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为进一步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供信息支持,基于辽宁省12个县区的农户退耕意愿调研数据,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了退耕农户退耕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的退耕意愿不高,对现有退耕政策补偿满意度低;退耕地有零碎分布的特点,生态林比例大,林木长势较好。退耕地林木长势和退耕政策补偿满意度是影响农户退耕意愿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大退耕还林生态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加强退耕林地的经营管护、完善退耕补偿政策,是有效增强农户的退耕意愿,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并进一步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范围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2.
退耕还林对生态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政策本身缺陷和执行偏差所造成的可持续发展风险、退耕农户生计风险与生态风险严重威胁着退耕还林的成果,应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竞争、质量监督等长效机制,解决退耕农户生计问题和补植补造等方面来切实防范和化解上述风险,使退耕还林的成果切实得到巩固。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对生态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政策本身缺陷和执行偏差所造成的可持续发展风险、退耕农户生计风险与生态风险严重威胁着退耕还林的成果,应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竞争、质量监督等长效机制,解决退耕农户生计问题和补植补造等方面来切实防范和化解上述风险,使退耕还林的成果切实得到巩固。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作为一项重要政策,已经在近年来的环境保护实践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该项政策的实施及效果来看,总体上是比较好的,但也存在着重大的且必须在今后的实践中着力加以解决的问题。其中,退耕农户权益受损、农户参与程度低、退耕农户长远生计无保障等问题尤为突出。笔者认为,要有效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我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因而关于我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西部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62,自引:3,他引:62  
以会泽县和清镇市为例 ,通过 1 0个乡镇 ,2 9个村委会 ,2 0 0多个农户 ,1 6 0多个非农户的调查 ,取得第一手资料 ,分析退耕还林对退耕农户的影响 ,结果表明 :第一 ,在接受补偿的这 5~ 8a里 ,退耕农户的收入将明显提高 ,激发了农民退耕的积极性。但受比较经济利益的影响 ,大部分退耕户重补偿政策的优惠 ,轻管护林子的义务 ;第二 ,退耕后绝大部分农民并无兴趣提高土地的集约化水平 ,他们对国家的补贴依赖性强 ,一旦停止钱粮补助 ,林地还未到效益期 ,将失去生活来源。因此 ,建立和完善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 ,对进一步调动农民和相关部门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持续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西部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及运行进行了初步探讨 ,提出了建立和完善西部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对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整体实施情况及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退耕区退耕农户退耕还林前后收入、粮食产量、劳动力转移等变化情况以及补助到期后退耕农户收入的可能变化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完善退耕还林现行政策及制定补助到期后续政策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龙山县退耕还林项目进行调查分析,指出地方利益唯上是影响项目稳定的主要隐患,行政推进、提速退耕、平缓坡退耕并返耕是其主要表现。调整计划,依法严格管理,发展后续产业,落实退耕还林地生态补偿,提高退耕农户林业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是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对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自2002年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自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退耕农户收入明显增加;增收致富门路明显拓宽;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分析云南塔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培植情况及存在的不足,从“补植补种”的树种选择,发展生态养殖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培植经济林果加工龙头企业,将退耕还林的生态林纳入公益林生态补偿,加快林地抵押贷款和林权流转的建设步伐等几方面探讨了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一退两还"工程的深入开展,农户退耕意愿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巩固退耕成果和确保退耕还林工程进一步实施的重要因素。通过对陕北地区吴起县进行的调研,发现后退耕时代陕北地区农民对退耕还林成果维护积极性较低。为此笔者对新阶段影响农户意愿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寻求相关措施来调整农户的想法和行为,在提高工程的有效性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梁明友 《绿色科技》2013,(8):130+132
指出了在后退耕还林时期,生态补偿存在很多的难点及问题,不同的经济发展能力及资源环境同生态补偿间存在依赖不平衡的情况。随着第二个退耕补助周期的到来,退耕人员应特别重视对林木的利用及开采问题。探讨了后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的难点与问题,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贵州省晴隆县紫马乡退耕还林的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在经济补偿政策中出现的补偿标准不合理,后续管护存在"漏补"现象、补偿年限非持续性,存在复耕隐患、补偿资金融资渠道单一,投入产出错位、补构偿政策执行有偏差等问题.提出了调整补偿标准、延长补偿期限、建立多层次的经济补偿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靳莉 《林业调查规划》2008,33(3):111-114
总结云南省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取得的经验,分析试点中政策、管理、经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制定区划界定办法、建立合理的生态价值评估和核算体系、多渠道筹集补偿经费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等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A new market-based voluntary programme aimed at preserving forest habitats on private land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Finland. This scheme is based on conservation by fixed-term agreements between forest owners and a governmental authority.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owners and their properties that indicate the owner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gramme. In addition, we analyse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al compensation claims. The study uses a dual set of data from the pilot project, i.e. one data set supplied by the authority and another collected from the owners involved in the projec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o increase the participation rate, informa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project should be targeted in particular to the forest owners who either emphasize financial investment as a motive for forest ownership, have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nature protection, or own large amounts of forest property. Additionally, owners' positive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s would decrease and high harvesting value and high ecological quality of a preserved forest stand would increase compensation claims. The voluntary programme could not, however, circumvent owners' strategic behaviour with respect to the claims.  相似文献   

14.
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孔凡斌 《林业科学》2007,43(1):95-101
回顾和分析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剖析退耕还林(草)工程主要经济政策、成本结构和补偿现状,指出当前补助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期限以及补偿资金筹措等几个方面探索建立我国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机制的可能途径;提出建立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石林县从2004年起实施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经过几年的精心管护,在项目实施区域,荒山变成了疏林地,疏林地变成了有林地,石漠化土地变成了灌木林地,有效地恢复了森林植被.文章介绍了石林县在公益林管护方面的机构、制度建设情况,分析项目实施中存在着资金不足,补偿标准过低,对公益林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永定区自2005年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以来的建设保护及管理的现状,找出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就如何抓好公益林保护建设的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促进永定区林业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甘肃天祝藏区地处黄河、石羊河等重要河流的源头和汇水区,是甘肃主要的水源涵养林区,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由于林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传统的以林养林建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探索建立长期、全面、有效的补偿机制和途径十分必要。针对甘肃省藏区生态环境现状和现行的生态补偿机制,分析研究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直接资金补偿、间接项目补偿、衍生保障补偿、辅助政策补偿等4种符合区域特点的生态补偿途径,以加快建立长效补偿机制,加强区域环境资源管护,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在全省森林分类区划的基础上,2004年以县为单位开展了国家重点公益林和两类林的区划界定及调整工作,并经国家林业局、财政部核查认定,确认云南省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为791.8万hm2.文章介绍了中央森林生态补偿基金的补偿范围、项目实施2年来取得的成绩、工作经验,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森林分类经营及生态效益补助工程的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分类经营及生态效益补助工程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20.
对国家退耕还林补偿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项目背景、实施情况和补偿标准进行分析,认为应该以农村退耕还林(草)土地的机会成本为退耕还林补偿的标准,提出了优化退耕还林区的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完善耕地和林地的流转制度,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