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海南五指山低海拔乌心楠(Phoebe tavoyana)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各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阐明群落演替与种间关联性的内在规律,为五指山区域内低海拔乌心楠次生林的保护、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笔者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对恢复时间最长的8个样地的乌心楠群落采用2×2列联表,运用方差比率法、χ2校验、Jaccard(JI)指数等方法计算19个乔木物种、15个灌木物种和10个草本物种的总体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乌心楠群落在乔木、灌木层次上呈不显著正联结,JI指数与χ2校验高度一致;正关联总对数高于负关联总对数,显著正关联总对数较少,大部分树种呈不显著正关联;乌心楠群落在草本层上总体关联性为显著负关联,正关联种对数较少,负关联种对数比例较高,这说明乌心楠群落草本层在林下对资源(光、热)的争夺激烈。总体而言,海南五指山区域内低海拔乌心楠次生林群落结构松散,优势种种间关系不紧密,草本层结构不稳定,尚处于演替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天然次生林群落主要乔木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系,为区域次生林群落的恢复、改造及抚育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浙江建德典型的天然常绿阔叶次生林、松阔混交次生林和松林次生林3类群落中分别设置面积为1 hm2 (100 m×100 m)的样地,在每木调查基础上,运用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点格局分析方法、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各群落乔木层主要树种进行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系的分析。  结果  ①样地中各次生林群落主要树种在所有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②在0~25.0 m尺度内,各群落空间关联性以不显著相关关系为主,负相关种对数多于正相关种对数;③各群落主要树种种间总体关联性及χ2检验种间联结性均以不显著的正联结为主,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种对间以不显著相关关系为主,与主要树种空间关联性分析结果及生态位重叠程度较吻合。  结论  样地中各群落乔木层主要树种在各自分布格局中独立性相对较强,物种间虽存在比较相似的环境资源需求,但种间联结关系比较松散,群落演替尚未进入成熟期。图7表4参37  相似文献   

3.
芦芽山阴坡典型天然次生林群落的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芦芽山阴坡典型华北落叶松-云杉天然次生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比率法(VR),结合χ2统计量、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率(PC)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了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种群的总体关联性和各层种对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优势种群间的总体关联性表现为乔木层、草本层不显著负关联,灌木层为不显著正关联;乔、灌、草各层显著关联的种对数占各自总种对数的比例分别为10.0%、10.9%和26.7%,多数种对间联结系数和共同出现百分率不高,联结关系松散,独立性相对较强;乔木层以负相关占优势,而灌、草层以正相关占优势。乔木层通过种间竞争达到了稳定状态,灌草层通过适应生境的分离避免竞争而达到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以浙江省建德市寿昌林场绿荷塘林区内楠木优势程度不同的天然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种间关系的分析,揭示楠木在天然林群落发育和演替过程中种间关联性动态变化规律。  方法  分别在2015和2019年,对2个楠木优势程度不同的天然林样地进行调查,基于2×2联列表,通过χ2检验、联结系数、共同出现百分率,研究调查样地内楠木在不同林分条件下,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种间联结性。  结果  2015和2019年,天然楠木优势林样地乔木层总体种间关联性均呈显著正联结,灌木层和草本层种间总体关联性趋向于负联结;天然楠木伴生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种间总体关联性趋向于负联结。在这2种天然林中,楠木在乔木层与其他树种之间的联结相对独立,在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种间竞争较为激烈,且均有楠木在垂直方向上表现出林分断层现象。  结论  在天然林中,将楠木作为目标树种进行管理与保护时,可采用间伐、择伐等抚育方法,保留与楠木有显著正关联的树种,伐除负关联的树种,缓和种间矛盾;疏伐上层高大乔木,增加林窗,以满足林分更新层对光照的需求,保护其更新层,以形成完整的垂直结构。图7表4参22  相似文献   

5.
秦岭油松人工林与次生林群落特征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标准样地法对秦岭旬阳坝地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次生林与人工林进行了群落学调查研究,旨在比较天然油松林遭砍伐后经过自然恢复或人工栽植恢复40a左右群落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天然恢复次生林有维管植物66科104属134种,人工林有维管植物73科104属125种,2种群落含1~2个种的科均较多;人工林与次生林共有种为70种,种类组成相似系数为53.03%。2种群落的垂直结构相似,都分为乔木、灌木和草本3层,乔木层又分3个亚层;人工林乔木层、灌木层密度低于次生林,草本层密度高于次生林。2种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中,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和Richness指数的大小顺序均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Simpson指数均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Evenness指数的变化不一致,天然次生林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人工林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次生林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人工林,而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人工林;人工林与次生林灌木层各多样性指数无明显差异;人工林草本层的优势度显著高于次生林。人工林凋落物厚度显著高于次生林,土壤营养指标在2种群落间均无明显差异。上述结果说明,经过40a左右的恢复,人工林与次生林群落特征已达到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油松适合作为该地区的造林树种恢复天然植被。表9参21  相似文献   

6.
