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88~1989年,在兰州市农科所和榆中县园艺场对1983年以来释放过西方盲走螨的苹果园及其周围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螨已在兰州地区自然越冬,建立种群。1983~1987年先后重复释放面积为9亩,1988年自然发生面积21亩,1989年达41亩,对李始叶螨发挥良好的控制效果,年施药次数可减少2~3次。在地下土缝、地表覆盖物和枯枝落叶丛中越冬的西方盲走螨,是兰州地区自然发生的主要虫源。西方盲走螨越冬成功与否,与越冬前和出蛰期的食料条件,及其活动期使用化学药剂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室内个体饲养观察,明确西方盲走螨捕食山楂叶螨和李始叶螨生长发育情况良好。1983~1985年,兰州田间试验表明:5月下旬到6月中旬,根据苹果树的不同树龄和叶螨的虫口基数,以1:36~64的益、害比,每株释放西方盲走螨雌成螨350~2,750头,经过45~60天,释放树上山楂叶螨和李始叶螨的种群数量发展缓慢,渐趋衰亡,达到完全控制。释放西方盲走螨不仅当年控制李始叶螨为害,可减少用药3~4次;其效果可持续两年。  相似文献   

3.
毛竹叶螨的重要天敌竹盲走螨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报道了毛竹害螨一南京裂爪螨Schizotetranychus nanjingensis Ma & Yuan和竹缺爪螨Aponychus corpuzae Rimando的重要天敌竹盲走螨Typhlodromus bambusae的研究:在22~30℃室温下以南京裂爪螨为食料,卵期1.7天,幼螨期1.7天,Ⅰ若螨期0.8天,Ⅱ若螨期0.8天,产卵前期3.2天。林间雌:雄为2.78:1,总产卵量35~40粒。毛竹换叶、降雨量是影响林间竹盲走螨种群动态的主要因素。猎物的质量、数量是影响竹盲走螨存活的重要因素。最后对竹盲走螨的作用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从国外引入的西方盲走螨(Metaseiulus occidentalis Nesbitt)、智利小植绥螨(Phytoseiulus Persimilis Athias-Henriot)和国内新近发现的拟长毛钝绥螨(Amblyseius Pseudolongispinosus Xia Laing et Ke)、捕食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和二点叶螨(T.urticae Koch)的生育情况及其对相对温度的反应。西方盲走螨捕食山楂叶螨与捕食二点叶螨相比,世代发育历期延长,产卵量减少,性比也有所下降。拟长毛钝绥螨捕食两种叶螨,在发育历期和雌成螨产卿量方面差别不显著,但捕食山楂叶螨的性比降低。智利小植绥螨捕食山楂叶螨,对其生育影响最明显,表现雌成螨寿命显著缩短,产卵量和性比下降。在相对湿度29.5~92.5%范围内饲养三种植绥螨,在卵的孵化,幼螨、若螨的成活和成螨产卵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试验表明,西方盲走螨是耐干的种类,拟长毛钝绥螨和智利小植绥螨是喜温的种类,特别是拟长毛钝绥螨对湿度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5.
引自加利福尼亚的西方盲走螨释放于兰州地区苹果园,由于不能抵御当地1月份低温,未能自然越冬。针对该螨越冬场所:对苹果大树用旧棉絮、麦颖等材料,外围以塑料薄膜包扎枝干;对幼树,采取树冠下地表盖草压土等保护措施,使该螨存活越冬,翌年继续发挥控制李始叶螨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林雄毅  李自强 《江西植保》2003,26(3):99-102
柑桔红蜘蛛、锈壁虱是柑桔园中的主要害虫,常规的防治方法主要依赖于化学防治,利用胡瓜钝绥螨(Amblyseius cucumersis),通过人工释放手段进行生防,释放后3个月生防效果调查,平均“黑果率”控制在2.70%~3.63%内,害螨控制率达89.6%~92.7%,年降低农药使用次数40%~60%。  相似文献   

7.
我国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总面积为45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7%,其中沙漠与沙漠化的土地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5%。我国的西北属于干旱地区,这里的年平均降雨量小于2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只有0.15,而且蒸发量大于降雨量。这些广阔的土地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但是其中最主要的是防止现有的土地继续沙漠化。为此,人们用传统的办法诸如:种草、植树、兴修水利等等,生物手段和工程手段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8.
应用智利小植绥螨防治温室一串红上二斑叶螨的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3年12月到1984年4月间在北京中山公园温室盆栽花卉(一串红)上成功地进行了释放智利小植绥螨(Phytoseiulus persimilis A.H.)防治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的试验。按益、害螨1:10或1:20的比例分别释放两次。每隔7—10天检查一次,释放后3—4周叶螨数显著下降,以后一直维持在大约每叶1头以下。对照区在叶螨高峰期每叶平均126头。施药区虽经6次农药防治,在高峰期平均每叶叶螨112头。释放区花卉色泽和花朵大小也较对照区和施药区的显著为好。  相似文献   

