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汉中地区马铃薯试管苗不同移栽时间和密度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适于汉中市春季大棚移栽的最佳种植密度为10cm×5cm。  相似文献   

2.
研究荸荠球茎的组织培养过程,包括前处理、诱导、增殖、生根、育苗移栽。结果表明,消毒前处理有效降低了诱导萌发的污染率。以主芽为外植体进行诱导可有效缩短萌动时间,主芽的诱导萌动时间为10d左右,而侧芽的诱导萌动时间为20 d左右,且主、侧芽的萌动污染率也有差异,分别为50.5%,43.5%。当荸荠在6-BA浓度0.5~1.0 mg.L-1的培养基中增殖时,荸荠试管苗长势健壮,丛生芽增殖3~4倍;当在6-BA浓度2.0~6.0 mg.L-1的培养基中增殖时,荸荠试管苗长势较弱,丛生芽增殖5~10倍,且丛生芽增殖差异在10 d左右时就已呈现出来;当6-BA浓度低于2.0 mg.L-1时,荸荠试管苗在增殖的同时亦进行生根,减少了褐化现象的产生。本研究提供了一套快速繁殖荸荠组培种苗体系,可有效缩短时间,为快速筛选优秀的种质资源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高效快繁优质荸荠种苗提供技术流程,服务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3.
为闽楠育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通过设置5个育苗密度,研究其对闽楠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育苗密度的增加,2年生闽楠苗的苗高、地径、主根长、叶面积、生物量、根系活力、保水能力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叶绿素含量则呈逐渐下降低趋势。通过综合评价,生产上闽楠适宜的育苗密度为50株/m~2(10cm×20cm)。  相似文献   

4.
乌桕不同密度播种育苗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13年期间采用株行距10cm×10cm、10cm×15cm、15cm×20cm等3种密度进行了乌桕播种育苗生长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乌桕一年生播种苗的最适密度为株行距10 cm×15 cm,生长量最高,平均苗高达137.7 cm,平均地径达1.81 cm,平均主根长度达60.5 cm,≥5 cm长Ⅰ级侧根平均条数达26.3条。  相似文献   

5.
通过田间正交试验,研究了品种、移栽密度、钾肥用量对荸荠产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产量的因素顺序为品种钾肥用量移栽密度;影响果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因素顺序为品种移栽密度钾肥用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最优处理组合为荸荠品种台荠1号、移栽密度100 cm×100 cm、K_2O施用量200 kg/hm~2。  相似文献   

6.
对乳源木莲播种芽苗进行田间不同移栽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移栽密度苗木生长量以株行距20 cm×20 cm最大,平均地径达1.35 cm,平均苗高达111.1 cm,平均主根长度达38.1 cm,≥5 cm长Ⅰ级侧根平均条数达20.2条。平均合格苗产量以株行距10 cm×10 cm最高,达59.37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正交试验,研究了品种、移栽密度、钾肥用量对荸荠产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产量的因素顺序为品种>钾肥用量>移栽密度;影响果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因素顺序为品种>移栽密度>钾肥用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最优处理组合为荸荠品种台荠1号、移栽密度100 cm×100 cm、K_2O施用量200 kg/hm2。  相似文献   

8.
枳椇播种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粗河沙、炉渣土、农田土进行枳椇种子不同基质催芽出苗率对比试验和芽苗不同密度移栽生长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粗河沙、炉渣土催芽的出苗率均较高,分别达78.7%和77.0%;芽苗移栽以株行距10 cm×10 cm密度的生长量最大,平均苗高为129.8 cm,平均地径为1.10 cm,平均主根长度为36.1 cm,≥5 cm长Ⅰ级侧根平均条数为19.8条。  相似文献   

