析基于大数据技术应用背景下的女茶农职业化教育模式构建机制。  相似文献   

9.
大田县立足高山生态资源和茶产业发展优势,持续推进茶旅融合发展,成功创建涉茶4A景区1个、3A景区2个,有力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对于增加茶农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本文分析了大田县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及现状,针对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现处于初级阶段、产品特色不足、发展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从增强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统筹茶园景区建设、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强化知名品牌塑造、加快品牌宣传推广6方面提出发展措施,以期为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绍兴市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试点总结与优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茶叶产业是浙江绍兴的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和富农产业,对发展山区经济、促进茶区农民增收意义重大。近年来,灾害性天气频发,全市茶区多次遭受雪灾、冰冻、霜冻等极端天气困扰,尤其早春"倒春寒"对名茶产业带来严重威胁,极大地影响了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及山区农民增收。为减少低温天气给茶农带来的损失,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确保茶产业稳健发展,2015年,绍兴市在全国率先开展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试点工作。3年来,全市茶区317户次参加保  相似文献   

11.
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我国抹茶产业发展,提升茶园经济效益,延伸茶产业链,助力茶农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国家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定于2019年6月4—6日在绍兴联合举办“抹茶加工装备及产业发展论坛”。  相似文献   

12.
英德市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产业已成为英德市的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本文在介绍了英德市茶产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量持续增加、茶叶产值持续增长的发展现状基础上,分析了英德市茶产业存在茶叶单产较低、品牌价值不高和茶叶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科学制定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红茶产业、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价值和加大科技投入,延伸产业链条等发展对策,以促进英德市茶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项源于基层探索、群众需要、实践创新的制度,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力量之一。为助力地方产业发展,各地相继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本文以广东省潮州市浮滨镇特色产业——茶产业为例,探究科技特派员助力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认为,浮滨镇茶产业发展存在茶农专业知识缺乏、科研投入欠缺、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对此,针对浮滨镇茶产业现状提出实施科技特派员模式的对策及建议,以期助力浮滨镇茶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茶产业,其产业发展对于品牌诉求有着强烈的需求和特殊性。2006年的普洱热、2007年的铁观音热,均从品牌战略角度将整体产业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商业意识更新提升的高度。目前,茶产业中存在着由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等级品牌等多品牌混合的特殊结构。其中,由政府作为主推手的公共品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国各省、市及地方整合本区域内品牌,调整产业结构,规范产业运作的重要策略。但公共品牌如何运作,是否任何县、市无论产业规模大小,还是市场定位均可实施公共品牌策略,这些都还有待于探讨。  相似文献   

15.
《茶世界》2015,(1)
<正>选择和君"蒋同团队"·就是选择"高增长"我们视信誉为生命·专注每一个客户的成长我们的追求:致力于中国茶产业进步和一亿茶农致富的商业实践,帮助茶企成就世界级民族品牌,让世界爱上中国茶!为什么同属于中国民族性的白酒、食用油、凉茶、大米等产业的发展如日中天,几十上百亿品牌比比皆是,而茶产业却进展缓慢,  相似文献   

16.
《茶世界》2015,(12)
<正>我们视信誉为生命专注每一个客户的成长我们的追求:致力于中国茶产业进步和一亿茶农致富的商业实践,帮助茶企成就世界级民族品牌,让世界爱上中国茶!和君茶事业部是和君集团旗下十大事业部之一,由战略营销专家蒋同先生领衔,是国内第一家专注于茶产业(农产品)的商业"咨询+资本+商学"机构,业内俗称"蒋同团队"。和君茶事业部,秉持着强烈的使命感,长期深入产业一线,深刻洞察中国茶产业的本质,"咨询+资本+商学",三重推动力,帮助企业全面提升竞争力、在日趋激烈的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推动产业进步。  相似文献   

17.
茶叶产业包括从茶园、茶厂到茶叶产品销售等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如何提高茶产业经济效益是当前茶叶界非常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茶农增产增收,茶厂的生存,企业发展的重大问  相似文献   

18.
林雄毅 《福建茶叶》2015,37(1):47-48
华安茶产业比较优势显现,已形成一定规模。为促进华安茶产业发展,实现优势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推进一方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地方经济发挥更深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潮安县茶叶产业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产业是潮安县的传统特色产业,也是我县农业生产中最有优势的主导产业。为充分发挥茶区优势、打响“中国乌龙茶之乡”的区域品牌,做大做强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茶经济,现就我县茶叶产业的现状、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思路和对策。一、我县茶叶产业的现状和优势(一)茶叶产业的现状潮安县凤凰镇是中国乌龙茶之乡,我县也是全国  相似文献   

20.
漳州花卉产业发展迅猛,具有独特的区域、资源和对台优势。作者通过对漳州花卉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漳州花卉产业总体呈现强势增长,优势区域格局基本形成、新兴种植出产区悄然崛起,花卉市场初具规模、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花卉产业政策日趋优化。作者对漳州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政策环境、健全花卉销售体系、进一步深化对台合作和加大科技与教育投入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