9.
湿度对植绥螨存活和繁殖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恒温27±1℃下比较湿度对真桑钝绥螨、锯齿盲走螨、江原钝绥螨和尼氏真绥螨存活和繁殖的影响。初步认为:供试对象均属于喜湿种类,饲养时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5—95%之间,实行果园植被覆盖,可以提高地面湿度,有利于植绥螨的生存和繁衍。 低湿环境对真桑钝绥螨的存活和繁殖影响最大,这与系统调查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释放巴氏钝绥螨控制柑橘全爪螨试验示范效果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2006年在江西8个县进行了应用人工繁殖的巴氏钝绥螨控制柑橘全爪螨的多点试验、示范,取得了良好效果。夏季(5月)和秋季(9月),每株挂放1袋巴氏钝绥螨(约600头),释放后15~20d,柑橘全爪螨数量明显下降,3~6个月内不需使用农药防治,其种群数量一直控制在防治指标以下,可减少使用农药4~6次,667m2节约防治成本50~100元。  相似文献   

11.
皇甫川流域地处我国北方半干旱区,作物生产对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利用该流域1961—2000年生长季(5~9月)的降水、气温数据、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数据,深入分析作物生产对旬尺度降水、气温变异的响应。研究表明,排除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皇甫川流域农作物生产对旬尺度降水、气温变异有明显响应,但不同农作物的响应程度不同,同一种农作物对不同旬的响应亦不同;8月上旬降水量的丰缺对糜黍、玉米、薯类和谷子等农作物的气候产量有明显正效应,6月下旬和7月上旬降水量的多少对高粱的气候产量有决定性的影响;5月中旬最高气温和7、8月份各旬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升高,都可能使农作物的气候产量不同程度降低。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生长季(尤其是7、8月份)旱作区的田间管理,降低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12.
极端干旱区3种植物液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热平衡法包裹式茎流计,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区优势植物种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头状沙拐枣(Calligonum caput-medusae)和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以下简称骆驼刺)生长季茎干液流速率变化规律进行持续观测。利用自动气象站对气象因子如太阳辐射(Rs)、气温(Ta)、相对湿度(RH)以及风速进行同步观测,并对气象因子与不同植物液流速率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梭梭液流速率日变化趋势为双峰或多峰型,表现出明显的“午休”现象,而头状沙拐枣呈单峰或多峰型,骆驼刺则表现为单峰型,两者均没有明显的“午休”现象;头状沙拐枣与骆驼刺液流启动时间比梭梭延后1 h左右,却提前1 h左右到达液流峰值,液流速率下降时间基本一致;② 整个生长季中,梭梭单枝液流量均保持较高水平,在7月达到最大值,而头状沙拐枣和骆驼刺则在8月时达到最大值;③ 3种植物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液流速率大小依次为:晴天>沙尘暴>阴天>雨天;④ 3种植物液流速率与太阳辐射(Rs)、空气温度(Ta)和空气水汽压差(VPD)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空气相对湿度的关系则表现为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3.
1971—2016年河南省夏玉米生长季极端干旱时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地表湿润指数,利用1971—2016年气象数据对河南省夏季极端干旱发生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6 a来,河南省夏季极端干旱发生频数在年均0.08~2.15月之间,总体上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6月和9月极端干旱发生次数高于7月和8月。1970s发生频数最多,2000s最少,2010s呈现回升的趋势。6月和9月极端干旱发生站次百分比明显高于7月和8月,且6、7月和9月的发生站次百分比在2010s也呈现回升趋势。各年代平均发生频数均以豫南地区最高,近46 a来极端干旱总次数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递减的分布特征,但6月份发生总次数高值区则主要分布在豫中和豫西地区。全省范围内极端干旱发生存在明显的4~8 a周期变化,2010s极端干旱发生频数和站次百分比均呈回升趋势,应引起夏玉米生产上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4.
花角蚜小蜂桔园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花角蚜小蜂(Physcus fulvus Compere et Annecke)是我国矢尖蚧产卵雌成虫的一种主要的体内寄生蜂。以幼虫和蛹越冬。在四川7~10月是全年中该蜂虫口最多的时期,寄生率最高时可达71.6%,年平均19.0%。在这段时间内桔园应避免喷用化学农药,以保护天敌。5~6月是药剂防治害虫取得最佳效果的时期,亦是对本种蚜小蜂伤害最少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寒地春油菜菌核病菌子囊盘消长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明确寒地春油菜菌核病菌子囊盘的田间消长规律,采用棋盘取样法对黑龙江省西北部春油菜种植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997年春油菜菌核病菌田间子囊盘于6月中旬始见,之后其数量出现快速增加,并分别在6月29日、7月8日及7月26日至8月2日间出现3次高峰期。1998年分别在6月24日和7月9日出现2次高峰期。2003年出现3次高峰期,分别在6月30日、7月10日至7月25日间以及8月5日。采用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法研究表明:3天内的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和平均降水量以及10天内的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降水量是影响田间子囊盘数量的主要因素。利用气象因子建立了子囊盘数量消长的逐步回归模拟方程和BP神经网络系统模型,得到较好的模拟效果,拟合度分别为0.905和0.944。  相似文献   

