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新疆膜下滴灌棉田为试材,研究腐植酸与常规尿素不同配比对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设8个处理,CK:不施氮肥;常规尿素:施N 225kg/hm~2;Ⅰ型腐植酸尿素(腐植酸质量分数1‰):施N225kg/hm~2;Ⅱ型腐植酸尿素(腐植酸质量分数2‰):施N 225kg/hm~2;Ⅲ型腐植酸尿素(腐植酸质量分数3‰):施N 225kg/hm~2;Ⅳ型腐植酸尿素(腐植酸质量分数4‰):施N 225kg/hm~2;Ⅴ型腐植酸尿素(腐植酸质量分数5‰):施N 225kg/hm~2;Ⅲ型腐植酸尿素减量10%:施N 202.5kg/hm~2。测定棉花干物质、氮素吸收量和产量,研究腐殖酸尿素配施不同比例常规尿素对棉花干物质、氮素吸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常规尿素相比,Ⅱ型、Ⅲ型、Ⅳ型、Ⅴ型腐殖酸尿素都能显著增加棉花干物质和产量,增产3.74%~7.52%,其中Ⅴ型腐殖酸尿素的增产效果最好,而Ⅰ型腐殖酸尿素、90%Ⅲ型腐殖酸尿素与常规尿素效果相当。(2)与常规尿素相比,Ⅱ型、Ⅲ型、Ⅳ型、Ⅴ型腐殖酸尿素都显著增加了棉花N素吸收量,提高棉花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增加4.50%~9.79%。(3)90%Ⅲ型腐殖酸尿素与常规尿素的棉花N素吸收量大体相同,但氮肥利用率增加6.110%。因此,新疆滴灌棉田应用腐殖酸与常规尿素配施能提高棉花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其中Ⅴ型腐植酸尿素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尿素中不同用量聚能网对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同时筛选出适宜贵州黄壤区种植玉米的聚能网尿素中聚能网含量,因此以贵州黄壤为基础,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对照(无氮、普通尿素)、尿素中不同用量聚能网8个处理,研究聚能网尿素对玉米产量及养分积累、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氮处理相比,普通尿素和聚能网尿素施用均能增加玉米地上部分N、P、K养分积累量,提高玉米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施用普通尿素产量增加13.39%,经济效益增加1 221.3元/hm~2,而施用聚能网尿素产量增加20.02%~37.09%,经济效益增加2 176.14~4 768.14元/hm~2;与普通尿素相比,尿素中不同用量聚能网均能适度促进作物吸收、利用和积累氮、钾养分,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偏生产力、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农学效率,玉米增产5.85%~20.90%、经济效益增加954.84~3 546.84元/hm~2。综上所述,尿素中不同用量聚能网能适度改善玉米地上部分养分积累量,促进养分吸收利用,增加玉米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其中聚能网尿素2‰效果较好,可以为贵州黄壤区合理施用聚能网尿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控释、聚能网、腐植酸、含锌尿素对玉米植株氮素利用和土壤氮残留的影响,本试验以郑单958为试验对象,以不施氮为对照,设置常规尿素、控释尿素、聚能网尿素、腐植酸尿素、含锌尿素、常规尿素加锌6个施肥处理。结果表明,施用控释尿素玉米籽粒产量达9 411 kg/hm2,比对照增产54.4%;其次是聚能网尿素处理;腐植酸尿素和含锌尿素与常规尿素相比也具有增产作用。从玉米植株地上部生物量累积来看,控释尿素处理下玉米植株生物量最高,为25 433 kg/hm2。成熟期,控释尿素处理玉米植株氮素养分累积量达277.5 kg/hm2,比对照增加39.7%;氮肥利用率为55.3%,农学利用率为14.8 kg/kg,显著高于常规尿素处理。通过施用4种新型尿素,对比分析收获期土壤剖面无机氮残留,发现腐植酸处理下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累积量都要高于其他处理,而控释尿素和聚能网尿素的累积量都较小,这与地上部植株氮肥利用率相对应。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可知,控释尿素处理无论是在植株性状、增产潜力,还是氮素养分利用效率及对土壤环境影响方面,均表现优异,推荐在玉米生产中大面积应用该新型肥料。  相似文献   

4.
在庄浪县岳堡镇大湾村进行了玉米施用氮肥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底施尿素61.2 kg/hm~2、拔节期追施尿素118.8 kg/hm~2产量最高,为10 452.6 kg/hm~2,比不施氮肥增产4 669.05 kg/hm~2,增幅80.73%。  相似文献   