以文昌航天发射缓冲区不同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选择8个不同植被类型,分别设置1 hm2固定大样地,对森林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森林植物群落的物种均匀度、森林植物群落的物种优势度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差异显著,半红树林群落树种种类最高,物种多样性最高达到2.38,其次分别是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混交林;不同森林群落中不同层次植物均匀度总体表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规律,但天然次生林由于郁闭度较高,林下草本较灌木少,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小于灌木层;红树林物种优势度最小,各物种优势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选择贵州省草海流域典型森林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不同类型植被群落进行调查,分析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种间联结性、优势种种间关系以及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草海流域森林植物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物种间存在正关联性,其中乔木植物种群间显著正关联,而灌木、草本植物种群间关联性不显著。草海流域森林群落优势种种对间存在显著关联性,其中部分优势种种对显著性正关联,而负关联种对不显著,灌木层群落稳定,乔木层、草本层群落存在竞争,群落不稳定。草海流域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中,灌木层群落相对较为稳定,而乔木层和草本层群落存在优势种间竞争,群落不稳定。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晋西黄土地区不同退耕林地下的物种多样性,基于14个样方内植被数据,通过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指数研究晋西黄土地区主要植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4个样地共记录了102种高等植物,草本层种类73种,灌木层包括乔木幼树共31种,乔木层12种;不同类型森林群落内部各层的群落多样性基本都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但在山杨(Populus davidiana)次生林和山杨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次生林中灌木层高于草本层.群落之间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次生林>人工林,以山杨次生林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纯林多样性最高;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人工林>次生林,刺槐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混交林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人工林的多样性最高,刺槐人工林和山杨辽东栎次生林草本多样性最低.不同林分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表现为,灌木层:次生林>混交林>纯林;草本层:纯林≥混交林>次生林.β多样性显示,混交林相比较于纯林与次生林之间差异小.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比单一树种造林有更高的群落物种多样性,低密度造林能够提高群落物种多样性.创造林隙供灌木和小乔木生长以及营林初期采用乔灌草搭配造林能够加快群落演替,促进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9.
毛红椿天然林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2联列表,应用方差分析,χ2统计检验,Ochiai指数,Dice指数和Cramer指数等系列技术,分别对天然毛红椿林群落乔木层树种的总体相关性,乔木层20个优势树种的种间联结显著性和关联强度进行定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该群落多物种总体关联性为显著的正相关,但毛红椿与乔木层植物种间联结性不显著,说明毛红椿的生长与其他乔木树种间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以文昌航天发射缓冲区不同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选择8个不同植被类型,分别设置1 hm2固定大样地,对森林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森林植物群落的物种均匀度、森林植物群落的物种优势度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差异显著,半红树林群落树种种类最高,物种多样性最高达到2.38,其次分别是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混交林;不同森林群落中不同层次植物均匀度总体表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规律,但天然次生林由于郁闭度较高,林下草本较灌木少,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小于灌木层;红树林物种优势度最小,各物种优势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分别设置样方对福建顺昌常绿阔叶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的植物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次生林(2400m2)共有维管束植物46科、71属、101种,而相同面积的杉木人工林有63科、99属、126种。次生林群落总的物种数小于杉木林,两者群落结构和植物多样性差异较大。次生林乔木层(高度≥5 m)树种丰富,有37个树种,乔木树种占优势,而杉木林乔木层仅有2个树种,杉木占绝对优势;次生林灌木层的物种数(73种)高于杉木林(59种);次生林灌木层以乔木的幼苗优树占优势,而杉木林以灌木种类占优势;次生林草本层较弱,物种数(7种)远小于草本层发达的杉木林(44种);次生林层间植物物种数(14种)小于杉木林(23种)。次生林乔木层和灌木层的Shannon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大于杉木林,但草本层和藤本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小于杉木林。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晋西黄土地区不同退耕林地下的物种多样性,基于14 个样方内植被数据,通过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Simpson 指数、均匀度指数研究晋西黄土地区主要植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4 个样地共记录了102 种高等植物,草本层种类73 种,灌木层包括乔木幼树共31 种,乔木层12 种;不同类型森林群落内部各层的群落多样性基本都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但在山杨(Populus davidiana)次生林和山杨辽东栎(Quercusliaotungensi)次生林中灌木层高于草本层。