9.
剑麻组培苗移栽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剑麻组培苗的移栽及袋装苗培育技术,探讨改革传统的珠芽苗或钻心苗经密植到疏植再到大田种植的育苗技术,改为培育重1-2kg或苗高达40-50cm的组培袋苗直接上大田种植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1.移栽时间:移栽期的选定,在正常气候条件下.以5月5日~10日为宜。2.种植密度:高水肥地行距1.3m.中等肥力地行距1.2m,丘陵坡地行距1.1m,株距50cm,亩栽烟苗1000~1200株。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铁皮石斛试管种苗的分级标准,测定了不同生长时期试管苗及移栽苗的生长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移栽或作为种苗流通的8月龄试管苗指标主成分,利用聚类分析建立分级标准,并对分级后移栽的试管苗生长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以苗高、茎粗、叶数、叶宽和根长作为分级指标,8月龄铁皮石斛试管苗可以分为3个等级。分级移栽的试管苗较混合移栽在成活率、苗高、茎粗、叶数、鲜重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可以把这一分级标准应用于铁皮石斛种苗的流通和规范化种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迷你型花叶芋Caladium bicolor试管苗的简易高效移栽技术及影响其移栽成活的因子.结果表明:试管苗的移栽不需进行移苗前的练苗,只要掌握试管苗移栽的技术要点,管理得当,成活率均在96%以上;移栽基质以混有泥炭的混合基质为佳,移栽后浇透水,移入塑料拱棚保湿10~15 d,期间要定时进行通风、喷水及病害防治.从试管苗的生长状态上看,合适的试管苗移栽高度为3~5 cm,根长为0.5~3 cm.还对如何加速商品苗形成提出了建议.表4参5  相似文献   

13.
紫薯试管苗热处理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紫薯栽培中出现退化的问题,以美国紫薯的嫩芽为材料,进行了试管苗培养、试管苗生根继代培养以及对试管苗进行2次15d38℃热处理、经热处理后试管苗移栽和定植的研究。结果表明:1/2MS+IAA0.2mg.L-1+蔗糖15g.L-1是美国紫薯嫩芽试管苗培养和试管苗生根继代培养的理想培养基;对试管苗进行2次热处理,部分生...  相似文献   