16.
民勤西沙窝生态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 1 3个指标的 1 45个统计项前 6个主成分最大载荷因子的多年变化特征是 :年日照时数 70— 80年代持续下降 ;年平均气温 60— 80年代下降 ,90年代以后显著增高 ;1 0月份平均风速 70年代中期至 80年代中期下降 ,之后增大 ;年大风日数波浪式上升 ;年最大风速有增无减 ;8月降水相对稳定。当地的气候环境在 80年代中期以前朝良性方向发展 ,80年代中期以来进一步恶化。 (2 )年沙尘暴日数的多年变化特征与年日照时数有较大的相似性 ;年平均最高温、年平均地温和 7月份极高温与年平均气温的多年分布有较大的相似性 ;年大风日数和 1 0月平均风速多年分布有较大相似性。 (3 )从 60年代到 80年代中期气候逐步改善 ,与当地 60、70年代大面积营造防风固沙林密切相关 ;80年代中期以来气候环境迅速恶化 ,与 80年代以来大面积开荒超采地下水 ,大面积人工固沙林衰败死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Yunfei GAO 《干旱区科学》2019,11(3):371-384
As a main component in water balance, evapotranspiration(E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water saving, especially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In this study, the 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Penman-Monteith model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magnitude and temporal dynamics of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ET0) in 2014 in subalpine meadows of the Qilian Mountains, Northwest China. Meanwhile, actual ET(ETc) was also investigated by the eddy covariance(EC) system.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Tc estimated by the EC System was 583 mm, lower than ET0(923 mm) estimated by the FAO Penman-Monteith model in 2014. Moreover, ET0 began to increase in March and reached the peak value in August and then declined in September, however, ETc began to increase from April and reached the peak value in July, and then declined in August. Total ETc and ET0 values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from May to September) were 441 and 666 mm, respectively, which accounted for 75.73% of annual cumulative ETc and 72.34% of annual cumulative ET0, respectively. A crop coefficient(k_c) was also estimated for calculating the ETc, and average value of kc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was 0.81(ranging from 0.45 to 1.16). Air temperature(T_a), wind speed(u), net radiation(R_n) and soil temperature(T_s) at the depth of 5 cm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were critical factors for affecting kc, furthermore, a daily empirical kc equation including these main driving factors was developed. Our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the ETc value estimated by the data of kc and ET0 was validated and consistent with the growing season data in 2015 and 2016.  相似文献   

18.
Actual plant disease and pest occurrence depends on many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frequently obscures the basic suitability of a given location to support or prevent epidemic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llow the demarcation of climatic zones related to the potential of disease or pest occurrence, we have used long-term average climatic data, especially monthly average temperatures and monthly average rainfall. If applied to sugar beet leaf pathogens such as Cercospora beticola and Erysiphe betae in the Near and Middle Eastern region, some interesting zoning became possible, which could be verified by extended field studies. Other examples that have been analysed in the region are apple scab, Venturia inaequalis, and downy mildew of grapes, Plasmopara viticola. A recent and ongoing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chickpea anthracnose caused by Ascochyta rabiei indicates that the same principle may be applied for very different pathogens. Large-scale planning and control strategies as tried by the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Centers should therefore be based on careful climatic zoning for plant pest and disease potential, to avoid waste of the limited genetic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available.  相似文献   

19.
2012年三代黏虫大发生原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黏虫是我国粮食作物重要迁飞性害虫之一,2012年8月上旬三代黏虫在我国华北北部和东北部分地区突然暴发,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为近十年罕见.本文通过探照灯的多年连续监测,结合气象因素、迁飞高峰期的天气背景分析和迁飞路线的轨迹模拟,探讨了2012年三代黏虫大发生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在二代已积累较高虫源量的基础上,7月中下旬华北和东北地区适宜温度和频繁降雨为二代成虫迁飞、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适宜的寄主为三代幼虫取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以上是导致华北和东北地区三代黏虫大发生的两个主要因素.虫源分析显示华北北部和辽宁中西部重灾区虫源主要来自本地,部分虫源来自重灾区的周边地区,受降雨和下沉气流影响大部分集中降落华北北部和辽宁中西部地区,一部分继续迁飞进入东北地区.东北重灾区虫源大部分来自本地,受偏西气流和降雨的影响,东北地区二代成虫未形成有效迁出,黑龙江北部二代成虫在气流运载下向南迁飞,受锋面天气影响降落在黑龙江、吉林交界处,与华北地区迁入的成虫汇集后,不断进行短距离迁飞扩散,聚集为害,造成东北地区大面积发生,局部严重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