群落之间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次生林>人工林,以山杨次生林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纯林多样性最高;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人工林>次生林,刺槐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混交林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人工林的多样性最高,刺槐人工林和山杨辽东栎次生林草本多样性最低。不同林分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表现为,灌木层:次生林>混交林>纯林;草本层:纯林≥混交林>次生林。β多样性显示,混交林相比较于纯林与次生林之间差异小。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比单一树种造林有更高的群落物种多样性,低密度造林能够提高群落物种多样性。创造林隙供灌木和小乔木生长以及营林初期采用乔灌草搭配造林能够加快群落演替,促进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两个演替阶段乔木的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2联列表和方差比率,通过χ2统计量检验和种间联结系数值计算,对杨桦次生林和云冷杉针阔混交林阶段林分总体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杨桦次生林群落内出现的12个乔木树种之间的总体关联性方差比率为0.932,接近1,表现为无相关性;在针阔混交林阶段,群落主要种间的总体关联性表现为正相关,说明该阶段的群落已处于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秦岭中段锐齿槲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生态因子影响特征进行分析,为类似分布区域锐齿槲栎天然次生林的保护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样方调查法,在陕西周至及太白山2个研究区依据不同海拔、坡向等设置20个20m×30m的样地,调查锐齿槲栎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物种的组成和数量,分析其重要值、多样性及环境因子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锐齿槲栎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树种共有33种,其中锐齿槲栎优势显著,重要值为42.10%,为该群落的建群种;其次是鹅耳枥,其重要值为10.20%,为该群落的优势种。该群落灌木层共有物种89种,其中乔木29种,占总物种的32.58%;灌木60种,占总物种的67.42%,灌木层中物种繁多,但单个物种的优势度不高。草本层有物种71种,呈随机分布,均具有荫生性特点。该群落不同林层的物种丰富度排序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当海拔从1 083m上升到1 547m时,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升高,在海拔为1 547m时达到最大值;当海拔由1 547m上升到1 882m时,物种多样性各指数又逐渐降低。林地光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林下层物种的更新发育,其物种多样性各指数总体在阳坡相对较高。【结论】海拔、坡向对锐齿槲栎群落物种多样性影响作用明显,海拔1 083~1 547m的阳坡是锐齿槲栎次生林较为适宜的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15.
北京雾灵山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雾灵山固定标准地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比较了不同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及乔灌草各层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①不同植物群落高位芽植物种类最多,地下芽植物种类次之,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和1年生草本植物缺乏。②植物群落乔木层层片结构差异明显,天然次生林层片结构复杂,以落叶阔叶中高位芽层片和小高位芽层片为优势层片;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以落叶针叶大高位芽层片为单优层片,层次结构简单。③雾灵山植物群落物种组成较丰富,在群落梯度上,总体物种丰富度指数大小顺序为群落Ⅰ>群落Ⅲ>群落Ⅱ。④天然次生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规律一致,均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规律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⑤天然次生林的草本层物种均匀度指数最大,乔木层次之,灌木层的物种均匀度指数最小;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生长型的物种均匀度指数没有明显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秦岭中段锐齿槲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生态因子影响特征进行分析,为类似分布区域锐齿槲栎天然次生林的保护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样方调查法,在陕西周至及太白山2个研究区依据不同海拔、坡向等设置20个20 m×30 m的样地,调查锐齿槲栎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物种的组成和数量,分析其重要值、多样性及环境因子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锐齿槲栎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树种共有33种,其中锐齿槲栎优势显著,重要值为42.10%,为该群落的建群种;其次是鹅耳枥,其重要值为10.20%,为该群落的优势种。该群落灌木层共有物种89种,其中乔木29种,占总物种的32.58%;灌木60种,占总物种的67.42%,灌木层中物种繁多,但单个物种的优势度不高。草本层有物种71种,呈随机分布,均具有荫生性特点。该群落不同林层的物种丰富度排序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当海拔从1 083 m上升到1 547 m时,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升高,在海拔为1 547 m时达到最大值;当海拔由1 547 m上升到1 882 m时,物种多样性各指数又逐渐降低。林地光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林下层物种的更新发育,其物种多样性各指数总体在阳坡相对较高。【结论】海拔、坡向对锐齿槲栎群落物种多样性影响作用明显,海拔1 083~1 547 m的阳坡是锐齿槲栎次生林较为适宜的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17.