14.
栒子试管苗蛭石支撑生根培养及炼苗移栽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蛭石作培养基支撑物对栒子试管苗生根培养及炼苗移栽的影响。[方法]将栒子微茎置于蛭石支撑的培养基进行生根培养。将培养成的栒子试管苗经开瓶炼苗2周后带坨移入营养钵中,观察移栽后的成活率,并观察开瓶炼苗期间栒子试管苗叶片气孔在黑暗条件下的开闭状况。[结果]栒子微茎在蛭石支撑的培养基中可形成正常的试管苗,其生根率达到88.3%,显著高于琼脂培养基(66.7%)。对栒子试管苗移栽前进行2周的开瓶炼苗,可使其叶片气孔的关闭功能得到明显恢复。栒子试管苗经炼苗带坨移栽后,在不喷雾、不覆膜及午后空气相对湿度低至60%的条件下成活率达到86.7%,显著高于常规移栽(31.7%)。[结论]该研究为完善栒子组织培养快繁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不同播种期与播种密度对水稻秀水128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确定秀水128适宜的播期和栽种密度。[方法]设计4个播期和3个栽种密度,研究不同播期和栽种密度对秀水128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最高苗数、有效穗数、成穗率随播期推迟而增加,结实率随播期推迟而先增加后减少,千粒重以播期6月5日的最高(24.7g),产量也以播期6月5日的最高。最高苗数和有效穗数随栽种密度增加而增加,成穗率随栽种密度增加而减少,产量以栽种密度13.3cm×20.0cm的最高。播种期对秀水128产量的影响比栽种密度大。[结论]在土壤肥力中等条件下,产量以6月5日播种,6月30日移栽,栽种密度20cm×20cm的最高,其次是6月15日播种,7月10日移栽,栽种密度13.3cm×20.0cm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完善栒子试管苗的生根与移栽技术。[方法]以粘壤土为培养基支撑物,选用不含大量元素并附加0.75mg/LIBA和15g/L蔗糖的MS液体培养基对栒子试管苗茎段进行生根培养,以琼脂支撑培养为对照,研究不同培养方法栒子试管苗的生根情况及其带坨移栽效果。[结果]土壤支撑培养栒子试管苗的生根率(95.0%)、根长(54.3mm)、根数(2.8条)及叶数(7.0片)均显著高于琼脂支撑培养;土壤支撑培养和琼脂支撑培养的栒子试管苗均具有根毛;土壤支撑培养生根栒子试管苗开瓶炼苗21d后带坨移入营养钵中,在移栽后不喷雾、不覆膜、空气相对湿度低至50%的条件下,其成活率高达96.7%。[结论]以粘壤土为培养基支撑物可显著提高栒子试管苗的生根及带坨移栽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杨金华  朱美秋  杜克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860-10861,11002
[目的]探寻试管苗叶片气孔行为异常的原因。[方法]利用指甲油涂抹撕取法将转基因败育毛白杨雄株试管苗与10年生植株叶片下表皮制成切片,并对其气孔密度:气孔大小、气孔开度日变化、气孔开张率日变化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试管苗气孔密度小于140年生植株;试管苗气孔明显比10年生植株气孔大;试管苗气孔开度日变化呈明显波峰状,2个高峰分别出现在9:00和15:00,10年生植株曲线平稳,无明显波动,且试管苗气孔开度大于10年生植株;试管苗气孔开张率在一昼夜均为100%,10年生植株气孔开张率在一昼夜呈双曲线变化。[结论]转基因败育毛白杨雄株试管苗与10年生植株气孔行为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植物延缓剂PP333和B9对菘蓝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菘蓝试管苗质量和移栽成活率,研究了不同浓度的PP333(1~6 mg/L)和B9(10~60 mg/L)对菘蓝种子萌发及试管苗壮苗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B9浓度除20 mg/L外,其余浓度均促进菘蓝种子萌发.B9对菘蓝试管苗具有延缓生长的作用.适宜浓度的B9处理(20 mg/L)可使试管苗矮化,生长健壮,提高生根率及生根数量.而菘蓝试管苗对PP333极为敏感,在低浓度下(≤2 mg/L)即对菘蓝试管苗的生长产生强烈抑制,高浓度下(≥4 mg/L)菘蓝试管苗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19.
不同农艺措施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统计分析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特点,研究机插密度和肥料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以优化机插水稻农艺配套措施。[方法]分别设置3种机插秧规格和3种氮肥作基蘖肥与穗肥配比田间试验,考察产量及其构成差异。[结果]结果表明,机插水稻增产增收明显,单产在5737.5~10315.7 kg/hm2时,产量与总颖花量及每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适宜的机插规格应掌握在11.7~13.3 cm×30.0 cm,基本苗75万~105万/hm2。土壤肥力中等,单产要求在9000 kg/hm2以上时,投入总氮(纯)应为270~300 kg/hm2,N∶P2O5∶K2O为1.0∶0.3∶0.5,氮素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宜为5∶5或6∶4。[结论]机插水稻高产栽培策略适宜走建立适中群体、抬升后期肥料运筹比重、提高成穗率、主攻大穗、增加千粒重之路,穗数型增产与穗重型增产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采用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 ,对吉林省优质晚熟品种吉粳 6 6在栽培上的 5个主要可控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吉粳 6 6新品种高产、稳产 ,平均产量效应为公顷 8150 7kg ,若栽培技术得当 ,公顷产量最高可达 992 1 1kg ;②主要栽培措施对吉粳 6 6产量作用大小的顺序为 :施氮量 >插秧方式 >施磷量 >插秧期 >施钾量 ,特别是施氮量对产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③预测吉粳 6 6公顷产量达到 90 0 0kg以上时 ,主要栽培措施应采用的数量为 :插秧期在 5月 2 2~ 2 4日 ,插秧方式以 30 0cm× (13 4~ 14 4 )cm ,施氮量每公顷 2 0 2 6~ 2 10 6kg ,磷肥 (磷酸二铵 )每公顷 2 50 0~ 2 6 2 9kg ,钾肥 (硫酸钾 )每公顷 85 2~ 10 5 0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