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复方大蒜油添加剂对中国对虾免疫机能的增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蒜中提取大蒜油,配以从多种中草药中提取的皂甙类天然活性物质,组成复方制剂,以0.2%的比例添加于对虾饲料中,对中国对虾(Penaneuschinensis)体液免疫功能和提高防病能力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虾血细胞吞噬率、杀伤率和吞噬指数有极显著提高(P<0.01),血细胞杀伤指数显著提高(P<0.05);对虾血淋巴中的溶菌活力极显著提高(P<0.01),酚氧化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溶藻弧菌攻毒后,对虾免疫保护率提高86%(P<0.01).该添加剂经对虾口服后,可显著提高其免疫功能,有效地预防对虾受溶藻弧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2.
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背角无齿蚌血细胞进行观察.结果发现,体长6~12cm的背角无齿蚌血细胞浓度为(2.42±0.38)×106/mL.根据细胞质内颗粒出现情况,将该蚌血细胞分为两大类,即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颗粒细胞明显的特征是细胞质中存在许多颗粒,无颗粒细胞的特征是细胞质中不含有或含有少量颗粒.根据颗粒细胞的体积和胞质内颗粒的大小还可以将其分为大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分别占4.28%和59.28%).根据无颗粒细胞的大小和核质比的不同将其分为透明细胞和淋巴样细胞(分别占27.74%与8.70%).4种类型的血细胞对Wrights染料有不同的亲和性,大颗粒细胞表现为嗜酸性,小颗粒细胞与透明细胞均呈现嗜酸性和嗜碱性两种,淋巴样细胞表现为嗜碱性.  相似文献   

3.
皱纹盘鲍血细胞分类及活性氧产生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血细胞的组成、数量、吞噬作用及活性氧产生机理。皱纹盘鲍血细胞分为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两大类。透明细胞无颗粒,具嗜碱性细胞质,约占循环血细胞总量的60%;颗粒细胞含嗜酸性颗粒。这两种血细胞都有吞噬作用,尤其是颗粒细胞,经酵母细胞刺激后,血细胞释放活性氧,还原氮蓝四唑(NBT)形成甲欣沉淀,有化学发光现象。长期饥饿的皱纹盘鲍,血细胞活性氧量低于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4.
通过光镜观察毛蚶血细胞形态和结构,对其分类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类型血细胞吞噬能力,并研究温度对血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结果鉴定出毛蚶血细胞中有3种类型:(1)大透明细胞,大小为(12.97±1.22)μm,核质比为0.311±0.016,所占比例为(46.40±8.73)%;(2)颗粒细胞,大小为(9.98±1.85)μm,核质比0.390±0.058,所占比例为(41.48±8.63)%;(3)小透明细胞,大小为(7.60±1.17)μm,核质比为0.499±0.049,所占比例为(12.12±4.00)%。毛蚶血细胞在血淋巴液中的平均密度为(7.69±0.98)×106 cell/m L。体外吞噬活性试验表明,大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对酵母聚糖的吞噬率显著高于小透明细胞,吞噬率分别为(61.77±3.30)%、(61.32±3.62)%、(16.59±3.88)%。于15、20、25、30、35℃温度下进行毛蚶血细胞的吞噬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对血细胞吞噬能力产生明显的影响,30℃条件下,血细胞的吞噬活性最强,吞噬率达到(51.49±4.22)%。  相似文献   

5.
复方大蒜油添加剂对中国对虾免疫机能的增强作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从大蒜中提取大蒜油,配以从多种中草药中提取的皂甙类天然活性物质,组成复方制剂,以0.2%的比例添加于对虾饲料中,对中国对虾体液免疫功能和提高防病能力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虾血细胞吞噬率、杀伤率和吞噬指数有极显提高(P〈0.01),血细胞杀伤指数显提高(P〈0.05);对虾血淋巴中的溶菌活力极显提高(P〈0.01),酚氧化酶活力显提高(P〈0.05);溶藻弧菌攻毒后,对虾免疫保护率提高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00例人大肠癌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研究了癌细胞内一种直径约为30nm的RNA病毒颗粒对癌细胞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病毒颗粒大部分分布在胞浆中,只有少数颗粒聚集在线粒体内或被溶酶体吞噬;癌细胞内存在另一种直径为150~500nm的特异性颗粒,开始是一种高电子密度的均质体,然后其结构逐步发生变化,最后整个颗粒内部形成很多与RNA病毒颗粒大小相似的小颗粒而释放到胞浆中,只留下一个明显的大颗粒外壳。  相似文献   