采用χ2检验、Ochiai关联指数、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对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11种乔木的种间联结和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种对中,呈显著相关和极显著相关的种对数所占比例较少,多数种对间关联程度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林场多数乔木树种间关系不紧密,未形成明显的总体联结性,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种间关系分析中,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比χ2检验、Ochiai关联度和pearson相关分析的结果灵敏度要高;依照分析结果,结合植物种群的生物学和生态适应特征,将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群落中11种乔木树种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同一生态种组内物种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要求相似,联结紧密,而不同组间联结较为松散。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内6种典型天然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为进一步了解保护区内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揭示典型群落的更新演替规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典型取样的方法,分别从6种典型天然林群落(包括铁杉群落、马尾松群落、胡桃楸群落、大叶榉群落、油松群落和栓皮栎群落)不同层次的丰富度、均匀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等方面,对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典型天然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马尾松群落与油松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数分别为14,32,16种与17,50,51种;大叶榉群落、铁杉群落与栓皮栎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数分别为11,12,12种,7,15,11种与4,15,14种;胡桃楸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数分别为1,4,14种。6种典型天然林群落在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差异较明显,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大于乔木层,不同群落间物种相似性指数普遍偏低。其中油松群落各层次的物种最为丰富,各层次平均优势度指数也大于其他5种群落;胡桃楸群落各层次优势种地位突出,铁杉群落和栓皮栎群落乔木层的优势种显著,油松群落和马尾松群落各个层次的物种多样性丰富;此外,马尾松群落、胡桃楸群落和栓皮栎群落灌木层中建群种幼苗、幼树数量丰富。【结论】铁杉天然林群落已经处于演替的顶级阶段,群落相当稳定;油松群落和马尾松群落物种丰富,群落相对复杂,森林结构比较稳定;马尾松群落、胡桃楸群落和栓皮栎群落自然更新的潜力较大,应加强对这些天然林群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五大连池火山森林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五大连池完好的内陆单成因火山地貌,原生而完整的植被演替过程,是研究植被演替与生物多样性系统发育等的理想场所。研究五大连池火山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特征,以及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关系,为五大连池火山森林植被的演替、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4座老期火山森林群落为对象,对群落结构数量特征、群落内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年龄结构及紫椴Tilia amurensis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种群的年龄结构进行了研究。   结果   ①各山体森林群落的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数北坡较南坡丰富。总体来看,重要值≥1的树种仅南坡有1种,群落树种组成简单。②各山体整体上北坡群落物种的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南坡群落物种的各种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③森林群落的年龄结构南北坡向都是稳定型,紫椴和蒙古栎种群的年龄结构也都是稳定型,为稳定群落。④北坡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南坡,而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低于南坡,同时南北坡向间群落物种多样性各指数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差异,且变异系数都较大。   结论   五大连池老期火山森林群落结构较简单,北坡群落物种多样性较高,且群落稳定状态更好。图6表4参31  相似文献   

20.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黎母山片区内28 a和15 a加勒比松群落、20 a和26 a马占相思群落、16 a和21 a橡胶群落、10 a和3 a桉树群落、20 a次生林群落进行调查,通过树种重要值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反映林地森林植被群落特征。结果表明:1)乔木层树种种类最多的是次生林群落40个种,20 a马占相思群落乔木层树种共29个,21 a橡胶和3 a桉树群落未调查到乔木;灌木种类最多为20 a马占相思群落,共5个种,草本种类最多为3 a桉树群落,共7个种。2)次生林优势种为贡甲和青梅,重要值分别为17.87%和14.76%;28 a加勒比松群落乔木树种重要值最大为鸭脚木38.94%,15 a加勒比松群落乔木树种重要值最大为中平树37.99%,20 a马占相思群落乔木树种重要值最大为细齿叶柃18.80%,26 a马占相思群落乔木树种重要值最大为八角枫30.86%,16 a橡胶群落乔木树种重要值最大为白楸31.63%,10 a桉树群落乔木树种重要值最大为细基丸45.74%;森林群落内灌木树种与草本种类比较少。3)黎母山不同外来树种与次生林群落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