5.
在安徽省太和县(TH)和东至县(DZ)研究了氮肥一次穴施深度对夏玉米产量、养分积累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探讨夏玉米一次施肥的适宜深度,为夏玉米机械化精准一次施肥提供依据。试验设对照(CK)、深6 cm(D6)、深9 cm(D9)、深9 cm+12 cm[D(9+12)]、深12 cm(D12)、深12 cm+15 cm[D(12+15)]、深15 cm(D15)一次穴施7个处理,肥料养分施用量为N 180 kg/hm~2、P_2O_5 135 kg/hm~2、K_2O 180 kg/hm2。太和和东至点不同深度穴施尿素处理下夏玉米的产量结果表明,同等施氮条件下太和的产量为东至的1.3~1.5倍;两个试验点尿素12 cm深施(D12)比6 cm深施(D6)和15 cm深施(D15)夏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2.6%和6.7%。植株氮素积累量均以D12处理为最高,并且东至点D12处理玉米植株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D6和D15处理。施肥深度对氮肥农学利用率和表观利用率有显著影响,两个试验点的结果表明12 cm深施氮肥表观利用率比6 cm和15 cm深施分别提高9.6%和10.4%。安徽夏玉米尿素一次施用的适宜深度为12 cm左右。  相似文献   

6.
连续3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磷钾肥配合施用对油菜、玉米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施用氮肥的基础上合理配施磷钾肥有利于养分的协调供应,增加了油菜、玉米植株的养分含量和吸收量,从而显著提高了油菜、玉米的产量。三季油菜、玉米平均产量均以处理P90K120最高,分别达到了1968.7kg/hm~2和4912.7kg/hm~2。  相似文献   

7.
研究砂姜黑土区缓释氮肥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以周单9号为供试品种,设置空白对照(CK1)、缓释尿素75 kg/hm~2(C1)、缓释尿素150 kg/hm~2(C2)、缓释尿素225 kg/hm~2(C3)、缓释尿素300 kg/hm~2(C4)和普通尿素300 kg/hm~2(CK2)6种不同处理,研究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缓释尿素225 kg/hm~2处理(C4),夏玉米产量、器官干物质转运量、籽粒贡献率及完熟期籽粒干物质所占比例均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减肥增效及成本因素,缓释尿素225 kg/hm~2处理(C3)可作为砂姜黑土区夏玉米推荐施肥量。  相似文献   

8.
中低产田新型氮肥田间肥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7,(9):1499-1502
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心连心新型肥料(控失尿素、聚能网尿素、腐植酸尿素和含锌尿素)对春玉米生长性状、产量与构成因素和氮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低产田条件下,新型肥料可有效促进春玉米植株生长发育,主要表现在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上,与常规处理相比,均取得较好的效果,聚能网尿素效果最佳,控失尿素、含锌尿素和腐植酸尿素效果次之;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可以看出,各处理可通过提高春玉米穗长、穗粒数和百粒质量来实现增产,增幅达12.38%~20.65%,其中,聚能网尿素处理增产效果显著,穗长减少11.32%,穗粒数增加35.58%,增产1 019 kg/hm~2;春玉米氮肥利用率也得到大幅提高,聚能网尿素、腐植酸尿素、控失尿素一次性施肥、控失尿素和含锌尿素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5.82,4.00,3.94,3.59,3.53 kg/kg,氮肥利用率分别为33.01%,23.38%,20.55%,23.56%和27.83%。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氮肥在中高海拔区域对玉米栽培生产的作用,采用3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设计,3次重复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及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干物质、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对玉米产量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施氮量和追肥方式对产量影响达显著水平。玉米干物质重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追施尿素在600 kg/hm~2时达到最高,产量和叶面积系数在追施尿素525 kg/hm~2水平下达到最大。最适宜的施肥量、追肥方式分别为尿素525 kg/hm~2和主攻喇叭口期施肥法(苗期1/4、喇叭口期1/2、乳熟期1/4)。  相似文献   