7.
桃拉病毒(TSV)病是危害我们对虾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仍无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对虾血细胞既是细胞免疫的承担者,又是体液免疫因子的提供者,研究血细胞在Tsv入侵过程中的反应和变化,对提出有效防止TSV方法上有着积极意义。用Tsv粗提液投喂感染南美白对虾,通过RT—PCtk法,显微镜观察法研究了感染后南美白对虾发病死亡率,及总血淋巴细胞数和不同种类血细胞的比率组成变化,并检测了感染前后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酚氧化酶(PO)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TSV感染虾发生了60%~80%的死亡率,出现典型的Tsv症状,PCR证实TSV条带为阳性;而对照组仅有少量的虾只发生死亡。在TSV感染2~3d后,对虾总淋巴细胞数,透明细胞数,半颗粒细胞数及颗粒细胞数分别下降了约690/o、76%、60%和70%;而SOD和PO活力分别下降了约25%和68%。这一结果显示Tsv可能通过降低对虾血液学免疫力而实现其高致病性,通过提高对虾血液学指标可有效降低TSV感染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猪淋巴结内一种特殊的嗜伊红性颗粒细胞(暂定名)的超微结构和几种酶的电镜细胞化学特征.该细胞主要分布于猪淋巴结的髓质和皮质一髓质交界区,呈圆形或椭圆形,核也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质中含有较多的特殊颗粒,其它类型的细胞器较少.特殊颗粒有单层膜包裹.内容物电子致密度高,Mg2+-腺苷三磷酸酶(Mg2+-ATPase)、酸性磷酸酶(ACPase)、非特异性脂酶(NSE)、5'-核苷酸酶(5'-AMPase)细胞化学反应均呈阳性.Mg2+-ATPasc主要定位于细胞膜,ACPase均匀分布于特殊颗粒内,NSE分布在特殊颗粒膜和颗粒内,5'-AMPase主要定位于颗粒膜。  相似文献   

9.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血细胞类群百分比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以探讨酵母聚糖和甘氨酸锌对贝类免疫防御影响的规律。体内注射酵母聚糖和甘氨酸锌后,分别于6 h、12 h、24 h、48 h、96 h和144 h测定其血细胞各类群的比例的变化。根据前向角散射光(FSC)和侧向角散射光(SSC)强度的不同,栉孔扇贝血细胞可明显地分为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3个类群。注射酵母聚糖后,在6 h、12 h、24h和48 h时,实验组透明细胞占总血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实验组小颗粒细胞所占比例在6 h、12 h和24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注射甘氨酸锌后,在12 h、24 h和48 h时,实验组透明细胞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小颗粒细胞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酵母聚糖和甘氨酸锌对栉孔扇贝血细胞的分群有明显的影响,可显著刺激透明细胞的数量增多,同时颗粒细胞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0.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血细胞类群百分比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以探讨酵母聚糖和甘氨酸锌对贝类免疫防御影响的规律。体内注射酵母聚糖和甘氨酸锌后,分别于6 h、12 h、24 h、48 h、96 h和144 h测定其血细胞各类群的比例的变化。根据前向角散射光(FSC)和侧向角散射光(SSC)强度的不同,栉孔扇贝血细胞可明显地分为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3个类群。注射酵母聚糖后,在6 h、12 h、24h和48 h时,实验组透明细胞占总血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实验组小颗粒细胞所占比例在6 h、12 h和24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注射甘氨酸锌后,在12 h、24 h和48 h时,实验组透明细胞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小颗粒细胞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酵母聚糖和甘氨酸锌对栉孔扇贝血细胞的分群有明显的影响,可显著刺激透明细胞的数量增多,同时颗粒细胞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1.
根据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在电镜水平上将刺参血淋巴细胞分为4种基本类型:大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透明细胞、淋巴样细胞。大颗粒细胞呈圆球形、椭球形,直径6.8~12.8μm,内具粗大的胞质颗粒,细胞质及细胞器极少。小颗粒细胞圆球形,直径4.8~11.0μm,含有大量结构均匀、电子密度较高的胞质小颗粒,同时还含有较丰富的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透明细胞直径4.8~10.2μm,形态不规则,易变形伸出胞突;胞质丰富,内含大量的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及吞饮小泡等。淋巴样细胞直径4.2~5.3μm,呈圆球形,核较大,胞质较少,仅见极少量的细胞器。  相似文献   

12.
以2~5育龄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为对象,研究了三角帆蚌血浆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壁微球菌、嗜水气单胞菌的抗菌活力和血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率。结果表明:4种育龄的育珠蚌血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力最强,其次为溶壁微球菌、大肠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其中3龄育珠蚌对4种细菌的抗菌活力最强;4龄育珠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率最高,达到36.6%,吞噬指数达到3.75,其次为5龄育珠蚌,2龄育珠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率最低,仅为25.2%,吞噬指数为2.95。本研究结果证实:在2~5育龄内,3~4育龄的三角帆蚌育珠蚌的吞噬率和抗菌活力最强,抵抗外来病原菌的能力最高;但随着育珠年龄的增长,三角帆蚌免疫能力不断下降,因而养蚌育珠过程中要加强对高龄蚌抗病防病能力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鹅胸腺肥大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表明,鹅胸腺实质内存在大量的肥大细胞,它们主要分布于胸腺髓质;胞体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少许突起,胞核圆形,椭圆形或新月形,核仁明显;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细胞器和大量的膜包分泌颗粒,颗粒多呈圆形,大小不一。根据其超微结构特征,可将颗粒分为4型:A型颗粒内含细颗粒状物质;B型颗粒内含粗颗粒状物质;C型颗粒内含同心性念珠链状物质;D型颗粒为均质状高电子密度。颗粒内部均未见结晶状,涡卷状或板层  相似文献   

14.
    亚洲玉米螟幼虫血细胞包囊具双相性.当DEAE-sephadex珠子被诱导进亚洲玉米螟幼虫的血腔内后,颗粒细胞首先在3 min内吸附到珠子表面,浆细胞随后吸附形成多层浆细胞层,注射48 h后最终形成重叠细胞层的平滑囊鞘.完整的囊鞘显示有3层明显不同的区域.颗粒细胞起着最初识别血腔中的外源体作用,一旦珠子被颗粒细胞识别为外源体,颗粒细胞将裂解释放一些公认的物质诱导浆细胞识别外源体,于是包囊被立刻启动.总之,研究结果显示亚洲玉米螟幼虫包囊明显依赖血细胞之间的互相合作.  相似文献   

15.
病毒感染对栉孔扇贝血细胞类型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从胶州湾大规模死亡栉孔扇贝体内分离出来的球状病毒注射感染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分别于病毒感染后8h、24h、48h、72h和128h取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研究了病毒对栉孔扇贝血细胞类型及死亡率的影响,采用荧光显微技术研究了病毒感染的栉孔扇贝血细胞的体外吞噬和包囊化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病毒感染的扇贝血细胞各类型的比例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差异,在24h、48h和72h,实验组透明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呈逐渐升高趋势,在8h、24h、48h、72h,实验组大颗粒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在24h、48h、72h和128h,实验组血细胞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病毒感染后,实验组扇贝血细胞的体外吞噬率和包囊化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用从胶州湾大规模死亡栉孔扇贝体内分离出来的球状病毒注射感染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分别于病毒感染后8h、24h、48h、72h和128h取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研究了病毒对栉孔扇贝血细胞类型及死亡率的影响,采用荧光显微技术研究了病毒感染的栉孔扇贝血细胞的体外吞噬和包囊化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病毒感染的扇贝血细胞各类型的比例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差异,在24h、48h和72h,实验组透明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呈逐渐升高趋势,在8h、24h、48h、72h,实验组大颗粒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在24h、48h、72h和128h,实验组血细胞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病毒感染后,实验组扇贝血细胞的体外吞噬率和包囊化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