10.
氮肥施用量对玉米吉单631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用氮肥量的增加,吉单631株高、穗位、茎粗均增大。施氮肥300 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3 572.0 kg/hm~2;纯收入最高的是施氮肥300 kg/hm~2处理,为20 666.7元/hm~2。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肥措施对盐渍土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分别于轻、中度盐渍土条件下开展,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农民习惯施肥(T1,尿素分次施用,N 250 kg/hm~2)、包膜增效尿素一次性基施(T2,180 kg/hm~2)、包膜增效尿素配施微生物肥(T3,180 kg/hm~2)、包膜增效尿素配施有机肥(T4,轻、中度盐碱土的施氮量分别为162 kg/hm~2和144 kg/hm~2)、包膜增效尿素配施秸秆腐熟剂(T5,180 kg/hm~2)、有机无机复合肥一次性基施(T6,162 kg/hm~2),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盐渍土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轻度盐渍土条件下,与T1相比,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产量、氮肥偏生产力(PFPN)、不同土层钠吸附比(SAR)和电导率(EC值)无显著影响,但会显著提高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在中度盐渍土条件下,不同施肥措施对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其中T4和T5处理产量表现最好;与T1相比,T4处理的PFPN显著提高16.6 kg/kg;不同施肥措施有降低0~20 cm土层SAR和EC值的趋势,其中T4处理表现最好。此外,T4处理可以显著增加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综合认为,在中度盐渍土条件下,包膜增效尿素减量配施有机肥对玉米产量提高和缓解土壤盐渍化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控释氮肥对寒地水稻植株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控释氮肥施用最佳用量,试验设5个处理,研究水稻控释氮肥对寒地水稻植株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控释氮肥处理提高了水稻植株的株高、促进分蘖数形成,且T4处理(控释氮肥90%)施用好于普通尿素施用;提高干物质积累,成熟期控释氮肥处理干物质积累量与T2处理相比提高了4.82%~10.78%,与T1处理相比提高了12.45%~18.41%。控释氮肥处理产量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且T4处理产量最高,达到7944.44 kg/hm2,与T2处理相比提高7.3%,与T1处理相比提高19.0%,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因此,从产量和农艺性状分析,控释尿素90%处理是比较理想的肥料用量选择。  相似文献   

13.
尿素硝酸铵肥料在冬小麦上增产效果及氮肥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明确尿素硝酸铵溶液(UAN)减量优化施用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研究以强筋小麦品种郑麦379材料,在河南省有代表性的土壤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尿素硝酸铵肥料在小麦上施用增产效果显著,施用同等用量尿素硝酸铵肥处理比优化施肥技术普通尿素处理增产420 kg/hm~2,增产率为5%;与常规施氮肥(尿素)处理相比,每公顷肥料减少45 kg,但小麦产量却增加675 kg/hm~2,增产率为8.3%。在减量施肥方面,尿素硝酸铵肥料处理比优化施肥技术普通尿素处理每公顷肥料减少30 kg,其小麦产量为8 475 kg/hm~2,优化施肥技术普通尿素处理产量为8 430 kg/hm~2,二者相比产量基本没有差异;与常规施氮肥(尿素)处理相比,每公顷肥料减少75 kg,但小麦产量却增加300 kg/hm~2,增产率为3.7%;说明施用尿素硝酸铵肥料,可以减量施肥且稳定冬小麦产量。尿素硝酸铵肥料中添加元素锌时,与同等用量尿素硝酸铵肥料相比,产量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显著。在氮肥利用率方面,施用尿素硝酸铵肥料显著提高冬小麦的氮肥利用率,比优化施肥技术普通尿素处理分别提高5.6,10.6,12.6百分点;比农民习惯施肥分别提高13.4,18.4,20.4百分点。在环境保护方面,施用尿素硝酸铵肥料土壤不同层次硝态氮含量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不同追肥量对藠头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本文开展了不同时期追施氮肥和配施钾肥对藠头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稻田藠头生产需肥量大,在施用钙镁磷肥1 500 kg/hm~2、38%复合肥(28-5-5)375 kg/hm~2、尿素187.5 kg/hm~2作基肥条件下,以2月追施尿素195 kg/hm~2、3月追施尿素195 kg/hm~2+氯化钾150 kg/hm~2、4月追施尿素195 kg/hm~2+氯化钾150 kg/hm~2处理藠头产量最高(43 150.0 kg/hm~2),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单蔸鳞茎数主要受氮肥影响,单鳞茎鲜重主要受钾肥影响;在高氮水平下,配施钾肥能实现产量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施氮量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耐高水肥青贮玉米品种曲辰9号为材料,研究不同尿素追施量对青贮玉米于物质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氮肥施用范围内,曲辰9号干物质产量随氮肥追施量增加而增加,以尿素追施量675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15907.5kg/hm2);追施氮肥可显著提高青贮玉米粗蛋白含量,降低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说明冀西北地区青贮玉米最佳尿素追施量为675kg/hm2.  相似文献   

16.
施氮量对高淀粉甘薯品种龙薯24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了不同氮肥施用量[0、45、90、135、180、90(缓释氮肥)kg/hm~2]对高淀粉甘薯新品种龙薯24号的性状、产量、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处理之间,甘薯蔓粗变化不大,差异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甘薯的平均蔓长、基部分枝数呈增长趋势,施氮各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不施肥的N_1的产量水平最低,N_2、N_3、N_4、N_5、N_6的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最高的是N_5,即施磷量(P2O5)90 kg/hm~2、施钾量(K2O)180 kg/hm~2,施氮量(N)135 kg/hm~2时,最高鲜薯产量达53857.5 kg/hm~2,最高薯干产量16071.1 kg/hm~2,最高淀粉产量11552.4 kg/hm~2。  相似文献   

17.
以天优华占为材料,头季设置5个氮肥水平(N0:0kg·hm~(-2)、N1:69.00kg·hm~(-2)、N2:138.00kg·hm~(-2)、N3:207.00kg·hm~(-2)、N4:276.00kg·hm~(-2)),再生季统一施用氮肥160.50kg·hm~(-2),研究其对再生稻头季光合物质生产、两季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增加头季分蘖数和干物质积累,促进贮藏物质向籽粒的转运,过量施用氮肥会降低氮素农学利用效率。与N0处理相比,施用氮肥处理头季产量增加了12.12%~23.35%,N3处理最高。穗数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则先增加后减少。再生季产量N4处理较0kg·hm~(-2)氮肥处理减少4.73%,其余处理产量增加1.61%~5.54%。再生季产量结构表现为穗数随头季氮肥增加呈减少趋势,穗粒数逐渐增加。试验表明,在福建中部山区条件下,天优华占再生季施用氮肥160.50kg·hm~(-2)条件下,头季氮肥用量为174.12kg·hm~(-2)最佳,可以充分发挥头季产量潜力,同时对再生季产量无显著影响,实现两季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18.
以贵州省黄壤土为基础,以玉米品种西都森玉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无氮肥、普通尿素及控失剂用量分别为1%、2%、3%、4%、5%、6%的控失尿素等8个处理,研究不同控失剂用量的控失尿素对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旨在为当地玉米生产中合适控失剂用量控失尿素的选择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相比,施用控失尿素处理玉米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总体均显著增加,其中产量显著增加了14. 81%~25. 84%,以含4%~5%控失剂的控失尿素处理较高;施用控失尿素处理玉米籽粒干质量及地上部干质量均显著增加,其中地上部干质量增加了10. 52%~17. 49%,以含4%~5%控失剂的控失尿素处理较高;施用控失尿素处理玉米地上部氮积累量显著增加了19. 67%~32. 94%,磷积累量增加了0. 19%~33. 15%,钾积累量增加了2. 27%~18. 53%,总体以含3%~4%控失剂的控失尿素处理较好;施用控失尿素处理氮肥利用率显著增加了102. 38%~178. 57%,氮肥偏生产力显著增加了14. 81%~25. 89%,氮素收获指数增加了4. 66%~16. 12%,氮素吸收效率显著增加了19. 75%~32. 93%,氮肥农学效率显著增加了190. 98%~333. 90%,总体以含3%~4%控失剂的控失尿素处理较高。综合分析,以含4%控失剂的控失尿素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以济麦22为供试品种,以不施氮为对照(T1),设置6个施氮处理,分别为:推荐优化施肥(纯N 180kg/hm~2,T2),在T2处理基础上上调30%(234 kg/hm~2,T3),农民习惯施肥(280 kg/hm~2,T4),与T2处理等量施氮条件下,基肥一次性施用硫加树脂尿素(T5)、热固树脂尿素(T6)和树脂包膜尿素(T7)。结果表明,等量施氮条件下,与T2相比,T6和T7处理小麦产量分别增加7. 8%和10. 5%,氮肥利用率提高10. 5个百分点和21. 6个百分点,土壤氮依存率降低8. 0个百分点和14. 1个百分点。T5处理对小麦的增产作用与T2处理相当,但氮肥利用效率较低,对土壤氮素依存率较强。与T4处理相比,减量施氮的T2和T6处理小麦产量分别降低7. 6%和0. 4%,T7小麦产量提高2. 2%、氮肥利用率提高16. 9个百分点、氮肥偏生产力提高58. 8%。因此,本试验条件下,纯氮量180 kg/hm~2的树脂包膜尿素一次性基施可提高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达到高产、高效、节肥的目的,适合在该区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以玉米品种浚单20为材料,通过2年的大田试验研究单株限域定量施肥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施氮量水平,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开展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在单株限域定量施肥条件下,合理施氮能够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2016年夏玉米产量随着施氮量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氮量为210 kg/hm~2时,夏玉米产量最高,为6 817.64 kg/hm~2;施氮量为269.83 kg/hm~2时,夏玉米植株氮素积累量最高,为162.91 kg/hm~2;夏玉米的氮肥利用效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在该试验条件下,夏玉米的氮素推荐量应控制在180~240 kg/hm~2之间,比当地习惯施氮量减少20%~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